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巴蜀文学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现代巴蜀文学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现代巴蜀文学研究资料的利用典籍形态的作家资源,诸如作家全集、文集、选集,作家史料、研究专著、论文,都不以一般人为阅读对象,而且印数有限,它的传播面是比较窄小的。这是较早的现代巴蜀作家研究资料,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资料最全、内容最系统的一套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其中编有现代巴蜀作家巴金、郭沫若、沙汀、罗淑、阳翰笙的研究资料。

现代巴蜀文学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三 现代巴蜀文学研究资料的利用

典籍形态的作家资源,诸如作家全集、文集、选集,作家史料、研究专著、论文,都不以一般人为阅读对象,而且印数有限,它的传播面是比较窄小的。但是,典籍形态的作家资源却是国家、地方独有的人文资源,其间蕴藏着珍贵的文化精神,是需要十分珍视和认真研究的。现代巴蜀作家史料是开展作家研究的基石,作家研究专著、论文既可以扩大作家的社会影响,又能够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开展作家学术研讨,能弘扬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内聚人心,外树形象,激发起本地人的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围绕特定对象开展多视角、全方位的专题研究和研讨,不仅会在学术层面上促进作家研究的深入和研究成果的交流,活跃地方学术氛围,而且能在精神层面上挖掘出作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想风貌,对于提炼地方文化精神内核,扩大地方知名度,繁荣地方文化事业,提升地方文化层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是一项“坐冷板凳”工程,为之者功德无量,我们应该好好珍惜。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由茅盾、周扬、巴金、陈荒煤、冯牧担任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苏州大学复旦大学杭州大学等30多个单位协作编纂,福建人民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等20多家出版社出版。资料收录范围,上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下迄各专集成书之日,跨代作家,辑录其全部活动资料,以保持全貌。丛书分为六类专集:一类是作家研究专集,包括作家的生平和创作、评论文章选辑、作家著译系年目录、评论文章目录索引;二类是按文体编辑的综合研究资料专集,包括综合评论文章选辑、重要作品作者简介、评论文章选辑、各种文体作品目录索引和有关评论文章目录索引;三类是文艺运动和文艺论争研究资料专集;四类是新中国成立30年文学大事年表;五类是文学期刊目录索引;六类是中国当代作家作品总目索引和中国当代作家作品评论文章总目索引。全套丛书共200多种,从1978年开始筹划,1986年编辑完毕,陆续出版。茅盾为这套丛书撰写了序文,指出:“这是一桩很重要、很有意义的工作,属于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基本建设。”它的出版,“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研究工作中的一个空缺”,“将引来一个竞相研究作家和作品的百花怒放的高潮!”[1]其中编有现代巴蜀作家巴金、郭沫若、沙汀、艾芜何其芳的研究专集。《巴金专集》为二册,由著名学者贾植芳等编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出版,《沙汀研究专集》由金葵编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9月出版,《郭沫若专集》为二册,由华东师大中文系上海图书馆文献组合作编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何其芳研究专集》由易明善、陆文壁、潘显一编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艾芜研究专集》由毛文、黄莉如编选,四川文艺出版1986年12月出版。这是较早的现代巴蜀作家研究资料,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方便。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第一套大规模的,较为完整、系统的现代文学史资料丛书,197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发起并主持,稍后列入国家第六个五年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有全国60余所高等院校及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近400名专业人员参加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分甲、乙、丙三套丛书。甲种为《中国现代文学运动、论争、社团资料丛书》,包括各个时期和地区的重要的文学运动、论争、社团和思潮流派资料,共计31种。乙种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丛书》,为170余种作家作品研究资料专集,内容包括作家传略、年谱、生平和文学创作自述,对作家生平与文学创作的记述和评论,以及作家著译系年,著译书目,评论研究文章目录索引等。丙种为《中国现代文学书刊资料丛书》,包括文学期刊目录,主要报纸文艺副刊目录,文学总书目,文学作者笔名录等。《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由陈荒煤任主编,甲、乙、丙三套丛书各由该丛书编辑委员会主持编辑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等十多家出版社出版。三套丛书总计200余种。 自1982年起陆续出版。其中编有现代巴蜀作家巴金、郭沫若、沙汀、罗淑、阳翰笙的研究资料。《巴金研究资料》(上、中、下)由李存光编选,海峡文艺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沙汀研究资料》由黄曼君、马光裕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郭沫若研究资料》(上、中、下)由王训昭等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罗淑罗洪研究资料》由艾以等编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0年4月出版,《阳翰笙研究资料》由潘光武编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这套资料更为翔实,学术性更强,利用价值更高。

2007年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其中《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主要以《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为基础扩展而成。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资料最全、内容最系统的一套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丛书收录国家“六五”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的研究成果,由最权威的学者,穷数年心力,从浩如烟海的文献、笔记、访谈、作品中,筛选出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汇编为重要作家的研究资料,重要文学运动、文学社团和思潮的研究资料,以及包括文学期刊目录、主要报纸文艺副刊目录等在内的文学书刊资料三个系列,全套丛书共一百余种,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其中编有现代巴蜀作家巴金、郭沫若、沙汀、罗淑、阳翰笙的研究资料。

《沙汀研究资料》(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2)由黄曼君、马光裕编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分为生平与创作、评论资料选和著作系年目录、书目、作品总表三辑。生平与创作有《沙汀传略》《沙汀年谱》《我的传略》(沙汀)、《播种者》(沙汀)、《和青年作者谈心》(沙汀)、《沙汀谈他的一段重要经历》(官晋东记录整理)、《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悼鲁迅先生》(艾芜)、《纪念鲁迅先生,检查创作思想》(沙汀)、《致〈二心集〉注释小组》(艾芜沙汀)、《访问沙汀、艾芜同志》(复旦大学《鲁迅日记》注释组)、《学习鲁迅〈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书后》(节录)(沙汀)、《一个左联盟员的回忆琐记》(沙汀)、《感谢》(沙汀)、《致上海师范学院图书馆资料组》(沙汀)、《安息吧,立波同志》(节录)(沙汀)、《沉痛的悼念》(节录)(沙汀)、《艾芜与沙汀》(节录)(黄果夫)、《悼念·回忆·誓言》(节录)(沙汀)、《〈何其芳选集〉题记》(节录)(沙汀)、《〈踏青归来〉序言》(节录)(沙汀)、《建议·希望·祝贺》(节录)(沙汀)、《民族形式问题》(沙汀)、《这三年来我的创作活动》(沙汀)、《向生活学习》(沙汀)、《谈谈人物的创造》(节录)(沙汀)、《漫谈小说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在一个业余作者座谈会上的发言》(沙汀)、《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沙汀)、《关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通信》(节录)(周扬、沙汀)、《漫谈周健民同志的小说〈湖边〉》(节录)(沙汀)、《致黄曼君》(节录)(沙汀)、《致马光裕》(节录)(沙汀)、《致师陀》(节录)(沙汀)、《致雷家仲》(沙汀)、《沙汀与刘家沟》(节录)(邓仪中、仲呈祥)、《〈航线〉前记》(沙汀)、《〈兽道〉题记》(沙汀)、《重版〈苦难〉序言》(沙汀)、《〈沙汀短篇小说集〉后记》(沙汀)、《〈沙汀短篇小说选〉重版题记》(沙汀)、《〈过渡〉后记》(沙汀)、《〈过渡集〉后记》(沙汀)、《〈闯关〉题记》(沙汀)、《沙汀的近况及其新作〈淘金记〉的内容》(作家书简)、《〈淘金记〉重版书后》(沙汀)、《〈困兽记〉题记》(沙汀)、《〈还乡记〉后记》(沙汀)、《〈随军散记〉前记》(沙汀)、《〈涓埃集〉小引》(沙汀)、《〈敌后七十五天〉小引》(沙汀)、《〈沙汀选集〉题记》(沙汀);评论资料选有《现阶段的文学》(节录)(周扬)、《沙汀创作的起点和方向》(杨晦)、《关于客观主义的讨论》(节录)(吕荧、傅履冰)、《给一位青年作者的信》(节录)(夏衍)、《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沙汀》(林非)、《论艾芜的独创性》(节录)(谭兴国)、《黄曼君〈论沙汀的现实主义创作〉序》(王瑶)、《论沙汀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黄曼君)、《怎样暴露黑暗——沙汀小说的诗意和喜剧性》(吴福辉)、《法律外的航线》(茅盾)、《一九三二年中国文坛鸟瞰》(节录)、《文坛上的新人》(节录)(侍桁)、《关于沙汀作品的考察》(陈君冶)、《一九三六年的回顾——小说创作——丰饶的一年间》(立波)(节录)、《抗战以来的中国小说(1937~1941)》(节录)(欧阳山)、《介绍短篇小说四篇》(节录)(吴组缃)、《从〈替身〉感到的——对沙汀小说的一二感想》(季红木)、《残酷现实的反映——读沙汀的〈呼嚎〉》(劳辛)、《读〈呼嚎〉》(周哲)、《关于沙汀的短篇小说》(金丁)、《题材·人物·语言——谈沙汀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黄侯兴、诸天寅)、《文学论稿》(节录)(巴人)、《〈在其香居茶馆里〉艺术欣赏》(孟照)、《沙汀的〈奇异的旅程〉》(景山)、《闯关》(洪钟)、《淘金记》《奇异的旅程》(李长之)、《评沙汀底〈淘金记〉》(石怀池)、《读沙汀〈淘金记〉》(卞之琳)、《淘金记》(冰菱)、《致沙汀》(何其芳)、《论〈淘金记〉》(王晓明)、《〈困兽记〉读后感》(渥丹)、《沙汀的〈困兽记〉》(芦蕻)、《旧中国农村的历史画卷——重读沙汀同志的三部长篇小说》(陈厚诚)、《抗战以来创作的成果和倾向》(节录)(周扬)、《抗战以来的中国报告文学》(节录)(以群)、《三读〈记贺龙〉》(黄树则)、《五四以来散文发展的轮廓》(节录)(林非)、《读〈记贺龙〉札记》(张大明)、《中国新文学史稿》(节录)(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节录)(丁易)、《中国新文学史初稿》(节录)(刘绶松)、《中国现代文学史》(节录)(唐弢严家炎主编)。著作系年目录、书目、作品总表有《沙汀著作系年目录》《沙汀著作书目》《沙汀作品总表》《评介资料目录索引》《评介资料目录索引》。附录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章目录》。

《罗淑研究资料》(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19)由艾以、沈辉、卫竹兰、李国煣编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分为生平资料、研究论文选编和著译年表、目录和研究文章目录索引三辑,全面收集整理了关于罗淑的研究资料。生平资料有《罗淑小传》《罗淑生平年表》《世弥之死》(天蟊)、《罗淑死了》(谦弟)、《悼罗淑先生》(沙汀)、《生与死——为追悼世弥而作》(先忧)、《悼罗淑女士》(周文)、《纪念一个友人》(巴金)、《关于罗淑》(黎烈文)、《忆罗淑》(靳以)、《记罗淑》(李健吾)、《关于母亲的点滴回忆》(马小弥)、《罗淑小记》(马小弥)、《怀念马宗融大哥》(节录)(巴金)、《罗淑生平和创作的一些补充》(刘传辉)、《谈罗淑的思想——写在罗淑纪念室开幕之时》(艾芜)、《世弥致芾甘信之一》(1936年11月)、《世弥致芾甘信之二》(1937年4月11日)、《世弥致芾甘信之三》(1937年5月19日)、《世弥致芾甘信之四》(1937年6月10日)。研究论文选编有《〈何为〉后记》(巴金)、《〈生人妻〉后记》(巴金)、《〈地上的一角〉后记》(巴金)、《〈鱼儿坳〉后记》(巴金)、《〈白甲骑兵〉后记》(巴金)、《生人底气息》(胡风)、《中国新文学史稿》(节录)(王瑶)、《论罗淑——兼及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的若干轨迹》(樊骏)、《罗淑和她的小说》(毛一波)、《中国新文学史》(节录)(司马长风)、《中国现代文学史》(节录)(唐弢主编)、《试论罗淑的〈生人妻〉》(也斯)、《罗淑和她的〈生人妻〉》(沙汀)、《两篇题材相同特色各异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和〈生人妻〉之比较》(杜秀华)、《罗淑创作简论》(董剑)、《试论〈为奴隶的母亲〉与〈生人妻〉》(文天行)、《论罗淑的创作》(尤敏、屈毓秀)、《罗淑和她的小说创作》(周音)。著译年表、目录和研究文章目录索引有《罗淑著译年表》《罗淑著译目录》《罗淑研究文章目录索引》。

《郭沫若研究资料》(上、中、下)(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36)由王训昭、卢正言、邵华、肖斌如、林明华等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巴金研究资料》(上、中、下)(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44)由李存光编选,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分生平及文学活动事略,巴金自述,著作译作编目,评介和研究文章选辑,介绍、评论、研究资料目录索引等几个部分,全面收集了关于巴金的研究资料。

《阳翰笙研究资料》(中国文学史资料全编·现代卷45)由潘光武选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分生平和文学活动。生平和创作自述,研究、评介文章选辑,著作系年和书目,研究、评介资料目录索引等五个部分,全面收集了关于阳翰笙的研究资料。生平和文学活动有《阳翰笙传略》(潘光武)、《阳翰笙生平年表》(潘光武)、《左翼作家在上海艺大》(节录)(杨纤如)、《纪念“左联”缅怀战友》(节录)(季楚书)、《影事春秋》(节录)(丁小逖)、《当我走出人民大会堂时——回忆阳翰笙同志和文艺工作者在一起》(陶金)、《阳翰老与中华剧艺社》(陈白尘)、《〈阳翰笙选集〉第五卷编后记》(节录)(张大明)、《忠诚的老战士——记老作家阳翰笙同志》(节录)(周明)、《气清秋色丽孜孜奋笔求——阳翰笙印象散记》(节录)(潘光武)。生平和创作自述有《照耀我革命征途的第一盏明灯》(节录)(阳翰笙)、《在大革命洪流中》(节录)(阳翰笙)、《参加南昌起义》(节录)(阳翰笙)、《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的经过》(节录)(阳翰笙)、《左翼文化阵营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文化“围剿”的斗争》(节录)(阳翰笙)、《第三厅——国统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战斗堡垒》(节录)(阳翰笙)、《战斗在雾重庆——回忆文化工作委员会的斗争》(节录)(阳翰笙)、《泥泞中的战斗——影事回忆录》(阳翰笙)、《〈地泉〉重版自序》(华汉)、《谈谈我的创作经验》(华汉)、《序言两篇》(阳翰笙)、《〈阳翰笙选集〉小说集自序》(阳翰笙)、《关于〈生死同心〉》(翰笙)、《〈阳翰笙电影剧本选集〉后记》(阳翰笙)、《〈槿花之歌〉题记》(阳翰笙)、《沉痛的哀思》(节录)(阳翰笙)、《〈阳翰笙剧作选〉后记》(阳翰笙)、《〈草莽英雄〉再版序》(阳翰笙)、《〈草莽英雄〉写作前后——阳翰笙日记摘抄》《〈阳翰笙选集〉话剧剧本集自序》(阳翰笙)、《〈风雨五十年〉序》(阳翰笙)、《关于〈李秀成之死〉——与剧作者阳翰笙氏的谈话》(唐纳)。研究、评介文章选辑有《革命的浪漫蒂克——〈地泉〉序》(易嘉)、《〈地泉〉序》(郑伯奇)、《〈地泉〉读后感》(茅盾)、《〈地泉〉序》(钱杏邨)、《“九·一八”以后的反日文学——三部长篇小说》(节录)(东方未明)、《关于〈生死同心〉》(节录)(寿昌)、《死的威胁生的斗争》(节录)(潇潇)、《谈最近在汉口演出的几个戏——评〈飞将军〉〈塞上风云〉〈后防〉〈战歌〉》(节录)(刘念渠)、《李秀成之死》(勾适生)、《〈天国春秋〉底上演〉(节录)(徐昌霖)、《〈天国春秋〉观后感》(节录)(潇湘)、《从〈天国春秋〉谈到目前的演剧水平》(节录)(欧阳凡海)、《祝〈两面人〉的演出》(丰村)、《峡谷之间——读阳翰笙先生〈两面人〉(王亚平)、《观〈两面人〉》(郭沫若)、《我看了《两面人〉》(节录)(吴仲仁)、《没有两面都可套弦的弯弓——〈两面人〉观后杂感》(节录)(柳倩)、《谈喜剧——观〈两面人〉所感》(节录)(易水)、《谈谈〈两面人〉》(陈淳耀)、《〈槿花之歌〉观后感》(节录)(林未芜)、《评〈天国春秋〉》(何其芳)、《观〈草莽英雄〉后》(节录)(杜重石)、《评〈草莽英雄〉》(节录)(欧阳山尊)、《从辛亥起义谈到〈草莽英雄〉》(节录)(孟南)、《傅善祥的悲剧》(节录)(梁规)、《天国春秋》(节录)(锟培)、《评〈草莽英雄〉》(节录)(杨廉沅)、《〈草莽英雄〉观感》(节录)(英郁)、《〈草莽英雄〉与〈天国春秋〉合评》(节录)(乐少文)、《看〈万家灯火〉》(节录)(肖桑)、《〈万家灯火〉座谈》(上、下)(节录)(张衡模)、《〈万家灯火〉略评》(邵荃麟)、《评〈万家灯火〉》(周而复)、《一个动人的英雄形象——〈李秀成〉观后感》(节录)(凤子)、《知识分子前进的道路——介绍话剧〈三人行〉》(节录)(赵寻)、《一面镜子三种人物两条道路——漫谈话剧〈三人行〉》(节录)(华夫)、《话剧〈三人行〉创作浅谈》(节录)(张颖)、《应当严肃认真地来评论影片〈北国江南〉》(汪岁寒、黄式宪)、《我不同意汪、黄二同志的观点——也谈电影〈北国江南〉》(江林)、《中国现代文学史》(节录)(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节录)(唐弢、严家炎主编)、《〈地泉〉和“革命的浪漫谛克”》(节录)(方浴晓)、《阳翰笙》(节录)(张大明)、《阳翰笙文艺理论批评文章述评》(节录)(张大明)、《〈阳翰笙剧作集〉编后记》(节录)(周明)、《民族的爱之弦在颤动——读阳翰笙剧作〈槿花之歌〉笔记》(节录)(廖全京)、《阳翰笙及其创作》(节录)(阎纯德)、《评阳翰笙和他的电影剧作》(节录)(薛赐夫)、《阳翰笙戏剧著作研究第一次讨论会召开》(剧协四川分会)、《论〈天国春秋〉》(节录)(王志秋)、《阳翰笙和他的话剧创作》(节录)(潘光武)、《英姿飒爽光彩照人——试论阳翰笙剧作中的妇女形象》(节录)(徐志福)、《试论阳翰笙在“左翼十年”的地位和作用》(李国选)。著作系年和书目有《著作系年(1925~1986年)》《著作书目》,另有《研究、评介资料目录索引》。

在这些典籍资料中,可能是某种原因,李劼人被人们忽略了。但是,四川是比较重视的,先后有数种李劼人资料出版。李士文的专著《李劼人的生平和创作》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李劼人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由成都市文联编研室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出版,是纪念李劼人诞生96周年召开的“李劼人作品讨论会”论文集。《李劼人小说的史诗追求》由成都市文联、成都市文化局编,成都出版社1992年12月出版,是“李劼人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李劼人研究》由李劼人研究学会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是李劼人研究学会成立大会专集。《李劼人与菱窠》由严晓琴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以纪念李劼人诞生108周年。《李劼人的人品和文品》由李劼人研究学会、李劼人故居文管所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是纪念李劼人诞生110周年的论文集。《李劼人图传》由王嘉陵、郭志强主编,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李劼人研究:2007》由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李劼人研究学会编,巴蜀书社2008年3月出版。《李劼人晚年书信集》由王嘉陵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李劼人研究:2011》由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李劼人研究学会编,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这些工作都有助于扩大地方的知名度。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中国现代作家传记丛书》中,龚济民、方仁念《郭沫若传》1988年出版,吴福辉《沙汀传》1990年出版,李存光《巴金传》1994年出版。廉正祥《艾芜传》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张效民《艾芜传》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出版,王毅《艾芜传》2005年出版。卓如《何其芳传》中国三峡出版社2012年出版。李浩《周文画传》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出版,吴福辉《沙汀画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周立民《巴金画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王毅、王书婷《艾芜画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李怡、王琳《李劼人画传》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蔡震、钟作英《郭沫若画传》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重庆出版社于1993年规划了《中国现代作家评传丛书》,秦川《郭沫若评传》1993年出版、邓仪中《沙汀评传》1993年出版,谭兴国《艾芜评传》1994年出版,张大明、潘光武《阳翰笙评传》1998年出版。尹在勤《何其芳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张效民《艾芜评传》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邓仪中《周克芹评传》,重庆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贺仲明《喑哑的夜莺:何其芳评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这些传记对作家的一生作了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从多方面叙述了作家的生平和事迹、人生道路与文学道路,是地方打造作家纪念地的重要文献资料。

“巴金研究丛书”是一套由上海巴金研究会策划、编辑的巴金研究资料汇编,由巴金研究会下设的巴金研究丛书编委会主持,汇编巴金研究的历史和最新成果,保存巴金研究重要文献。巴金研究丛书是一套巴金研究资料的总汇,既是总结性的汇编,又是开放性的文丛,它体现了巴金研究的历史成果和最新趋向,从内容上,丛书涵盖了文献资料汇编、专著论文集、纪实类作品三大类,重刊有影响的既往巴金研究成果;新编各种专题资料;译介海外研究成果;推出最新的学术专著及其他研究成果。2009年复旦大学出版社推出由陈思和、周立民主编的三种是陈思和、李辉的《巴金研究论稿》、汪应果.的《巴金论》、艾晓明的《青年巴金及其文学视界》,这都是上世纪较有影响的巴金研究代表作,此次重印作者或做增补、或做修订,是研究巴金的重要参考文献。2008年香港文汇出版社推出巴金研究丛书的文献资料编两种:李存光编《〈家〉〈春〉〈秋〉版本图录、研究索引》、芾甘(巴金)著《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巴金研究论稿》是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与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李辉合著的,由三部分构成:巴金论稿、在写作《巴金论稿》的日子里(1979~1986年)、巴金新论。第一部分基本为二人合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巴金论稿》的内容,第二部分以“在写作《巴金论稿》(1979~1985年)的日子里”为题,收录了二人合作研究巴金期间的来往信件以及贾植芳先生分别写给二人的信件;第三部分选入了二人在《巴金论稿》出版后各自撰写的关于巴金的文章。《巴金论》由巴金研究专家、曾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的汪应果教授所著,是其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硕士论文修改后的再版。全书主要由三方面的内容构成:论述巴金早期世界观的形成;研究巴金的创作道路并从思想与艺术方面分析和解读其主要作品;研究巴金在继承和借鉴中外文学传统方面的贡献。《青年巴金及其文学视界》共分初期探求、文学生活、作品系列及附录四大部分,按照时间线索考察了巴金的思想和创作历程,结合巴金的创作过程和思想对其重要作品有着深入的分析。该书在梳理巴金早期思想和文学创作上很有见地。(www.xing528.com)

《〈家〉〈春〉〈秋〉版本图录、研究索引》上编“《家》《春》《秋》版本图录”各单元的收录范围为:中文版本收录中国大陆、香港及台湾用汉语出版的各种版本(含汉语盲字版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版本收录用中国各少数民族文字翻译出版的各种版本;外文版本收录外国及中国用外文翻译出版的各种版本。“附录”收录《家》《春》《秋》简写本、缩写本(不含故事梗概本),据《家》《春》《秋》改编的连环画和各类戏剧、电影、电视剧的剧本或台本,以及已上演的话剧、戏曲、电影、电视剧等。下编“研究文献索引”各单元的收录范围为:第一辑收录巴金谈及《家》《春》《秋》的文章篇目;第二辑收录中外出版的有关《家》《春》《秋》的专著、专书章节(篇名)目录;第三辑至第六辑以发表时间为序(公开发表的私人书信不按发表日期而按写信日期),分四个时期八个阶段,收录1929年8月至2008年8月有关介绍、评论、研究资料的目录,含纸质报纸、杂志和各类书籍中的论文、文章、资料或章节(包括部分谈改编本和戏剧影视的论文和文章),不含网络出版物。第七辑以完成时间为序,收录以《激流》三部曲为论题或语言材料的中外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目录。

《从资本主义到安那其主义》是巴金青年时代所写的一部阐释无政府主义理论的著作,它曾经是巴金自己最为满意的著作之一,他说:“我对于自己的作品从来就没有满意过。倘使别人一定要我拣出一两本像样的东西,那么我就只得勉强地举出一本作为‘社会科学丛书之一’的《从资本主义到×××××》,这本书从写作到发行,全是我个人一手包办,这里面浸透了我个人的心血。但它并不是小说,而且现在已经绝版,甚至我自己也不曾留着一本,更无法推荐给读者了。”此书由上海江湾自由书店1930年7月出版,出版后即被国民党政府以“宣传无政府主义”的罪名查禁,此后再也没有重印,更没有收入巴金的各类文集或者全集,它是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2003年年底上海巴金研究会成立,组织编辑《巴金研究集刊》,及时汇集巴金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巴金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作为巴金研究会的重要学术平台,是巴金研究最新成果和各种重要史料发表的重要学术载体。目前已经出版四卷。巴金研究集刊卷一《生命的开花》,由陈思和、李存光主编,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2005年出版。该卷年刊主要反映2003~2004年海内外巴金研究的最新学术成果和与巴金相关的重要史料,分为“新刊巴金文选”“论坛”“史料”“资讯”四个部分。首次发表一批新发现的巴金佚文、书信及其他珍贵文献,这些史料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人生境界和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新刊巴金文选”收录巴金写于1988年年底或1989年年初的散文《怀念师陀》(未完篇)、1979~1981年出国访问的日记,巴金写给妻子和女儿、女婿的十六封家书,写给外孙女的三则题词。除《写给端端》外,其余均系首次发表。同时,年刊选载了萧珊致沈从文,以及丁玲、康濯、曹禺、张光年等人致巴金的书信,这些新发现的信件均为第一次公开发表。其中萧珊1972年6月28日致沈从文的信,向沈叙述了自己的病况和家庭状况,是了解“文革”中的巴金家庭的重要史料,也显示了巴金与沈从文两家在逆境中相互温暖的终生不渝的友谊。年刊还配有大量珍贵的巴金照片、手迹等,相当一部分也是首次公开发表。巴金研究集刊卷二《一粒麦子落地》,由陈思和、李存光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出版。主要分为“新刊巴金文选”“论坛”和“史料”等几个部分。收录了巴金致胡絜青、赵清阁、杨苡、苏晨、李国炯、文栋臣等人的珍贵书信;首次披露最新整理的方令孺致巴金、萧珊书信等稀见史料。同时,集结了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05年下半年以来有关巴金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梳理巴金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这是巴金逝世后出版的一卷年刊,在正文的前后分别刊有巴金的多幅照片和《巴金谈人生》《最后的话》等手稿,以表达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深切怀念。巴金研究集刊卷三《一双美丽的眼睛》,由陈思和、李存光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出版,该卷年刊为纪念萧珊专辑。巴金研究集刊卷四《一股奔腾的激流》,由陈思和、李存光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出版。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激流三部曲》专题论文集,它是2008年10月15日召开的纪念《家》出版75周年研讨会的理论成果,集中了《家》最新研究论文,主要包括“激流三部曲”研究专辑、《家》的精神资源永葆活力、《家》初刊为何险遭腰斩、《读书》关于巴金作品讨论运动的实质等内容。另外在“巴金新刊文选”部分刊登两篇新发现的巴金佚文和多封致李治华的书信。

2008年10月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推出《点滴》试刊号,2009年4月作为巴金故居(筹)馆刊和巴金研究会会刊的《点滴》获批内刊号,并出版第一期。这是巴金研究会在《巴金研究集刊》之外的另一定期、连续物。《点滴》以信息交流、读书随笔、短评、史料刊发等为主,文章短小精悍,是一个较为活泼的读书园地和信息之窗。

1979年6月11日至19日,在四川乐山举行了第一次全国性的郭沫若研究学术讨论会。会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郭沫若研究论集》,收入会议论文17篇。1982年10月27日至11月2日,在四川成都由四川大学主办了纪念郭沫若诞生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同年11月10日至17日在山东曲阜、泰山由曲阜师范学院主办了纪念郭沫若诞生九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会后,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郭沫若研究论集》第二集,收入会议论文21篇。《郭沫若学刊》于1987年创刊,由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主管,四川省郭沫若研究学会主办,为学术刊物,对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戏剧创作、史学和考古著作、文字学以及其他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活动,进行系统的研究。内容包括发掘、搜集和整理并向学术界提供有关郭沫若研究的资料、专题研究、生平、思想研究、学术争鸣、校识、考证、佚文、书稿节选、资料文摘、出版动态等。该刊持续至今,为郭沫若研究的一个学术平台。1992年郭沫若100周年诞辰,《郭沫若学刊》编辑部编辑一期《郭沫若学刊》增刊,为纪念郭沫若100周年诞辰专刊。2002年郭沫若诞辰110周年,学术文化界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一个重要的活动是在北京举办的“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国际学术论坛。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四川省郭沫若研究学会合编的《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收入这次学术论坛的论文并辑录了部分纪念、回忆郭沫若的文章,200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众多名家对郭沫若在学术文化方面的贡献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研究学习的价值。

1992年12月,艾芜、沙汀相隔8天先后去世。两位文学老人一生的文学活动,奋斗经历和辉煌业绩,是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为了缅怀、纪念两位文学老人,四川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及《当代文坛》编辑部编辑了《沙汀、艾芜纪念画册》,四川省作家协会编辑了《沙汀艾芜纪念文集》,该文集1993年夏编定,但迟至1999年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文集分沙汀部分、艾芜部分,每部分又分《讣告、唁电、消息选》《悼念文章选》《悼念挽联、诗词选》《书信选》《新时期著作述评》《附录》。文集准确、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沙汀、艾芜为了文学事业,毕生追求的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操,具有一定的资料性,为人们深入研究沙汀、艾芜提供了线索。

2002年12月,纪念阳翰笙一百周年诞辰,中国戏剧出版社与中国电影出版社联合出版了《阳翰笙百年纪念文集》四卷本。第一卷《创作》收录小说、电影剧本、话剧剧本及近体诗稿;第二卷《纪实》收录回忆录及日记;第三卷《文论》;第四卷(上、下)分别收录纪念与研究,并附阳翰笙研究资料篇目索引。其中第四卷(上)特别收录了宜宾籍戏曲评论家陈国福撰写的《阳翰笙与川剧》;桑梓诗人袁承禧、余毅恒、徐志福、张伯群、聂际言、王国朔、龚咏棠、王汝增、芦管、江毓治等为阳翰笙祝寿的诗词。

《周文纪念集》由上海鲁迅纪念馆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周文纪念集》分《亲友回忆》《业绩评述》《遗文小辑》《资料二则》等部分。《亲友回忆》部分的文章除少数几篇外,大部分是在20世纪80年代采访周文同志的亲属、朋友得来的,是根据采访录音整理而成的,整理后经叙述者本人或他们的家属审阅过。《周文纪念集》之前,关于周文同志的研究已出版过《情钟大众》《论周文》等专集,因此《业绩评述》部分所收的文章主要是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亲友回忆》收有《忆周文同志》(夏征农)、《周文同志的精神财富》(王尧山)、《斯人已逝友情长存——回忆与周文早年在故乡的交往》(胡青柏)、《忆少年时期的朋友周文》(兰悦忠)、《周文参加革命前的经历》(郑育之)、《关于周文同志在上海工作时的片段回忆》(郑玉颜)、《怀周文》(萧蔓若)、《周文引导了我》(牧野)、《周文在成都片段》(车辐)、《杂忆周文在“文协”成都分会》(方敬)、《周文与大众读物社》(胡采)、《回忆大众读物社》(张思俊)、《我和周文同志相处的时候》(方之中)、《回忆〈边区群众报〉的出版和大众读物社》(刘立夫)、《回忆周文二三事》(王修)、《缅怀我的老首长——周文同志》(成应生)、《我可敬佩的老领导》(刘成信)、《虽死犹生》(张惜卿)、《心书》(何枫)。《业绩评述》收有《来自故乡的纪念》(吉庆英)、《走向“左联”的周文》(张小红)、《坚定顽强脚踏实地的战士——周文在上海的革命活动》(李小英)、《令人敬仰的职业革命家周文》(徐则浩)、《试论周文的小说创作》(李丹、朱文华)、《关于周文纪念鲁迅的文章》(李浩)、《地方文学的革新——简论周文成都时期的文艺创作》(乔丽华)、《周文对陕甘宁边区公文改革的贡献》(李忠全)、《周文在马列学院的语文教学工作》(王仲清)、《一个遥远的身影——对周文的断想与思考》(胡发云)、《从“周文专库”看周文》(蔡敏)。《遗文小辑》收有《鲁迅先生是并没有死的》《把鲁迅先生遗留下来的艰巨放到我们大众的肩上来》《学习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与思想斗争》《学习鲁迅精神》《鲁迅成都的纪念》《蚍蜉撼大树》《鲁迅先生与反对复古》《鲁迅先生和“左联”》《鲁迅先生与文艺大众化》《从鲁迅的杂文谈到实味》《鲁迅先生的党性》《向中国文化新军最伟大与最英勇的旗手学习——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九周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第十周年》《改编民歌的一点意见——《四川民歌》序二》《儿歌六首》《秧歌二首》《民歌四首》《四川的童话》(一)、《四川的童话》(二)、《四川的童话》(三)、《血印和尚》《陕甘宁边区新公文程式》《周文自传》《〈周文自传〉整理附记》(周七康)。《资料二则》为《周文生平简表》(周七康编)、《周文研究资料目录》(何俭朝编)。

研究资料汗牛充栋,利用这些资料一方面是学术的传承与文化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是充分发挥它们的社会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服务。每一册资料都留着研究者废寝忘食的心血,都有他们艰辛劳作的汗水。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把思路拓宽一点,不要只是看到眼前利益,实施短期行为,而忘记文化建设和全民素质等“文化软实力”。经济的发展只能够解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之需,而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之需。充分利用现代文学研究资料,加大文化建设力度,让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更有幸福感。这才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终极目标。

【注释】

[1]茅盾《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序》,金葵编《沙汀研究专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第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