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西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山西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订单规范产销双方的权利义务,农户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龙头企业对合同内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截至目前,有33家、16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别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全省各地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大都存在企业规模小,辐射范围小,带动力不强等问题。

山西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立足现状 开拓创新 促山西农业产业跨越发展

雷有毅

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业产业化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实现龙型经济为主要任务,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线,围绕特色、生态、高效农业建设,推动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由快速发展向创新提高转变,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呈现出整体提高、产业集聚、加工延伸、带村富民作用明显的发展态势,为全省“十一二五”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近年来,全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数量、龙头企业数量及经营效益得到提升,连续几年都以10%以上速度不断增长。经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幅增加,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1、经济效益不断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数发展到3899个,占到全国龙头企业总数7.5万个的5.1%;实现销售收入398亿元,占到全国龙头企业销售收入31700亿元的1.3%;国家级龙头企业23个,占到全国893个的2.6%;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60个,占到全国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889个的1%;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年户均增收1500元,比全国户均增收1649元低149元。

2、品牌建设不断发展。“十一五”期间为鼓励企业创优品牌,加大认证力度,全省从政策上下大力气,提升山西农产品知名度,创造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农产品著名品牌。目前,全省农产品企业中,获得绿色认证的企业253家,位居全国前列。获得认证的食品598个,获得著名商标232个。水塔、汉波等5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

3、带动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带动基地、原料采购我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235.7万户,占到全省农户总数的35%,所占农户总数比例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

(二)发展特点

1、经营层次逐步提高。由过去单个农户自产自销,发展到常年从事专业性营销,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简单贩运逐步向批量销售,期货销售和联合销售转变。从简单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组织发展到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产业化组织发展速度迅猛。

2、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产业化特征日趋明显,通过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合作社+农户,营销大户+农户,市场+农户,公司+基地六种经营模式,实现了产业、品质、机制和效益的提升。

3、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利益分配问题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问题,在各方保障各方利益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农户和中介组织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良好的经营模式在利益联结和分配方式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双向服务型。龙头企业在种子、种苗、技术等方面为农户提供服务,农户按企业要求的标准生产农产品,为企业提供优质材料。二是价格保护型。以订单规范产销双方的权利义务,农户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龙头企业对合同内农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三是利润分享型。龙头企业将农产品加工、营销等增值的一部分利润按一定的方式返还给农户,用于农户扩大再生产。四是参股合作型,企业通过资金投放,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劳力、技术入股等方式,组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紧密型原料生产基地。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和问题

(一)发展成效

1、产业化布局日趋合理,主导产业已经形成。全省在金泽、粟海、大象等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下,农业产化不断向优势产业和区域集聚,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八大主导产业,即粮食、畜禽、乳品、果品、蔬菜、薯类、油脂中药材加工业。

2、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支撑能力大大增强。截至目前,有33家、162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别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称号。其中,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超500万元以上的达710家,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3家,并且已经有两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在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促进农户增收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大,并且龙头企业盈利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持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

3、品牌建设扎实深入,市场影响持续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建设意识增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认证的国家级品牌达到20多个,获得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称号的有200多家。比2005年增加2倍还多。

(二)存在问题

l、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值链条短。全省各地现有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大都存在企业规模小,辐射范围小,带动力不强等问题。其根本在于行业集中度不高,零搞碎打多,优化组合差。我省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53家,仅占全国的3%,我省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粟海集团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仅为河南双汇集团的4.5%;农业经济外向度低,2007年农产品出口6787万美元,不足全国的2%。

2、产业链条带动和承载力不强。目前,我省单一性生产行为占主导,产业经营总量小、基地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不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率低、对市场及原材料提供商、销售商等依赖程度较大,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地域资源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未与农户、生产基地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订单关系。小杂粮等其他农产品加工份额则更小。

3、经营机制有待完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尚未形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服务功能弱,利益联结不够紧密,订单履约率低。目前,我省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专业合作组织仅有1300多个,市场和销售从业人员占农业及相关产业劳动力总数的5.2%,低于周边省份的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40%-50%左右的水平。

4、品牌建设有待加强。我省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质量档次不高,名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少,生产基地标准化程度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农畜产品加工水平低,精深加工比重小。我省农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之比为0.74∶1,低于全国1.2∶1、发达国家3∶1至4∶1的水平;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35%左右,低于全国40%左右、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

三、做法和经验

(一)主要做法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供产业发展平台。“十一五”以来,全省举办一系列的招商引资活动,为企业的交流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一是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名品展示展销会,提升全省农副产品知名度。通过展示我省名特优农产品及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宣传、推介我省农业品牌,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扩大贸易。同时,组织参加现代农业论坛、研讨等活动,为山西展团的企业家们与国内外的政府官员、农业专家学者和农业企业家提供了沟通情况、交流合作的舞台。二是积极组织参加“中博会”,展示山西优势农产品,扩大对外开放程度。继港洽会、沪洽会、珠洽会、温州博览会等大型招商引资会后,全省又组织召开了“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全省农业招商引资达成协议的项目有225个,项目合作总金额262.9亿元,引进资金198.6亿元,其中与境外签约数31个,签约金额达15亿元。

2、创新发展思路,积极引导资源转产。促进资源型企业转产投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我省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创举。随着全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煤炭资源整合步伐的加快,省内一大批煤焦铁等资源型企业,开始转产新办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可利用资金大约有2500亿元,为我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通过深入调研、召开座谈会等一系列举措,我们总结了资源型企业转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新经验,研究了资源型企业转型中提出的新需求和新问题,结合全国各省市的好的经验做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为企业的转型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全省共有610家煤焦铁企业创办和转产农产品加工业。其中,新创办企业105家,转产企业118家。省政府从财政资金列出315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鼓励支持资源型企业转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3、狠抓项目建设工程,带动龙头产业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1215”工程(即重点抓好100个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抓好20个农业产业化核心示范基地,重点抓好10个农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示范县和重点抓好50个流通服务组织)是“十一五”期间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点工程,也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服务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载体。对进入“1215”工程中的20个规模适当,运行机制好,与加工企业、流通企业、中介组织及农户有着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投资主体多元,企业化独立经营,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基地型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和指导,着力提高企业的带动辐射能力。并率先在畜禽养殖业、干鲜果种植业、蔬菜种植业上重点突破。形成全省农业总体布局:中南部以鲜果、肉牛肉鸡、蔬菜基地为主;东西两山以优质红枣、核桃基地为主;北部以奶牛基地为主。

4、培育优势企业,打造龙型经济。龙头企业上联市场、下接农户,不仅能够解决农民增收卖难的问题,还能够为地方经济提供重要增长源。至今,已评选认定四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09年,全省又启动实施了农产品加工“513”工程,按照省、市、县三级总体规划、分层次推进、重点扶持的原则,评选认定了省级52家企业、市级120家企业、县级309家企业。金泽、粟海、大象等一大批重点龙头企业,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排头兵。“513”工程481家企业销售收入400多亿元,占到全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80%以上。

5、强化企业家素质,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近年来,连续举办七期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董事长、总经理高级研修班,先后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名校,聘请全国著名专家就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关键内容,进行亲身讲授,并组织参观考察国内知名大企业。企业家们进一步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拓展了思维,增强了发展的信心,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6、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发挥引导作用。近年来,全省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关要求,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企业的金融支持,积极探索采取建立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方式,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和基地建设,切实解决农业企业生产资金短缺、贷款担保困难的问题。2005年以来,省政府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资金从无到有,逐年增加,至今已达到1.7亿元。专项资金使用坚持“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主要用于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新改扩建项目建设等。

7、密切政银企合作,破解信贷难题。多年来,我们积极协调企业与有关金融机构、投资者进行合作,建立政府、企业、银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银企合作洽谈会,加强银企项目对接。尤其是今年举办我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银企洽谈会暨信贷签约仪式签订了总额37.9亿元的信贷协议,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签订信贷协议金额8.76亿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山西省分行签订信贷协议金额15.74亿元,山西省农村信用联合社签订信贷协议金额11.4亿元。这些信贷签约资金目前基本到位。下半年,我们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分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我省农产品加工出口型龙头企业发展。近期我们又在北京举办“山西省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分行银企洽谈会”,进一步促进银企项目对接。

8、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以优势企业为依托,对具有山西区域优势的产品进行整合。同时,配合工商、质监等有关部门做好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审核认定工作,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加工企业进行奖励。每年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参加境内外经贸洽谈活动或举办博览会和展销周、扩大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促进其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二)基本经验

1、产业化工作列入政府重点,并逐步成为核心工作。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指导力度。一是组织各市分管市长赴山东、河南考察农业产业化工作。二是召开了农业产业化领导组会议。三是在全省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调研,形成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浓厚氛围,为全省农业产业化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业产业化工作已经由一个部门工作变为全局工作,由一般工作变为重点工作,由农业部门的核心工作变为政府的重点工作。(www.xing528.com)

2、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综合工程,需要各部门的相互配合与支持,尤其是资金、道路、用电、税收等部门的相互配合。我们充分发挥省农业产业化领导组办公室的协调职能,与省交通厅、省国土厅、省电力公司等有关部门沟通联系,协调各部门完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配套扶持政策,具体解决落实龙头企业用地、修路、用电、税收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深化金融合作机制。农业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只靠自身和财政的扶持资金是有限的,更多的是金融部门的支助。目前,在和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联社等涉农金融部门合作的基础上,同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分行进行合作,区分不同扶持重点和范围,建立不同层次的合作机制,实现金融服务的互补,为全省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

4、加强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后劲。到“十一五”末。山西省“513”工程省级梯次52家企业新上技改、扩建项目85个,总投资74.3亿元。其中如大象禽业有限公司2010年在晋中长治、临汾、吕梁新建4个年屠宰2000万只肉鸡的屠宰加工厂,配套新建年产18万吨饲料厂4座,在吕梁新建4个20万只肉鸡现代标准化养殖示范场,项目实施后,年销售收入将达到80亿元,直接带动农户50万户。

5、大力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集聚。近年来,始终坚持培育本地企业与引进结合,坚持“扶强龙头、做大基地、打造品牌”的思路,积极谋划一批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好项目来形成产业集群。我们按照农业部打造农业产业集群的思路与方法,积极引导农产品向优势产业带集聚,促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形成,鼓励优势企业的地域化集聚,推动区域品牌构建,扩大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资金投入通过打造龙头基地、带动农户这一系列的工作和措施直接带动了全省肉类、乳品、干鲜果、蔬菜、玉米、小杂粮加工业六大特色产业和饲料、薯类、种子、制醋、植物油、中药材加工业六大特色潜力产业的发展。全省出现了以玉米、小杂粮为代表的种植业集群;以肉牛、肉羊、奶牛养殖为代表的养殖产业集群;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提高了我省农业的竞争力、增强了农业发展的优势,对我省建设现代农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6、推进方阵和“两区”开发建设。在全省实施大企业战略中设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阵和确立开发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全省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为贯彻落实好这一战略举措,我省精心筹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项目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并组织相关专家对企业及项目进行论证、评审。最后确定了山西粟海集团有限公司等3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阵,确定了199个农业产业化项目进入“两区”开发建设。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方阵和“两区”开发建设,对进入方阵和“两区”建设的企业及项目在税收、用电、用地和财政支持等方面政策上进行优惠。

7、深入推进“两个造就”战略。山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发展进程中暴露出人才素质低、企业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带动农民弱等问题。归根到底是企业家的素质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多年来全省坚持不懈地实施“两个造就”战略(即:造就一支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龙头企业管理队伍;造就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清华大学举办山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培训班。通过培训,全省龙头企业家的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六个结合”,一是能够把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基地的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二是能够把品牌的建设和产品质量的提高结合起来;三是能够把传统的产业发展与现代的经营理念结合起来;四是能够把追求企业利润与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五是能够把市场开拓与引资引智相结合起来;六是能够把提高自身素质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的同时,不断促进全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同时能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学习、交流、提高等多种形式为提高企业家的素质创建平台。使全省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家在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使自己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管理形式永远不落于时代前进的步伐。

8、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形成企业良好氛围。通过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类重要媒体以专栏为阵地,宣传好的企业、先进的做法、好的项目,同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省级企业建立自己的网站,宣传企业的产品和品牌,不断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共同为龙头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四、“十二五”农业产业化面临的形势

(一)困难和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清醒地看到,产业化发展欠发达的省情没有改变,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全省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不足。纵向比成绩明显,横向比差距较大。发达国家深加工农产品80%以上,我国40%左右,我省只有36%左右;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我国为1.1倍,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仅为0.7∶1;2009年全省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长治市金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而河南双汇集团实现销售收入400多亿元,蒙牛伊利年销售收入在250亿元左右。

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科技研发滞后和新项目储备不足。产业化加工企业普遍科研投入较少,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精深加工不够。而且,高起点、发展潜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兴项目储备不足。产业链条短,规模小、高端产品少。

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是产业化企业股权结构不合理和企业家素质不高。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属于家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并且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家属于“实战型”人才,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知识上,或多或少地存在欠缺,而这种缺失直接制约到企业的转型、发展和壮大。

(二)潜力和机遇

先进国家的发展实践表明,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长盛不衰的朝阳行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将步入又好又快、持续发展的黄金时段。

1、需求潜力大。根据国际经验和经济规律,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开始由直接消费向间接加工食品消费转变。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人们的食品消费需求呈现出多样、方便、营养、安全综合需求的新特点,人们已不满足于产品数量的增加,而是希望产品更加高档、安全、卫生、营养,消费行为将呈个性化、多样化的趋势,对优质品牌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这些新变化,无疑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2、产业梯度转移加速。随着东部农产品经济发展成本的不断加大,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全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有比较优势。只要能够研究和出台农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做好综合协调和配套服务,一定能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通过引进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实现农产品加工业超常规发展。

3、经济转型发展加快。随着全省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煤炭资源整合步伐的加快,省内煤焦铁等资源企业资本谋求新的发展出路。一大批煤焦铁企业开始转产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4、发展空间大。山西境内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小杂粮、高粱以及干鲜果、蔬菜、油料等。其中以小米、豆类、马铃薯、苦荞、红小豆、燕麦等为主的杂粮面积、产量占到粮食总面积和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素有“小杂粮王国”之称。山西的核桃、红枣资源丰富,其中核桃产量、出口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二、第一。同时,山西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蕴生了一大批风味独特、制作精良、久盛不衰的传统名品,老陈醋、平遥牛肉、沁州黄小米等传统名品驰名中外,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传统优势,为山西省农产品加工业大规模、高层次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和全国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着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规模较小、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等问题。现实差距就是发展潜力。

5、发展环境好。自2009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意见》以来,各市县纷纷出台专门的配套扶持政策文件,明确专门的财政扶持资金。初步统计,省市县三级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达到4.6亿元左右。其中,省级扶持资金达1.7亿元,市级扶持资金达1.6亿元,县级扶持资金达1.3亿元。并且省直各有关职能部门、金融部门、新闻媒体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513”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正日益形成。这些在山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农产品加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

五、凝聚赶超意识,实现跨越发展

(一)“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强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促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两年赶超,三年翻番,五年跨越超千亿。具体目标是:到2013年,我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翻一番,达到80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的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主要任务是,要打造农产品加工八大优势产业链条,提升农业产业化整体经营水平;启动实施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加工园区建设,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格局;培育“513”工程481个龙头企业,形成门类齐全、优势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引领全省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

(二)推进措施

1、把项目建设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主要抓手。非大动作不足以弥补差距,非大上项目不足以打破“瓶颈”,要以坐不住的责任感、等不得的紧迫感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作为跨越发展的主要抓手,全力实施大项目攻坚,推动我省农产品加工业赶超跨越。一是科学规划。从各地资源禀赋、各产业基础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等出发布局项目,要按照省委袁纯清书记确定的赶超战略,在更高的起点上、更高的层次上制定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建立未来五年新改扩建项目储备库。二是在引进项目上大做文章。实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政府职能部门招商、园区招商和企业招商相结合,通过网上招商、委托中介机构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相结合,形成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网络。积极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引进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大项目、好项目,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三是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定期召开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项目建设推进会,督促进度,解决困难,从项目审批、融资、建设等各个环节全程跟踪服务。四是强化责任落实。把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建设纳入各级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奖优惩劣。

2、大力实施龙头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龙头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要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方式和手段,更新培训内容,紧紧围绕推进“513”工程龙头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的总体要求,继续举办农产品加工“513”工程龙头企业董事长、总经理高级研修班,组织龙头企业家到先进省份学习取经,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开阔思路,增强信心,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3、着力构建政银合作和金融服务大平台。融资难问题是龙头企业发展需要长期面对的主要问题。我们要不断深化与省农行、省农发行、省农信社三家涉农金融部门的合作,积极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北京分行、晋商银行对接,逐步扩大合作银行范围,探索农产品加工企业金融扶持新模式、新办法,构建政银合作长效工作机制。要区分不同扶持重点和范围,在我省建立农产品加工“513”工程“大、中、小”三个层次的龙头企业金融扶持工作机制,实现金融服务互为补充,充分满足不同企业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4、强力推进资源型企业转产农产品加工业。在优惠政策上:对于“内转外引”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的,享受国家级龙头企业和“513”工程省级梯次企业各项优惠政策;投资额在5000万、3000万元以上的分别享受“513”工程市县级梯次企业各项优惠政策;对于“内转外引”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用地,所需的非农建设用地指标,土地部门要根据需要优先安排。项目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地方实得部分,由同级人民政府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奖补(按照投资规模,给予30%-50%的比例奖补)。建议对新办资源型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在审批时,要求资源型企业配套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项目和农业生态项目。

5、在体制机制上要有新突破。一是要在企业股权制度改造上有进展。支持企业调整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通过控股、参股、兼并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吸引大企业、大集团的资金、技术、品牌。二是要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上有进展。引导家族型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积极引进职业管理人才,提升企业现代化生产和管理水平。三是农企上市实现突破。五年内要有步骤地培育一批管理规范、发展潜力好的加工企业实现上市融资。

6、在基地建设上要有新步伐。要立足我省资源分布和“十二五”规划,围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区、产业带、基地县。鼓励和帮助骨干龙头企业建设核心基地和参与兴办标准化种养园区,提升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为企业提供充足优质的生产原料。要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模式,建立稳定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让农户更多的分享农产品加工业各个环节的利润。

7、在品牌整合上要有新进展。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粮食、畜禽、乳品、果品、蔬菜、薯类、油脂、中药材等八大产业链普遍存在小企业众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品牌杂乱的问题。下一步要继续在乳品、醋制品、小杂粮、肉制品等行业采取座谈、研讨、观摩等多种形式,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聘请高端专家现场答疑指导,促进企业交流合作和品牌整合。支持行业优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优势品牌为纽带,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或品牌整合,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扩张。

8、在园区建设上要有大发展。推进实施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立足我省产业、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规划,全面加快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步伐,通过强化政策导向、资金支持,形成一批基础设施较好、规模较大、产业档次较高,集聚功能较强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在适当的时候,要对符合条件的示范区、园区进行评审和挂牌,储备1-2家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带动和推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9、管理服务上要有新创举。一是建立“抓督促、抓对接、抓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将“三抓”作为部门职能的主要工作内容,督促各市推进“513”工程不松懈、不减弱,协调省直有关部门落实扶持政策、资金和措施,保证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建立科学的数据统计监测体系。与统计部门合作,将农产品加工企业纳入统计监测范围,适时掌握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情况。三是建立有效的考评奖惩机制。把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市,每年年终考核排队,严格奖惩兑现,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建立农产品加工业专家库,聘请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各个关键领域的权威专家,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智力支持。五是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服务。落实“一企一策”战略,对现有龙头企业,分开层次,有效解决各类企业的不同困难和问题。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城市旅游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