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董艳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三)政府的支持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欧洲共同农业法》有专门条款鼓励欧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董艳敏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它有多种叫法,如自然农业、有机农业、持久农业、生物生态农业等,其指导思想都是要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农业生产,使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以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把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对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十五”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的系列生态示范创建体系。“十五”期末,国家共批准528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233个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有150余个市(县、区)开展了生态市(县、区)创建工作。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据初步调查,各地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后,粮食总产量平均增幅15%以上,单产较试点前增长10%以上,分别为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粮食比试点前增加21.4%。

生态农业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以生态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态农业吸收了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及其功能,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环保产业,强调农业生态系统总体效益的提高和产出结构的优化,强调生态系统各要素的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的有机统一,强调开放性与稳定性的有机统一。

一、生态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欧洲兴起,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和日本等国得到发展。农业的崛起纵观1万多年的世界农业发展史,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期到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期以及高投入高产出的现代农业都是围绕着生产更多的粮食和农、林、牧、渔等主副产品,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要。

(一)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呼唤生态农业的出现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危及生存的生态问题,如大气和水体污染日益严重、臭氧耗竭、气候变暖、海洋环境恶化、土壤退化和沙漠化、物种灭绝、有毒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猛增等。为处理和解决人类环境和生存问题,农业生态科学工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和探索,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因此,1972年国际上一个致力于拯救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简称IFOAM)应运而生,世界各国也相继制定政策扶持和促进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英国诺福克郡的宽阔河段是受人类影响而导致富营养化的系统的一个例证。这些是泥煤开采区积水而形成的浅的人工湖。20世纪60年代,人口增加、人类污水排放的增加以及含磷(存在于洗涤剂中的一种污染物)废水排放的剧增使得这些湖泊从贫营养(含磷20ug/L)变为富营养(含磷360ug/L)。藻类大量生长,使原本清澈的水变得混浊,而且抑制了大量植物的生长。过去常见的种类(比如轮藻)现在已经很少见了,Theholly-Leafedniad现在仅在一处开阔地见到过。这些种类被能够耐受附生藻类的强大的大型植物所取代,比如眼子菜和水毛茛。极富营养化最终导致所有大型植物的消失,水体被藻类占据,浮游植物增加。

(二)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需求推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20世纪后半叶农业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的有毒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危害人体健康。近几年发生的疯牛病灾难,以及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争论等,都使得消费者越来越青睐生态食品,从而推动了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

(三)政府的支持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欧洲共同农业法》有专门条款鼓励欧盟范围内的生态农业发展。世界各国也大多制定了鼓励生态农业发展的专门政策,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已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农林渔业战略,并推出了“洁净食品计划”;奥地利于1995年实施了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特别项目,国家提供专门的资金鼓励和帮助农场主向生态农业的转变;法国于1997年制定并实施了“有机农业中期计划”。

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模式及特点

(一)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原因

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温饱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后发展起来的。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保障。面临来自人口增长、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挑战,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会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为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

l、巨大的人口压力需要生态农业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始终是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人口压力。至2011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1.93‰,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9‰。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既增加了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又增加对资源的需求。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这种发展思路既加速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有限的自然资源要求发展生态农业

良好的自然资源对农业的发展起基础性支撑作用,使农业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资源可利用。2011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进一步减少到l.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水资源更加紧缺,人均占有最为世界平均的1/4,而且水的有效利用率汉为30%—40%,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人均矿产资源及能源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限的自然资源基础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道路。发展生态农业正适应了这一国情特点,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生态环境保护呼唤生态农业和生态食品的出现

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据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品种约2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吨,位居世界第2位。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的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害人体健康。加上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摧残,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出口面临着国际市场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涉及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而且更直观地涉及农业生态安全、农业结构调整等重大问题。

(二)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2l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l、生态农业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生态农产品可以解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这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最大市场动力。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统计,2011年新认证企业2526家,产品6437个,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6500家。产品总数达到17000个;产品实物总量6300万吨,年销售额1030亿元,出口额16.2亿美元。在绿色食品发展的推动下,有机食品发展也取得了较快发展。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2006年年底新认证有机食品企业864家,保持认证企业198家,保持认证率30%递增,企业总数达到1000家,产品总数达到1249个,实物总量211万吨;产品年销售额2823.8亿元,出口额23.1亿美元;认证面积264万公顷。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已具雏形,一批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企业逐步壮大。2011年,有305家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占申报企业总数的18.4%;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39家,省级龙头企业有1194家,另外还有8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有关专家指出,生态农业将会成为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2、生态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主线,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物质装备为条件,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以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

而生态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合理利用和增值农业自然资源,重视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换效率,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两者在概念和内涵上是相辅相成的,生态农业实质上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

3、更加注重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

我国生态农业已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但这一体系基本是对以往技术的整合。今后生态农业的研究和探索,一方面要围绕可持续农业体系的发展,巩固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生态技术应用和推广,以尽快解决生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未来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4、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及认证将进一步统一

目前,国际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产品的法规与管理体系分为3个层次:一是联合国层次,二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层次,三是国家层次。联合国层次目前尚属建议性标准。为了指导我国生态食品的发展,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今后我国一方面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和环境友好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态食品标准与国际相关标准的协调与统一,以削弱和淡化国际标准歧视所产生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

生态农业系统在长时间内不对其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它主要依靠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来发展农业,较为理想地实现农业生产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能源的节约和再生利用、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四个方面的综合统一,为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途径。不同的地方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不一样,而且发展的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创新发展。因此,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必须要因地制宜地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生态农业是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以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能使生物与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并具有合理的农业生态经济结构,使生态与经济达到良性循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通过调查统计掌握生态与经济的基本情况,进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诊断和分析,进行生态农业区划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工程优化设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优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工程,合理利用与增殖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农业生态工程方法,从当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实际出发,设计与实施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太阳能利用、小型水利水电、风力发电沼气等清洁能源;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对其进行多层次综合、循环利用,实现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科学调控,实行现代集约化经营管理等。

生态农业系统主要由环境、生物、技术、输入和输出五个部分组成。生态农业系统是开放式的,其发展方向是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产品。生态农业系统是与经济效果相联系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果是生态农业系统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浙江省广大农村纷纷进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实践探索,已经创造了一批效果明显、前景良好的成功典型。从浙江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稀少和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省情出发,按照高效生态农业基本特征,大致有以下六种高效生态农业的有效模式值得总结推广:

1、设施栽培模式。这是一种着眼于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通过地膜覆盖,大棚、温室、无土栽培等多种方法,营造“全天候”的农业生产条件,创造具有更高产出率的光照、热量、气温和土壤等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作物周年生产、多季收获、高产优质、安全高效的生产模式。这种设施栽培以工业化装备和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为基础,能够大大提高土地的年产出率,使有限的耕地生产出更多更符合消费需求的绿色、特色农产品。这种模式对人多地少的浙江来说,具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2、生态养殖模式。这主要是指在水产、畜禽养殖业中把工厂化集约生产嫁接到生态化养殖上来,生产出具有天然养殖特性的绿色农产品,从而既提高农业产出率,又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如工厂化生态养鳖、工厂化循环水养鱼、海水网箱养殖。

3、立体种养模式。这是依据动植物生态共生圈、食物链和循环经济原理,把种植业和养殖业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优化组合,充分挖掘农业资源的生产潜力。诸如稻田养鱼,稻田养鸭,虾、鱼、贝类多层混养,柑园、竹园养土鸡,稻田种菇等多种模式。

4、休闲农业模式。这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休闲时代到来的需要,开发农业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使第一产业的农业具备第三产业的性质,从而提高农业效益的一种有效探索。如把养鱼与垂钓、餐馆结合起来的现代休闲渔业,把果蔬、花卉、茶叶生产与观光休闲结合起来的观光果园、休闲茶园,把林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的森林公园等。

5、种养加一体化模式。主要是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紧密地结合成有序的产业链,使农产品得到循环利用,多次增值,开发创造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用和附加值。尽可能拉长农业产业链,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充分挖掘农业增效和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实现农业高效益和农民高收入。

6、有机农业模式。这是崇尚绿色、自然消费,专门生产有机农产品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有机农业以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专用有机或生物肥、药为主要特点,生产有机农产品的土壤和水也必须没有化肥、农药的残留(其土壤必须三年内不施化肥和化学农药),通过认证的有机农产品以绿色安全、高品质为特点,其价格也大大高于一般农产品。但这种有机农业也不同于自然生态农业,虽然不施化肥、农药,但却要施用有机或生物肥药,也广泛采用设施栽培、各类农业机械设备,故也是高效生态农业的一种类型。诸如有机茶、有机蔬菜等。

三、存在问题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理论基础尚不完备

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偶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www.xing528.com)

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这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三)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

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四)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

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的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五)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需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六)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七)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

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八)推广力度不够

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四、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一)国外生态农业技术发展走向

从发达国家来看,高投入常规现代农业已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而且无一不与高投入大规模单一经营的农作方式直接相关,因此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其主要问题早已不是常规农产品的生产,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无论欧美还是日本,都对中国的传统农业和生态农业十分重视,并加以吸收和引进。

从发展中国家来看,以培育和应用高水肥反应的高产作物(小麦、水稻)品种为中心的“绿色革命”,虽然成效明显,但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依然存在着生态与经济的双重贫困,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深入研究适于当地的外部低投入持续农业,试图避免发达国家常规农业的生态经济矛盾,与中国低产区生态农业十分相近。

以此为背景,国际农业研究咨询小组(CGTAR)所属的十几个国际研究中心,都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战略重点作出了全面调整,把重点从单纯提高生产力转为包括病虫防治(IPM)、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有机肥与有机农作物应用、减少对化肥的依赖、控制水土流失、建立农林牧渔复合生态模式、强化社会经济政策保障等有关农业持续性的研究方面来,与中国生态农业探索的技术途径大同小异。

(二)国外标准体系建设

目前,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与无公害农产品类似的生态标志型农产品包括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物动力学农产品等术语。但不论名称如何,这些生态标志型衣产品的主要特征包括:

1、生产过程中禁止或限量使用化学合成品。

2、生产的产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应该符合国家和国际上的限量标准,在当前技术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3、生产活动过程对于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应该有积极贡献。

4、产品需要第三方机构进行认证。

国外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以及生物动力农业在科学和法律意义上基本是一致的,唯有我国的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在农用化学品施用问题上要求不同。国外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在生产资料、生产标准、生产过程、法规体系、认证体系、标志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建设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为我国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模式。国际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的法规与管理体系主要可以分为3个层次,一是联合国层次,二是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层次以及第三个层次——国家层次。联合国层次的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标准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与世界卫生组织(WH0)制定的,是《食品法典》的一部分,目前尚属于建议性标准。

以欧盟标准为范本,美国和日本也加紧了有机农业的标准制定。日本农林水产省于2000年4月份推出了有机农业标准,于2001年4月正式执行。由于日本的国情和中国很相似,目前在日本的生态标志型农产品和中国一样,也分很多层次。农产品分常规农产品(施用肥农药)、环保型农产品(农药、化肥用量比常规农业低不同比例)以及有机农产品等不同级别。

(三)国内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中国生态农业有关标准和规章制度不能照搬国外有机农业和有机食品的标准,但是在设计思路、全程控制、标志管理和认证监督等方面完全可以借鉴,同时可以学习日本的做法,把有机农业作为我国生态农业的一个特殊类型处理,既考虑中国国情,又易于同国际接轨。

l、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框架

根据目前的情况,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上可以建立如下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生态农业产出无公害食品,进一步提高后产出绿色食品(A级),再提高后产出有机食品。但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均可直接开发。

要求生态农业的产出达到无公害食品的要求,不仅有利于提高生态农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而且使得无公害食品生产规模化、消费大众化,其生产过程与环境控制和产品质量要求可以相对较低,旨在全面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提高一般农产品质量,其产品主要是大宗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可生产以国内市场为主的绿色食品(A级),以优质农产品基础上的生产为主,重点面向国内中高档消费者,同时力求达到发达国家一般食品的安全标准。最后,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和生产管理标准,在生态环境和生产过程控制良好的地区,有选择地生产有机食品。

虽然中国绿色食品的发展起步阶段并未纳入国际有机食品生产、管理与贸易体系,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中国特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客观而公正地说,中国绿色食品体系和发展过程的确具有其独到之处和创新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际同业人士的承认,但是,问题在于绿色食品要走向世界,全面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符合已经基本形成的国际上生产、经营、管理特别是市场运行的标准和规则,同时在国内也要与已有的有机食品生产、管理统一起来。

2、发展与展望

从农业机制的内在本质关系和特点出发,根据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和客观本质,今后10年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任务:一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生态农业机制,发挥其先进模式的示范推广作用;二是要在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基础上,划分农业生态经济区,制定生态农业发展规划;三是以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和合理利用为中心,搞好区域综合开发和综合发展规划,协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四是从地区实际出发,切实实行农、林、牧、渔,乡镇企业协调发展,优化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建立良性、高效生态经济模式,提高生态农业的结构功能;生态农业是由资源浪费的粗放经营向资源节约的集约经营的成功模式,是由破坏生态环境的掠夺式经营走向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保护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将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提高对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

生态循环农业完全不同于传统农业,为此,要积极利用农网、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循环农业宣传,提高农民对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认识,增强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意识,营造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定期举办生态循环农业知识培训和辅导讲座,使广大农户掌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必要的技能,顺利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2)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投入

生态循环农业属于全社会系统工程。一要制定有利于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加大政府对其发展的投入。要安排生态农业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循环农业的规划、技术培训、经验交流和试验示范活动。二要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引导民间工商资本投资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三要通过政府财政及银行贷款等优惠政策,对规划中的生态循环农业重点项目给予必要的扶持,集中优势力量探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好模式,示范带动生态循环农业的整体发展。

(3)加大生态循环农业的技术支撑

一要围绕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全过程,积极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畜禽排泄物治理、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置、秸秆还田等技术,促使生态农业良性发展。二要加大生态循环农业的科研投入、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加快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

(4)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途径

一要继续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高标准的循环农业示范,推广立体养殖、生态种植和“种、养、沼”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生产模式。通过示范,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推动全区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二要积极探索适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模式,运用生物食物链和能量转化定律设计生态循环农业系统,通过创新模式,拓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空间,提高生态循环农业的覆盖面,达到物质良性循环、资源节约的目标。

(5)建立生态循环农业考核制度

首先,要制定一套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考核体系,从制度上保障生态循环农业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其次,做好对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的监督指导,确保项目质量,使项目起到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再次,建议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设置生态循环农业的责任监管员和技术指导员,使技术力量和监管力量有机结合,为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村经济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