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经验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经验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海琳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已取得成功的发展模式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总结,以达到学习和借鉴的目的。在我国已涌现出许多这样的农村集体,他们的发展经验对全国农村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借鉴作用。南山村走出了一条新型农村工业化的道路,被誉为创造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代表着中国现代农村发展的一个方向。该案例的启示:1、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与经验

于海琳

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已取得成功的发展模式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总结,以达到学习和借鉴的目的。我们经过调研选取其中六个典型村的发展模式作为案例,进行了归纳分析。

一、工业化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农村发展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发展方式,完全走出了一条农工商贸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村工业化道路。在我国已涌现出许多这样的农村集体,他们的发展经验对全国农村发展和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借鉴作用。

山东省南山村工业化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模式

山东省烟台龙口市东江镇南山村,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龙口市东江镇,有1000多户、3000多人。25年前的南山村,只有260户,800口人,是一个穷山村。改革开放后靠5000元办起了工副业,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兼并了周围的西马、达沟等11个自然村,行政域名统一为南山村,现已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实力雄厚(总资产达175亿元)、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优美、群众安居乐业的现代化农民新城。由一个队办小厂发展成为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化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基本实现了由农业向工业化、由乡村向城市化的巨大转变。目前,其村企合一的大型企业集团——南山集团占地面积达45平方公里,职工3.6万人,总资产已达120亿元,辖属企业40余处,涉及精纺、热电厂、铝业、酿酒、轻合金、旅游、电子软件、农科园、商贸等十几个产业。南山集团是山东省136户重点企业之一和计划单列单位,全国500家最大乡镇企业经济实力排行榜中位居前列。2005年,全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8亿元,销售及营业收入126亿元,实现利税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 27万元。南山村每一户都住上了建筑面积166平方米的小楼,统一供暖、供水,家家有电话,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一份工作。先后获得“全国500家最具经济效益乡镇企业”、“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殊荣。南山村走出了一条新型农村工业化的道路,被誉为创造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代表着中国现代农村发展的一个方向。

该案例的启示:

1、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南山村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善的体系,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种模式很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扩大了劳动就业空间,走出了一条多行业并进、资本密集与劳动力密集的工业化路子,不仅解决了原来南山村数百人和现在南山村数千人的就业问题,还吸引来3万多名外来劳动力。

2、建立以合作经营和股份制为主的现代组织形式。南山村在发展农村工业的过程中,引入了具有长远发展空间和竞争力的现代组织制度,已成为国家级的股份制企业集团。现代的企业组织形式对于一个经济主体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一个经济主体的生命力,是否能够健康持续发展。南山村让我们看到,现代的组织制度是一个企业做强做大的关键所在。

3、创新分配制度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南山村在获取较高经济积累的同时,改革了原有的利益分配方式,经济分配上不但给农民职工较高的工资,还给予令人羡慕的福利待遇,使全体村民集体达到了富裕水平。目前,全村1827户村民家家住进集体建设的别墅,20%以上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的小汽车。

4、雄厚的集体经济促进了教育、卫生和社保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南山村在教育上建立了从幼儿到大学的五级教育体系,完全解决了其他农村地区让农民头痛的教育难的问题。还建设了设施完善的图书馆、医院、酒店、体育场、剧院等,并建立一个有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高水准的老年公寓,内有各种生活娱乐设施,解决了农民养老的问题。此外,南山村将村民的加成与养老金制度联系在一起,现在的加成将来以养老金的形式每年以加成总额的百分之一的比例发放给退休职工。

二、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该模式是指一些村镇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以具有特色的农业产品及独特的生产方式推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一种模式。如蔬菜产业、桑蚕产业、花卉产业等。

案例:山东三元朱村冬暖式蔬菜大棚特色农业

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坐落在山东半岛渤海莱州湾南畔,全村有215户,800口人,原来是一个靠农业吃饭的贫困村。1990年,三元朱全村上马冬暖式大棚蔬菜,取得成功,同时打造农产品品牌,创立“乐义牌”蔬菜商标,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经检测合格的蔬菜,统一使用“乐义”商标。三元朱村还成立了“乐义塑膜有限公司”、“乐义化工资源有限公司”,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三元朱村以技术创新为依托,走发展现代农业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到2003年末,全村总收入由1978年的18万元增到2003年的3098万元,人均分配由1978年的101元增至2003年的9000元,银行储蓄余额由1978年的6800元增至2003年的1380万元,总共积累超过140万元,固定资产480万元。村民原来的土坯房建成了高大的砖瓦房和楼房,家家户户实现了电气化,十几年来从没发生过刑事案件,成为全国绿色种植的典型。1990年,三元朱村的典型便在寿光全市推广,全市当年建立冬暖式蔬菜大棚5130个,当年即为农民增收6000多万元,寿光也因此成为“中国蔬菜之乡”。自1990年至今,该村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并把技术毫不保留地传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掀起了中国北方大地的种植业绿色革命,使中国传统的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结束了北方冬季无鲜菜的历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案例的启示:

1、合作经营加速产业化发展。三元朱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让我们看到,“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不但改变了农民单独面对市场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加速了该村蔬菜生产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以至最终带动整个寿光的蔬菜产业化发展。

2、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地位。三元朱村建立的“无公害、有机质、生态型、无土栽培”蔬菜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及因标准化生产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让我们看到农产品标准化的建立,能够给予农产品质量保证和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给农民带来更加丰厚的收益。市场上只要是寿光的蔬菜不但不愁卖,在价格上也要大大高于其他产地蔬菜的价格,而且市场上出现了一批只买寿光蔬菜的忠实消费者。

3、人才培养是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三元朱村在发展之初,靠的是发明“深冬不需加温的冬暖式大棚”这一蔬菜生产新技术的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等18名党员,如果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三元朱村的现在。发展过程中,该村对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视,推动了整个寿光乃至整个北方地区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保证了寿光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经济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三元朱村的发展模式再一次证明了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只有增加了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有更多的收入用于文化建设,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最终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三、乡村社区企业化发展模式

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作,其主要特点是企业进入农村、带动农村,使农村走上工业化、市场化的开放型发展之路。

案例:重庆金花村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作

兴隆镇金花村地处重庆市南部高地,位于南川区北部“生态农业大现园”内,最高处海拔1010.3米,最低处海拔720.3米,拥有典型的浅丘地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生态环境优越、农田水利设施完善。该村幅员面积13.18平方公里,有森林8525亩,水面400多亩,优质稻种植面积达4200亩,是南川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示范区之一。该村莲藕生姜等经济作物发展良好,特别是1000亩优质莲藕,形成了“十里荷花长廊”的生态景观。2007年6月,金花村注册成立“重庆沃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组建了“展鹏养殖专业协会”和“光孟种植协会”两个专业协会,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管理,来提高全村经营管理水平,与外部市场实现无缝对接。

该案例的启示:

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推行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作,可以突破空间狭窄、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瓶颈,改变长期以来各自为阵、自我封闭的农村生产经营模式,推动管理理念和生活理念的现代化。

1、拓宽发展空间,适应市场竞争。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管理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突破农村现代化、市场化和对外开放的三个主要障碍,为农村与现代化搭建桥梁,为农村与市场的对接提供载体和平台。一是可以突破资产流动性障碍,可以使森林、土地、生态等大量质优的非流动性资产增强流动性,推动优势资源的资本化,进而解决发展资金匮乏等问题。二是可以突破对外融资障碍。公司化后,特别是资产流动性增强后,流动性资产可以作为公司对外融资的质押标的,获取银行贷款并进行市场融资。三是可以突破市场准入障碍。村级组织公司化、法人化后,拥有了更良好的信用能力,拥有了完整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能够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和市场交易能力,推进农村全面向市场开放。

2、优化资源配置,壮大集体实力。村级集体经营的公司化运作有助于集体产权的明晰,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一是可以优化生态资源配置。作为金花村最大的卖点的只能作为整体存在,而不可能分散经营。公司化可以使全村生态资源从实体上集约、捆绑打包进入市场,形成整体的竞争实力。二是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以企业经营的方式优化和强化人力资源结构,集聚人力资源、提升人气,能够阻止和抵消农村的空壳化。三是可以优化农村生产要素配置。通过公司化实现土地、林地的流转,解决农村资源闲置与不足并存的问题,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的小农瓶颈,使生态农业建设能够统一有序进行。

3、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农村。农村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公司化运作,不仅可以突破市场对农村的闭锁,更重要的是可以打通农民走向现代化的桥梁,使农村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一是有助于村级组织转变职能。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有效进入农村,有助于村民探索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新途径,拓展村民自治的实现空间与实现形式。二是有助于鼓励和培养农民的企业家精神,使农民树立经营农村、经营农业、经营生活的理念,树立市场化、全球化生存的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解放思想、梳理观念、提升素质。三是有助于增加农民非劳动性收入,改善农村社会福利。通过红利等形式使农民福利显性化,增加农民的非劳动性收入,增强农民的自我意识和集体意识。(www.xing528.com)

四、产业链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根据村镇已发展很好并具有一定规模产量的农产品,开发其衍生产品,引入合作社或“企业+农户”的经营方式,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案例:山东省宁阳镇沙岭村桑蚕产业链发展模式

山东省宁阳镇沙岭村因建在沙窝地里而取名。过去,沙岭人在沙窝地里种田,因地理条件差,一直改变不了贫穷状态。1998年起发展桑园,第二年便形成了上百亩的规模。随着桑蚕业的发展壮大,村里意识到蚕药肯定有市场,于是建起了自己的蚕药厂,经过几年经营,企业固定资产达到了1000万元,流动资金达到了200万元。2004年当地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275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到了300多万元。现在,全部村民居住在统一建设的达到“六通”、“五化”标准的12幢阁楼式4层楼房中。

该案例成功的因素:

1、产业链发展。沙岭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形成了本村的产业链,形成以桑蚕业为主、蚕药厂为辅的产业链发展模式。

2、能人带头。沙岭村最初发展的关键是在当时村支书石福振带领下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他挨家作工作,建起最初40多亩桑园,不会有现在的规模。

3、合作经营。沙岭村能够进一步发展起来是合作经营的结果,全村统一经营,统一品种,并创建了桑蚕业衍生产业蚕药厂,奠定了村级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4、科技推进。为了增加蚕药厂的效益,村两委干部专门到相关的大专院校“求经问宝”。经过专家教授的点拨,企业在很短时间内增加了资本,拓展了生产规模。

五、混合型股份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是村集体创办工业企业时,在企业的体制上采用了集体与村民个人合股的混合型股份合作制,使村级集体资产每年滚动增值,还使农民在获得工资性收入的同时,又获得了投资收益

案例:浙江小路下村混合型股份合作模式

余姚市泗门镇小路下村地处杭州湾南岸,总面积1.5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33亩,家庭666户,人口2058人。农业以种植棉花榨菜为主,村办工业以宁波云环集团为龙头、由24家紧密层企业组成。1998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5.1亿元,利税350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9100元,村级集体年可支配资金800万元,是余姚市的首富村。

该案例的启示:

1、创办企业摆脱贫困。小路下村地处偏僻,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8亩,又无资源优势,仅靠传统的土地耕作不能解决老百姓的致富问题。他们认识到,只有发展村办工业,走以工致富之路,才有出路。1985年,广泛发动村民集资创办了余姚市电线厂,专业生产电子接插件产品。

2、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他们注重吸引人才,以优厚的政策广揽人才,同时花重金培养人才,使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升,产品等级不断改善。

3、标准化生产是企业的生命。1989年11月成为全国第一家获得美国UL机构质量安全认证的乡镇企业。至1999年6月底,企业已获得17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张国际质量安全认证,是全国同行中获得认证数量最多的企业。1998年,外贸交货值达2.5亿元,成为全国同行中规模最大、产品规格最多的电源线出口基地

4、企业体制科学是发展的基础。村办工业企业在体制上采用了由集体控股、个人参股的混合型股份合作制,全村500多位村民参与了股份。这样,一方面使村级集体资产每年滚动增值,另一方面农民在获得工资性收入的同时,又获得了投资较高的回报即企业分红收益,1998年,村民股金分配已达1000多万元。

六、旅游休闲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是“农家情趣+田园风光+城市文明+城市生活”的“农家乐”模式,是主打旅游休闲牌,使游客完全体验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括、享农家乐的乡村风情的模式,是一种壮大集体经济的第一、三产业有机结合的成功模式。

案例:四川农科村农家乐发展模式

被专家誉为“蜀中第一,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休闲胜地—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中国盆景之乡的核心地带,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全国旅游示范点”。这里环境幽静、景色宜人、民风淳朴,或感受清淳,或观景怡情,或休闲度假,处处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郫县农科村,幅员面积仅2.6平方公里,人口区区2300人,人均耕地只有一亩,而其村的花卉种植面积已达210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的87.5%,村内有5家园林绿化企业,年产值2800多万元。花卉收入从2000年到2005年分别高达1482万元、1560万元、1590万元、1630万元、2186万元和2800万元。同时该村的乡村旅游收入从2000年到2005年分别高达1800万元、1523万元、1600万元、1860万元和220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2万余元,核心区农民人均年收入4万元,农产品畅销成都、重庆、香港、西安等全国数百个城市,农家乐日接待能力达1万余人。农科村过半数的农民总资产超过100万元,部分农民正向千万元迈进,是个名副其实的“百万”村。

该案例的启示:

1、创新发展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全国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以解决农民温饱问题的时候,该村集体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大胆突破传统种粮模式,发挥紧临都市的优势,引导农民积极发展花卉产业,形成“一户一品,一品一景”的特色,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种植专业村。

2、合作经营效益高。为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组织花木生产和销售,村内成立了花木协会,“组织+协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农民依靠种植花卉的收入仍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开发旅游休闲产业时,村内成立了农家乐旅游协会,实现优势整合资源共享,提高了农家旅游的组织化程度。

3、科学规划不断创新。在上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风景旅游的时候,农科村充分利用种植花卉营造的良好环境,搞起了乡村休闲旅游,开创了“农家乐”这一中国乡村旅游新模式。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编制了农科村改造建设总体规划,体现“古蜀文化之乡、川西民居风格”两大特色,突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盆景之乡和东方兰花艺术”三大主题。按照“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进行功能配套,饮食上突出农家特色、乡村风味;环境营造突出绿化、美化;配套设施和住宿条件尽量与酒店接轨。并开展书画、垂钓、棋艺、曲艺、座唱、骑马、游园和劳动体验等各种活动。

4、推进了新农村建设。2000年以来农科村的旅游在经历了农家接待、农家乐初期、农家乐中期三个阶段后,迈入乡村景区发展阶段,获评“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和“AAA级旅游景区”,农家乐旅游整体升级换代,进一步促进了农村焕发新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