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可持续节水农业:现代民生水利的理性选择

可持续节水农业:现代民生水利的理性选择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持续节水农业强调,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水资源危机,也只有在持续农业发展过程中去寻找解决它的途径。可持续节水农业必须是整个农业的协调发展和各个地区的共同发展。

可持续节水农业:现代民生水利的理性选择

常水明

内容摘要:从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角度,提出可持续节水农业的理念。正确把握了可持续节水农业的内涵,总结阐述了可持续节水农业的模式。创新设计了可持续节水农业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可持续节水农业;民生水利;理性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026(2011)02-0026-29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性自然资源、战略性经济资源和公共性社会资源。21世纪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人类面临人口的继续增长和粮食供应的持续紧张与资源短缺呈现日趋加剧态势等多重压力。尤其是对于资源型缺水的晋中市来说,随着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的加大,水资源已经接近承载力的上限,人均拥有的水资源367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7%。据有关资料显示,晋中农业用水量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是最大的民生水利,而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仅45%,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一半。有的地方甚至追求为节水而节水的短期经济效益,从而忽视整体生态效益。这种水资源严重短缺与普遍浪费、短期行为与长远效应、局部利益与整体效益并存的现象,警示我们有必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传统节水农业进行重新审视与思考。因此,可持续节水农业理念的提出,应当成为发展现代民生水利的理性选择,它代表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国外发展民生水利的实践也证明,只有用可持续节水农业模式来指导农业用水,农业的发展才能永续。

一、可持续节水农业内涵的科学认知

传统概念上的节水农业,是指提高用水有效性的农业,是水土作物资源综合利用的系统工程。衡量节水农业标准是作物的产量及品质、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及生产率,包括节水灌溉农业和旱地农业。

而可持续节水农业,是对传统节水农业的拓展与升华。其基本内涵是:在追求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农业水资源,使农业水资源持续利用并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变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可持续节水农业与传统节水农业相比,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发展的主题

可持续节水农业是把整个农业的持续发展作为实现自身发展的最终目标,而并非微观的和狭义的水利发展和节水灌溉。可持续节水农业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人类满足自身需要而努力的全部过程和结果,面对水资源的困境和危机,可持续节水农业观点是,既反对悲观主义态度,要求停止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而维持现状,以避免陷入水危机;又反对盲目乐观主义态度,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可自行克服水资源危机的虚幻的想法;更反对只顾眼前效益而过度开采水资源的掠夺性行为。可持续节水农业强调,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水资源危机,也只有在持续农业发展过程中去寻找解决它的途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点,离开了发展,可持续也就无从谈起。

(二)坚持持续性方针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对生物圈的作用必须限制在生物圈的承载能力之内,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可持续节水农业观点认为,“增长”并不等于“发展”,一味追求“增长”,竭泽而渔,往往是不可持续的。一些地方打深井灌溉,虽然粮食年年增产,几年以后地下水出现漏斗现象,引起水井报废甚至水质恶化等问题,就不是可持续节水农业。

(三)遵循共同性原则

水资源问题是一个全局性的命题。可持续节水农业必须是整个农业的协调发展和各个地区的共同发展。因为如果不与周边协调发展,想在周围尚不能进入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情况下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孤岛”是不可能的。要么把妨碍发展的因素转嫁给其他地区,要么就是受到其他地区的这些因素的冲击,最后还是达不到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晋中汾河流域一些局部区域,为了眼前的粮食高产及自己的“持续发展”,造成下游河段水资源径流量锐减或断流,甚至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也造成直接影响。可见,共同性是可持续节水农业的一大特征。只有以发展的大时空观,从大环境、大系统的角度,突破区域和自身利益的局限来处理农业节水问题,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四)推崇新生态文明的理念

过去我们在追求粮食产量增长的过程中,片面认为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持续节水农业则要求树立新的生态文明,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求人类有义务有责任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应和谐共存,和谐发展,人既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也不能游离于自然之外,人包括在自然界的整体之中,对自然界的整体性、生态平衡及各类资源的爱惜和重视,都是新生态文明观的范畴。可持续节水农业,正是在新生态文明观的支配下,保持和提高水资源的自然再生能力,谋求经济过程和生态过程相适应,发展生态平衡及良性循环,这是可持续节水农业的价值所在。

二、可持续节水农业模式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晋中积极发展民生水利和节水农业,取得了在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节水工程由小面积示范向大面积集中连片转变,由输水过程节水向田面节水全过程转变,由工程节水措施为主向工程、管理及农艺等综合节水措施转变。一句话就是:传统的节水方式向可持续节水农业方向转变,并在实践中探索创造出适应不同区域的多种高效集约、可持续节水农业模式,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发展。这些模式可概括为以下六种:

(一)农艺模式

就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水制宜,利用区域农业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选用抗旱作物与相对耗水作物优化搭配,建造不同作物主体种植群落,通过实施地膜秸杆覆盖、保水剂、壮苗剂、抗旱剂、有机肥等一系列保水增墒节水技术措施,以充分利用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节水增产、高效用水的目的,是实现农业资源、环境和经济效益整体提高的节水种植模式。我市东山半干旱土石山区的轮作套种高效旱作农业模式,平川粮、经、菜、饲相结合的立体种植模式,就是较为经济有效的农艺节水模式。

(二)设施模式

就是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建设温室大棚或塑料拱棚,依靠棚面集雨和旱井储存为主体水源,采用滴灌、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高效利用光、热、土肥等农业资源,集节水、节地、节能、高产、高效和优质为一体的高效集约种植模式。目前,以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已在广大农村普遍推广运用,已成为可持续节水农业的重要模式。

(三)园区模式(www.xing528.com)

就是以田间节水为重点,建设以工程为主体的田间灌溉设施与设备,完善配套田间防渗设施,推广如喷灌、微喷灌、渗灌、滴灌等先进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水肥调控技术,降低灌溉强度和灌水额度,提高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与利用效率。晋中平原河井灌区及经济林、果、菜区普遍采用此模式。

(四)集雨模式

就是在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区,通过雨水汇集利用技术,将较大强度降水所产生的地表径流汇集起来,在需要的时候供给作物利用的集水利用模式。这是一种投资少、效益高的集雨节灌新措施,一方面较好地利用降水资源,解决人畜用水问题,另一方面利用集水发展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农业,逐步形成生态、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榆次区什贴镇的雨水集蓄灌溉旱作农业模式应加大推广力度。

(五)免耕模式

就是采用保护地耕作或带状耕作等保护地栽培措施,在尽量不翻转土地或带状耕作的条件下播种、施肥,尽可能保留农作物的茎叶残存覆盖地表,以及运用化学药剂除草和防治病虫害,达到保水增产,并维持良性生态循环的一种先进农业生产模式。它具有不破坏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地面蒸发,提高土壤蓄水性等多种功能。这种模式更适宜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推广应用。

(六)复合模式

就是指在农业系统中,为充分利用水土生物资源,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单位土地经济效益而建立起来的农、林、牧相结合的综合利用模式。如农林复合型、农果复合型、农牧复合型等,共同的特征是综合利用水土资源,实现了各业协同发展,经济、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晋中各地应有选择地推广应用。

三、可持续节水农业措施的创新设计

可持续节水农业,不限于农业本身,而是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应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工程来实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持续节水农业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以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持续发展、有效保护现有水资源为出发点,整合和推广应用各种农艺、工程和管理等节水手段,建立并不断完善节水措施与制度,切实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和自然降水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根据晋中农业用水的现状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晋中可持续节水农业总的治水方略是,充分利用天上水,大力积蓄地表水,适度开发地下水,积极推广再生水。可持续节水农业的措施必须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

(一)农艺技术层面上的设计,要突出节水技术的先进性、经济性、适用性与可操作性,重点推广三大技术体系:

1、生物节水技术:推广抗旱耐瘠、优质丰产的农作物新品种,加强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的配套应用,是最经济有效的节水手段。

2、栽培节水技术:重视作物结构调整和保护地栽培,改革传统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实行间作、套种、宽窄带状种植,减少单位面积土壤水分供需不足的矛盾。通过适墒早耕,旋耕式浅耕灭茬,最大限度地纳雨保墒。干旱山区尤其应推广全覆盖双垄沟播技术。同时将减少水土流失与发展经济林与生态林、种植业与牧草相结合,将粮经二元种植结构调整为粮经饲(草)三元种植模式,是旱作农业节约用水的方向。

3、化控节水技术:目前我国已研制出抗旱保水剂、土壤蒸发抑制剂和植物抗蒸腾剂三大类化控抗旱剂,并在较大区域和多种作物上推广应用,是较为经济、有效、无害的化控技术,应因地制宜推广选用。

(二)工程技术层面上的设计,要强化工程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全面普及降水利用技术。采用平田整地、深耕改土、秸杆还田等措施,改善土壤渗水性能,提高蓄水能力,减少地表水流失与蒸发,建立起土壤蓄水、人工聚水、生物控水为一体的降水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实现降水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大力推广设施调控技术。利用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人工建造的节水、节灌、集雨补灌、减蒸发、增蓄水等节水设施,调整降水的供应和运移途径,实现节水、节肥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共同提高。

3、适度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因时因地利用现代喷灌、微灌、移动式灌溉等高效节灌技术,有效解决因季节性干旱而造成作物减产或旱灾危害的问题,尤其是移动式灌溉可短平快地解决局部干旱问题,应将之与蓄水窖(池)有机结合,推动高效节水农业持续发展。

(三)管理技术层面上的设计,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监控为核心,以现代管理为基础,建立健全节水用水长效机制

1、完善节水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来衡量用水效率和用水效益状况,并纳入地方与行业领导干部考核体系,综合考核节水农业的成果。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节水农业的氛围。

2、建立科学的水价体制。要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前提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承受能力,综合平衡、科学合理地制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和水费标准,积极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收费、用水类别差价与季节差价等办法,运用价格杠杆调节农业用水的供求关系,确保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3、制定节水激励机制。在明晰水权和完善取水许可制度的基础上,制定鼓励节水的补偿机制。国家和政府应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补贴,同时充分考虑节水农业的公益性,逐步完善奖惩制度,规范用水行为,增强节水意识,培养节水理念,营造节水氛围,促进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委农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