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大同市2011年农村经济发展浅析
曹国迅
2011年,大同市农业农村工作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农民收入翻番为目标,坚持抓特色、求突破、出精品、创品牌、强龙头、保安全的工作主题,加快“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建设步伐。设施农业和畜禽标准化养殖园区快速发展,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明显,龙头企业上档升级,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围绕“十二五”农民收入翻番目标,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338.6亿元,比上年增长9.9%;农民人均纯收入4936元,同比增长21.5%,创历史新高。
二是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全市粮食产量达到18.33亿斤,再创历史新高,比历史最高的2010年(16.41亿斤)增产11.7%,超省任务(11.8亿斤)6.53亿斤,增幅55.3%。
三是设施农业跨越发展。继2009年和2010年之后,去年全市设施农业建设在注重数量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全年完成各类温棚建设3.08万亩,新发展食用菌1.45万亩,累计12.8万亩。食用菌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菌袋7250万袋,产量2.81万吨,增长30.7%。广灵县荣获了“全国食用菌行业优秀基地县”称号。
四是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年新建和改扩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场)139个。全市大牲畜存栏36.8万头,同比增长0.4%,牛饲养量34.2万头,同比增长2.3%;其中,奶牛存栏7.6万头,同比增长10.3%;猪饲养量202.7万头,同比增长3.9%;羊饲养量333.3万只,同比增长8.1%;家禽饲养量达773.6万只,同比增长11.2%。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可达到15万吨、4.9万吨和16.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8%、11.3%、9.1%。
五是龙头企业建设强势推进。特别是北京新发地、北京顺鑫、承德露露、江苏雨润、中储粮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企业先后落户全市,提升了全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150家,其中加工型龙头企业98家,完成销售收入33.8亿元。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22个,完成省任务的174%,累计总数达2923个。
六是“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强劲起步。全市9个农业县区基本都确立了“一县一业”特色农业主导产业。经积极努力争取到了188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其中94个被确定为省级示范村。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实施意见》。开展了一村一品进村入户大调研活动。全市16个村入选了《山西省一村一品100例》。对188个专业村和152个新农村重点推进村支部书记开展了专题培训。在马铃薯“一县一业”基地左云县召开了全省马铃薯生产暨脱毒种薯推广现场会,肯定了全市的成绩。
七是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省里确定的152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村,全部完成规划编制,完成街巷硬化152个,村庄绿化达标152个,实现环境净化152个,已建文化活动室的128个;已建村级卫生室的136个;已建休闲广场的145个;已建便民连锁店的152个。同时,在9个农业县区都实施了新农村连片建设工程,各确定了一个辐射10个村以上的示范片,涉及102个村14.46万人。(www.xing528.com)
全市农村经济在“十二五”起步之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有八点:
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三农”发展氛围好。市、县各级领导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各县区督查指导农业农村工作。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研究部署县域经济发展和“三农”工作的专门会议:1月份召开了大同市非公企业与农业项目合作洽谈会,3月份召开了县域经济暨农村工作会,4月初召开了全市农业精品工程促进会,9月份召开了全市民营企业家现代农业观摩会。
二是出台支农惠农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大。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又制订出台了《大同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京津地区菜篮子工程的实施意见》、《大同市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和《大同市关于创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的实施意见》三项政策,积极推动设施农业、盐碱地改良、畜牧园区和龙头企业发展,市财政安排各类支农项目资金1.2亿元。各县区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南郊、灵丘每建1栋温室财政补贴1万元,阳高、天镇、浑源对发展设施农业贷款给予了贴息,发挥了财政资金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坚持培育精品典型,项目建设标准高。全市农业精品工程建设亮点纷呈,从种植、养殖、龙头企业项目中选出的120项精品工程,全部按照高标准、现代化、规模化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别是涌现出了南郊四方5000头奶牛园区、北村万栋设施农业园区;阳高县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北农阳光都市农业园区、鹏程小店两个2000头母猪5万头商品猪园区;广灵县凯龙、北野、金圃、甸顶山菌业园区;左云县20万只肉羊养殖园区、京奥现代化智能温室为基础的5000亩种薯基地等一大批规模大、标准高,具有现代农业特征的精品典型,带动引领了全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产增收效果好。围绕农业重点工作,坚持抓农业科技培训、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信息化服务不放松,完成了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75万人,引导性培训13.25万人,转移劳动力2.65万人,农民科技培训15万人次;推广农作物优种12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0%;测土配方施肥采集化验土样6900个,取得化验数据7.53万项,把27万份施肥卡送到了农户;推广玉米少耕穴灌覆盖技术15.3万亩,平均亩产达到了396公斤;完成中低产田改造20.65万亩,完成大同盆地盐碱地改造5.55万亩;完成绵羊改良46.4万只,山羊改良23.3万只,推广三元优种猪61.56万头,奶牛良种冻精补贴5.36万支;草地建设162.93万亩;防治各类病虫草鼠害744万亩次,防治效果均达到了85%以上,挽回经济损失6.7亿元;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蓝耳病、猪瘟等疫病进行了集中强制免疫,免疫密度全部达到100%;全市8个县(区)被部、省列为旱作农业科技推广及玉米丰产方地膜覆盖项目县,完成地膜覆盖85万亩,建成万亩片26个,增产达30%;6个县实施部、省两级粮食高产创建15万亩,单产进一步提高,对粮食增产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五是创优农业发展环境,质量安全防线牢。2011年我们继续加大农资打假力度,严格农业执法,不断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农业项目监管,进一步创优农业发展软环境,保障了农业农村发展安全稳定。市县出动农业执法人员1780余人次,检查农资经营企业和门店477个,打击了制售假冒门店8个,查扣了不合格种子,对12家违规经营户下达了整改通知书,严厉打击了经营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实施产地检疫330.2万头(只),屠宰检疫23.4万头(只),其中猪15万头,羊8.4万只;狠抓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构建起村级民主监督、乡镇会计监督、政府审计监督、网络实时监督、责任落实监督“五位一体”的村级财务监管体系,98%的村实现了财务公开,100%的村成立了民财小组、并实行了会计委托代理和“三资”委托代理。
尽管大同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全市“三农”发展中长期的制约因素还没有消除,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生产长期投入不足,龙头企业带动较弱,工业反哺力度不够,对资源性企业转型发展现代农业缺乏引导扶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维护困难等,都制约了全市“三农”的发展,需要今后各级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以转型跨越的姿态,超常规地做好“三农”作。
(作者单位:大同市农委经管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