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化石:现代巴蜀文学中的成都民俗

活化石:现代巴蜀文学中的成都民俗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成都民俗的活化石四川处于地球上的神奇地带北纬三十度上下,成都正置四川盆地中部。李劼人小说大量描写到饮食、节日、婚嫁、丧葬、生辰、娱乐诸如此类的民俗画面,成为珍贵的艺术化石。李劼人描写的婚姻仪规可以与成都方志互为印证,成为民俗学者的参考资料。高等学堂的校服将永远存在于李劼人的小说中,成为艺术的活化石。

活化石:现代巴蜀文学中的成都民俗

一 成都民俗的活化石

四川处于地球上的神奇地带北纬三十度上下,成都正置四川盆地中部。“群山环抱于外,溪流交织于内,无北国大野之劲风酣畅,少南国晴空之丽日鲜朗,温温和和一片天地,滋滋润润一方沃土”。[1]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对闭塞,周围的农业社会发展缓慢,因此,在风俗习惯、生活成规、民俗信仰等等方面,川西坝子保留了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古朴因素和历史陈迹。李劼人小说大量描写到饮食、节日、婚嫁、丧葬、生辰、娱乐诸如此类的民俗画面,成为珍贵的艺术化石。对郝又三与叶文婉的婚嫁,李劼人予以从头到尾形象生动的描绘:请媒人、换庚帖、算八字、看人、下定、择期、报期、办嫁妆、过礼、回礼、闹花宵、发花轿、回车马、拜天地、拜祖宗、夫妻交拜、入洞房、撒帐、吃交杯茶、喝合卮酒、正经大拜、婚宴、闹房、听房、圆房。20世纪初,成都官绅人家的婚嫁仍然保存着“六礼”仪规。据唐代杜佑曾《通典》载,“伏羲氏制婚娶”,经五帝、夏、殷到周代,“六礼之仪始备”。婚姻“六礼”代代相传。直到清代,傅樵村《成都通览》所记载的婚姻习俗“仍仿古六礼”。李劼人描写的婚姻仪规可以与成都方志互为印证,成为民俗学者的参考资料。

李劼人小说对成都民俗的描写,具有“史迹”的价值。小说描写的民俗,虽然不像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那样具有历史的真实价值,成为证明历史问题的重要材料,但是,那些具有历史意识和形态的民俗描写却有艺术真实的意义,成为艺术历史的“活化石”。李劼人描写的物质民俗囊括衣食住行乐许多方面。婚宴、丧席、家常饭、节日餐、零碎小食、瓜果菜蔬,洋洋大观;长衫、洋装时装校服警服、“草盖瓦”“一口钟”,花样不少;公馆、门道、客栈、杂院、乡居,式样各异;鸡公车、东洋车、轿子、马车,各有所长。这些名物,有的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有的难以在现实生活中见到了。但李劼人小说却形象地保留了它们,成为极其珍贵的历史记录。成都高等学堂的校服,恐怕只有李劼人观察得如此细致,描写得如此精确:蓝洋布长衫,红青宁绸对襟小袖马褂,马褂右袖口织一条金龙,马褂铜纽扣铸盘龙纹,马褂领口有两枚铜章,一边一个,是镂空的两个字,一个“高”,一个“等”,比新近才铸出的当二十铜元还大点;长衫下面一双双梁密纳帮青布靴,一条漂白布裤子,裤管笼在靴靿外;头上一顶新式平顶铜盆草帽。袖口金龙,纽扣盘龙纹,领口铜章,铜章大小、造型、字样,都照实记录,一丝不苟。这套校服虽然不像博物馆珍藏的文物可以成为证明史实的实据,但它是高等学堂校服的真实写照,具有珍贵的史学参考价值。高等学堂的校服将永远存在于李劼人的小说中,成为艺术的活化石。(www.xing528.com)

【注释】

[1]林文询《成都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