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武县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问题调查研究成果

宁武县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问题调查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宁武县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问题的调查研究兰丽君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实施,宁武县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制约农村低收入群体发展的共性矛盾仍不容忽视。因而低收入农户是宁武县全面实现小康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宁武县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问题调查研究成果

关于宁武县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问题的调查研究

兰丽君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项惠农政策的贯彻实施,宁武县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制约农村低收入群体发展的共性矛盾仍不容忽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为此,高度关注并重点解决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增收问题,对于促进农民收入总体水平的提高,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概况

(一)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地位

农村低收入户不仅在经济领域处于落后状态,而且在农村的政治生活中也是弱势群体。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增收难度仍然较大。低收入农户一方面没有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农村政治生活中,他们更多考虑和关心的是衣食住行能否满足生存需要,家庭能否解决温饱问题;另一方面,大多数低收入户收入来源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缺乏参与农村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竞争力,以至于脱离农村政治生活,渐渐处于农村政治生活的边缘地带,他们的呼声很弱,往往被人视而不见,农村低收入户在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方面越来越受到损害,从而导致其经济利益受到损害。

(二)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影响

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不但挫伤了低收入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且难以与社会成员共同公平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形成两极分化,影响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妨碍城乡良性互动发展,甚至成为经济社会不安定的诱发因素。就宁武县而言,只有低收入农户进入小康,农村才能算真正小康,才能为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因而低收入农户是宁武县全面实现小康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三)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状况

1、低收入群体劳动力素质比较低。低收入组农户劳动力状况、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重、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比重明显差于高收入组农户。

2、低收入群体的生存环境相对差。低收入户群体普遍居住在偏远山区或黄土高原的偏僻地带,普遍存在交通不便、饮水困难、住房条件差等问题,生存环境相当恶劣。只有低收入组农户户外为水泥柏油路面的户数比重为与高收入组农户相当,得益于2006年秋天实施村村通水泥(油)路和村村通客车工程。

3、低收入群体就业状况明显差。低收入农户普遍居住在偏远、信息闭塞的地区,本地农业收入微薄且无二、三产业可发展,工资性、家庭经营非农收入少,当地劳动力纷纷加入了外出务工者的行列。

4、低收入群体收入和消费差距大。从生活消费看,低收入组农户存在着入不敷出的情况,且生活消费仍以解决“吃”的问题为主。宁武县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以家庭经营收入为主,非农产业收入比重低;食品、衣着消费水平低,仅满足生存需求;居住质量较差,耐用物品拥有量少;文化教育投入低,精神生活相对贫乏。

二、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成因分析

剖析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低收入户家庭负担系数大

负担系数是指家庭中每一个就业者所要负担的家庭人口数。在同等收入条件下,家庭人口多,有收入人口少,家庭负担就重,生活水平则低,反之,生活水平则高。一个家庭劳动力的多少和强弱关系到整个家庭的贫富程度。劳动力较多或较强,就能使这个家庭富裕起来,反之就容易导致贫困。农村居民人口负担,直接导致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收入结果的差异。低收入群体虽然具有劳动力量的优势,但是却不具备质的优势。

(二)资源占有量少

自然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居住在土质优、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较好、交通又畅的农民富裕起来容易,只要勤劳就会越来越富裕。但是,生活在自然环境较差或很差的农民,即便是很勤劳,生活也艰难,甚至更加贫困。低收入群体大多数居住在高山偏远地区,这些地方的共同特征是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而且大部分地方资源贫乏,即便是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也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农村低收入群体得到的教育资源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因此,资源占有量拉大了贫富差距

(三)从业类型单一,经济活动区域狭窄(www.xing528.com)

由于低收入农户总体上劳动力文化程度低,不善于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因而对农业的依赖程度最高。低收入农户从业类型集中,主要集中在农业。目前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较低的生产回报率。近年来,农村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多数农村地区的消费环境得到改善,但低收入户的基础设施无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档次上都明显滞后。通讯状况落后不仅导致了农产品开发和外运困难,造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而且不利于外部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和农业科技的输入,制约低收入农户消费需求的进一步升级。

(四)投资主体单一,低收入农户资产占有少

投入是产出的基础,只有不断增加投入才能逐渐增加收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再增值。2009年,宁武县低收入户农村居民人均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2527.1元,与高收入户相差1593元。农村居民中低收入农户人均生产投入1409元,仅相当于高收入户的45.5%,相当于宁武县平均水平的89.6%。从投资方向看,低收入户农业投入占91.9%,非农产业投入仅占8.1%。

(五)低收入群体自身素质不高

低收入农户受自身素质的制约,市场经济、市场主体意识不强,抵御市场风险、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很弱,勤劳不能致富、增产不能增收的现象时常发生。贫困户由于经济条件差,无力参加教育、技能培训,加之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劳动技能缺乏,不能进一步更新先进适用的种植、养殖技术,不能接受先进的经营思想、理念,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他们只能从事传统的种养业,收入远远低于拥有新型的劳动技能者。

三、增收对策及建议

近年来,宁武县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巨大成绩,低收入人群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但是,农村低收入群体主要是农业生产者,由于自身发展能力较弱,收入稳定性较差,一旦遇到天灾人祸,返贫率极高。同时,在居民收入整体水平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贫富差别加剧,居民高低收入阶层形成反差。因此多渠道增加低收入户的收入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大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收入。

(一)尽快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确保低收入农户的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的推广力度,为减少新的低收入群体奠定基础,并逐步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防止和解决保障资金不到位、保障资金有遗漏等问题,要努力扩大社会覆盖面,实施多层次的保障方式,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农村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各级财政应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最低保障所需经费转移支付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农村最低保障对象的救助优惠政策。要将鳏、寡、孤、独、病、残等特殊原因造成的贫困家庭全部纳入最低保障范围。要增加对生活困难群众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贴,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的补助标准,切实解决农村低收入群体“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的突出问题。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适当补助”的原则,实施移民扶贫,打破城乡壁垒,支持穷人下山,鼓励能人进城,让那些特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搬出大山,易地开发,彻底脱贫。要不断完善实施科教扶贫、社会扶贫、单位扶贫、整村推进等扶贫开发措施,进一步减少农村低收入人口数量。

(二)设法增加农村低收入者的工资性收入

为了改变农村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源对农业依赖程度过高的现状,最有效的途径是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由于低收入者增收面临的约束较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尽快为提高农村低收入者就业能力而实施的专门培训工程,积极发挥技能培训机构和劳务中介组织的作用,着力提高贫困户农民的素质,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收集信息,搞好服务,促进低收入户劳动力的异地转移就业,进一步理清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歧视性政策的不合理限制,坚决制止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特别是政府实施的公共工程应优先吸纳农村低收入者就业。

拓宽低收入农户非农产业收入渠道。针对低收入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非农产业收入偏低的实际,要在稳住主业收入的基础上,增加非农产业收入。一要壮大和提升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镇企业,为低收入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要鼓励更多的农民自主创业,这是促进低收入群体持续增收的举措之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持重点群体稳定就业为抓手,积极贯彻落实政策扶持就业,引导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强化技能培训促进就业;三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引导低收入劳动者向非农行业转移。

(三)努力改变落后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改善农村生活基础投资是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前提,当前积极财政政策在农村的投资重点应转向改水、改厕和环境治理,各级政府应将更多的农村生活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公共财政领域,从财政上资助农村通电通水普及卫生厕所建设,改善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生存条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搞好农田基本建设综合规划,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财政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和机制,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低收入农户抗风险的能力。

(四)支农惠农政策更多地向低收入群体倾斜

宁武县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挥政策对农民的增收效应。以种养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收入一直是农村低收入群体收入的最重要来源,要将收入补贴和价格支持结合起来,引导低收入农户面向市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单位产出率;为农村低收入农户发展效益农业和家庭二、三产业,要强化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三农”服务功能,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开展业务,提供小额贷款,降低低收入农户的贷款门槛,尽可能为低收入农户获得资金提供方便;各项富民工程、科技项目,应优先考虑低收入群体家庭,确保资金到位、技术到位,让收入相对较低的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在落实国家对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实行农业税减免政策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困家庭学生书本费和学杂费的减免政策,大力实施农村特困救助,进一步完善农村救济制度,实行农村计划生育奖励和扶助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农村出生人口质量。

(五)大力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整体素质

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与他们自身素质密切相关,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自身能力增强了,才能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才能顺利发展二、三产业,才能进入到对劳动力素质具有较高要求的企业谋职。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即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又是低收入户增加收入的重要条件。一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二是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保证农村低收入家庭适龄儿童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三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对低收入户实行免费培训,争取每一个低收入家庭都能掌握一至二门实用技术和经营特长;四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农民夜校、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对低收入农户实行免费培训。依靠基础教育、技术教育,传播知识技能,逐渐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技术含量,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人口的落后状况。帮助他们拓宽生产经营门路,提高市场适应能力,达到低收入农户增收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村经济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