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特色做大规模 以“一村一品”推动农民收入翻番
长治市委、市政府
一、瞄准目标,唱响“一村一品”重头戏
转型跨越发展,落实到“三农”工作上,就是要牢牢抓住“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这个重头戏,坚定不移地进行板块化发展,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市坚持以村为切入点,以品为突破口,把培育壮大农村特色产业紧紧抓在手上,切实有效地推动了全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全市已建成了37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成为全国第一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但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产业分散,产品规模过小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分析其原因,关键在于指导思想并不十分明确,工作思路并不十分清晰,工作重点也没有真正牢牢抓住。经过有针对性的外出考察、上下调研,明确作出了把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主要路径。在工作实践中,全市将国内外这方面的经验与我市的实际融会贯通起来,牢牢地把着力点盯住了“村”,把发展目标盯住了“品”,响亮地提出了“一村一品,强村富民”的口号,采取目标锁定、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一村一品”迅速成为惠及千家万户农民稳定增收的实际举措。全市进入省级的“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197个,专业乡镇达到40个,长子、沁县、壶关、长治县进入省级“一县一业”基地县,从业农民达到近10万户,全市农民人均纯收达到5960元,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二、抓住关键,升级“转型跨越”助推器
(一)以板块化布局做大集群规模
“一村一品”是产业经济、板块经济。以往也不是没有抓村品经济发展,而是由于主导意识不强烈,没有从优势出发,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布局。有了以优势为本的科学有效的规划布局,把分散的聚集起来,把小规模转型为大规模,就可以使小优势变成大优势。为此,我们以转型跨越为主题,以延伸产业链为主导,本着以小型转大型,以初加工转深加工,千方百计追求产业的集聚效应为原则,依托屯留玉米良种、长子大青椒、平顺大红袍花椒、黎城核桃、沁县小米、壶关旱地西红柿6个中国特产之乡,重点规划建设了最能体现高效和特色的六大产业板块。分别是产业链不断延伸的300万亩优质玉米产业,有深加工带动的60万亩优质谷子为主的小杂粮产业,种植、储存、加工、促销一体化发展的50万亩设施蔬菜和6万亩食用菌、200万亩优质干鲜果品产业,持续提升生态、健康、安全水平的6000万头(只)规模养殖产业。随着这六大产业板块的发展和提升,在全市迅速形成“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整体推进格局。
(二)以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
“一村一品”基础在“品”,出路在标准化。在实现农产品标准化中,我们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先后发布实施了33项地方农业标准、20项企业标准、721项国家与行业标准。建成了农产品和畜产品两个市级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6个县级检验检测站。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了“三品”认证力度,对获得认证的产品补助一半认证费用。截至目前,已认证绿色食品127个、无公害农产品97个、有机食品26个,有效提升了“一村一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适应市场对品牌的信赖,我们从产品市场化、产业规模化的实际出发,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优势品牌。采取重奖激励的措施,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元、60万元、30万元的奖励。已有沁州黄小米、屯玉良种、世龙腊驴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支海兔肉成为出口欧盟免检产品,郭氏羊汤被评为中华老字号产品,沁州黄小米、檀山皇小米、三泰核桃3个中国名牌农产品,国家级品牌占到全省的46%;有沁州黄小米、长子大青椒、黎城核桃、平顺党参、潞城大葱、上党土蜂蜜6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占到全省25%。品牌战略的有效实施,使全市30多种特色农产品打入20多个省市的1000多家超市,11种产品漂洋过海进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际市场。
(四)以社会化服务搭建支撑平台
“一村一品”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全方位的服务。我们以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全力打造技术集成推广、成果转化和科技示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形成了外引内联、上下贯通、反应灵敏的立体服务体系。其中我们利用长治绿色农网、“12316”服务热线、蔬菜视频医院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上万次。选派科技特派员1039名深入专业乡镇、专业村,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300余项,组织培训农民60万人次。零距离、保姆式的服务极大地推动农民快速掌握技术、迅速融入市场。
三、完善机制,开通“实现翻番”快车道
(一)健全了政策引导机制(www.xing528.com)
2010年,全市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了“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每年重点进行300个村,到“十二五”末,全市5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2011年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全市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民五大增收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了设施蔬菜、干果经济林、规模养殖、劳务就业、专业合作社五大增收翻番工程;会后又根据加大推进力度的需要,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办法》和《2011年新实施十项强农惠农补贴政策》。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有效地为“一村一品”注入了持续发展的活力。
(二)确立了模式化推进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模式已成为一个主导词,在我们的发展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实践告诉我们,发展带动模式,模式推动发展已成为发展中的主流意识。在“一村一品”发展中,我们特别注重了模式化推进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培育总结出了五种示范带动模式:
传统工业提升型。把历史悠久、地方特色明显、有传统种养习惯或工艺流程的产业,如沁州黄小米、上党腊驴肉、平顺大红袍花椒等,赋予新的内涵,在传承创新中发展壮大。
特色产品聚集型。抓住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绿色标志性产品,以园区为中心,把经营分散的合作社和农户聚集起来。如长子青椒、紫团蘑菇、熬脑大葱等,通过现场会推动,推广到一村、一乡、一县甚至多县。
旅游文化经营型。开发山水文化资源,把旅游文化作为产业和产品来经营,在有限的村域空间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如郊区老巴山假日农家乐、壶关桥上大峡谷风光旅游、平顺井底民俗文化,长子上党八音会集群等。
经济组织引领型。采取设立专项资金、组建担保公司、发放小额贷款等办法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等经济组织,使其成为发展“一村一品”的主体,带动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集团化经营。
市场物流拉动型。依托太行山农产品物流园区、紫坊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长子青椒、沁县小米、黎城干果、壶关西红柿等产地批发市场,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环节,促进专业化生产,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这五种模式都是与产业和产品发展关系密切、带动性强的发展样板。为了使五种模式成为覆盖全市的经营优势,我们把现场会推动作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先后召开了长子生贵式移动大棚、方兴园区工厂化育苗、壶关旱地西红柿、熬脑大葱等特色产业推进会和优势农产品规模发展潞城现场会。今年5月份又在壶关县召开了全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紫团模式现场会。通过一种模式一个现场会的持续推动,取得了确定一个目标、打开一条思路、找准一个突破点、拓宽一条增收渠道的显著效果。
(三)强化了资金扶持机制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市县两级在“一村一品”发展中采取了前所未有的扶持力度,市设立专项资金,对专业示范村每村奖补5万元;对新建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生贵式大棚每亩补助2000元,新建50亩以上日光温室每亩补助1万元;对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场每个补贴30万元;对新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社奖补2000元。2010年市财政拿出7200万元,今年又列出2.73亿元,仅设施蔬菜补贴就达1亿元。各县市区也按照考核要求切出专项资金大力扶持设施蔬菜发展。其中襄垣财政列出5000万元,每亩日光大棚补助1万元,生贵式大棚补助3000元。财力最困难的沁县也要拿出1000多万元,直接补到大棚发展上。截至目前,全市发展设施蔬菜5.6万亩,全年10万亩任务可以如期完成。
(四)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用城镇化路径解决翻番,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改变农村面貌的有效办法。为此,我们按照“1+6”上党城镇群和“一城三镇百村”的规划布局,在扩大城镇规模,膨胀城市人口,建设工业园区,实现充分就业上大做文章。在农村特别是小城镇大力发展农户公司,使农民变成老板、自然人变成法人。同时,通过降低农民变市民的门槛,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为农民增加收入找到更加有效的路径。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大力加强了城乡产业互动,增强了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深化拓展了“一村一品”的内涵和外延。
“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一村一品”的最终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以上各项措施的落实还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翻番目标。通过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办法的落实,切实有效地推动农民收入显著增加。预计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设施蔬菜收入将达到2200元,干果经济林将达到1600元,规模养殖将达到1200元,小杂粮将达到400元,“一村一品”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贡献率占到90%以上,加上外出务工收入6000元和城乡一体化推进的实际效果,不仅可以确保农民收入翻一番达到12000元,而且可以为今后的长远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长治市委、市政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