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我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特征
我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表现及特征也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高凌利用“四普”1%抽样数据、100%数据和1998年2‰生育节育调查的资料,对我国不同人口变量、社会经济以及民族特征妇女的出生婴儿性别比做了具体分析。文章认为我国出生性别比有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出生性别比随孩次升高而升高的现象,不是出生性别比的自然属性;(二)二孩以上出生性别比与原存活男孩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妇女在生育申报中有明显的性别偏好;(三)比较妇女申报的生育孩子数和登记的出生孩子数后发现,1989年妇女漏报的出生婴儿中,女婴占2/3以上;(四)粗略地计算了未调整的婴儿死亡率后,可以看到,1989年我国镇、县的女婴死亡率均高于男婴死亡率;(五)我国出生性别比有随母亲年龄的增长而略微下降的趋势;(六)出生性别比并没有随孩次而上升的自然属性;相反,二孩及以上性别比有比一孩低的倾向;(七)出生性别比与她们原有男孩数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71]
涂平根据“四普”1%抽样数据,对我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特征、地区差异进行了探讨。他的结论是:我国“四普”登记的出生婴儿性别比显著偏高,其偏高的幅度大,影响的地区和人群广泛,孩次差异明显;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地区差异也非常明显,全国大陆30个省级单位有18个显著偏高,只有5个省区正常。[72]
岩复、陆光海通过对湖北省出生性别比最高的天门市(县)的调查,通过资料分析,发现它的出生性别比升高具有三个特点:(一)突发性:1985年出生性别比为107.4,1987年为120.3,1992年为131.0;(二)持续性:自1987年以后的七年间,天门市的出生性别比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呈继续升高趋势;(三)区域性。[73](www.xing528.com)
张翼通过对我国历年出生性别比的考察发现,我国出生性别比自1985年失衡以来,大多数年份都超过了常态,并呈逐年上升之势,带有以下的特点:(一)总量失衡:男孩的绝对值偏大,女孩的绝对值偏小;男婴的年度相对出生值越来越大,女婴的年度相对出生值越来越小;(二)结构性失衡:从年龄构成上来说,越是小年龄组的性别比,其失衡的程度越严重;从地区结构来说,东南沿海地带的出生性别比普遍高于西北内陆省份;(三)持续性失衡;(四)出生性别比主要由高孩次拉动上升。[74]
1990年代研究者们的研究方法较以前得到了新的拓展。他们一般都使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这在当时是一种较新的研究方法,代表着人口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高凌采用了定量资料分析,对我国1953~1979年、1980~1988年出生性别比对孩次和年代进行了回归分析;[75]涂平对我国各省级单位的出生性别比,以及我国和韩国1982~1989年分孩次的出生性别比进行了比较分析;[76]李涌平用定量的方法推导了选择性流引产和出生性别比之间的定量关系。[77]他们的文章可以说对我国出生性别比的研究做了基础性工作,对后来的研究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对于我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态势的特征,学术界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出生性别比异常表现为出生男婴多、女婴少;(二)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程度大,持续时间长;(三)出生性别比孩次差异明显,孩次越高出生性别比越大;(四)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地理范围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