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委婉修辞研究:客观动因对现代中国说写的影响

委婉修辞研究:客观动因对现代中国说写的影响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明显,这里诸葛亮的委婉其辞是出于一种社会习俗以及封建礼法的约束的客观原因。所以,现代中国人的说写有时也就免不了要出于客观方面的原因而被动地委婉其辞。很明显,这首诗语意表达的委婉也是完全出于客观的原因。

委婉修辞研究:客观动因对现代中国说写的影响

一、客观的动因

“委婉修辞”的客观动因,是指表达者(修辞者)在表达某种思想或表露某种情绪情感时不直白本意而要委婉其辞不是出于本心意愿,而是迫于某些客观原因,如政治的,或礼法观念的,或社会习俗的等等。如:

(15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例(158)诸葛亮所说的“临崩寄臣以大事也”,意思是说“先帝临死时将辅佐陛下的任务交给了我”。但是由于忌讳说死是中国人普遍的民族心态,加之刘备又是帝王,他的死更应讳饰了。很明显,这里诸葛亮的委婉其辞是出于一种社会习俗以及封建礼法的约束的客观原因。

又如:

(159)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例(159)所叙故事,众所周知。曹植曹丕是同父同母兄弟,曹植在年轻时代就表现出杰出过人的才华,曹操很是宠爱,一度欲立之为太子。然而,待曹操死后,曹丕篡汉为帝后,曹丕就千方百计地迫害曹植。不仅将其贬至东阿,还要找个要他七步之内成诗这种不可能的理由将其置之死地而后快。对此,曹植也是无可奈何。因为在政治上,他与曹丕是政敌;在封建礼法上,他与曹丕是兄弟、君臣关系,曹丕是君、是兄,曹植是臣、是弟。所以,对于曹丕赤裸裸的迫害,曹植也不能直白地加以指斥,而只能以豆秆燃豆来委婉地表达兄弟之间不应互相残杀的意思。作为人,谁都想在愤怒时痛快淋漓地发泄一下心中的不满,不可能愿意绕着弯子地表情达意的。曹植也是正常的人,当然也希望这样直切地纾解心中的愤慨,但是政治上与礼法观念上不允许他如此直白地表情达意,他只能委婉曲折地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这里曹植的委婉其辞的动因不是出于本心,而是出于客观的要求。

再如:

(160)司马景王东征,取上党李喜以为从事中郎。因问喜曰:“昔先公辟君,不就;今孤召君,何以来?”喜对曰:“先公以礼见待,故得以礼进退。明公以法见绳,喜畏法而至耳。”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例(160)所叙这个故事,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司马氏为了篡夺曹魏政权,扫清谋朝篡位道路上的障碍,自曹丕死后就不断打击迫害曹党及异己势力。李喜为当时高士,颇有名望,司马懿想拉拢他出山成为自己的羽翼。而李喜早就看出了司马氏与曹氏集团斗争的残酷性,于是就采取回避态度,婉拒了司马懿的请求。到了司马景王司马师的时候,已完全抛却了司马懿那点半遮半掩的作风,其对政治异己势力的打击迫害已是赤裸裸的了。所以,当司马师要李喜为从事中郎时,李喜就只得言听计从了,没有讨价还价的份了。这里,司马师问李喜的话,其意是说“为什么我的父亲司马懿礼请你出来为官你推却,而我命令你为官你却来了?”这话的实质意思是说:“你为什么敬酒不吃要吃罚酒?”李喜心知其意,回答得也是不卑不亢。上述一番话的表层意思似乎是在歌颂司马懿礼贤下士,司马师法治清明。实际上则是在委婉地讽刺司马师的专制黑暗又甚于其父,已容不得人有选择的余地了。很明显,李喜之所以对司马师的批评委婉其辞,完全是出于一种政治的压力,是不得已而为之。这种委婉修辞是出于被动的客观原因。(www.xing528.com)

在中国古代,人们说写中出于客观原因被动地委婉其辞的情况最为普遍,这一点是与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以及封建礼法、社会禁忌过多的历史背景分不开的。现代社会,这种出于客观原因而被动地委婉其辞的情况就少多了,这与现代社会日益民主的风气以及封建礼法观念与社会习俗方面的禁忌观念日益淡薄的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封建礼法与社会禁忌等观念在现代社会也没有完全灭绝。所以,现代中国人的说写有时也就免不了要出于客观方面的原因而被动地委婉其辞。如:

(161)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了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例(161)所提到的向子期,即西晋时代的向秀,子期是其字。所提到的《思旧赋》,是向秀为悼念亡友嵇康、吕安而作的。嵇康因倡言“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遂被牵入吕安“不孝”案而与吕安同遭杀害。向氏此赋以悼友为由,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对当时政治现实黑暗的不满与愤慨。这里,鲁迅的上述一番话,表面上是说自己理解了向秀赋短而表意曲折的原因,实际是委婉地说出了这样的意思:“生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自己才算真切地理解了向秀曲笔委婉的原因。”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中国是政治黑暗、言论不自由的,社会现实还如司马氏统治下的魏晋时代一样黑暗。当然,这层真意,鲁迅在当时是不能直白地说出的,否则就没有发表的机会了。因此,鲁迅这里的委婉其辞,亦是源于客观原因的被动的委婉。

又如:

(162)周天风云浪翻飞,恩光冲天电波随。来自五洲悲痛语,同汇四海波涛泪。志壮气烈西安急,名清高贵红岩威,千年俊杰化英灵,古今中外汗青碑。

(童怀周《天安门诗抄》)

例(162)这首诗是1976年清明节前后北京人民悼念歌颂周恩来总理的。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气候与“四人帮”的压制,广大民众不能公开表达自己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思念之情。所以就采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将“周恩来同志名千古”的意思分别“镶嵌”在每一句诗的开头一个字上。很明显,这首诗语意表达的委婉也是完全出于客观的原因。

再如:

(163)季淑没有和我一起到后方去,主要的是为了母亲。如今母亲既已见背,我们没有理由维持两地相思的局面。

梁实秋《槐园梦忆》)

例(163)作者说到自己母亲的死用“见背”一词来“讳饰”,这是因为讳言死的概念是中国人普遍的心态,同时作者说到的是自己的母亲,当然更要“讳饰”了。因此,这例的委婉其辞,虽不是出于政治的原因,却是出于社会习俗方面的原因,也是客观要求的被动的委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