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抓好粮食生产 加快推进种业发展——在全省种植业暨现代种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高勇
一、2011年全省种植业成就辉煌,实现了“十二五”开门红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二五”规划为引领,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深入贯彻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全力开展抗灾减灾,克服了冬春连旱、局部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以及农资价格上涨、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省种植业生产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粮食总产量刷新纪录。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19.3亿公斤,比2010年增加10.8亿公斤,增长9.9%。这是我省粮食生产首次突破110亿公斤,是多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全省粮食平均亩产达到242公斤,比2010年增长8.5%。夏粮、秋粮两季均增产,尤以秋粮增幅较大;全省11个地市全面增产,多数创历史最高纪录。
——经济作物总体增产。据农业部门调查,全省蔬菜面积、产量分别增长7%和2.7%,新增设施蔬菜面积20.8万亩;全省果园面积净增8万亩,水果产量增长14.5%,果品出口量达到15.8万吨;棉花单产水平有较大提高,产量增长20%左右;油料产量大体持平;食用菌、甜菜、蚕桑、中药材产量都比2010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种植业内部结构和生产布局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中,以小麦为主的夏粮面积减少,秋粮面积增加,其中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增加较多。经济作物中,蔬菜、水果、食用菌、甜菜、中药材增加;蚕桑生产保持稳定;受市场价格走低和种植效益低的影响,棉花、油料面积分别减少5.8%、6.5%。总体来看,各种作物进一步向优势区域发展,产业集中度提高,板块化格局逐步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种植业实现增产增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总体增产,多数农产品市场价格较好,使农民种植业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其中粮食、蔬菜、水果收入创历史最高水平。据农经部门测算,全省农民人均种植业纯收入达到1477.8元,比2010年增加101.1元,增长7.3%。
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我们对全省粮食、蔬菜生产先进单位给予了隆重表彰。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千方百计促进粮食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全年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资金26.3亿元,比2010年增加2.2亿元。继续执行新发展设施蔬菜大县奖补政策和日光温室贷款贴息政策,1—10月份落实省级贷款贴息资金1777.9万元。安排小麦、马铃薯繁育补贴资金2655万元,安排3600万元对60万亩秋播小麦地膜覆盖田给予补贴。争取中央和省级抗旱资金1.9亿元,实现小麦抗旱浇水全覆盖。玉米丰产方建设被列为省政府十大强农惠农政策项目,对300万亩地膜覆盖玉米给予补贴。首次对产粮大县奖补资金分配方式实行了动态管理。政策性农业保险逐步展开,全省参保小麦、玉米1000多万亩,有效化解了种植业生产风险。
二是强化宏观指导。以省政府文件启动实施了全省粮食稳定增产行动计划,组织有施肥、旱作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推广。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新审定90个农作物新品种,建设了17个新品种展示园,筛选出一批适宜不同区域的新品种。积极开展小麦地膜覆盖宽幅精播、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荒漠地种植燕麦、冬油菜北移、旱作节水等新技术集成试验,秸秆还田、机深耕、测土配方施肥、旱作节水、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推广。
四是强化增收措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设施蔬菜百万棚建设工程、水果“双增”工程被列为我省“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翻番的重大举措。去年,我省建设不同层次的部省级高产创建示范片200多个,并在11个县开展玉米整县、整乡整建制推进试点,辐射带动示范县增产粮食68.7万吨。全省新发展设施蔬菜20.8万亩,新建20个集约化育苗场,创建部省级标准园31个,重点扶持建设了11个设施蔬菜标准化小区。全年新发展果园、淘汰落后果园数量超过年初计划的30%以上,创建部省级标准果园35个,建成优质标准果园12.5万亩。蔬菜、水果标准园创建成效显著,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9.9%。三大工程的实施,促进了粮食稳定增长,提高了“菜篮子”产品供给水平,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是强化基础建设。积极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历年积淀的生产基地项目竣工验收申报率达到100%,使各类基本建设项目发挥了应有的效益。在调研基础上,代省政府起草了现代种业发展实施意见,引导种子企业加快重组步伐,提高种业竞争力。全年改造中低产田211.3万亩,实施大同盆地盐碱地改造13.5万亩。继续开展土壤监测,配合做好全省补充耕地质量评定及土壤肥料检测检验工作。全年发布病虫预报1855期,组建植保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1145个,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示范规模进一步扩大。
六是强化农资监管。开展农资市场管理年活动,查处未审先推、套牌经营、假冒伪劣种子31.2万公斤、肥料1760吨、农药21.2吨,为农民挽回损失4300余万元。首次承担涉农污染纠纷事件的样品检测任务,完成标准园农药残留监测任务和农药安全性监测与评价项目,参与了农产品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修订工作。
2011年,全省种植业生产获得全面丰收,跨越发展成绩令人鼓舞,特别是粮食生产大幅度增产,为确保粮食安全、保障有效供给、平抑物价上涨、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永济、原平、朔城3个市区以及16名个人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受到了国务院的表彰奖励。
二、把握形势,明确思路,切实做好今年种植业工作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今年全省种植业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发展,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努力提高经济作物种植效益,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
当前,全省种植业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正处于一个新的起点,要在高基数上巩固好形势,实现新突破,任务十分艰巨。在全省粮食生产连续两年创历史新高、种植业生产全面丰收的形势下,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十年九旱、耕地和水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情形,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特别是随着城市、公路、高铁等基础建设规模的迅速扩大,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补充耕地质量也参差不齐,同时农村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过快,逐年抬升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再加上近年来极端天气增加,局部地区自然灾害频发重发,都影响着种植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从长远看,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转变发展方式,紧紧依靠科技促进种植业生产发展,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一)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
根据我省实际,综合考虑年际波动、产业调整及现实保障条件,提出今年我省粮食生产的目标是: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800万亩,确保总产量稳定在110亿公斤以上,力争达到115亿公斤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首要一战是实现夏粮丰收,关键一战是确保秋粮稳定增产,重中之重是抓好玉米和小麦生产。去年省级小麦生产资金明确用于秋播小麦,而且财政部预拨了今年的高产创建资金,这对今年小麦生产十分有利。特别是去年秋播以来全省降水较多,底墒充足,苗情好于上年,以小麦为主的夏粮有望再获丰收。由于粮食价格上涨、补贴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秋粮有望稳定增产,玉米种植面积有望稳中有增。杂粮是我省特色产业,也是发展的重点产业。今年省政府将实施杂粮产业振兴计划,省厅还将召开会议进行部署。各地要加强规划引导,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切实把我省的杂粮产业做大做强。
要认真落实各项稳定增产措施。继续组织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细化工作措施,推动增产行动有效开展。省厅已把粮食生产任务分解到各市,各市也要分解落实到县,并适时组织有关单位开展联合督导,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推动粮食高产创建向纵深发展。粮食高产创建工程是我省粮食生产的龙头工程,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发改委、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农机等涉农部门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农业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集成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充分挖掘作物的增产潜力。各级农业部门首先要把自有资金整合起来,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有关方面支持,千方百计增加高产创建资金投入。高产创建要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力争高标准农田建到哪里,高产创建就跟进到哪里。要推进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产创建,推进示范片与龙头企业、种子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以及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提高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在抓好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的同时,要积极争取农业部整建制推进高产创建项目,在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增产潜力大、种植面积在20万亩以上的县开展整县整乡整建制推进试点,在更大范围、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深入推进高产创建。2011年受到国务院表彰的3个县,要把奖励资金用到高产创建上,开展整建制推进试点,推动高产创建再上新水平。
(二)努力提升经济作物种植效益
1、提高设施栽培水平。设施蔬菜百万棚建设工程和水果“双增”工程是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最有效的载体和最成功的模式。要以两大工程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设施栽培,完成好新建20万亩设施蔬菜、10万亩无公害水果标准化示范园的任务。在设施建造上,要力求因地制宜,科学规范,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使用效益。在栽培模式上,要力求有所创新,大力推广成本低、易操作、效益好的栽培模式。要注重总结农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如生贵式移动大棚、襄汾旱地节水莲菜、晋南土窑洞食用菌、平陆水果双套袋技术等,在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加以大力推广,促进设施栽培水平进一步提高。
2、推行标准化生产。要进一步做好标准的制定完善和细化落实,引导农民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田间管理,解决标准挂在墙上、揣在兜里的问题。要以开展标准园创建为重点,着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巩固和规范现有的31个部省蔬菜标准园和35个标准果园基础上,新发展50个蔬菜标准园和30个标准果园,着力打造“千亩园、万亩区”的标准化生产园区,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全覆盖,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提质增效、增产增效。
3、集成推广高产高效技术。在蔬菜生产上,大力推广集约化育苗、防雾滴棚膜、防虫网等10项实用新技术,力争每500亩生产基地配备1个育苗规模为150万株以上的育苗场。在水果生产上,重点推广果园施肥、果园间伐和果实套袋三项技术,抓好无病毒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棉花、油料要通过高产创建集成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完善推广轻简提质、高产高效的栽培模式。马铃薯重点推广应用脱毒种薯,适度发展早熟菜用和加工专用品种。蚕桑生产要进一步提质增产,做好蚕种生产区域的消毒防病和桑园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药材要推广道地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重点抓好九大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要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三)提高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社会关注的焦点、媒体追踪的热点和市场监管的难点。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的重点是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主要问题是农药残留,关键是高毒禁限用农药管理。解决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特别是农药监督管理。各地要不断完善农药管理体系,做到有机构、有职能、有人员、有经费,提升监管能力。要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加大质量抽检和标签抽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坑农害农的行为,发挥案件查处的警示震慑作用。要做好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工作,建立专柜销售、购销台账、实名购买、流向记录制度。要强化农药残留检测,积极推广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提高质量安全水平。(www.xing528.com)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年。做好今年的种植业工作,努力保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对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扎扎实实开展2012年种植业各项工作。
1、推进工作创新,提高服务水平。要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结合下乡驻村包村活动的开展,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开展送技术、送物资、送信息下乡活动。要积极开展政策调研,深入基层了解情况,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力争出台更多符合当地实际、解决突出问题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要推进政策创新,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进一步扩大种薯繁育补贴规模,争取把马铃薯列入粮食直补范围。继续完善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办法,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农民得到实惠。要强化农情调度工作,加强县级农情信息网络建设与维护,加强农情信息尤其是灾情调度,及时了解农业生产动态。要加强工作督导,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组织开展检查督导,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2、推进科技创新,抓好技术推广。今年要扎实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结合种植业工作,就是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推广重大实用技术,支撑粮食和农业稳定发展。今年中央明确要求,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收入相衔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要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要覆盖全部乡镇。这是广大农技推广人员长期期盼的好政策,我们要积极开展工作,力争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人员待遇落实上有大的突破。要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公益性定位,落实绩效工资,稳定农技推广队伍。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开展农资供应和技术服务,使之成为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创新的重要载体。继续抓好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大力推广小麦地膜覆盖、杂交谷子高产栽培等12项集成新技术,开展荒漠地种植燕麦、冬油菜北移、中黄35大豆等技术集成试验示范,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要大力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活动,全面提高农业干部、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和经营意识。要着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抓好农技推广、种子、土肥、植保、蔬菜网络建设,建立健全粮油作物苗情监测、防灾减灾信息体系,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引导作用。
3、推进种业创新,提高供管水平。要抓紧组织制定种业发展规划,争取政府部门出台更多支持种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引导种子企业做大做强,争取种子管理机构参公管理。继续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适时开展专项检查,特别是要做好《山西省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实施办法》的宣传贯彻,严把种子市场准入关。要严格品种试验示范审定工作,搞好9种主要农作物参试品种和审定品种的标准样品征集保存工作,加大新品种展示示范力度,科学筛选推介主导品种。要强化种子质量管理,组织开展杂交玉米种子、春秋两季种子市场和良种补贴种子质量专项抽查,组织实施小麦和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种子生产田间检验。要进一步扩大马铃薯脱毒苗组培快繁和微型薯繁育规模,启动种薯病毒检测工作,逐步开展面向全省种薯繁育单位的病毒检测服务,确保脱毒种薯质量。
4、推进耕地建设,提高生产能力。全省耕地质量整体不高,在耕地数量占补平衡日益趋紧的情况下,提高耕地质量显得尤为重要。要积极与国土、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密切合作,以58个粮食主产县为载体,全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努力完成改造中低产田200万亩、改造大同盆地盐碱地10万亩的任务。要以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为依托,以高标准农田节水示范区建设为引导,以增产潜力大的旱作区粮食作物为重点,着力抓好旱作节水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要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行动,以整建制推进示范创建为重点,坚持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协调统一的原则,在粮食、果菜等作物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4500万亩,实现整村、整乡、整县推进目标。高产创建示范片、标准园要率先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要努力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全面提高土壤肥力水平。要加强土壤监测能力建设,继续做好土壤监测工作,为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产品开发、农民维权提供可靠的依据。
5、推进植保创新,提高防治水平。病虫害频发重发,给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积极采用现代装备和科学防控技术,开展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做到科学减灾。要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准确掌握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适时发布趋势预报。要推进植物检疫规范化管理,重点做好检疫性有害生物的普查与监测防控工作。要推进机制创新,大力开展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集中资金打造一批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示范组织。通过示范带动和典型引路,不断扩大统防统治规模。要大力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进一步扩大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规模,加强新型植保器械的应用和推广,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农业生态环境安全。
6、推进服务创新,完善预警体系。要拓宽农业部门服务领域,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全程化服务。产前要抓好物化技术普及和信息发布,产中要搞好技术服务,产后要抓好产销衔接。要通过组织参加展销会、洽谈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要大力推进“农超对接”,鼓励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直接在大型超市设立专柜销售农产品,减少中间环节,让农民和市民都得到实惠。要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做好生产、流通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工作,指导农民合理安排茬口和品种,确保生产不会出现大起大落。
三、把握机遇,扎实工作,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各级农业部门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开展工作,推动各级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促进我省种业转型跨越发展,确保农业用种和粮食生产安全。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发展现代种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大力推动下,我省种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种子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支撑作用显著提高。新品种更新更换速度明显加快,全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优质化、专用化、特色化品种推广率达到50%以上,种子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份额达到45%左右。我省种子企业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逐步成为商品种子供应的主力军。全省种子企业达到200多家,年产销各类农作物种子6亿公斤,除满足本省用种外,玉米杂交种和部分瓜菜种子还外销其他省份。种子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建立健全种子管理站123个,拥有种子管理人员1643人,建成国家级种子质量检测中心1个、省级种子检测分中心5个、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试站7个,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种子市场监管全面加强,特别是连续两年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使种子市场秩序明显改善,有效维护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确保了农业用种安全。总的来说,我省种子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突出表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种子创新能力较弱,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作物育种科研力量分散,商业化育种机制不健全,产学研结合不紧,育繁推衔接不够,本省自育品种所占份额不高,大量依赖外省甚至外国的品种。二是种子企业实力不强,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我省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弱,多数是代理销售型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三是种子管理手段落后,不适应种业全程监管的需要。种子管理机构设施设备和技术手段落后,工作经费落实差,难以满足品种管理、质量检测、市场监管、信息服务的需要,制约了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从根本上提升种业竞争力。
1、发展现代种业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和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面对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和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要增加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粮食产能的新突破,关键在科技,重点在种子。
2、发展现代种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迫切需要。目前,我省农民收入呈现多元化趋势,但经营性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推广应用优良品种,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途径。
3、发展现代种业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和保障,农业科技进步的核心是品种,加快培育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适宜设施化栽培、机械化生产的优良品种,已成为我省发展现代农业的当紧任务。因此,要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作为当前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到事关“三农”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来抓,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大力推进。
(二)明确思路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省要加快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良种培育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首要任务,把提高种子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做大做强种业的关键支撑,把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作为整合种业资源的重要切入点,把加强种子市场监管作为促进种业发展的有力保障,着力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推进种业发展取得新突破、跨上新台阶,实现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
1、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要积极推进公共科研单位与商业化育种、与所办种子企业分离,建立健全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成果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省农科院和山西农大的技术优势,采取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培育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10~15个。要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全覆盖建设,将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延伸到乡镇,分作物、分区域科学合理筛选主导品种,引导农民科学选用优良品种,真正把优良新品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培育壮大企业,提升种子企业竞争能力。要加快推进种子企业兼并重组,政府部门要做好协调服务,种子企业要从大局着眼,以战略的眼光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力争实现3年内整合培育20~30个种子骨干企业,打造两到三个现代种业集团的目标。要加大对种子企业投入力度,重点扶持科研育种、生产基地、加工贮藏、精选包装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要引导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合作、项目转让、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商业化育种,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3、加强基础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要科学规划种子生产布局,结合“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优势种子生产基地。要逐步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参与、商业化运作的农作物种子生产风险分散机制,积极开展玉米、马铃薯种子生产保险试点。要健全种子储备制度,在国家、省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基础上,建立市县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增加储备种类和数量,确保存得足、调得出,满足生产需求。
4、加强种子管理,提升市场监管能力。要加强种子管理体系特别是县级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种子管理机构,保障工作经费,提升种子检测、品种试验、品种展示和监管执法能力。要严格规范品种试验审定和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行为,加大种子市场检查和种子质量抽查力度,对低水平重复的品种坚决不予审定,对不适宜种植的品种坚决予以退出,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坚决不予准人,对不合格企业坚决进行清理,对不合格种子坚决予以销毁,保持对种子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全面优化种业发展环境。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更大实效
现代种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发展的快慢关系着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大局。各级农业部门要及早谋划,先行先试,制定规划,落实措施,全力推进全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
l、健全组织机构。省政府成立了现代种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省农业厅牵头组织开展工作。下一步,要积极与财政、发改、科技部门沟通协调,进一步细化措施,推动相关政策落实。各市、县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种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加强规划指导。农业部《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已经通过论证,我省也正在组织编制全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争取上半年发布。各市、县要抓紧组织编制本地区种业发展规划,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提出发展思路和目标,明确今后10年的具体任务和措施,共同推动现代种业发展。
3、创新体制机制。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发展是一个质的飞跃,要求我们要站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谋划种业发展问题,更加注重更新观念、转变方式、提高水平。要由管种子向管种业转变。现代种业是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要进一步拓宽种业管理领域,提高管理水平。要由环节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整合打通种业各个环节的单项管理,前移监管关口,下沉管理重心,加强联动配合,形成有机整体,打好管理“组合拳”,使行政许可与监督检查相结合,品种审定与新品种保护相结合,晶种管理与市场监管相结合,市场检查与案件查处相结合。
(作者系山西省农业厅副厅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