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志华 董艳敏
内容摘要:分析山西“两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山西农村经济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两区”发展;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026(2011)02-0021-25
晋西北、太行山是山西省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两区”)。多年来,各级政府对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特别是2006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开发的决定》,“两区”开发取得了良好进展。但是,由于“两区”生态环境脆弱、地方财政薄弱、自我发展能力差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两区”目前仍然是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的贫困区之一。因此,探索“两区”开发战略与农村经济发展,将是山西“两区”建设的长期任务。
一、“两区”经济发展现状
(一)分布范围
山西“两区”涉及我省10个市、59个县(区),其中3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4个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插花县、5个非扶贫县,贫困县占“两区”59个县(区)的91.5%。
从“两区”行政区划看,主要集中在忻州、吕梁、临汾三市。忻州市共13个县,占到全市县(市区)的92.9%。吕梁市共有11个县,占到全市县(市区)的84.6%。临汾市共有9个县,占到全市县(市、区)一半之多。其他7市共24个县,占59县的44.1%。从地域上看,“两区”主要集中在太行和吕梁山,是我国中部欠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属于全国18个贫困片之一。
(二)经济发展现状
“两区”国土面积9.8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3.1%;2007年总人口1233.9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36.37%,其中农业人口881.50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37.83%;地区生产总值1193.01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0.81%;财政收入212.41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17.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41元,仅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3.86%、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其中,石楼和大宁两县仍处于国家规定的贫困线以下。
由此可以看出,“两区”虽然占有全省近2/3的国土,1/3强的人口,却只拥有全省1/5左右的经济总量和财政能力,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的一半。可见,“两区”仍然处于县弱民穷的状态。
二、“两区”资源特点及开发潜力
“两区”土地面积资源广阔,地形复杂,境内山多川少,地势起伏悬殊,气侯类型多样,形成了不同生态类型区,一薯(马铃薯)、两麦(莜麦、荞麦)、三米(小米、黄米、糜米)、五豆(豌豆、蚕豆、绿豆、大豆、红芸豆)开发已具规模,红枣、核桃、仁用杏、花椒等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均为“两区”农村经济开发的优势所在。
“两区”矿产资源丰富,“两区”产煤县占全省的54.02%,其中25个县年煤炭销售量在100万吨以上。此外,“两区”还分布有许多其他矿藏。铝土:吕梁市、忻州市储量占全省保有储量的47.87%、17.72%。铁矿:五台山、太原、岚县,占到全省储量的90%。铜矿:垣曲、闻喜、夏县、平陆储量占到全省总储量的72.7%。其次还有丰富的非煤、非金属矿,如石膏、石灰石、白云石、耐火粘土等,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对改变“两区”经济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两区”不乏名山大川,诸如恒山、五台山、北武当山、壶口瀑布等均为世界级风景名胜区。根据初步统计,“两区”共拥有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风景名胜区5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森林公园13处。此外还有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乡村旅游景点,红色旅游等景点景区,旅游业开发潜力很大。目前,“两区”正在积极开掘这些丰富的文物资源“金矿”,文化旅游业正成为“两区”的新兴支柱产业。
三、“两区”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两区”农村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原则上坚持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体,采取资源依托型方针,突出区域联动型、重点主导产业开发型和生态建设型路径。
(一)区域联动开发路径
1、城乡一体型
“两区”59个县中,有6个县属于郊区县或城区县,分别是太原市的阳曲县、娄烦县,朔州市的平鲁区,忻州市的忻府区、原平市以及吕梁市的离石区,这些县应作为发展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首选县。阳曲、娄烦为太原市的郊区县,具有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两县农业可以直接融入旅游业中,以三产为龙头,带动全县经济发展。
离石、忻府区、平鲁及原平4县均为城区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市区城建规划,广大农民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市区、建制镇、中心村转移,实现村庄社区化,农民居民化,以经商、务工、服务为主业,完全彻底地融入城市。
2、工矿带动型
“两区”有47个产煤县,经过2009年兼并重组后,煤炭产业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重组后,煤炭经营主体要继续坚持“以煤补农”、“以矿帮村”的方针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对一些以煤炭产业为支柱产业的县,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向煤炭深加工领域发展,向非煤产业发展。要积极引导从煤炭领域退出来的民营资本科学转型,为“两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3、旅游拉动型
“两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山川名胜、人文古迹极多,全省14个旅游区,基本上囊括了“两区”9个县。从目前我省旅游景区开发情况及其发展潜力看,能够拉动“两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为五台山景区,重点拉动五台、繁峙、代县3县;恒山景区,重点拉动浑源、灵丘、广灵3县;壶口景区,重点拉动吉县,其他景区及旅游开发项目,目前尚不具备整体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建议应将五台县、繁峙县和代县从忻州市划出来,设立五台山市。与此同时,将北岳恒山与五台山并列相连,建设成为恒山——五台山双星座景区,将我省中北部地区(含大同、朔州、忻州三市)建设成为国内外一个巨大的超级风景名胜旅游区。
(二)主导产业开发路径
1、干果主导产业型
“两区”地处东西两山,干果经济林已基本形成产业优势,初步形成以晋西沿黄河丘陵区为主的红枣基地,以太行山、吕梁山、太岳山低山丘陵区为主的核桃基地。(www.xing528.com)
晋西沿黄河丘陵区红枣基地,各县要发展红枣10万亩以上,重点县达到30-50万亩,总面积保持500万亩以上的规模。今后红枣开发要依托省农科院、林科院、山西农大等科技力量,建立山西红枣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培育新品种,提高单产,解决裂果,创新烘干、保鲜技术,提高红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积极引进大型红枣加工项目,与陕北联建红枣产业基地,争做全国一流红枣强省、大省。
核桃也是“两区”优势干果产业,面积和产量居全国之首,出口量占全国的20%-30%。我省传统核桃加工以生产核桃仁为主,处于初加工阶段。近年来盂县开发“大寨核桃露”,开启了我省植物蛋白饮料生产的先河,带动了全省核桃业的发展。核桃营养丰富,细分开发品种很多,市场容量很大。今后核桃加工中心,西山应选择汾阳,主打“汾州核桃”品牌,以开发果仁食品为主;东山选择盂县,主打“大寨核桃露”品牌,以开发植物蛋白饮料为主,总部设于太原。用两个中心,带动东西两山核桃致富产业,为“两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2、小杂粮主导产业型
小杂粮是我省的特色农产品,在“两区”具有独特的产地生态优势,有相当产品获得了国家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近年来在小米开发上,创出了全国著名的“沁州黄”、“汾州香”、“东方亮”三大知名品牌,莜麦和荞麦也开发出多项保健食品。“两区”小杂粮重点开发小米、莜麦、荞麦和豆类四大项。
目前,“两区”小米产业还是主要以小米为终端产品出售,缺乏深度开发产品。开发“两区”小米,首先要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建立晋米集团。同时,要适应市场要求,细化产品开发,要研发类似“九阳豆浆机”的专利技术产品,开发“小米粥电饭煲”、“小米打浆机”,开发原汁原味的小米的饮料、冲剂、粥罐头、方便食品等具有前瞻性的产品。小米开发中心分别选择汾阳、沁县、广灵三个优种原产地建立深加工中心,企业总部设于太原,分部设于大同、长治、汾阳。
晋北、晋西北地区建立莜麦、荞麦产业基地和开发中心,重点开发莜麦、荞麦功能食品,如燕麦片、荞麦茶、方便食品、熟食品及精制面粉。在开发方向上将功能食品开发与山西风味食品开发相结合,进行连锁经营。莜麦加工中心选择于五寨,荞麦开发中心选择于灵丘。两县交通方便,有加工基础,对周边辐射面宽,有利于促进高寒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杂豆类是我省传统出口物资,多年来仅以精选原豆直接出口。局部地方曾经开发过豌豆挂面、豌豆粉丝、绿豆饮料等产品。今后在保证占有国际市场份额的前提下,积极与杂粮食品开发相结合,如开发系列红小豆、绿豆、豇豆等小米粥,与面食、糕点、焙烤、油炸食品相结合;与乳制品相结合,开发豆粒冰激凌、冰糕等产品。要多方寻找下游企业,加大杂豆类加工用料量,拓宽杂豆类市场,使杂豆类产业成为“两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3、养殖主导产业型
养羊业和养牛业,是“两区”的两项主导型产业。我省养羊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中部地区。从当前“两区”养羊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重点建设晋西北养羊优势产业区。以岢岚为界,以北的右玉、平鲁、神池、宁武、五寨、河曲、保德、偏关建设肉羊产业基地,以南的岢岚、兴县、岚县、静乐、娄烦、方山建设绒山羊产业基地。
肉羊产业基地,以发展现代肥羔生产为主,应用现代杂交繁育技术,生产肥羔或当年羔羊。同时加大科技力量,提高产品档次,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引进大型清真肉品加工企业,向国内外拓展市场,做大、做强肥羔产业。
绒山羊基地。该区紧邻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中心,应依托鄂尔多斯集团,迅速加强绒山羊良种化进程,发展产绒量高、净绒率高、超细度的优种绒山羊。鄂尔多斯集团羊绒衫生产技术全球领先,“两区”应采取积极跟进策略,积极建设晋西北绒山羊养殖基地。
“两区”发展养牛,具有极好的有利条件。万荣是晋南大黄牛的原始产地,拥有极为宝贵的种质资源,名列全国五大黄牛之首,目前,河南、陕西、山东、吉林,都在积极开发南阳牛、秦川牛、鲁西牛、延边牛的种质资源,创建全国肉牛产业优势区。因此,尽快开发我省晋南牛的种质资源,应作为万荣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和顺县“西杂牛”已是山西知名肉牛良种,应建设以和顺为中心的肉牛产业基地,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建立大中型现代牛肉加工企业。发展肉牛业,关键在于生产高档牛肉。1-2公斤高档牛肉,可以获得架子牛的成本。因此,解决了生产高档牛肉问题,东山肉牛业可得到快速发展。
4、设施化农业主导产业型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加快园艺作物生产设施化、畜禽水产养殖规模化”。“两区”部分平川县,农业基础条件好,具有发展现代设施化种养业的优越条件。当前已有6个县分别列入大同市、运城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应作为“两区”设施化农业主导产业型来抓。
大同、阳高、天镇三县按照项目区规划,通过实施“规模养猪+大中型沼气+设施蔬菜’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型循环经济,实现现代设施化园艺业和规模化养殖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通过引进大型果菜和冷鲜肉加工企业,拉动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充分发挥距离京津市场近和出口口岸近的优势,建立国内定点直采基地。新绛、闻喜、夏县三县近年来基本形成“规模养禽+大中型沼气+大棚蔬菜”生态农业型循环经济模式。今后该区设施农业建设的重点是保鲜储藏和冷链运输。在生产方式上,采取露地种植与保护地种植相结合,提高露地设施化程度,做到露地菜与大棚菜有机衔接,四季长青。
(四)生态建设产业路径
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多项生态建设工程,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工程,已成为“两区”山地丘陵县的重要支柱产业。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生态兴省战略加快推进林业改革方针的意见》,“两区”山地丘陵县重点抓好以下四项林业主导产业开发:
1、抓好用材林和大型苗木产业
按照国家和省政府规划,组织林区农民在承包地上植树造林,对公益林享受国家和省政府规定的生态效益补偿;对于商品林按照国家规定轮伐销售获得收益。由于林木生长周期长,在林区县要建立活立木交易市场,通过市场交易、林权有偿转让,促进林业快速发展,使林业成为山区农民的又一个致富门路。
2、抓好野生经济林开发,让国家增绿,农民增益
发展经济林,除加大红枣、核桃、仁用杏、柿子、花椒等干果经济林种植外,还应利用荒山、荒坡大力发展野生经济林木,将野生木本粮油树种列入我省粮食安全计划。适宜东西两山栽植的野生粮油树种有山杏、山桃、榛子、栎树、毛栗、文冠果、翅果油树、沙棘、虎榛子等,都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特别是文冠果树耐寒、耐旱、耐贫瘠,非常适合山区发展种植,“十五”期间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制造生物柴油的8大树种之一。目前,我省文冠果有较快发展,省内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家,如山西华顿实业有限公司正在积极开发,已在吕梁市方山县等地建立了文冠果育苗基地,今后应将文冠果列入重点木本油料开发项目,对文冠果的开发给予大力扶持。
3、抓好林下产业
当前林下产业,重点发展林下种养业。林下种养是生产有机食品的重要方式,属于“短平快”致富项目,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林下种植食用菌,利用幼林抚育修剪后的枝叉和平茬后的灌木枝条,加工后制作菌棒,利用林下环境培植黑木耳、半人工栽培台蘑、银盘等香蕈类蘑菇,可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林下培植药用植物,如黄芪、党参、山茱萸、薯蓣等。林下放养生态鸡,能啄食害虫,觅食林下青草、草籽,营养全面又节约饲料,粪便接利用,其产品是标准的生态有机食品。林下网养山鸡,圈养狍子、梅花鹿、野猪等,效益也很好。发展林下产业,需要有林外龙头企业拉动,实施产业化经营。由龙头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如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及时收购加工等,才能形成规模。
4、适度发展森林旅游业
“两区”林区拥有多处森林景区,为森林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能够依托的旅游景区有以下几处:娄烦、交城、方山三县交界处的“关帝山国家森林公园—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壶关、陵川两县交界处的“太行山峡谷森林公园”;宁武、五寨两县交界处的“管涔山森林公园—芦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万年冰洞地质公园—天池名胜区”;沁源“太岳山国家森林公园—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左权“龙泉森林公园”;垣曲“历山原始森林保护区”。这些景区,目前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并获得良好效益。随着这些地区旅游业的不断开发,主要围绕旅游服务业逐步展开,一是充当入山探险人员的向导,并提供后勤保障;二是开设餐饮、住宿、存车及保安服务;三是担当景区环境保护、道路养护和环境保洁服务;四是承包景区基础设施、生态工程建设,保障景区逐年发展壮大;五是承担景区风情文化演艺活动。总之,要做到靠山吃山,靠山护山,永续利用。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科院,山西省农村经济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