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邓小平改革开放与防止两极分化的思想效果

邓小平改革开放与防止两极分化的思想效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邓小平坚持改革开放与防止两极分化的思想[1]万泽民坚持改革开放与防止两极分化是邓小平晚年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深刻反映了他对中国未来发展问题的牵挂和忧思。邓小平针对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两者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好坚持改革开放与防止两极分化的矛盾。

邓小平改革开放与防止两极分化的思想效果

邓小平坚持改革开放与防止两极分化的思想[1]

万泽民

坚持改革开放与防止两极分化是邓小平晚年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深刻反映了他对中国未来发展问题的牵挂和忧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改革开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价值指向追求效率,实现利益最大化,由此,贫富差距也就产生了。贫富差距如果不断拉大,社会财富逐步向少数人转移集中,而绝大多数人的财富却越来越少,两极分化也就不可避免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原则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出现两极分化与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在邓小平看来,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2],放弃则死路一条;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3]。邓小平针对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实现两者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指导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好坚持改革开放与防止两极分化的矛盾。现在,我们重温邓小平这些语重心长的谈话,对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面临的难题:两极分化

(一)分配不公导致的贫富差距正在考验着中国

近年来我国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持续扩大,贫富悬殊的问题日益突出。兴业银行与胡润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12中国高净值人群消费需求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个人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达到270万人。”[4]按照基尼系数的理论,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标在0.2以下,是过于平均化,在0.4以上就是贫富悬殊过大。0.4是观察一个国家是否能稳定持续发展的一个临界点,是警戒线。根据国际经验,超过0.4以后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甚至造成动乱,它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世界各国都把0.4看成一个临界点给予特别关注,而采取措施来缓和社会矛盾。按照联合国制定的国际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2,表明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明比较平均,0.3~0.4表明相对合理,0.4~0.5表明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明收入差距悬殊。“国家统计局自2000年公布全国基尼系数为0.412之后,10年之间没有再次公布过……而现在社会相对接受的基尼系数,一个是世界银行测算的,中国2009年基尼系数是0.47;另一个是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计算出的0.48。”[5]目前有的学者推测,2010年我国基尼系数实际已超过0.5。

邓小平指出:“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6]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年国民经济总量已达到47万亿元人民币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然而,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逐步露出贫富两极分化的端倪。这正是邓小平晚年常常担心的问题,现在亡羊补牢,防患于未然,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快控制贫富差距的扩大,逐步缩小存在的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绝对不能出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否则,中国的改革开放将会前功尽弃。贫富差距从根本上说就是收入分配差距,这个问题长期不解决,会影响社会稳定,特别是经济发展。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如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普通劳动者收入过低,垄断行业收入过高,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等等,引起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也是近10多年来全国“两会”热议的重要话题。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缓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现状充满期待。

(二)两极分化背离社会主义原则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套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没有真正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能够投机钻营,利用非法违法经营和权力资本化,造成不合理的贫富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所有制决定分配制,财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财产占有上的差别,才是收入分配差别最大的影响因素。西方著名经济学者萨缪尔森也承认,收入差别最主要是由拥有财富多寡造成的。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7]分配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在第一次分配中,一些人靠非法致富;一些行业靠垄断致富;以及国家公务员在不同地区不规范分配。在第二次分配中,税收制度不够健全,政府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公共投入不足,同时也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致使一部分群众未能同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没有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缓解和遏制,其结果只能走向两极分化。马克思分析的两极分化,是指“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8]。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执政党和政府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绝对不能出现两极分化,也不允许两极分化出现。“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9]邓小平在1984年第二次会见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还指出:“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以使中国百分之几的人富裕起来,但是绝对解决不了百分之九十几的人生活富裕的问题。而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再过二十年、三十年,我国生产力发展起来了,也不会两极分化。”[10]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平等地占有公共的生产资料,所有劳动者都有利用公共的生产资料、公共的土地、公共的工厂进行劳动的同等权利。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1]我国如果允许两极分化,偏离共同富裕的道路,也就违背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原则。总之,两极分化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格格不入,也违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可以避免两极分化

只有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1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决定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这项原则。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13]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代表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方向,以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占有的社会化,从而与我国生产力中已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解放了生产力,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经济基础。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公有制实现了劳动者在社会或集体范围内对生产资料的平等占有关系,从而铲除了经济剥削的根源,消灭了剥削制度;公有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建立起在根本利益一致上的互助互利关系;公有制改变了劳动者劳动的性质,劳动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使按劳分配原则成为社会主义的主要分配方式,从而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平,保证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前提。第三,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为按照社会整体利益配置资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第四,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保证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并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制度,公有制带来共同富裕具有必然性,虽然目前我国人民还不是很富裕,但公有制的建立,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条件,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公有制的发展和完善,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必将从愿望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仅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而且决定了人们在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标志。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这条原则。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任何动摇、放弃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做法,都会脱离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终极目标:共同富裕

(一)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

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必须坚持的两个基本点的一个,是中国的强国之路。中国“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14]“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5]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当代中国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社会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通过对一定社会制度下的不合理的社会体制的改善和革新,不断巩固、完善一定的社会制度或使其持续存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有某种程度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全面的,但重点和关键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发展就是反对墨守成规、闭关锁国,所以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革命不仅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多次谈到“希望”问题。在邓小平看来,改革开放就是中国的希望。“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16]“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17]“认真地真正地把改革开放搞下去,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希望。”[18]邓小平所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强大、繁荣和蓬勃生机,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富裕、安定和美好生活。要“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搞改革开放。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19]。因此,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发展没有止境,改革也没有止境,只要有发展,就必须有改革。改革开放将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二)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20]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是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21]共同富裕有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使全体成员一下子都实现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同地区、行业和所有制形式之间的情况千差万别,群众致富的过程必然是有先有后、有快有慢,不可能在一个早上就使全国13亿人口同时、同步富裕起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22]在邓小平看来,两极分化必然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化,势必首先冲击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必需的社会稳定局面。“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23]然而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但也绝不是完全平均,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而是一种小生产者的理想。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劳分配本身既要求以劳动贡献作为劳动者获取报酬的唯一尺度,又承认劳动者在体力和智力上的天然差别,不可能绝对平均。邓小平指出:“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24]实践证明,平均主义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障碍,平均主义泛滥必然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搞平均主义不仅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反而会导致共同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消灭贫穷,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三)改革开放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动力

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预示着当前改革正步入深水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党始终强调,改革不是要改掉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要融入资本主义,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同志说,搞改革当然要改变很多东西,但“最大的不变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25],“我们一定要真正地搞改革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26]。首先要看到,改革开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是正常的。同时,改革开放又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涉及整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广泛性、深刻性,各种矛盾的成因也非常复杂,每一个具体问题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所以说,贫富差距也好,区域差距也好,城乡差距也好,都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改革开放中必须面对的不可回避的矛盾。但可以肯定的是,收入差距的拉大,绝对不是改革开放的错。邓小平指出:“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是正确的。我们现在不是要收,而是要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开放。思想要更加解放一些,改革开放的步伐要走得更快一些。改革开放要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也不是二十年,因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27]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动力,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全体人民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始终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注重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10多亿人口。胡锦涛同志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8年年会开幕式时发表了题为“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合作共赢”的主题演讲,他说:“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28]

三、坚持改革开放和防止两极分化:辩证统一

(一)坚持改革开放和防止两极分化两手抓

邓小平以唯物辩证法观察问题,全面认识改革开放。效率为社会创造物质基础,公平为社会凝聚精神动力。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条件下,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人靠勤劳致富,期望先富带动后富,这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神。现在,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富强,人民开始富裕,对已经出现的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不但有必要缩小差距,而且完全有财力、有更多的办法逐步解决。“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29]“不搞改革开放就不能继续发展。”[30]对于改革开放中遇到和积累的矛盾与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才能创造条件逐步解决。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实践这个标准最硬,它不会做假。要用上百上千的事实来回答改革开放姓‘社’不姓‘资’,有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资本主义。”[31]在邓小平看来,坚持改革开放与防止两极分化并不矛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防止两极分化又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动态和谐相处。

(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国有经济

防止两极分化,关键还在于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如果公有制丧失了主体地位,就丧失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邓小平指出:“分配的问题大得很。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32]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的主体,要在避免社会两极分化中发挥基石作用。一是国有企业有国有资产预算,国有资本是全民的资本、国家的资本,资本有利润的时候要上缴,这块上缴利润为全社会所用,成为平衡全社会收入的一种财富,发挥公平的作用。二是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不是唯利是图的,而是为整个国民经济发挥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服务的。不管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宏观调控,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代表国家意志,服务全社会。三是国有企业自身的运作可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某种杠杆或者工具。回归国有企业全民所有的社会属性,充分体现国有企业的公益属性,国有企业才不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迷失自己的本性,从而“与民争利”;才能在“国进”的同时“民也进”,在促进共同富裕中发挥基石作用。四是国有企业本身不能搞贫富悬殊,要努力调控好不同行业之间、企业内部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尤其要规范国有企业管理层的薪酬,确保普通职工平均工资增幅不低于管理层薪酬增幅,发挥国有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率作用。我们要继续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缩小差距中的重要作用和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基础性作用。

邓小平早在1985年就指出:“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过去四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33]根据我国工业结构特点和战略目标,国有经济必须在战略性、高技术竞争性领域占优势和主导地位。主要领域包括:一是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领域:如国防科技工业、国家基础设施、城市重点基础设施、金融、大宗农产品及大型商品物流、对外贸易主渠道、战略物资储备等。这些领域的产品和服务担负着保卫国家政治社会安全的职能,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二是重要基础产业:如电力、电信、重要能源基地、重点石化、冶金行业。此类行业具有公益性质,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原料能源,且需要巨额投资,应由国有经济保持优势地位。三是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领域:如重点矿山、油气资源等。随着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日趋严峻,国家必须保有对此类战略资源的控制权或垄断权。四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由本国资本与机构控制的各类支柱工业,以及高技术工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其中国有大型企业是各行业的主导力量和科技研发平台,是国家工业与科技进步能力的核心。

(三)深化改革社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现在,我国生产力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但当前凸显的矛盾是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收入分配制度带来的贫富差距的问题。

收入分配改革关乎发展大计,是缩小贫富、城乡和区域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有助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收入结构,如果得以实现,就能达到防止两极分化的目的。分配不公造成收入差距过大,是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违背的。邓小平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34]完善收入分配的社会调节机制,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首先,建立规范的分配制度。在机关、事业单位,确立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推行多种形式的岗位工资,定员定岗,以岗定薪,竞争上岗,岗变薪变。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对职工实行职工持股,在具备条件的小企业实行劳动分红办法。其次,保护合法收入,对合法收入,不管是劳动所得,非劳动所得,还是经营收入,只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都要加以保护,对过高收入,要通过税收等形式加以调节。最后,整顿不合理收入。对于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以特殊条件获得的个人额外收入,必须纠正。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非法收入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以非法手段获取的收入,包括钱权交易、贪污受贿、走私贩私、投机诈骗、制假售假、偷税漏税,甚至盗窃抢劫等获得的收入。这些都是非法所得,必须坚决取缔。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其基本经济制度而确定的分配制度,社会成员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既要解决分配不公问题,更要打破平均主义,现在的主要问题还是体制内的平均主义,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能在公平和效率并重之间达到平衡。当前,最主要的原因是分配制度的改革还不到位。因此,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需要采取积极措施,一是规范社会分配秩序,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督和管理;二是强化国家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完善个人所得税法,开征遗产税;三是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等。因此,必须真正下大力气,逐步缩小贫富差距、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切实把两极分化现象消除在萌芽中。

综上所述,邓小平坚持改革开放和防止两极分化的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根本动力,防止两极分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衡量改革开放成败的重要标准。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注释】
(www.xing528.com)

[1]本文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实现方式”(11JDZT02YB)阶段性成果之一。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8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4]引自:http://www.hurun.netzhcnNewsShow.aspx?nid=187,2012年3月27日。

[5]王羚:《揭开基尼系数的面纱》,《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1月19日,第A05版。

[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页。

[8][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08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页。

[1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3页。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13]《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8页。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2页。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1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19页。

[1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0页。

[1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1页。

[2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2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2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3页。

[2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8页。

[27]《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28]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第2版。

[2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3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32页。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0页。

[3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64页。

[3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3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