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特别是2006年政府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以来,我国承接服务外包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用国际化的眼光来审视,我国承接服务外包还面临着一些制约的因素。这些制约因素,既有短期内可以解决的困难,也有短期内不可逾越的障碍。
一、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
尽管中国的人力资源供应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服务外包领域的人力资源仍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难以满足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需求。服务外包既是知识密集型行业也是劳动密集型领域,从业人员的专业背景要以计算机通讯技术为主,而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则必须同时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也就是说,专业高等教育、专项技能培训和外语三项技能缺一不可。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和人力资源状况决定了承接服务外包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的解决。我国虽然拥有众多高校,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但是人才结构并不十分合理。以软件产业为例。软件人才的数量和技术水平是决定承接软件外包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商务部的调查显示,2007年,我国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约170万人,但人才缺口约为20万人,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由于行业特殊性,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形结构,而目前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现橄榄型构成,对市场和技术具有前瞻掌控能力的高端人才、高级系统设计师短缺,尤其缺少行业的领军人物,中级系统设计师相对充裕,而处于金字塔底端的初级人才紧缺。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有70%的软件人才来源于各种高校和科研机构,职业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提供25%的软件人才,10%左右的人才来自于国外留学人员。大部分来自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和动手能力,眼高手低几乎成为通病,同时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在学校所学知识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这种从高校和科研机构直接到企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也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此外,外语水平不高、外语交流能力普遍较弱、文化适应性差也是制约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的决定因素。承接服务外包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软件开发、信息处理等都要与语言文字打交道。在承接的服务外包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中方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用于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另一方面,中国开发人员和国外客户的对话交流不畅,一些客户甚至不能准确理解中方程序员用英文编写的程序注释。总体来说,国内企业缺少技术和语言都过硬的工作人员。因此,良好的外语水平和外语语言环境可以使承包、接包双方无障碍式顺畅沟通,有利于协调与合作。而外语语言能力的欠缺、低水平的交流技能难以得到客户的信任,从而难以获得承接合同的机会;即便得到合作机会,无效的沟通也会增加项目管理的难度,延长项目时间额外增加成本。
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亟需加强
由于服务外包的内容往往涉及发包方的商业机密甚至于部分的核心技术,因而除了接包方所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外,接包方的信用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说,发包方知识产权得到切实保护是外包服务合作的基础,也是一国承接服务外包竞争优势的重要方面。整体来看,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较好,颁布了《知识产权保护法》,成立了知识产权保护局,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网,特别是在加入W TO后,在立法、专利申请、商标保护等方面的进展迅速。但是,我国知识产权立法上存在分散、冲突和缺乏统一性的问题,也存在着立法滞后的现象,比如对通过网络侵害商业机密、侵犯版权等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在知识产权执法的效果方面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对知识产权侵权的打击力度不够,对受害人的救济措施不完善等;在如何结合知识产权保护法和反垄断法两个终极目标方面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利益衡量标准等等(宣文俊,2008)。此外,由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市场竞争秩序有时较为混乱,也给侵犯知识产权提供了温床。上述问题以及服务外包市场的不规范现象,导致很多跨国公司对中国公司缺乏信任,担心中国企业的参与可能导致部分技术的流失,这是制约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可以说,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不足,不仅削弱了中国企业在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损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形象。(www.xing528.com)
三、国家服务外包发展战略亟需明确
产业聚集是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之一,服务外包也有规模效应。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布局分散,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在全球制造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通过相对完善的鼓励政策把握住机会取得重大成功,但在新一轮服务外包转移的过程中,中国缺乏战略上的部署,在整体发展战略上与制造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在承接服务外包的问题上,国家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缺少系统的科学的服务外包发展战略研究,并没有深入地分析战略机遇、战略目标、战略重点特别是战略布局。商务部等政府部门实施了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但是也没有提出国家层面的服务外包发展战略,更缺乏规划布局的引导政策,致使服务外包发展布局分散。尽管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但目前并没有推动服务外包发展的专项规划。很多城市,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不管是否具备承接服务外包的优势条件,往往一哄而上,发文件、要政策,出现了承接服务外包遍地开花的现象,这种状况不利于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
四、软环境尚待完善
优良的软环境有利于信息、技术和资本的快速流动和聚集,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中国在承接服务外包的软环境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例如,在扶持政策方面,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包括跨国并购管理政策、融资政策等与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速度与市场规模不太配套,且支持服务外包发展的力度有限。特别是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软件生产企业可以享受增值税超过3%的部分即征即退,新创办软件企业享受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政策,但是专门承接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的服务外包企业并不能享受到这一税收优惠。在承接服务外包的软环境方面,尽管中国拥有优良的交通和电信基础设施,但是电信管制政策滞后,比如电信增值业务施行审批制,外资在华设立离岸外包中心必须与中方合资,且有合资比例的规定等等,这不利于服务外包业务的大规模开展。在国际形象方面,目前中国承接服务外包在世界上还没有树立起类似于“中国制造”这样的品牌,高效可靠的服务声誉尚未建立。在金融服务方面,承接软件外包在内的服务外包离不开充足有效的融资环境,而国内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基本上是为制造业企业以及国有大企业设置,贷款通常需要固定资产抵押,而服务外包企业多为民营企业,其资产体现在知识层面,信用不足,往往缺少固定资产作抵押,导致融资的困难,致使许多企业因为缺乏充足有效的资金而不能发展壮大或被市场淘汰。此外,中国的诚信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发育并不成熟,滞后的融资金融环境制约了服务外包的发展。
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外包企业不足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中国能否成功实施承接服务外包的战略归根到底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企业。以承接软件外包的企业为例。软件外包企业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实力、服务质量与交付水平。中国承接软件外包的企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共有5 700余家软件企业,25万名专业技术人员,软件企业的平均员工数为44人,平均年收入不足60万美元。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东软集团也只有3 000名职工,2005年外包总收入6 200万美元。而国际上最大的软件外包公司如IBM所接的单笔业务金额能够达到1亿美元,TATA公司拥有5万余名职工。Orbys Consulting的调查显示,2001年国际服务外包合同的平均金额为720万美元,平均合同期限为3.3年,即每年平均金额为218万美元,可以看出,无论与国际知名的大公司还是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中国的服务外包承接企业规模都较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缺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外包服务企业,这是制约服务外包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不仅在企业规模上差距较大,中国的软件外包企业由于起步较晚,管理也相对粗放,研发技术水平的差距也较大。在服务质量与资格认证方面,差距更为明显,中国鲜有拿到CMM5认证的企业,这是中国企业难以拿到大额订单的不利因素。此外,中国软件外包企业中,在欧美留学或软件技术类跨国公司工作经历的从业人员较少,缺少承接软件外包的国际人脉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