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互动:一项关系研究

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互动:一项关系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中国文学家兼翻译家的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历史悠久、成效卓著,是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诗学互动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文学家兼翻译家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活动的互动在近代时期就已经卓有成效了,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林纾和严复。他们都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译著和文学著作,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为中国翻译文学和本土文学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文学互动:一项关系研究

在翻译文学和本土文学互动关系中,文学家兼翻译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中介性角色。可以说,在翻译文学和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中,文学家兼翻译家的角色最为重要,文学互动最为直接和充分,发挥的功能也最大。说文学家兼翻译家的角色最为重要,是因为没有文学家兼翻译家的翻译,就不可能有双方读者直接、便捷和充分的理解和交流,更谈不上文学上的影响和互动。文学家兼翻译家首先是通晓一种或几种外语的语言家,他们能够透彻地理解异域文学的语言文字,并通过语言文字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风格技巧、文化内涵等各个方面,然后通过翻译实践活动将异域文学艺术和思想文化译介进来,将本土的文学艺术和思想文化译介出去,加强双方文学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沟通、交流、影响和互动。说文学家兼翻译家的文学互动最为直接和充分,是就文学家兼翻译家自身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而言的,因为中外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兼翻译家都是身兼二职,既是文学家,又是翻译家,他们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相辅相成,文学翻译可以作为文学创作的有益借鉴,文学创作又可以反过来作为文学翻译的指导和补充,因此文学家兼翻译家在自己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实践活动中,能够更加直接地实现翻译文学和本土文学的互动交流。事实上,翻译家在中外文学互动和交流中起到的连接、沟通、中介作用不仅表现在中国翻译文学和本土文学的关系中,而是古今中外皆是如此。正如下文所说:

创作和翻译是中外名家应付裕如的两套武艺,从不隔行,互为滋养。周氏兄弟首先是翻译家,然后才成为作家。一九三八年印行《鲁迅全集》二十卷,译文和创作各占十卷。周作人从一九零四年二十岁开始翻译,直到一九六六年去世前一年,后三十年基本以翻译为全部工作。一九二二年周作人日译《孔乙己》,一九二三年元旦鲁迅自译《兔与猫》,登在日本人在北京出版的《北京周报》上,比增田涉的日译本,早了整整十年。卞之琳、萧乾也都翻译自己的作品。泰戈尔、布罗茨基两位诺奖获得者,自己完成诗歌英译;鲁迅、绥拉菲摩维支、昆德拉帮助译者修改自己的作品;波德莱尔译爱伦·坡;村上春树译塞林格,博尔赫斯译卡夫卡福克纳沃尔夫,甚至从德文、英文转译《诗经》、《红楼梦》;德国诗人施勒格尔、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翻译莎士比亚林语堂张爱玲等用英语创作的《京华烟云》、《秧歌》等作品,又被译回汉语;茅盾郭沫若巴金徐志摩梁实秋、梁遇春、施蛰存、丰子恺戴望舒、李健吾、冯至……现代作家同时身兼翻译家的,能够排成长长的一串。[1]

中国文学家兼翻译家的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互动历史悠久、成效卓著,是中国翻译文学与本土诗学互动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文学家兼翻译家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活动的互动在近代时期就已经卓有成效了,其中最为突出的要数林纾和严复。林、严二人不仅翻译了大量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著作,而且亲自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不仅在自身的文学活动中实现了翻译文学和本土文学的互动交流,而且为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他们在思想上还对五四新文学运动有所批评和抵触)。

中国文学家兼翻译家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活动的互动在五四后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近代中国翻译事业还不够发达,通晓一国或几国文字的翻译人才稀少,翻译家的社会分工还不明确等原因,能够同时做翻译的文学家少之又少,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翻译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出国学习外语的人数大大增加,近代时期被送出国的留学生大都学成归国,能够熟练掌握一国或多国外语,中国本土优秀的文学家也纷纷出国学习深造,在国外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提高和加强了翻译的能力和水平。诸如以上种种因素,导致中国现代文学家兼翻译家的人数与近代相比有很大增长,正如茅盾在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九日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文中指出的:“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开展,文学翻译事业与文学创作事业,同时并驱前进,不但产生了优秀的翻译工作者,而且在新文学创作活动中许多有杰出成就的作家,有很大部分是同时担任了文学翻译工作的。通过他们的辛勤的劳作,我国的青年知识分子这才更真切地认识了世界文学中的但丁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高尔基等大师们的伟大著作。”[2]五四以来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著名的文学家兼翻译家有鲁迅、胡适、周作人、郭沫若、刘半农许地山、徐志摩、郁达夫成仿吾、穆木天、瞿秋白、茅盾、冰心、巴金、冯雪峰郑振铎、梁实秋、林语堂、戴望舒、曹禺、李健吾、洪深、李劼人、施蛰存、王鲁彦、梁宗岱、周立波夏衍、赵景深等,不胜枚举。他们都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译著和文学著作,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为中国翻译文学和本土文学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www.xing528.com)

与近、现代中国作家兼翻译家相比,“当代中国大陆作家中进行过翻译的,大略只见过韩少功、王蒙、王安忆等人”。[3]不管以上概括是否全面,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随着中国翻译文学的发展,翻译人才逐渐增多,翻译家和文学家的分工越来越明确,职业翻译家越来越多,影响中国本土文学作家文学创作的不再是原汁原味的外国语言文学,而是被翻译家翻译过来的真正意义上的翻译文学,外国文学对文学家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得较为间接。

鉴于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兼翻译家数不胜数,而尤以近、现代文学家兼翻译家的数量为最多,他们的文学翻译与文学创作的互动也显得最为活跃和充分,因此本文选择了中国近代和现代影响较大、贡献较为突出的文学家兼翻译家各一位,即林纾和鲁迅,通过对这两位文学家兼翻译家的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的互动情况进行分析,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对中国文学史上以文学家兼翻译家为主体的翻译文学和本土文学的互动关系进行一番梳理和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