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现状与成果

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现状与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有必要将独立纪录片的母题——纪录片的相关经典理论著作与研究成果纳入进来,使其作为中国独立纪录片重要的理论研究背景。

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现状与成果

第二节 研究现状

尽管中国独立纪录片从生成到现在已有二十年的历史,但关于这一课题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较为滞后状态,对中国独立纪录片系统地学理梳理的书籍与文章尚不多见,专论有一些,而真正意义上的系统专著尚未出现。因此,有必要将独立纪录片的母题——纪录片的相关经典理论著作与研究成果纳入进来,使其作为中国独立纪录片重要的理论研究背景。

一、纪录片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1.西方纪录片基础理论研究

纪录片在西方诞生,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因此目前西方有关纪录片的理论研究较为成熟,能够对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提供参考的国外的经典的纪录片理论专著主要有史论研究:杰克·C.埃里斯(Jack C.Ellis)著《纪录片观念:英语纪录片电影电视批评史》(The documentary idea:a critical history of English-language documentary film and video)(1922)、理查德·麦伦·巴萨姆(Richard Meran Barsam)著《非虚构电影:批评史》(Non—fiction Film:A Critical History)(1992)、埃里克·巴尔诺(Eric Barnouw)著《纪录片:非虚构电影史》(Documentary:A History of The Non—fiction Film)(1993)、杰克·C.埃里斯(Jack C.E1lis)与贝茜·A.麦克莱恩(Bettsy A.Mclane)合著《新纪录电影史》(A New History of Documentary Film)(2005)等。

有关纪录片的影像研究及文化研究的相关著作有刘易斯·雅各布斯(Lewis Jacobs)编著《纪录片传统:从纳努克到乌兹托克》(The Documentary Tradition:From Nanook to Woodstock)(1971)、比尔·尼可尔斯(Bill Nichols)著《再现真实》(Representing Reality)(1991)、《纪录片导论》(Introduction to Documentary)(2001)、比蒂(Beattie)与凯斯(Keith)合著《纪录荧屏:非虚构电影与电视》(Documentary Screens:Non—fiction Film and television)(1999)、艾伦·罗森塔尔《我们为什么需要纪录剧?电影与电视中的事实与虚构》(Why Docudrama?Fact—fiction on Film and TV)(1999)等。

这些纪录片理论研究著作,涉及了历史梳理、类型研究、文化研究、边界研究、文本研究等,为后起的中国纪录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中国纪录片基础理论研究

中国国内纪录片从开始产生影响力到现在有近二三十年的时间,这期间国内也有不少相关的纪录片的专著(大多是针对电视纪录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论与美学方面:

史论:任远著《世界纪录片史略》(1999年)、方方著《中国纪录片发展史》(2003年)、高雄进著《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2003年)、何苏六著《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2005年)。这些研究有纪录片史上的大事记,也有史与论并行的研究,提供了中国纪录片以及世界纪录片的历史框架与背景。

美学:丁海宴著《电视纪实片审美特质论》(1996年)、任远主编《电视纪录片新论》(1997年)、高峰著《电视纪录片及其审美选择》(1997年)、钟大年著《纪录片创作论纲》(1997年)、朱羽君著《现代电视纪实》(1998年)、朱景和著《电视纪实艺术论》(1998年)、高鑫著《电视纪实作品创作(2002年)、胡智锋著《电视美学大纲·电视纪录美学》(2003年)、贾秀清著《纪录与诠释——电视艺术美学本质》(2004年)、欧阳宏生著《纪录片概论》(2004年)、胡智锋、江逐浪著《“真相”与“造像”》(2005年)等。这些研究从纪实美学的本性到纪实艺术特质以及真实性探讨等方面,对纪录片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梳理,形成了从纪实出发的哲学美学层面的思辨性成果。此外,单万里著《纪录电影文献》(2000年)选择收录了百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纪录片研究者的理论成果,成为研究纪录片重要的理论支持。

创作论:陶涛著《电视纪录创作》(2004年)、黎小峰、曹恺著《纪录片创作》(2006年)等从创作的方法论及纪录片表现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

较之西方纪录片研究,中国纪录片研究较为侧重美学、艺术、审美层面的研究。目前该理论研究在对纪录片本质属性的梳理上以及对于艺术审美方面的纪实本性的探讨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以上这些西方与中国纪录片的理论研究成果,为尚显稚嫩的独立纪录片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性框架,成为进行独立纪录片研究的基础与重要背景。

二、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随着中国独立纪录片在海外屡获国际电影节大奖,在国内外纪录片界声名鹊起,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重视,学术探讨在升温,相关学术文章也在持续增多。但从目前来看,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国内外尚没有一部独立纪录片的专著出现,直接针对独立纪录片的专论亦不多见。整体来看,与独立纪录片相关的文章主要是少量的评论文章与大量创作者访谈,散见于各类纪录片史、纪录片理论著作、电影理论著作、访谈录以及其他各类期刊、报纸文章中。而在这些不多见的相关研究论文中,直接以独立纪录片为研究对象的只占一小部分,其他部分以DV纪录片、新纪录片、民间影像、个人影像等与独立纪录片有重合部分的影像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涉及了独立纪录片的文本分析、文化研究、生存传播状况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www.xing528.com)

1.国内研究现状

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中国独立纪录片开始引起重视是在2000年左右,而学术界对中国独立纪录片开始关注大致是从2002年开始的。目前涉及独立纪录片的著作与文章,以独立纪录片人的访谈录为主,其他以个别作品分析居多,真正学理探讨的文章较少。事实上,目前直接以“独立纪录片”为研究对象的较少,因而笔者将以“民间影像”、“个人纪录片”、“DV”、“新纪录片”等相关研究对象的著作与文章一并纳入以下的分类中。

(1)创作者话语——创作者访谈录、创作者自述及影像文本

目前涉及中国独立纪录片人的专门访谈集共有四本,朱日坤与影评人万小刚著《独立纪录:对话中国新锐导演》(2005年)、梅冰、朱靖江著《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2004年)、李幸、刘小茜、汪继芳著《被遗忘的影像:中国新纪录片的滥觞》、台湾王蔚慈著《纪录与探索:与大陆纪录片工作者的世纪对话》,其他收录了相关访谈的著作有吕新雨著《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2003年)、方方著《中国纪录片发展史》(2003年)、吴文光主编《现场》(第一卷、第二卷,2000年)。创作者自述的著作有吴文光著《镜头像自己的眼睛一样》(2001年)、《DV新世代》。另外,访谈录及创作者自述散见于《电影艺术》、《当代艺术投资》、《纪录手册》、《读书》、《南方电视学刊》、《DV@时代》、《大众DV》、《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重要期刊报纸上共约有30余篇。

这些访谈录、创作者自述提供了从独立纪录片早期萌芽、探索到后来的发展中有关独立运作、传播方面的重要信息,涉及了创作者创作出发点、拍摄构想、形式的探索、对人物的理解以及对独立与纪录片的理解等各方面问题。个别访谈还触及了纪录片深层理论问题,比如,刘洁在《南方电视学刊》上发表的“中国纪录片新锐导演的学术访谈”系列中涉及了多个独立纪录片导演的访谈,属于较有分量的访谈录,触及了独立纪录片有关纪录真实、主观性、纪录形态、纪录精神等纪录片深层问题的讨论,这些讨论成为研究独立纪录片创作主体以及纪录片本体的重要参考。此外,整理了部分独立纪录片作品影像文本的有前文提到的《被遗忘的影像:中国新纪录片的滥觞》、《现场》。这些影像文本对于一些当前难得一见的早期作品所进行的详细的画面、声音整理,成为对“不可见”的作品考察的依据。

(2)相关理论研究论文

收录了与独立纪录片相关文章的著作主要有复旦大学吕新雨的著作《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2003年)、方方著《中国纪录片发展史》(2003年)、林少雄主编《多元文化视阈中的纪实影片》(2003年)、《DV新世代》(2003年)、曹恺著《纪录与实验:DV影像前史》(2005年)等,其他学术文章散见于《电影艺术》、《现代传播》、《南方电视学刊》、《读书》、《南方周末》、《当代艺术与投资》、《读书》、《DV@时代》、《大众DV》、《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视研究》等,共约60余篇。

上述这些文章中,有史论、作品品鉴、文化研究、功能论、生存传播综合梳理等。其中涉及独立纪录片史论的有崔卫平的《中国大陆独立制作纪录片的生长空间》(香港二十一世纪》2003年6月)、郑伟的《记录与表述:中国大陆1990年代以来独立纪录片发展史略》(《读书》2003年第10期)。这两篇文章是对于中国独立纪录片进行历史分期以及对代表作品进行历史梳理的重要文章,首次公开了一些独立纪录片诞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背景。

目前对独立纪录片的学理性探讨,主要从文化属性、本体特征、运作与传播、社会功能等层面进行。较早的有《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中的导言《在乌托邦的废墟上——新纪录运动》、《什么是新纪录片运动——吕新雨访谈》,尽管该著作的研究对象并非独立纪录片而是作者提出的“新纪录片”的概念,即90年代以来的体制内电视纪录片与体制外的独立纪录片的统称,但该著作通过对体制内外共同发起的新纪录片运动的梳理以及其内部资料的调查,首次披露了有关“独立”纪录片开始与确立的重要信息,被后来研究者频繁引用。同时,作者从文化背景切入对独立创作的思考以及关于纪录片观念、纪录精神的相关阐释对独立纪录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照。此外,从文化角度切入的研究有《多元文化视阈中的纪实影片》中收录的北京师范大学张同道的文章《多元共生的纪录时空》,该文将独立纪录片划归入“边缘性文化”,首次开启了学界对独立纪录片文化属性的思辨。综合考察的文章主要有詹庆生、尹鸿著《中国独立影像发展备忘1999—2006》、张亚璇著《无限的影像——199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独立电影状况》,对独立纪录片的运作、传播以及文化探讨等层面进行了梳理。自樊启鹏的《中国私纪录片带来的变化与挑战》开始将私纪录片纳入独立纪录片研究的视野,韩鸿、陶安萍的《民间影像与民间行动》则侧重在独立纪录片的社会功能方面进行阐释与探索。此外,《纪录与探索:与大陆纪录片工作者的世纪对话》、《DV新世代》还收录了一些学界文化界人士的访谈,涉及了独立纪录片的创作方式、题材以及文化价值等多方面问题。有关独立纪录片作品评析的文章大多以文化学、美学、现象学符号学等研究方法对作品进行品评,较有影响力的有吕新雨的《铁西区:历史与阶级意识》、陈炎玲的《一个关于民主的神话》等。

此外,博士论文及博士后报告中有独立纪录片的两篇专论以及其他少量提及相关内容的纪录片研究。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温细鎚的《草根的力量——多元文化视阈中的中国独立纪录片》(博士论文,2005年),主要对中国独立纪录片历史进行了较有创新性的梳理,对其叙事特征、文化属性进行了阐述。而樊启鹏的《个人书写与民间影像——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与传播》(博士论文,2007年),则重点针对独立纪录片的社会功能、纪录形态、传播方式等进行了辨析。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的独立纪录片研究大多以现状描述为多,理论探究为少,往往表现为对创作实践的亦步亦趋,而缺乏能够引领实践,对实践有建设性意义的理论成果。同时,理论探讨大多见于各类创作者及研究者的访谈,而学理性梳理与阐释相对较少。

2.国外研究现状

近几年,由于独立纪录片在海外频频展映与获奖,引起国际世界的广泛关注,海外的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学者张英进、保罗·G.毕克伟(Paul G.Pickowicz)、裴开瑞(Chris Berry)、张真、齐娜(Paola Voci)等都有关于独立纪录片的相关著述。平杰编《另眼相看——海外学者评中国独立纪录片》(2006年)、保罗·G.毕克伟(Paul G.Pickowicz)与张英进编《从地下到独立——当代中国的另类影视文化》(From Underground to Independent——Alternative Film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2006年),收集了多篇有关独立纪录片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以文化研究的方法对创作主体、作品进行了性别、身份、政治、文化消费等文化研究概念层面的阐释。

综上所述,理论界对独立纪录片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访谈多、浅层考察多,而理论探讨少并且不够深入,仅局限在几个层面,因而研究的重叠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尤其缺乏比较学的视角,缺乏中国独立纪录片与其相对概念——体制内纪录片的比较以及与国外独立纪录片的横向比较。此外,对于独立纪录片的本体特征、纪录形态等方面的研究虽有一些,但尚存于较浅表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拓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