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市“一村一品”发展情况的调研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论述朔州市“一村一品”的发展基本状况,以及取得的主要经验,对当前存在问题提出九项具体措施。
关键词:一村一品;调研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26(2011)05-0025-31
近期,我们对山阴县、右玉县9个专业示范村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进村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了解、问卷调查、实地查看、现场劳动等形式,基本上对调研村的基础设施、产业结构、村民收入、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和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等方面做了详细调查了解。
一、示范村基本情况及产业发展状况
调研示范村包括山阴县八里庄、右玉县牛心村等共9个村,行政村地域总面积218326亩,总人口9563人,其中农业人口4770人,占4905,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765人,占42.41%。截至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820.5元。9个示范村中,畜牧产业发展较好的山阴县5村明显高于右玉县4村,村级比较相差6000元左右。本次调研的9个示范村主要支撑于3个优势产业。分别为:
(一)奶牛饲养业
山阴县积极发挥奶牛养殖业在全省独占鳌头的优势,立草为业,规模养畜,引导庭院养殖向规模化、现代化养殖转变。这一思路顺应了广大农民群众渴求加速发展奶牛养殖业的意愿,有效地促进了全县奶牛乳品业的迅速膨胀和快速扩张。山阴县的5个村均已形成了明显的奶牛优势产业。古城镇后黄台村全村1496人,奶牛存栏1500头。奶牛养殖收入1152万元,人均收入9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马营庄乡八里庄村位于山阴县东南地区,是一个传统的奶牛养殖村,全村共有农户260户,人口960人,其中农业户口950人,该村以奶牛养殖为主,粮食种植为辅,现有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奶牛数量1200头,每头奶牛年效益大约在3400元左右。
马营庄乡的八里庄村、东沙堆村、故驿村、古城镇的古城村奶牛养殖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0%、72%、78%和61%。
(二)小杂粮产业
近年来,右玉县委、县政府立足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探索小杂粮产业化增产增收的新途径,有效推进了全县优质小杂粮产业的全面发展,小杂粮基地产业化规模种植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牛心乡牛心村、李达窑乡李达窑村和二十一村这3个村均是小杂粮示范村。2010年第一产业实现产值271万元。其中种植业实现产值174万元,养殖业实现产值92万元。种植业占农业总产值的64.2%。第二产业产值392万元,第三产业产值34万元。第一产业产值占产业总值434万元的62.456%,种植的小杂粮种类主要有:莜麦、荞麦、野豌豆、黑豆。小杂粮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1%、61%和56%。
(三)蔬菜业
右玉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不断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培育壮大马铃薯产业,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十一五”期末达到了15万亩,实现总产值1.35亿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50%以上,目前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右玉县牛心乡云阳村是“一村一品”蔬菜专业示范村,也是右玉县脱毒种薯良种繁育基地。农业主要种植马铃薯、小杂粮、胡麻、黄玉米,全村1/3的耕地种植马铃薯。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有:紫花白、克新一号、晋薯8号、晋薯23、同薯8号、系薯l号等。马铃薯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56%。
二、产业发展中的主要经验
发展“一村一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动力。通过对9个村的发展现状分析,已经在“一村一品”建设中形成部分典型经验。
(一)借助龙头带基地,提升“一品”村的产业化水平
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将“一村一品”打造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原料基地,大力推进“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机制。山阴县的5个村均与当地企业建立了固定联系。八里庄村与伊利、东沙村与蒙牛、故驿村与蒙牛、后黄台村与伊利和蒙牛、古城村与古城乳业。
山阴县有6家乳品加工企业,生产能力达5万吨,系列产品达80多个。古城乳业集团公司拥有总资产近4亿元,下设11个分支机构,1100余名员工,日处理鲜奶1200吨,年可生产五大系列、40多个品种的乳品32万吨。企业成为国家和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古城商标被评为山西省著名商标,销售收入4.5亿元。山西雅士利乳业公司总投资5.5亿元,建成了亚洲单机生产能力最大和最先进奶粉生产线,日处理鲜奶1000吨,年产配方奶粉5万吨,销售收入达8亿元。
右玉县4个村与当地企业也建立了固定联系:牛心村与山西六味斋右玉公司、李达窑与山西六昧斋右玉公司、云阳与右玉县祥风薯业公司、二十一村与山西六味斋右玉公司。山西六昧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右玉公司生产能力为年处理杂粮原粮5万吨、牛羊肉2000吨,年产杂粮复合粉4万吨。对4万吨杂粮复合粉进行深加工,年产杂粮馒头7000吨、各类糕点1.2万吨、营养挂面l万吨、速冻食品2.5万吨、休闲食品6400吨、牛羊肉熟制品1000吨。年销售收入达5.87亿元,上缴税金6762.15万元,为当地农民建立了稳定的小杂粮和牛羊肉销售渠道,年可为当地农户户均增收3300多元。同时,可直接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200多人。
大同祥风薯业公司瞄准右玉丰富的土豆资源和产品质量,投资600万元,在右卫镇建起了一座年加工15万吨土豆的淀粉厂。
全县有山西鑫邦燕麦食业有限公司、山西六味斋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山西玉龙土特产有限公司、朔州市佳维粮油加工有限公司等小杂粮加工企业21家,年可转化小杂粮10万吨,加工转化率达57.1%。
(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一村一品”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能人大户牵头领办专业合作组织,引导示范村以产业、产品为纽带,以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为投入资本,开展生产服务、加工增值、市场开拓等多形式、多层次合作,推进“一品”村以“联合舰队”对接国内外大市场,形成了抗御市场风险的“合力”。
2010年底,9个村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带动1358户农民从事相关产业。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品一社”的良性循环格局。通过合同、订单、服务、购销等形式,有效的解决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促进了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保护了农民利益,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右玉县3个小杂粮示范村以莜麦、胡麻、马铃薯等为主的农作物合同订单面积达到7000亩,种植业向以销定产、产销对接方向发展。山阴县组织奶牛规模健康养殖小区成立奶联社,实现共同抵御鲜奶市场的风险能力,与乳品加工企业实现订单售奶,以质论价,最大限度实现养牛增收。
(三)坚持科技创新,增强“一品”村的科技支撑力
自实施“一村一品”以来,右玉县的牛心村、李达窑、二十一村先后引进适宜当地推广的良种小杂粮有:山西农科院品资所培育的“品燕七号”、河北张家口农科院培育的“坝莜一号”、吉林白城农科院培育的“白燕二号”和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培育的“G5”等四个燕麦新品种。其中“坝莜一号”已在大面积推广应用,2010年平均亩产171公斤,最高亩产达到224公斤,农民人均增收1400元。近三年来,右玉县共举办杂粮生产技术培训班320多场次,累计培训人数3.2万人次,开展现场技术指导150场次,达到了乡有培训学校、村有专业户、户有科技明白人,建立起了一支由县、乡、村三级技术人才队伍组成的技术支撑体系,使全县杂粮生产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山阴县有健全的县、乡两级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和畜牧技能人才队伍。全县有七个基层畜牧兽医中心站,一所奶牛医院;乡级兽医防疫员142名,村级防疫员252名。县畜牧兽医局下设四站一所,服务内容涉及防疫、检疫、牧草种植、繁育改良和防疫监督。目前,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奶牛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四)实施品牌战略,夯实“一村一品”的产业基础
9个村认识到品牌与产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产业作依托的品牌,就没有发展的根基;没有品牌的产业,是没有生命力的产业。山阴县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品牌大县,截止2010年,国家级名牌有:古城牌系列奶粉及液态奶;省著名商标有:春城牌、康喜牌、溶溶牌奶粉及液态奶。
古城、伊利、蒙牛三家乳品企业,产品有四大系列120多个品种。三家乳品企业日处理鲜奶能力达1500吨,其中古城1000吨,伊利250吨,蒙牛250吨。山阴已成为全国奶牛养殖大县和乳品加工示范县
右玉县借助龙头企业创立名牌,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右玉县的山西臣丰食业有限责任公司于2009年3月筹建,总投资5800万元。公司以国内专家技术为依托,以优质无污染的丰富小杂粮为原料,采用现代高新技术和设备,积极开发和生产苦荞系列及小杂粮健康食品,包含苦荞健茶、荞麦混合粉及杂粮方便冲调食品和苦荞壳为原料的床上用品四大系列30多个品种。年加工苦荞6000吨,小杂粮4000吨。可间接和直接增加农民收入4000多万元。
2010年,右玉县李达窑乡积极打造北岭梁名优特燕麦品牌,投资100万元在该乡的李达窑村、二十一村、林家堡等6个村建成了集中连片万亩燕麦科技示范园,2009年与山西农科院右玉试验站合作,试验、示范燕麦新品种12个,优选出了3个适合右玉发展的燕麦新品种,为发展壮大杂粮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现代农业的质量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工作。山阴县采取先重点后带动周边,再扩张、辐射的办法,在全县建立起奶牛标准化养殖场9个,奶牛示范乡镇网点13个,示范奶农1500多户,单头奶牛年均收入3000元左右,仅奶牛一项每年人均收入可达96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1.8%。到2010年底,右玉县有8万亩马铃薯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其中牛心乡的云阳村有500亩马铃薯通过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www.xing528.com)
虽然9个示范村“一村一品”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
(一)产业规模小,层次较低、布局分散
山阴5个村的养殖业大多停留在以户为主的初级养殖阶段。右玉县3个村的小杂粮种植还停留在卖原粮的传统的生产水平。主导产业分散,产业发展不稳定。种养、加工、储运、销售链条尚未达到有效衔接,尚未形成一业带多业、多业促一区的战略格局。
(二)农业技术服务功能不足,产品标准化程度低
一村一品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仍然满足不了现实需求。不少群众还没有认识到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在产业发展、提高收入方面的作用,对标准化生产、产品认证工作不重视。9个村尚无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产地认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离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都有较大差距。
(三)一村一品带头人缺少,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劳务,留守务农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妇女,科技文化素质低,传统务农观念重,思想守旧,缺乏一批能够把发展一村一品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并努力付诸实践的带头人。右玉县李达窑乡的二十一村,全村80户,303人,其中劳动力194人。在194名劳动力中,外出打工的121人,常年在村的只有73人,且年龄都在50岁以上。作为一村一品带头人的该村党支部书记也已60岁。
(四)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
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一村一品”发展,信用贷款难度大,对一些有发展潜力、普遍认同的项目始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李达窑乡经过专家论证拟在当地建设北梁岭牌小杂粮基地。山阴县晶兴奶牛专业合作社养殖奶牛300多头,也是由于资金短缺,致使其规模不能扩大。
(五)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化生产水平较低
9个“一村一品”示范村的专业合作组织虽然已发展到15个,但大多数是以提供产前、产中技术服务为主,真正搞产品经营和推广壮大的、带领农民闯市场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合作社没有。
(六)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
“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大多数还处在以种植、养殖为主的生产阶段,涉及更深层次的农产品加工、营销、观光旅游等产业的较少。产业链条短,投资节点少,农产品附加值低。右玉县李达窑乡李达窑村的村民反映,一斤莜麦原粮只能卖到1.5元,加工成面粉后可以卖到每斤3元。
(七)农业科技含量低,科技应用率不高
受经费、精力限制,乡镇农技干部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推广职能缺位;对村级技术员、示范户的培训扶持力度不够,新型农民覆盖面不大。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的科技瓶颈难以打破。山阴县故驿村的奶牛养殖虽然全部进入了养殖小区,统一管理、统一饲养,但还基本停留在规模养殖的初级阶段,奶牛单产水平低。该村最大的养殖小区驿泽奶牛专业合作社,奶牛平均单产6000公斤左右,在全省基本属于中等水平。
四、对策与建议
“一村一品”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的过程,又是一个由数量农业向质量农业、粗放农业向精准农业跃升的过程。因此,加快“一村一品”发展应当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建立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
为了保证“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投入,各级财政要设立“一村一品”专项发展资金,以工作定项目,以项目定资金。各级政府应当把此项工作作为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手段,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扶持、农民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新机制。对于确定的示范村,有关部门要按照“统筹协调、各计其功、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将本部门的有关涉农资金和项目向示范村倾斜。县级政府要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解决好当地公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通过担保、入股、订单、抵押等多种形式,提高“一村一品”资金投入总量,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资金保证。切实落实农业保险办法,着力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开展农业保险以补偿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稳定农业生产。
(二)大力培植发展示范村的典型引导作用
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尽快把专业示范村变为示范辐射效应明显的典型。对符合国家标准的示范村授予“一村一品”专业村,对成绩突出的乡镇、有关部门及项目带头人给予表彰,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带动“一村一品”发展。各级宣传部门要将“一村一品”先进典型列入全年宣传工作重要内容,组织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在发展“一村一品”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好的经验进行大力宣传,使“一村一品”更加深入人心,使推广支持“一村一品”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通过定期召开“一村一品”现场交流会,总结交流,发现好的典型,推广好的做法,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目的。同时,要加大“一村一品”的政策扶持力度。省政府要协调有关部门为奶牛养殖区进行引导扶持,在资金配套、技术指导、硬件设施、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机制。
(三)扶持引导农民自主创业和土地流转入股的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民收入的增长
扶持引导村里的能人创办实体、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宣传推广他们的创业事迹与经验,使农民创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与就业的新途经。积极倡导农民以土地入股经营分红,让农民更多分享增值利润。同时,大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农家乐、生态农业旅游等非种养产业的发展,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提高农民增收潜力和空间。
(四)加大产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围绕主导产业,依托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乡镇农民技术学校、各级农民培训中心,以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重点,对示范村的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大批农村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村基层负责人培训计划,加强对示范村驻村指导员、农民技术骨干和村级领导班子的培训,带动农民实施“一村一品”,让他们当好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领头雁。形成全面铺开的、长效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从业技能。
(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服务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一村一品”建设领域的转化与应用,引导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向特色优势产业靠拢,建立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加快特色农产品包装开发和牛奶、荞麦、燕麦和马铃薯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推广的财政投入,解决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培训、科研、试验、示范和推广经费问题;理顺管理体制,界定市、县、乡镇农技部门的工作范畴,明确各级农业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切实加强各个生产环节的农业技术服务;强化专业培训,组织专家或聘请教授对乡镇农技五站的工作人员及农民技术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指导能力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疑难问题的能力,适应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要求;稳定和优化农业技术人员队伍。对乡镇农技人员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原则上农技人员要做到专职专用,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并注意从大专毕业生中汲取一批专业人员。
(六)加快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
农业、质监部门要结合实际制订“一村一品”主导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贮运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以示范村为依托,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全过程实施标准化管理。扶持示范村特色产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商品标注。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提升“一村一品”的内在品质。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批发市场、超市和旅游商品经营场所设立产品销售专柜和专卖点,实行连锁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开拓农产品市场。
(七)扶持培育新型农民组织体系
把规范、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专业市场等放在突出位置,使其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市场主体。强化培训,建立一支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骨干队伍。深入到示范村,帮助建设专业合作社,并指导其完善章程和各项制度,规范运作行为,使其真正成为促进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产业组织形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各种农民专业协会联结,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龙头带基地,基地和协会联农户,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发展“订单农业”,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八)建设信息通道,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市场是“一村一品”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要加大“一村一品”的市场开拓,扩大“一村一品”的产业规模。健全以县农业信息中心为核心,以乡镇、村农业信息服务站为基础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发展电子商务。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经营领域,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提升“一村一品”的内在品质。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走向全国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九)确保“一村一品”的可持续发展
特别是养殖业方面,部分专业村只注重产业发展,忽视环境的治理,养殖小区建设滞后,畜禽粪便处理不当,对大气和地下水污染严重,因此,在发展产业的同时,要加强管理,强化对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山西省农业厅朔州调研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