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区域优势产业识别与培育的研究成果

农村区域优势产业识别与培育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域优势产业属于资源配置范畴,表示某一地区在某种产业的全国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诸多政策的出台也为发挥区域特色、科学合理确定区域优势产业类别提供了大的框架与依据。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需要在市场竞争格局中识别和判断。

农村区域优势产业识别与培育的研究成果

李晋陵 申潞玲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农村优势产业逐渐形成,通过指标确认识别区域农产品优势产业。进一步围绕区域优势,培育优势产业

关键词:区域优势产业;识别;培育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26(2011)02-0059-62

一、分析背景

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加大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地区结构雷同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优势农产品生产还比较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还未形成,地区比较优势远未得以充分发挥,相当部分优势农产品尚未形成应有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应遵循发挥区域特点,集中优势产业,全力重点突破,点面结合增效的发展方针,选择若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实施区域优势产业的综合开发战略,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扶持与培育,以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或产业群,辐射和带动全省农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任何地区的有效核心优势总是通过一定的优势产业或优势产业群来体现的。因此,识别与培育区域有效核心优势,实际上就是建立与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我们称之为“区域优势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属于资源配置范畴,表示某一地区在某种产业的全国总量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一个龙头企业加上一群相关企业形成一个群体,几个群体形成一个优势产业。因此,优势产业不是一家企业,而是数十家乃至数百家相关企业所形成的一个群体。

区域农村优势产业是指自然资源优良、生产规模较大、产业基础较好、空间上相对集中连片的生产优质专用农产品的优势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连片的特点,在地域上表现为区域带状,即所谓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必须准确把握产业带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通过培育区域产业优势,不仅有利于聚集生产要素,改变落后地区在要素流动中的不利局面,而且有利于提高区域分工协作的收益,调动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潜能,推动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农村优势产业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有其内在的形成机制。资源禀赋、市场需求、政策引导、技术进步、经济区位、社会环境是影响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六大主要因素。资源禀赋是区域优势产业形成的自然基础和发展平台,市场需求是促进其发展的原动力;政策引导、技术进步,通过对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从多方面对区域优势产业的建设发挥作用;经济区位、生态环境在政策引导和技术进步的作用下,影响着区域优势产业的布局、规模和竞争力。区域优势产业的形成有利于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而技术体系的建立、产业链的延伸反过来又会促进产业带的发展。

区域农产品优势产业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即以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为主的形成阶段,以规模化建设为主的扩张阶段,以产业整体开发为主的整合阶段和以技术创新带动为主的提升阶段。目前,我国农产品产业带总体上正处于规模扩张阶段,部分地区开始进入产业整合阶段。准确把握我国农产品产业带发展所处的阶段,把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发展规模生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整体优势,是各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

二、区域农产品优势产业的识别

产业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所决定。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一国或地区的资源禀赋,竞争优势则与产业技术水平及制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一个地区在选取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时,应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因素考虑。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市场份额的大小在较大程度上可以反映某种产业的竞争力。只有具备特定“要素禀赋优势”的地区,才有可能为特定“要素密集度”的产业发展提供廉价要素组合的条件,才能提供特别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而只有那些能够凭借有利条件获得利润的厂商才能扩大其市场份额。因此,在大多数产品领域,对于既定的区域来说,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逐渐占有同行业更大市场份额的产业就是该地区所拥有的优势产业。

农业是一个与自然资源条件密切相关的产业,不同的农产品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取得特别好的品质和经济效果,才能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为此,我们在选择优势产业时,要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为出发点,遵循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共性与个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农业区域优势产业的识别与选择。

三、区域优势产业识别的指标确定

1、宏观政策

政策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平台,政策对产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引导与推动作用,有利于某项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会对该产业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更大的发展空间。诸多政策的出台也为发挥区域特色、科学合理确定区域优势产业类别提供了大的框架与依据。

2、地方政府培植优势产业的能力

考察每个产业带中各县市政府对优势产业制定的优惠政策、投资力度,计算对该产业投资占地方财政的比例,并进行比较分析。

3、资源因素

这里资源因素主要指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力资源。自然资源是产业形成的自然基础和发展平台,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力资源是产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

(1)自然资源。由于农产品生产受到区域内自然资源的影响与限制,从农产品的生产特性出发,选择最能够适宜当地自然资源条件的产业,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完全能满足该类产业的生存需求。

(2)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财力资源。对于这三项资源我们采用该产业科技投资占整个农产品科技投资的比例、科技人才占该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产业的新增投资占整个农业新增投资的比例、新产品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等几项指标与全国农业的平均水平相比较。

4、市场竞争力

农产品优势产业是呈动态变化的。目前的优势产业有可能是地区比较优势的产物,也有可能是过去计划经济遗产。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生产要素流动更为灵活,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产业势必更多地接受市场竞争的选择和淘汰,现有的比较优势产业可能发生变化。能够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产业,才能成为某一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需要在市场竞争格局中识别和判断。粗略地说,我们可以根据各地区某种产业的市场份额来判定该产业是否是这一地区的优势产业。(www.xing528.com)

5、产业关联带动因素

一个优势产业,在投入和产出上应与其他产业有较大的关联度,通过该产业的发展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对区域内其他产业和地区有强大的拉动作用。这种拉动作用可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前向关联是指某一产业出现后,引起了对原料和其他产业产品的需求,进而促使有关产业的发展。后向关联是指某一产业和产品出现后,作为其下游产品的原料,促使有关产业的发展。在选择农产品优势产业时,我们采用该产业辐射区域的农户人口数及占区域农户总人口的比例、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值、带动相关产业的产值增加额占区域所有产业产值增加的比例等指标与全国平均值相比较。

四、围绕区域优势,培育优势产业

1、根据不同优势产业形成的特点,找准切入点及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各县区要认真详实地研究布置开发序次,制定详实、可行的分步实拖计划。利用项目集聚效应,强化区域集中连片式开发,加快优势产业形成。找准切入点,重点突破,以核心竞争力带动优势产业发展。

培育与发展优势产业,可以从种植基地入手,可以从农产品加工业入手,也可以从营销环节入手,但一定要进行高起点、高品位、大手笔地合理安排与布局,通过发展绿色、有机、特色来发展优势产业。一是要鼓励和扶持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围绕已经形成的国内、国际品牌构建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带动优质基地发展;二是利用现有的营销渠道、商业机构积极开拓市场,通过市场占有率的提高,拉动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三是对传统的名优产品进行开发,紧随社会消费需求的变化,对由于过去品质优、营养价值高、产量低、成本高的农产品进行开发,加大其新技术含量,形成新的名牌产品及新的优势产业。

以其生产基地为载体,进行技术组装配套,使基地品种品质优质化、生产规程标准化、商品品质一致化、产后加工精致化,努力提高优质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知名度。从农户示范点到核心区,从核心区到辐射区,逐步形成一定规模化、集约化、联动式的良好产业生产基地+龙头加工业带动发展。

2、拓宽项目筹措渠道,增加优势产业发展资金投入

以国家财政资金为引导,在积极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调动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优势产业开发,广泛筹集社会资金,集中社会力量,有针对性地向农产品优势产区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实行灵活的投资方式,以吸引银行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身农村优势产业。

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实现优势产业战略突破。在区域开发建设中,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作引导,整合其它涉农资金及资源,捆绑使用,对社会资源不仅要求资金,还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市场优势等,整合跨地区、跨部门集中开发和建设,在充分发挥各项涉农资金综合效益的基础上,梯次推进,依靠名优特及品牌产品的扩展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实现规模化发展,最终实现区域优势产业形成。

3、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是推进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是铸造地方特色名优品牌的重要前提。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包括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按农业行业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组织进行生产,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流通型企业或服务型企业为龙头,通过经济合同等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形式的联合体,向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实行市场化运作,使服务组织走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一是要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导,辅之以地方标准、企业标准,提高标准的强制执行性。力争在三年时间内,健全优势农产品的标准体系,根据布局规划,每个优势产区县,每类优势农产品各建一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二是对优势产区实行全程质量监控。从产前生态环境整治、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的技术应用及产后的加工、储运、质检等各个环节,都要制定规范化技术标准。建成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实行市场准入制度。三是在优势农产品规划区域内,积极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通过标准化生产和产品认证,推动优势农产品分等定级,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实行优质优价,提高经济效益。

4、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选定项目要充分考虑项目法人的信誉、能力,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选定项目,选择人才,进一步加强对项目法人和企业家的培训和提高,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一批农民实用型人材。努力提高人才素质,通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推动市农业综合开发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基地农户技术素质与管理能力。

优势产业的培育与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要从当地资源、技术、资金、劳动力素质及市场经济规律出发,要以效益优先的原则选好投入的突破点,从实际出发选好项目、选准项目,让农民和投资者看到效益,保护投资的积极性,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从立项的准确性、目标的合理性、方案的科学性、实施的可行性、效益的显著性、管理的严密性、资金的安全性等方面,保证项目实施效果。同时更要注重公平原则,项目实施产生的利益与效益要惠及到项目区广大农民,加快农村优势产业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石庆焱:区域比较优势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研究—以东北地区为例,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

2、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分析2003-4-5

3、论苏中的区域比较优势与发展思路2003-4-5

4、林毅夫:比较优势是发展战略之本2003-4-5

5、林毅夫: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应遵循比较优势原则2003-4-5

6、林毅夫:发展信息产业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2003-4-5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综合考察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