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速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加速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创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的要求。在这期间,全国各地都在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我国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特殊条件下,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从城乡差别发展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现实。——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改善民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加速城乡一体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顾益康

内容摘要:分析如何整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举措,推进城乡四个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

关键词:统筹规划;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26(2011)02-0002—9

一、城乡一体化科学内涵的新认识

城乡关系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城乡关系的变革演进史。城乡关系处理是否得当,是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进程顺畅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在经典著作中科学地阐述了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城乡关系,强调“把工业与农业结合起来,促进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步消灭”是社会主义重要历史任务。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消除,城乡协调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的历史和新中国成立60年的发展历程中,城乡关系也是一条鲜明的主线。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农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建设年代,农村哺育城市工业。

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农村改革推动城市改革,探索突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途径。

科学发展新时期,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方略,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创新。

十六大以来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新的指导思想,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新方略。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的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和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等重要理论观点。

在这期间,全国各地都在统筹城乡发展,在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对我国城乡关系历史演变分析,城乡一体化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过程。在我国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特殊条件下,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从城乡差别发展走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现实。

我国现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在计划经济年代由政府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形成的,有很强路径依赖性,因此,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既需要农民自主创新,发起对旧体制的强大冲击,推进制度变革,同时也需要政府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来破旧立新,各级政府要顺应农民群众的意愿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积极自觉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统筹城乡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

1、突破了一大二公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自由择业创业的权利。

2、突破了农产品统购统销和价格剪刀差,实现了农产品生产购销的市场化。

3、突破了城乡产业分割,农民可以自主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二三产业。

4、突破了不让农民进城的户籍限制,农民可以自由地进城创业、就业、置业。

5、突破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分割,呈现出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趋势。

6、突破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奉献城市的利益格局,出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新政策导向。

(一)目前城乡关系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扩大、与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劳动收入占GDP比例持续下降,成为影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最大问题。而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和城市偏向的政策障碍成为扭转这一趋势的当务之急。表现在:

(1)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城乡收入差距大。

(2)城乡土地权益不平等。

(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到位。

(4)金融体制政策上的体制偏向。

(5)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还很大。

(6)农业户籍农民未获市民平等权利。

(7)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尚未到位。

(8)基层民主政治体制还需创新。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抉择。

——统筹城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别,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改善民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涵义

以城乡居民共享平等发展机会和文明幸福生活为目标,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统一的筹划,把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有效整合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新型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举措,整体推进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以深化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为动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建立城乡全覆盖的公共财政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发展新机制,形成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繁荣的发展新格局。

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在发展战略上,要彻底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急于求成的国家工业化赶超战略和过度牺牲“三农”利益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改变先工业后农业、先城市后农村、先市民后农民发展次序,把“三农”发展放到优先位置上,把城乡作为经济社会和生态大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实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开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局面。

(2)在发展体制上,要彻底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城乡分治的二元体制,推进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打破影响城乡融合和协调发展的一切体制障碍,彻底清除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一系列束缚农民发展的不公平的制度规章,赋予农民公平的国民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平等的发展机会,建立健全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体制。

(3)在发展机制上,要改变过去计划经济年代农业支持工业、农村奉献城市的单向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引导城市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向农村幅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务工经商农民向市民转变,让转移就业的农民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推动者和成果享受者,着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补互促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4)在发展目标上,就是要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的倾向,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工农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努力使农业象工业一样兴旺发达,农村象城市一样文明进步,农民象市民一样富裕幸福。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任务

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目标还是要着力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致力于缩小城乡差别,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城乡互进共促的体制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使全体农民和市民都过上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城乡一体化改革核心是要使农民获得平等的公民权益、劳动权益、土地权益和政治权利,从经济人进一步转变为社会人,实现农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城乡一体化改革方略是要更加注重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的配套、微观改革与宏观改革的配套、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配套,着力形成工业化、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两轮”驱动的机制。

总体上讲,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任务:

(一)统筹城乡规划,整体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促进城乡建设一体化

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把城乡社区和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化龙头带头作用,着力形成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一体化的规划建设体系。

积极推进城中村、城郊村改造,做好撤并小型村、拆除空心村、缩减自然村、建设中心村工作,以中心村为载体,全面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按照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促进县域经济向以城市为中心、以城市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县域经济转变。以新工业化和新城市化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做大做强县域中心城市。

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中心镇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按照工业集聚区、农业功能区、服务业街区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集群。

(三)统筹城乡就业创业,整体推进城乡劳动力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乡创业就业一体化

按照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致富之源的要求,把推动城乡全民创业、充分就业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作为城市化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城市二三产业在扩大劳动就业中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农民进城镇创业,鼓励城镇居民到农村发展,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切实维护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安居乐业的环境。

(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整体推进社会化的现代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为重点,加快建立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内容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

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促进农民从土地保障、集体保障、子女供养等传统方式向社会保障转变。加快推进职工基本社会保险的全覆盖,使农民工都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

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和养老保障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制度,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尽快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居民保障制度的对接,不断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

(五)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推进城乡居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

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全方位增加社会事业的投入。充分发挥城市先进文化和公共服务的优势,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www.xing528.com)

以提高全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为重点,建立城乡优质资源共享的教育体制,让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良好教育机会。

以提高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为目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卫生、医疗救助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以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和文明家庭建设为载体,促进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城乡居民都拥有文明、富裕、健康、幸福的生活。

(六)统筹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推进城乡和美家园建设,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为前提,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发展绿色制造业、绿色生态农业和绿色服务业,培育生态文化,优化生态环境,建设和美家园。

以改善城乡生态质量和居民生活环境为重点,加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环境整治,统筹考虑、统一推进城乡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加强城乡一体化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推进和美城镇和和美村庄建设。

(七)统筹城乡配套改革,整体推进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革,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要按照综合改革、集成创新、联动推进的思路整体推进城乡统筹的八项改革:

(1)土地制度改革

(2)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3)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4)金融体制改革

(5)公共服务体制改革

(6)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7)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8)基层民主政治主体制改革

三、开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局面的新举措

新举措要紧紧围绕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制度障碍,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一总目标,以县域为主战场,按照集成创新、综合改革、系统建设的思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改革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打好六个攻坚战:

(一)以新型城市化来提升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农村建设,打好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县域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

1、要充分发挥新型城市化的主导作用,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加快进城农民的市民化进程,加快非农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促进县域经济由工业经济主导向城市经济主导转型,把县城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的中心城市,把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现现代化的小城市,把中心村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新社区。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县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按照县域经济社会和资源生态特点科学选择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工业经济要加快传统制造业的改造升级,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主攻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创新商业营销模式。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经济主导作用,重点培育生产性服务业,繁荣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绿色旅游业,文化体育产业,做大做强地方金融业: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经济基础作用,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加快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生态现代农业转变。

3、联动推进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保制度、产权制度等配套改革,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促进进城农民市民化、农地经营规模化、农民居住社区化、村级资产股份化、集体建设用地资本化。通过开展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收入保障,农村居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中心镇集居,工业向工业功能区集中,商贸业向城区镇区集中,农用地向规模经营农业主体集中。

4、积极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实行省直管市、县的体制改革和中心镇培育工程,逐步把县城培育成现代化的中心城市,把中心镇培育成现代化小城市,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建立强工带农、大城带乡的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实施创新强农战略,打好改造传统农业、建设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攻坚战

要从目前正处于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增强改造传统农业、建设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的紧迫感。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把高效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实践模式,积极探索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优好、产品安全、功能多样、技术密集、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具体来说,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一是要确立产业结构上是精致农业、产品结构上是精品农业、技术结构上是精准农业、主体结构上是精兵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二是要不断强化农业的体制创新、科技创造、文化创意、能人创业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机制。三是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法律手段来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保障。

也就是说,要按照“四精农业”、“四创机制”、“四保手段”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创新强农”的新战略,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农业的建设。

1、以农业观念创新为先导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一是树立农业人本化的新理念,把确保粮食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双重目标。二是以农业工业化的新理念来经营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企业化和产业化。三是以农业生态化的新理念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高效生态农业兼有农业高土地产出率、高投入产出率、高劳动生产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特征。四是以农业功能多样化的新理念来拓展农业的开发领域,充分挖掘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功能、就业致富的功能、传承文化的功能、涵养生态的功能,拉长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2、以农业结构创新为重点

按照发展精致农业和精品农业的方向,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和区域化布局的农业块状经济、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做大做强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进一步完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一批规模化基地、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精品农业园区。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3、以农业体制创新为动力

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以建立土地流转机制为切入点,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的政策,建立土地流转的市场。要促进兼业化、副业化、小规模的家庭经营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家庭经营转变。把在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体制创新的重大举措。要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引领农民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经营主体,积极拓展标准化生产服务、农产品品牌营销服务、农产品精深加工服务、资金融通信用合作等多种功能,形成以专业化、规模化的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制的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双层体制。

4、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

积极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把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有机整合起来,把技术标准化与技术绿色化结合起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绿色农业技术体系。大力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和生产模式创新,重点推广设施农业、循环农业、精准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等新型农业生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服务组织创新,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强县建设,组建由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和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区域性专业性科技服务组织,建立和完善首席专家、推广教授、科技特派员、责任农技员制度,构建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5、以农业管理创新为基础

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同时,政府为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高效率的优化配置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发展一批大型涉农商贸企业集团,改造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现代农业物流中心;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质量检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努力构建以政府的公共服务、合作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6、以农业发展环境创新为保障

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整体推进的思路,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对“三农”的带动作用和“三农”对“三化”的促进作用。

一是建立土地、水利、生物、生态等农业资源的保护和科学开发机制。二是强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民分工分业的转换机制。三是完善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全社会投资支持农业的建设机制。四是健全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政策法规的支持保护机制。

(三)以中心村建设为载体,以村庄整理和农房改造为抓手,打好建设文明和谐农村新社区的攻坚战

1、按照统筹城乡建设规划和建设城乡一体化新社区的思路,优化村镇布局。尽快改变传统村落分散布局和农居杂乱无章状况,开展田野上的住房革命,以“三置换”为抓手,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进新市镇安居乐业,推进村庄撤并和集中农居点建设,搞好中心村社区规划。在城乡一体化规划布局上形成县域中心城市、中心镇、中心村的空间布局。

2、把中心村为载体的农村新社区建设作为构建城乡一体化现代社区的突破口。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让农村居民共享现代文明生活的战略目标出发,以中心村社区为基础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心村社区服务要包含社区规划、社区教育、社区医疗、社区文化、社区保洁、社区绿化、社区福利、社就业等综合服务功能。

3、把特色农业发展与绿色村庄建设有结合起来,建设绿色新农村。要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的发展思路,引导中心村社区发展走特色化、绿色化发展道路。把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力与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结合起来。中心村新社区建设既要保留农村田园风光、优美生态环境、乡土历史文化,又要引入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做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形成现代桃花源式的新农村景观,成为让市民休闲旅游的农业公园,成为让农民引以为豪的幸福家园。

(四)以推进农民创业创新和培训教育为抓手,打好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培育高素质新型农民的攻坚战

1、进一步掀起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全民创业的新高潮,营造让更多农民在更广阔的城乡产业发展空间里创业创新闯市场的良好环境,形成企业创大业、能人创新业、农户创家业、干部创事业的氛围,完善能人创业带动更多农民转产转业的机制,以市场机制进一步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分化。积极拓展农业和农村产业多种功能,拉长产业链,扩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和产业化。

2、创新农民培训教育方法和机制,把普及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继续教育作为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培养有专业技能的各类高素质劳动者、创业者。加快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免费,让未上普高和大学的农村青少年普遍接受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根本上消除低素质农民工产生条件,铲除农民贫困、农村落后的根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也要朝着专业化、职业化培训的方向发展。

3、着力在农村建设学习型社会,倡导终身学习。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社区学院、成人教育都要把重点放到农村去,尤其是要重视开展农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教育。各类学校都要开设农民文明素养教育课程,让农民群众普遍接受全面的文明素养教育,使农民文化素养、科技素养、道德素养整体提高。

(五)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打好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攻坚战

1、大力开展群众性的文明创建活动。可以按照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目标要求,把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到创建幸福家庭和幸福团体活动,诸如幸福企业、幸福单位、幸福社区等。

2、要把加强城乡文化建设、繁荣城乡文化事业、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以健康快乐的文体活动来增进群众之间的和睦关系,营造文明、祥和、快乐的生活环境。

3、把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一手抓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一手抓农村干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既要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准,提高农民正确运用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做到依法维权,又要特别重视提高各级干部特别是与农民直接打交道的各个部门和乡村干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民主法制意识。

(六)打好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基层组织的攻坚战

1、强化服务职能

按照以人为本、以民为大、以农为重、富民为先的理念,切实转变市县、乡镇党委政府的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社区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把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村、社区,提高公共服务的普惠性、便捷性、公平性。

2、提高服务能力

要把基层干部培养成为服务型的干部,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要提倡做学习型干部、创新型干部、创业型干部、技能型干部、实干型干部。

3、增强服务实力

通过推动城乡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和改革财政体制,促进公共财政向县、乡镇一级政府倾斜,切实解决好服务缺实力的问题。同时,要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加大对村级公共服务财政支持力度,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实力。

4、创新服务方式

要完善县、镇、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乡镇服务中心和中心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采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延伸到村的新思路,让村级基层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服务组织承担起为农民提供面对面服务的职能。

5、转变服务作风

农村基层干部和乡镇七站八所等管理服务机构,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要公平、公正、公开办事和服务,做到勤政为民、廉政为民、亲民爱民。

6、打造服务团队

要按照公推公选的民主选举,选好用好乡镇领导干部队伍和村干部队伍。特别是要提高镇党委书记、镇长和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主要领导干部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班长的作用。按照有创新理念、有创业本领、有拼搏精神、有科学管理、有人格魅力的要求,打造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领头雁,形成一支优秀的服务团队。

(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