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现代巴蜀文学资源的开发前景
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奔向全面小康。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可支配的收入和余暇时间越来越多,全民渴求精神文化的满足,精神享受的愿望和需求日益高涨。比如国内旅游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的良好势头。据统计,自1999年国庆节至2002年五一节,六个旅游黄金周,出游人数累计逾3.8亿人次,旅游收入逾1500亿元;其中,仅2002年五一节期间,全国出游人数便达8710万人次,旅游收达331亿元。[1]2002年国内旅游人数高达8.78亿人次,比2001年增长12.01%,国内旅游收入3878亿元,比2001年增长10.11%。入境旅游人数达9791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9.99%,其中外国人1344万人次,比2001年增长19.7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203.9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14.57%。[2]旅游热的兴起和发展,旅游者对旅游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在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中,名人文化是备受公众关注的。名人故里往往是人们向往的地方。它们的开发适应了旅游发展形势的要求,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精神需求。开发名人资源正逢其时,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经济价值。
旅游已经成为全民性的休闲活动。目前,我们有清明节、端午节、五一节、中秋节、“十一”国庆节、“春节”等法定节假日。近郊游、短期游将成为热点。当今的旅游出现了一些新的走向。人们不再停留在“游山玩水”的层面,而是崇尚景点的人文内涵,希图追寻历史,咀嚼文化。而名人资源积淀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名人故里、旧居、遗迹、行踪、纪念地,体现出一方水土的灵气,蕴含着历史烟云的变幻,展现出民俗风情的异彩。它们能以独特的文化信息征服游客,让人流连忘返。鲁迅故居全国有三处:上海、北京和绍兴。三处展出的文物,绍兴最少。但是,前去参观、旅游的人绍兴远远超过北京、上海两地。“因为绍兴是鲁迅故乡,有‘三味书屋’‘百草园’‘老台门’,又是人文旅游热点,它得天独厚,远近中外闻名。”[3]黑龙江省呼兰县是现代作家萧红的故乡,该县建有萧红故居、纪念碑和萧红墓,据《呼兰县志》记载,“1986年6月~1993年12月,萧红故居共接待30多万游人,其中:有来自美国、日本、瑞士、瑞典、波兰、英国、前苏联、澳大利亚等15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同胞2000余人。”[4]鲁迅故居、萧红故居是珍贵的名人资源,它们的保护、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为极具魅力的旅游文化资源。同样,开发四川名人资源,打造一乡、一镇、一地、一城的“旅游品牌”,扩大其知名度,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带动当地文化建设。
四川多处旅游景点都停留在观光游的较低层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没有达到理想的境地。原因是对景点的丰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乐山——峨眉山和青城山——都江堰两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风景区,不少旅行社推出的路线往往是两三天,甚至只有一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跑马观花而已。但是,很多游客又说,不就是登山吗?需要那么多时间吗?两三天够了!的确,只看美丽的自然,要不了那么多时间,但要领略、体味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就要花更多的时间,作更长的停留。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景点的内涵,使景点成为“富矿”,除了自然风光外,还富集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青城山天师洞,乍一看,不过一庙而已,很容易一晃而过,其实附近还有龙宫、宁封洞、掷笔槽、轩皇台、石天地、试剑石、慰鹤亭、洗心亭、听寒亭等景点,更有杨升庵、文同、赵熙、谢无量等文人的题诗,冯玉祥、张大千等名人的遗踪。这些文化信息的注入,无疑增添了景点的魅力,能让游人停下来,慢慢欣赏、遥想和怀念。名人资源的开发是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的,它可以推动旅游向纵深发展,更好地留住客人,“细品”文化内涵。
四川、重庆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需要大力保护、开发现代巴蜀文学资源。这些资源蕴藏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保护、开发文学资源深邃的精神内涵和珍贵的文化价值,不仅可以扩大现代巴蜀作家及其作品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唤起人们了解、认识、尊重、珍视、爱护身边名人资源的意识,提高人们保护、开发名人资源的自觉程度,避免不可再生的名人资源被岁月尘封,被风雨冲刷,留下无法弥补的巨大遗憾。保护、开发现代巴蜀文学资源,可以实现从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文学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文化特色产业。现代巴蜀文学资源保护、开发是综合性的,它的带动性很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方面文学资源的保护、开发要与当地其他旅游形式相融合,才能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文学资源的高效利用,需要文物、城建、园林、实业等多部门的通力协作,才能确保作家故居、文学景观等具有高品位、强吸引力的丰富内涵,又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因此,保护、开发现代巴蜀文学资源,能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风貌,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旅游、参观者的吃住行游购娱需要配套解决,从而会增加就业机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
现代巴蜀作家一般都涉及多方面的领域,其资源应加以综合开发,既可以体现出该作家一生经历的丰富性,又可以提高该作家资源的旅游价值。李劼人创作了《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长篇小说三部曲,翻译了《马丹波娃利》《人心》《霸都亚纳》《单身姑娘》等外国长篇小说,是毫无疑问的作家、翻译家。除此之外,李劼人还在成都大学教过书,编过刊物,辞去教职后开过小雅饭馆,在重庆民生公司机器厂当过厂长,在乐山办过嘉乐纸厂,新中国成立后当过成都市副市长。可以说,李劼人完全是“复合型人才”,李劼人故居在展示李劼人的文学成就时,还可以展示李劼人多方面的贡献,满足不同游客对历史文化旅游的需求。比如展示李劼人作为成都市副市长的业绩,将他当年主持修建人民南路、保护杜甫草堂等业绩,通过文件、批条等实物、照片以及李劼人为此而写作的《成都的一条街》,历史与现实对接,拉近了游客与历史名人的距离,亲切感油然而生。郭沫若被誉为中国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在学术文化方面的建树是多方面的。“郭沫若的文化资源是多方面的,丰富多彩的。从他对家乡山水人文景观的直接歌咏到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深切呼吁,从爱护历史文物抢救文化遗存到珍惜保护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从执著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到中西文化互补的思维方式,从他多方面的文化贡献到投身革命斗争的社会经历,从他积极参加世界和平运动到与外国各方面著名人物行为上和思想上的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开发利用的资源。”[5]郭沫若在文学、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学科领域都有建树,他是诗人、剧作家、学者,又是革命活动家、党的领导人。他有多重角色,双重品质,更为复杂,更需要加以综合开发。
现代巴蜀作家资源的综合开发已经成为一种大趋势。各地政府都在聚集“智囊”进行“头脑风暴”,打出保护开发的“组合拳”。恢复作家故居、遗址,展示文物、遗迹,建设文化旅游区,旅游业的发展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可以促进、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据报道,宜宾高县编制完成《高县乡村旅游概念性策划方案》,将积极做好双河温泉、七仙湖景区、南广河流域旅游区、可久镇红岩山等项目规划。同时,进一步巩固革命先驱李硕勋故居、文坛巨匠阳翰笙故居、红七军军长张锡龙故居等红色旅游品牌,加快南广河、双河温泉等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积极推进胜天红岩山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区工作,打造“珍珠项链”式的精品旅游线路。2011年,高县各乡镇相继开展茶花节、李花节、焰火节、民俗文化节、龙舟节、环湖自行车赛、豆腐节等旅游特色系列活动,推进了乡村旅游,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这些旅游规划中,体现出挖掘自身资源优势,进行综合开发的特点。高县蕉村镇结合环湖(惠泽湖)山地自行车赛,挖掘该镇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文学资源,打造乡村“十景”:惠泽湖;顶鼓山原始密林;青云万亩生态茶园;大自然神作“豆腐石”;秦“五尺道”清代建筑凌云关;龙神坳千步石梯;阳翰笙笔下草莽英雄罗鲜清原型地草莽英雄洞;高县第一个共产党员、四川省委原秘书长邹必诚故居;青云五七干校旧址;明代移甫县城遗址。高县罗场镇的茶花节也与罗场阳翰笙故居资源整合在一起。可以看出,高县乡村旅游开发将阳翰笙文学资源加以了充分利用。因此,梳理、保护、开发各地文学资源非常必要,意义重大,前景广阔。
文学资源的形象性具有恒久的魅力,其保护、开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名人纪念地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旅游活动。现代巴蜀作家旅游资源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巴金的一个世纪,凝聚着百年的历史风云,作为20世纪的文学大师,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以其卓越的创作成就和深远的历史思考,发挥着文学先锋、思想先锋的作用,成为民族的良心,为文学界、思想界所景仰,为社会所敬重。追寻巴金的人生足迹,从成都双眼井到上海武康路,巴金的一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游览郭沫若沙湾故居,亲历胜地流风遗韵,会兴起仰慕之情,产生见贤思齐的动力,也会滋生出自豪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在各自的人生路上走得更加坚实、执著。这是没有围墙的学校,这是生动形象的课堂,给人以人生的启迪,让人终生受益。山东的旅游最具吸引力的是“一山一水一圣人”。孔子及其开创的儒家文化的巨大效应,让山东曲阜平均每年接待游客量高达400万人次,每年的门票收入都稳定在1.5亿元左右。杭州以西湖为旅游总体形象,但同样注重深入发掘西湖名人名胜资源作为西湖景观的文化内涵,让美丽的西湖自然风景更添文化韵味,充实丰富了西湖旅游形象。浙江绍兴与江南市镇没有多大的区别,但绍兴的旅游收入却远远高于其他市镇,原因就是绍兴有鲁迅,有鲁迅留下的文学形象。开发这些高层级名人名胜资源具有非常强的带动性,可以带动当地一般名人名胜资源的开发,提升其档次,扩大其规模,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文学资源的内涵丰富,具有层次性。因此,文学资源的保护、开发是多层次的,外在景观的打造是表层,展览、陈列是中层,而文学的深层是思想、精神。表层、中层的开发只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就能够办到,深层次的内涵开发则需要长时间深入发掘,发掘愈深入,内涵就越丰富,吸引力就越强,发挥的效益就越好。因此,文学资源的开发不是“短期行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持续的进行。
现代巴蜀文学资源的特性决定它的社会定位是,为大、中学生提供爱国主义教育服务,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市场定位是,为来此休闲游览、欣赏环境或者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旅游服务,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文化休闲地。保护、开发现代巴蜀文学资源,打造作家故居,修建作家纪念地,建立文学博物馆等,有助于人们观赏、体验、考察、学习、研究,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巴蜀文学、文化的发展轨迹,增长文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学、文化素质和修养。调查发现,名人故居游的消费动机首先是慕名人之名,其次是感受环境,再次是从众心理。因此,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故居建设,是现代巴蜀作家资源开发的关键所在。仰慕名人,感受环境,甚至看重“风水”的游客,他们需要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故居,养育名人的环境或“风水”景色,特别想了解名人的童年、少年足迹和青年、中年的活动,以及一生取得的成就、贡献。这就要求故居建设中须注重开发归真性的、带参与和历史回放功能的旅游产品。首先是对名人名胜景观进行旧观建设和保护维修,使游客有景可观,有物可思。台北南港的胡适故居被原貌保存,并改为纪念馆。另在故居右侧添建了一座陈列室,展出胡适著作、部分手稿、信札、照片、衣物等。林语堂在台湾去世后,他的亲属自觉从住处搬出来,他的故居则由台北市政府改建为“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保存原貌,陈列林语堂遗留的文物图书。林氏墓园就在故居后院。这样,胡适台湾故居、林语堂台湾故居成为游人崇仰之地。据统计,仅从1963年8月至1982年6月,到胡适台湾故居纪念馆签名留念的中外人士就多达二十八万八千余人。[6]其次是内涵的深入发掘,将名人最宝贵和最感人的精神品质、时代精神发掘出来,并使之物质化,使游人亲眼见到,亲耳听到,亲身体验到,处处感觉到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和惟妙惟肖的名人音容笑貌,令人动容,吟之歌之,舞之蹈之。这样的产品,才具有市场前景。比如,郭沫若故居开发建设,除了展示“原汁原味”的旧居面貌,还需要根据作家的自述、传记,梳理郭沫若童年、少年的成长经历,以图片的形式展现郭沫若的成长环境,甚至提供实地考察的线路,像茶溪。比如,李劼人故居开发建设,除了展示“原汁原味”的“菱窠”面貌,还需要提供李劼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的地图,以便游客“复原”李劼人的成长路线,了解其创作与居住地的关联。在可能的情况下,应该拍摄作家纪录片,展演依据作家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以视听形象生动、全面地展示作家的生平、生活与创作成就。
现代巴蜀文学资源的保护、开发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来说,郭沫若乐山沙湾故居、李劼人故居、阳翰笙故居受到地方政府重视,列为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正在进一步加强保护、开发。一方面对故居进行保护性维修;另一方面扩大故居展示面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故居形象和档次。老舍北碚故居、梁实秋北碚雅舍、冰心歌乐山潜庐等受到文物管理部门的重视,保护、维修比较到位,具有旅游观光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和实地考察、寻访,现代巴蜀文学资源特别是作家故居、居留地、活动地因商业开发、城市扩张,早已踪迹全无:或者用作民居,遭到毁坏;或者处在荒郊野外,无人问津,自然消失。尚有许多作家的居留地,比如战时入蜀的作家,出川的作家,他们的居留地、活动地还需要进一步广泛搜集资料,开展调查、寻访工作。(www.xing528.com)
现代巴蜀文学资源保护工作严重缺乏。少数列为各级政府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有一定的维护、保护经费,资源基本保护完好,但相当多的作家资源“养在深闺人不识”。各级政府及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和支持现代巴蜀文学研究活动,建立作家纪念馆、纪念地的力度相当缺乏,促进文学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工作尚欠火候。因而现代巴蜀文学资源至今没有系统的梳理研究,没有形成保护与开发的规划,比如文学资源保护级别的逐年提升规划、修复作家故居规划、树立保护标志规划、打造作家品牌规划、文学产业链规划等等。同时,现代巴蜀文学资源保护与开发还缺少系统的研究和宣传,忽视了传播工作,以至没有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也许作家故居就在身边,是自己的左邻右舍,但周边的居民一无所知,既不可能使居民自觉保护,也不可能成为宣传教育的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有了经济收益就有充足的资金用来修复作家故居,保护居留地、活动遗址,以更好的旅游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开发与保护互相结合并行发展,形成开发利用、有效保护和普及传播的良性循环。
随着四川、重庆各地城乡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不断改善,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来成渝两地经商、旅游、交流、学习的人会逐年增多。现代巴蜀文学资源与成渝地区主要的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是有叠合的。如果政府、宣传、文化部门与商业、旅游部门统一规划、协调开发旅游线路,以“老”带“新”,以“热”带“冷”,那么,必然出现互利多赢的局面。通过现代巴蜀文学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能够发挥现代巴蜀作家的名人效应。刘禹锡《陋室铭》有句名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名人效应”最简洁、最形象的说明。文化名人以其较高的知名度,往往成为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名片,成为地方经济文化首选品牌。开发现代巴蜀作家资源,发挥作家们的名人效应,进行宣传促销,形成文化品牌。这有助于改善当地形象,树立良好形象,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现代巴蜀作家资源的历史文化意蕴,故居故里的风景会吸引八方人士,带来旅游业的发展,形成相关产业链。以名人为品牌的旅游商品,具有文化内涵,特别有纪念意义,可以创造出明显的经济价值。
【注释】
[1]于光远,马惠娣《关于文化视野中的旅游问题的对话》,《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
[2]《中国旅游报》,2003年1月20日,第1版。
[3]周海婴《鲁迅与我七十年》,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第245页。
[4]姜世忠《呼兰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630~631页。
[5]魏奕雄《充分发挥郭沫若等名人的文化资源在旅游中的作用》,《郭沫若学刊》,2004年第1期,第18页。
[6]陈漱渝《侧影——参观台北胡适故居》,来新夏,韩小惠编《名人文化游记(国内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