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际间适当距离的原则和心理距离学说

人际间适当距离的原则和心理距离学说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叔本华的这一寓言,明确指出了人类相处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人际间要有适当的距离,而这一距离的具体实现方式就是人类特定的一套礼貌。叔本华的这一寓言尽管是从哲学上讲人类的相处之道,但实际上已经触及了现代西方心理学著名的“心理距离”说的实质。尼采和叔本华之后,英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学说。

人际间适当距离的原则和心理距离学说

一、“距离”学说

记得德国大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曾讲过这样一个寓言(1)

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他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他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最后,经过几番的聚散,他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样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的带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他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那一套礼貌;凡违犯礼貌者便要受严词警告——用英语来说——请保持相当距离。用这方法,彼此取暖的需要只是相当的满足了;可是彼此可以不至互刺。自己有些暖气的人情愿走得远远的,既不刺人,又可不受人刺。

叔本华的这一寓言,明确指出了人类相处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人际间要有适当的距离,而这一距离的具体实现方式就是人类特定的一套礼貌。叔本华的这一寓言尽管是从哲学上讲人类的相处之道,但实际上已经触及了现代西方心理学著名的“心理距离”说的实质。正如蒋孔阳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尼采和叔本华,虽然没有直接谈到距离的理论,但他们的美学思想,却是与距离有关的。”(2)(www.xing528.com)

尼采和叔本华之后,英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 Bu11ough,1880-1934年)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距离”(psychica1 distance)学说。布洛的这一学说认为,“心理的距离”是创造与欣赏美的一个基本原则;实际的、实用的东西不美,但一旦抛开实际的、实用的意义,而把对象放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以超然态度观赏它的形象,这时就美。倘若距离太远,看不清楚,也不美。因此,既要超脱,又要有切身的感受,这就是“距离的矛盾”。怎样恰当地处理这一矛盾,是艺术家与观赏者的任务。(3)

那么,为什么有距离就美呢?蒋孔阳教授曾做过十分精辟的阐释,说:“从欣赏方面来看,距离确实可以增加审美的魅力。例如马上看壮士,月下看美人,因为有距离,所以格外显得壮,格外显得美。枯藤、老树、昏鸦,这些在生活中,都是一些极其平凡而又并不令人喜爱的东西,可是到了元人的小令中,经过作者一描写,塑造成为富有情趣的意象,它们和生活保持了距离,因而美。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别,甚至苦痛和灾难,一经写到艺术作品中去,它们的苦难,经过渲染和夸大,可能更加深重了;但奇怪的是,由于它们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和现实生活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因而我们读起来,苦难也变成了一种甜蜜的享受。康庄大道,一览无余,没有多大意味;可是曲折小径,回环转折,却令人有无尽的想象,感到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讲究含蓄,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讲究‘味外之味’等等,都是要使审美的对象,不是毫发毕现,全部展露于面前,而是要有所保留,要有距离。布洛谈到一个怀有忌妒心的人,看《奥赛罗》的演出,他根本就不能欣赏这出戏。但是,如果他能够在剧情与他个人的感情之间保持距离,以他切身的体会,他会比旁人更能领会这出戏的‘深切入微’。像这样的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得到的。但就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审美确实与距离有某些关系。秦砖汉瓦,本来是极其平凡的东西,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那斑斓的泥土,却会变得古色古香,令人爱慕。朱自清所写的荷塘月色,实在美,可是你按照文章去找当时的遗址,不能不令你失望。我们儿时所经所历的地方,等我们长大了,特别是老迈之时,再去探寻的时候,真像陶渊明所说:‘处处寻往迹,有处特依依。’当时毫无审美价值的东西,忽然都放出了光彩,引起了我们的低回与沉思。所有的文学艺术,它们的美,固然因为它们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但既然经过了反映,就已经不再是实际存在的现实生活,而和实际生活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我们欣赏文学艺术作品的美,都是从一定的距离来欣赏的。”“从创作方面来看,作家写的是生活,但谁能没有生活呢?为什么有的人能成为作家,更多的人却不能成为作家呢?有人说,这与文化修养和艺术技巧有关系。可是,有一定文化修养和艺术技巧的人并不在少数,为什么真正能成为作家的人却极少呢?这里的原因,在距离论者看来,不在于生活与技巧的本身,而在于对生活要保持一种审美的态度。这种审美的态度,就是要能跳出实用的生活之外,对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了这种距离,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反映到文学艺术作品中来,创造出美的艺术形象。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谈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这话是有道理的。一个人正处于痛苦万分号啕大哭的时候,是没有办法描写这一痛苦的。只有等痛苦过去,痛定思痛,慢慢加以咀嚼和回味,他才能写出这一痛苦的真实情景。狄德罗谈到演员演戏时,不能凭自然的热情:‘只有自然而没有艺术,怎么能造就伟大的演员呢?’为了养成一个伟大的演员,须要‘控制得住自己,不动情感地复演自己’。她把她自己,放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来进行练习和揣摩,只有这时,她才能演好她的角色。布莱希特戏剧理论,提倡‘间离效果’,也是要求演员把角色摆在一定的距离之外,清醒地进行表演。”(4)至于欣赏与创造美要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但既不能太远,又不能太近的缘故,朱光潜先生曾做过专门阐释云:“在美感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尽实际生活;一方面要忘我,一方面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印证作品,这不显然是一种矛盾么?事实上确有这种矛盾,这就是布洛所说的‘距离的矛盾’(the antinomy of distance)。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妥当。‘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5)

由以上叔本华的“距离学说”,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样一个人类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人际间的和谐系于保持适度距离的“礼貌”;由布洛的“距离学说”,我们可以明白这样一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文学艺术中美的欣赏与美的创造是与保持和现实生活的适当“距离”分不开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