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社
一、全面总结2011年工作,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农业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通过推进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完善粮食补贴政策特别是落实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集成,大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全省粮食总产在前年创历史最高水平的基础上,去年达到119.3亿公斤,再创历史新高,同时,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蔬菜、水果、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2010万吨、703万吨、149万吨、94万吨和113万吨(业务部门数据),分别较上年增长5.8%、14.5%、11%、9%和10%。
——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通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强化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狠抓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增加转移性收入,通过盘活资产深化农村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1.4元,较上年增长18.3%,增幅为1997年以来最高,并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684.9元,增长27.3%,占到人均纯收入的47.9%。全省11个市增幅均超过15%,吕梁市增幅最大,增长21.9%,太原市增加额最高,增加1277元。忻州市实施“一区千园十五万棚”等七大工程多元化增加农民收入,阳泉市加大城镇化力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收,为全省创造了经验。
——农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性步伐。强势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扎实推进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10个现代农业示范县建设,累计开工项目519个,完成投资83.7亿元。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513”工程,组织银企对接落实信贷资金80亿元,省级梯次企业实施技改扩建项目87个,完成投资74.3亿元。2011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29亿元,同比增长23.3%。扎实推进百万棚设施蔬菜建设工程、千园万场规模健康养殖工程、水果双增工程,新增设施蔬菜20.8万亩,新建规模健康养殖小区和养殖场645个,新发展果园31.9万亩,改造老果园42万亩。长治市以标准化为突破口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成为全国第一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
——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扎实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大同盆地盐碱地改造工程,改造中低产田211.3万亩,改造盐碱地13.5万亩。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完善“三长”联席会议制度,启动建设9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力开展专家包县、技术员包村,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加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力度,出台了《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组织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瘦肉精”、生鲜乳质量安全、兽药饲料质量安全和假劣农资等五项专项整治。
——农业经营形式不断创新。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92万亩,合同签订率达到80%以上。颁布实施了《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全省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9350个,发展数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积极探索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晋中市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社”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村级全覆盖目标。
——农业对外交流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组织参加国内外各类展销会、博览会,加强同京津等地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在经济发达城市建立山西特色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大力发展以芦笋、红芸豆、水果等为重点的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进一步扩大了我省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渠道。第二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成功举办,成为山西农业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共签约贸易项目3209个,签约额332亿元,签约投资项目159个,签约额398.6亿元,较第一届农博会均有30%—50%的增长。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在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已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同时,省政府出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补贴、玉米丰产方建设补贴、设施蔬菜贷款贴息补助、规模健康养殖补贴等新的10项惠农政策,整合新增资金12多亿元,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杠杆作用。同时,各级农业投入也有较大幅度增长。除各种补贴外,争取中央和省级安排的各类财政支农资金达到18.9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10%;农业基本建设资金达到6.6亿元,同口径同比增长11.3%。
二、明确目标任务,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年。全省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粮食稳定发展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主攻方向,以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为根本出路,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全省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提供基础保证。
主要目标是:粮食总产稳定在110亿公斤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财政安排农业部门用于农业产业发展的投入增长幅度达到20%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760亿元;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一批“一县一业”基地县完成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改造中低产田200万亩,改造盐碱地10万亩;新发展设施蔬菜20万亩;新建和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600个;新发展合作社3000个、省市县三级示范社1600个;培训农民10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0万人;完成3000个新农村重点村建设任务;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围绕上述目标,今年重点要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全力夺取粮食生产好收成
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是农业部门的基本职责所在。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努力挖掘增产潜力,稳定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全年粮食生产再获好收成。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开展粮食稳定发展工作绩效评估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考核评价,逐级分解粮食生产任务,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措施落到实处。对粮食增产多、贡献大的县,继续加大工作激励和政策支持,调动地方政府、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种粮积极性。要深入推进粮食高产创建工程,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创新经营方式、集成技术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等措施,在全省建设130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同时继续巩固1个县10个乡镇整建制创建试点。
要加大杂粮开发力度。今年省里要启动实施杂粮产业振兴计划,通过加大研发推广力度,发展杂粮主食工业化,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整合打造知名品牌,建设商品生产基地等措施,重点发展谷子、荞麦、燕麦、马铃薯、红芸豆、绿豆、高粱等7种优势杂粮。各地要按照省里统一规划,抓好本地优势杂粮的开发,进一步提升山西杂粮的生产优势、比较效益和市场影响力。同时,要统筹抓好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开展棉油高产创建扩大主导品种种植面积,推广节本增产增效技术,促进各类经济作物稳定发展。
(二)咬定农民增收目标,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奋力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决定》,紧紧咬住“十二五”期间实现“一翻番、两高于、一消除、一前移”的总目标(即农民人均收入达到9000元,2016年超过万元,实现翻番目标;农民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基本消除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的县;农民收入水平在中部地区和全国的位次前移,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坚持多策并举,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要不断优化农业结构,提升农业效益,挖掘种养业增收潜力,集中打造畜牧、杂粮、蔬菜、干鲜果等特色优势产业,依靠产业发展促进家庭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创业工程,加大阳光工程培训力度,鼓励农民外出打工,支持农民创业就业,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要认真落实中央和我省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强化政策宣传,规范操作运行,加大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农户。有条件的市县要围绕主导产业开发给予农民多种形式的补贴,努力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要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此外,还要推动减负惠农政策的落实,继续开展重点领域乱收费专项治理,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大力推进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扶持和宣传引导,培育发展一批观光农业示范点,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进一步加快农业对外开放和外向型农业发展步伐,不断深化农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稳步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努力为农民增收争取更大的空间。
(三)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着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强势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要以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一批“一县一业”基地县为重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谋划产业发展项目,完善产业发展政策。设立专项资金,通过奖励、补助等多种形式,扶持整村、整乡、整县特色优势农产品开发,加快形成特色明显、规模集中、具有市场潜力的产业基地。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本级财政和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的扶持,加大对“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确保年底有一批专业村和基地县达到建设标准。要精心选树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巡回报告、现场观摩、媒体宣传等方式,带动和引导全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健康发展。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把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示范区、10个示范县和太谷、大同南郊区、运城盐湖区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建设重点,加大工程项目建设力度,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种养业专业示范园和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综合示范园,以示范区引领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充分利用农垦土地等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养殖示范场建设,加快垦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
深入推进农产品加工“513”工程。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直接投资或参股投资我省龙头企业建设。积极支持省内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引进战略投资,实现企业规模快速扩张和企业素质快速提升,打造一批营业收入过10亿、50亿、100亿的标志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地要加大协调督促力度,进一步落实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努力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创造良好投资发展环境。(www.xing528.com)
切实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化支撑项目建设。按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原则,抓紧谋划推进一批加工、基地、流通、园区等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化支撑项目,制定产业支撑项目指导目录,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动态的项目筛选、管理、发布、招商、评估制度。省里将增加和统筹各类涉农资金,并在财政超收部分中划出一定比例,主要通过贴息的办法,引导银行和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产业支撑项目。
(四)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着力抓好畜牧业生产,满足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深入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转型、跨越和升级,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小区,打造鸡鸭、生猪、牛羊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省级原种猪场、祖代种禽场和种羊场建设,推进改良站点标准化建设,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着力抓好蔬菜生产,打造产业基地。深入推进百万棚设施蔬菜建设工程,重点抓好蔬菜标准园建设和集约化育苗场建设,加强蔬菜技术培训和推广,打造一批设施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创新示范基地,辐射和带动全省设施蔬菜产业提档升级。突出抓好寿阳县、新绛县、曲沃县、清徐县、榆次区、夏县、应县、阳高县、盐湖区9个国家级蔬菜产业基地县建设。加强与京津地区特别是京津大农业集团的合作,牢牢占住增量市场,努力抢挤存量市场,按照全国先进、循环生态、畜饲菜结合的发展思路,努力把晋北基地建设成为京津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着力抓好水果生产,实现提质增效。要大力实施水果双增工程,在适宜栽培区积极引导扩大苹果、梨等果树种植面积,深入推进标准化果园建设,加大果园间伐减密和高光效树形改造,大力推广果园施肥和果实套袋技术,全面提高果品质量,全年力争新增水果面积20万亩,改造中低产果园30万亩。
(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推动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全年“三农”工作的重点,认真组织开展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农业转型跨越”为主题的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实施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行动。
l、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出台《全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启动实施省、县、村三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工程,逐步建立和完善省级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县级综合试验站、村级服务点三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积极争取资金,全面启动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运作模式,进一步推进农业厅长、农大校长、农科院长“三长”联席工作制度,统筹协调全省各类农业科技资源服务现代农业。加强种养基地、科研繁育中心和检测中心建设,提升科技引领和服务水平。加快重点领域技术集成创新,围绕我省玉米、小麦、小杂粮、干鲜果、蔬菜、畜禽等产业需求,加快推进前沿性技术研究,争取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农业产业化技术研发和组装、农产品深加工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自主创新成果。
2、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升农业技术应用和服务水平。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落实中央“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市、区),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所有乡镇。启动全省“一乡一站、一村一点”全覆盖工程,每个乡镇(或区域)建设一个农技推广站,每村建设一个科技服务点。大力实施“双百”科技转化工程,主推100个新品种和100项新技术,加快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鼓励引导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技推广,构建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其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技推广体系。
3、加大现代农作物种业推进力度,全面提升种业发展水平。今年要把加快种业发展作为“农业科技促进年”的重要着力点,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实施现代种业推进工程。制定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省级规划要做好与农业部的衔接。各地要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提出今后的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通过市场机制优化和调整种子企业布局,着力培育屯玉、潞玉、大丰、强盛等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龙头。要加强农作物种子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种子专业村和标准化种子生产基地,全面提升种子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水平。
4、加强现代农业人才培训,提升科技素质和技能。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实施“百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重点搞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定完善省市县农业农村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启动第二轮中高级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选拔一批基础好、素质高、贡献大的农技人员进入高等院校进行学历教育。
(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要以学习宣传《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为契机,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重点抓好禁用高毒农药、兽药、“瘦肉精”、三聚氰胺、问题乳粉等的清查整治工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和监督抽查制度,提高监测频率,扩大监测覆盖面,对生鲜乳生产收购、农兽药和饲料生产、经营、使用实行全过程监管。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全面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提高预警预报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进一步完善落实农产品产地准出、质量追溯等制度和措施。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制定一批符合我省农产品生产实际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大规模开展标准化生产示范创建活动。加大“三品一标”认证监管力度,精心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支持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山西省著名商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监管机构,加快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确保年底全省所有乡镇基本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着力推进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保障执法工作经费,改善执法条件和手段,充分发挥好现有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的作用,认真开展执法检查和案件查处工作,切实提高农业依法行政水平。
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健全动物防疫责任体系,推行政府领导、兽医主管部门监管、养殖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强制免疫模式,对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口蹄疫、猪瘟、新城疫实行强制免疫,应免密度达到100%。开展禽流感、口蹄疫、布病病原学专项监测,开展重大人畜共患病和种畜禽场疫病净化行动。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落实队伍、资金、技术、物资储备,提高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和乡、村测报网点,形成覆盖全省的疫情测报网络。加快推行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强化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提高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综合服务能力。加强植物疫病防控工作,以落实机构、编制、经费为重点建立健全市、县农药管理体系,继续开展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搞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全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进一步提升防控技术水平。
(七)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
重点是强化监测预警,改善流通设施,搞好产销衔接,着力提高生产者营销能力,进一步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要健全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完善价格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搞好蔬菜、畜产品、水果、粮油等主要农产品价格监测与发布,为防范市场风险和宏观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依托“金农工程”、“三电合一”项目建设成果,深入开展“12316信息进农家”活动,增强信息服务能力。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改造力度,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和农产品产销地批发市场。鼓励支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产品收集、加工、包装、贮存等配套设施,发展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大力推进“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场超对接、场厂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互惠双赢。积极引导和组织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农产品交易展销活动,进一步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积极推进京津晋农业区域合作,努力扩大我省优质特色农副产品在京津两地的市场份额。逐步在全国各省会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设立山西特色农产品展示直销中心。
(八)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资源保护,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继续加强以中低产田改造和大同盆地盐碱地改造为重点的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积极发挥牵头作用,协调财政、国土、水利等部门,整合资金项目,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渠道不变、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要求,完成200万亩中低产田、10万亩盐碱地改造任务。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粮棉高产创建示范片和果菜标准园必须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500万亩。
抓好以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多能并举、综合利用,建管并重、稳步发展”的思路,注重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同产业发展相结合,同产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倡导和扶持在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猪沼果、猪沼菜等循环农业,今年力争完成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秸秆气化、生物质炉、吊炕、太阳能路灯等10万户可再生能源建设任务。
加强草原建设保护,制定出台《关于促进山西省半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认真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风沙源治理、草地建设等工程,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和“三化”(沙化、碱化、退化)治理力度;强化草原监理机构建设,加大对草畜平衡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提升草原管护水平。同时,要加强农业生物资源保护,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以秸秆为重点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九)着力创新农业经营形式,进一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
要结合登记试点工作,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互换并地”,探索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的有效途径。以政策扶持为杠杆,以集中连片流转为重点,依法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登记、鉴证和合同备案制度,规范流转行为。全面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体系,加强调解仲裁员培训和管理,推进调解仲裁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要认真贯彻落实《山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按照“数量质量并重,一村一品一社”的思路,继续推进“358”示范社建设行动,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和跨区域联合社。研究出台推进草原承包的指导性意见,按照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位的要求,分类推进草原承包工作。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农工办主任、农业厅党组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