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劼人:菱角堰之路-现代巴蜀文学资源保护开发研究

李劼人:菱角堰之路-现代巴蜀文学资源保护开发研究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1906年,李劼人15岁时,父亲猝然病逝。李劼人与母亲扶灵溯江而上,返回成都,仍寄住磨子街杨家大院。1919年,28岁的李劼人与母亲的内侄女、堂表妹杨叔捃结婚,亦住在杨家后院的指挥街110号。房屋对面是一座柴扉式的院门,由门外小径西行,道旁有李劼人手植的垂柳20余株,沿路前进十数步,就是菱角堰。

一 李劼人:一步一步走向菱角堰

也许,来成都寻访名人故居,我们掐指一默,除了人所共知的杜甫草堂之外,恐怕只有李劼人故居了。成都东郊沙河堡的“菱窠”,作为成都现存的、唯一的现代作家故居,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超越李劼人个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李劼人故居与郭沫若沙湾故居、阳翰笙罗场故居是现代巴蜀作家根脉的象征,是现代巴蜀文学的缩影。

1.“借屋能居三百年”

经历司街——磨子街——青草坝——斌陞街——桂花巷——菱角堰

李劼人1891年6月20日生于四川省华阳县经历司街。当时的成都城区由成都县和华阳县组成。成都县在成都城区的西北部,华阳县在成都城区的东部和南部。经历司是当时衙门办事单位,“经历司街”是因为“经历司衙门”而得名的。据陈德棣考证,经历司在布政司侧,布政司在布前街,布前街就是藩署街。《成都城坊古迹考》载:“藩署街:东起书院正街,西抵福兴街,长175米,旧无街名,因布政使司(习称藩台)署在此,后遂名藩署街。街北有布政使司署。又有经历司,入民国后,省农会设此。”经历司街当在现华兴东街和布后街之内,李劼人的出生地即在此,简单地说就是华兴东街。一百年前的模样可以从离华兴东街很近的梓潼桥西街一号院落瞥见。[1]

1894年,3岁的李劼人随母亲杨氏寄居在南城磨子街(后称状元街)外公的杨家大院。杨家大院号为“四知堂”,院子很大,正门开在磨子街,还有一侧门开在磨子街东北边的指挥街。李劼人在杨家大院住到9岁,因父亲李传芳在江西捐了一个候补小官,李劼人随母亲出川,辗转到了南昌。1906年,李劼人15岁时,父亲猝然病逝。李劼人与母亲扶灵溯江而上,返回成都,仍寄住磨子街杨家大院。1919年,28岁的李劼人与母亲的内侄女、堂表妹杨叔捃结婚,亦住在杨家后院的指挥街110号。之后,李劼人赴法国勤工俭学,住过蒙达尔尼市立中学的校舍,巴黎郊外小镇上周太玄的住处,租过巴黎拉丁区的公寓楼房间,地中海滨蒙比利埃的公寓房,因病还到法意边境阿尔卑斯山中小城拉密尔休养。1924年李劼人归国回到成都,仍然住在指挥街110号杨家后院。李劼人翻译诸多法国小说,发起筹办主持嘉乐纸厂,到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书,都住在这里。1930年李劼人辞去成都大学教职后,开设的“小雅”菜馆就在指挥街寓所旁。

1933年,李劼人应卢作孚之约,到重庆任民生机器厂厂长,租住在重庆江北县城的邓家大院。1934年迁入江北青草坝民生机器厂修建的小院。1934年12月21日,李劼人致舒新城信中写道:“《人心》校正稿想早已收到,何时可以印出样本,请直寄江北青草坝民生厂为要。此间新寓面对山水,虽曰斗室,起居尚安,自拟一额曰‘挹清芬室’,取李白怀孟浩然诗句。”[2]

1935年,李劼人因为改装“万流”轮投入了民生实业公司的一些资金,遭到公司资方的责难,而在民生机器厂办厂方针上也引起资方非议,争执半年未果,李劼人于同年6月17日辞职,于27日返回成都,租成都少城斌陞街13号院四间房居住。李劼人1935年6月14日致舒新城信中说,复函“径寄成都少城斌陞街十一号寓所”。[3]在这里,李劼人恢复了文学创作活动,“并立志以写作小说为专业”,[4]开始完成他的创作宏愿。1955年《死水微澜》重版时,李劼人在《前记》中写道:“从一九二五年起,一面教书,一面仍旧写些短篇小说时,便起了一个念头,打算把几十年来所生活过,所感切过,所体验过,在我看来意义非常重大,当得起历史转折点的这一段社会现象,用几部有连续性的长篇小说,一段落一段落地把它反映出来。”[5]这个愿望的实现是从住在斌陞街的时候开始的。从李劼人给时在上海中华书局编译所负责的舒新城的书信可知,在1930年7月前,他计划中的“连续性的长篇小说”第一部“已动手写出二万余字矣”,到1934年12月“已写得五万余字”,1935年6月决定离开民生公司时他给舒新城写信说:“去年所作小说,本有数万字,但不满意,将来删节之下,可得二万余字。自本月七日起,继续补作,计在走时,可得四万字。决计回家之后,专心为之,期在十日内写出四万字,再以二十日之修饰剪裁抄录,则是在七月底可得一部十余万言之完整小说。”[6]1935年6月27日李劼人回到成都,“少休二日,于六月三十日,即闭门动笔,日课写四千字。中间以天时之不佳,人客之过往,辄有耽搁。所幸腹稿早成,着笔即书。至七月二十九日,正以三十日之力,将首部写完,约计一十一万七千字。至八月三日,修改注释亦完。”[7]也就是说,在斌陞街,李劼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死水微澜》。这年年底,李劼人在斌陞街写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暴风雨前》,并开始创作《大波》。

1936年年初李劼人迁往附近的少城桂花巷64号“聚园”居住。他在写给舒新城的信中介绍了新住所的情况:“今迁于少城桂花巷六十四号,系一个整院,一正一厢,后有厨房四间,连门房毛厕共十三间,前后院子皆大。有大树十余,正午,夏日定浓荫满院,不怯暑矣。”吴虞当时集《世说新语》成一联祝贺:“一生当著几两屐,借屋能居三百年。”[8]在这里,李劼人完成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暴风雨前》和第三部长篇小说《大波》。李劼人希望在这里住满五年,但没有实现。

1937年抗战爆发,时局急剧变化,像其他成都人一样,李劼人感到了从城里疏散到郊区以避战乱的必要。于是,在1938年7月,李劼人从四川大学教授谢苍璃处买下了成都外东沙河堡菱角堰旁边的两亩多地。半年后日本飞机开始轰炸成都,李劼人即在买来的土地上赶建了土墙草顶的平房,没等泥墙干透,便举家搬迁入住“疏散屋”。因屋傍菱角堰塘而建,又是黄泥为墙,麦草为顶,李劼人自题名为“菱窠”,当时请谢无量题写了“菱窠”二字。房屋坐北朝南,分为三大间,中为书房兼卧室,东端是客厅,西端是李夫人的卧室。室内陈设简洁明朗,放有几大柜书籍,室外是“明一柱”式的宽阶檐,形成一圈走廊。房屋对面是一座柴扉式的院门,由门外小径西行,道旁有李劼人手植的垂柳20余株,沿路前进十数步,就是菱角堰。塘边桃柳相间栽植,院周用马甲子作篱笆,院内种植苹果、有柠檬、葡萄等果树及腊梅、迎春花、南天竺、芭蕉等花木。房后是一个小山坡,别有情趣。1956年,李劼人在《自传》中追述道:“那时,我在成都已经有了一个固定的、自己的住处,这就是成都外东沙河堡菱角堰的茅草房‘菱窠’。这个房子是一九三九年春日本开始轰炸成都时赶修的所谓‘疏散房子’。开始时,几间茅草房比较简陋,但在我家来说却是破天荒的一件事。因为自我八世祖从湖北入川定居以来,从未有过自己的房子,搬一次家,东西失散不少,特别是书籍。我有了房子后,可以不再担心我在数十年来置备的几千本中国书籍(现已达二万多册)和积存的报纸、杂志的散失了。沙河堡的房子面临菱角堰,为了信件投递方便,我在门楣上自题‘菱窠’二字,意指此菱角堰之窠巢也。我忙累了几年,一旦回到‘菱窠’乡居,身心为之一爽。”[9]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沙河堡“菱窠”,李劼人翻译了《单身姑娘》,改译了都德的《小东西》,重译了龚吉尔的《爱里莎姑娘》,改译了福楼拜的《马丹波娃利》,与马宗融合译了左拉的《梦》。创作了《忆东乡县》《旧账》《从吃茶漫谈重庆的忙——旅渝随笔》《中国人的食》《漫谈中国人之衣食住行》《说成都》,从1947年5月开始,李劼人的《天魔舞》在成都《新民报·天府》副刊连载。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好人家》。编辑《风土什志》《笔阵》。1947年5月,陈翔鹤为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在“菱窠”隐居了一个星期,共产党员洪钟、赵铭彝等人也先后在“菱窠”避难。魏时珍、叶圣陶、巴金、沙汀、张秀熟等文坛老友,都曾亲临“菱窠”,留下足迹。

1949年12月28日,成都解放。李劼人社会活动繁多,在1950年冬天,李劼人曾暂住在东胜街原嘉乐公司经理程云集家中。1951年,李劼人任成都市第二副市长,李劼人搬到红墙巷11号市政府宿舍居住。1954年李劼人与作家出版社谈妥依次修改、出版《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李劼人决定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活动,便迁回“菱窠”居住。在“菱窠”李劼人完成了《死水微澜》《暴风雨前》的修改,完成了《大波》重写本上卷。1957年5月,李劼人迁居西马棚街市政府为三位副市长修建的公寓小院。殊难意料,因发表不合时宜的关于流沙河《草木篇》的言论,李劼人多次检讨后勉强过关。心情郁闷之下,李劼人坚决不肯再住副市长公寓小院,执意举家搬回“菱窠”。1959年,李劼人将“菱窠”故居翻建成一正一厢带阁楼的样子。1960年,李劼人对“菱窠”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翻修、改建和加固,将廊木柱换为砖柱,草屋顶换为青瓦,半截楼升高为一层宽敞的书楼,楼上储藏书报及字画。此后,李劼人在“菱窠”潜心重写《大波》,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1962年12月24日,李劼人71岁辞世,骨灰安葬于成都磨盘山公墓。后来,李劼人夫人杨叔捃去世,安葬于“菱窠”。李劼人墓在成都磨盘山公墓名流园区。墓碑、墓座均为黑色大理石镶嵌。墓碑于1962年12月30日由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委员会立,正面碑文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成都市副市长、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李劼人先生之墓。”

2.故居“菱窠”

李劼人故居位于成都东郊上沙河堡菱角堰,现在毗邻四川师范大学北门、四川省邮电职业技术学院。1982年成都市政府拨专款修葺“菱窠”,成立李劼人故居文管所。经全面维修后,占地3.8亩(2517.5平方米),主屋及附属建筑面积共约2000平方米。1985年被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成立“李劼人故居文物管理所”,对外开放。1990年,被列为成都新八景之一,命名“椽笔扬波”。1991年,“菱窠”因其名人故居的特有价值和所珍藏字画有五百多件被评为国家二、三级文物,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四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6月,“菱窠”改扩建完工,占地扩展至3.8亩。1998年年底,成都市文化局领导决定,由成都市武侯博物馆代管李劼人故居文物管理所,借武侯祠的人才优势,对“菱窠”进行整修,重新进行全面规划,经过半年的努力,“菱窠”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在风貌修葺、史料陈列、故居管理、作家其人其作等的宣传研究方面都有新的拓展、推进。在成都市区及郊县众多名人故居荡然无存的今天,“菱窠”是都市边缘一处难得的文化风景。“菱窠”的对外开放,向中外游人展示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既介绍了李劼人一生的事迹,又展示了川西民居浓郁的地方特色。“菱窠”重现光彩,形成西有杜甫草堂,东有劼人故居的布局,增添了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现在“菱窠”的大门,带有浓郁川西民居风格。院门的朝向,在整修中改为正对菱窠小径。游人站在大门口,就能看见院内秀雅怡静的景观。门楣上是黄稚荃手书的“菱窠”两个隶书大字,两边是李劼人自撰楹联:“极四时之所乐;自成一家之言。”

“菱窠”犹如小巧别致的园林,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曲径、花木,仿佛都市中的一处仙境。庭院围绕故居主楼布局,主楼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小青瓦、翘屋角、白山墙、水磨石地、红漆立柱和围栏。主楼前正中央,安放着李劼人生前好友、著名雕塑家刘开渠雕塑的李劼人汉白玉半身像。像座是不加修饰的一块高1米多的自然状大青石,基座的背面镌刻着张秀熟撰文、马识途书写的《李劼人先生像赞》:“巴蜀天府,地灵人杰;劼人先生,一代文哲;锦心绣口,冰清玉洁;微澜大波,呕心沥血;山河巍巍,日何烨烨;缅怀斯人,高风亮节。”像前是一片铺满透水型地石的绿茵广场。场南一条曲折小路,通往南墙旁的六角小亭。路边是草坪,绿树,鲜花。

主楼的红柱上挂着两副对联,一联为李劼人1946年自撰由黄稚荃1985年书写的楹联:“历劼易翻沧海水;浓春难谢碧桃花。”一联为李劼人1962年自撰由杨代欣1985年书写的楹联:“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花愿长好月愿长圆人愿长寿。”

楼下廊内粉墙上挂着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小说的金丝楠木巨型木刻画。楼下的室内照原样陈放着李劼人及家人用过的家具。素净清雅的客厅,小而雅致的书房和整洁的卧房,基本保持了李劼人生前故居的面貌。墙上挂着老照片和李劼人喜爱的书画,中有李劼人的中学老师刘豫波书画。

楼上是李劼人生平事迹展览陈列室,展有李劼人著、译的文学作品及其生平照片。有李劼人《大波》手稿,中、法、日等国文字的李劼人作品,以及海内外专家对李劼人作品的研究著述。《李劼人生平事迹展》分为九个部分:少年坎坷多磨难,辛亥保路怀热血,投身五四唤狮醒,留学法国求真知,欲以实业救斯民,长标名著三部曲,迎来解放焕青春,淡泊明志笔不辍,留与历史任评说。展室设计,展厅布置,展示内容,都体现出比较高的水平。(www.xing528.com)

楼后正中处,是李劼人夫人杨淑君女士之墓。

主楼西侧是厢房,系文管所的办公室和接待室,取李劼人文意冠名“浓香阁”,并悬李劼人1961年春节自撰春联:“敢有文章惊天下;莫叫鹅鸭恼比邻”。

主楼东侧是一池塘。池塘内耸立着形态神奇的太湖石,池水里种有荷花、菱叶,池岸边有垂柳,有黄桷树,树下横卧一方汉白玉石,上刻丰中铁手书的“椽笔扬波”四个大字。

荷塘北面,是一敞轩式的水榭。门楣匾额题:“碧桃轩”,并挂有李劼人自撰联:“冷眼看空游侠传;热情涌出性情诗”。水榭东侧是曲折回廊,沿水而建,回廊正对大门处挂有对联:“但挂酒壸那计盏;偶题诗句不须编。”

大门东侧是“小雅菜馆”,其名出自李劼人38岁时,辞去成都大学教授职务,自开菜馆取名“小雅”以谋生的故事。大门西侧,是美术陶瓷和纪念品小卖部,挂有对联:“诗兴似春多丽藻;斋心如水自澄澜。”此联乃清末国学大师俞樾故居曲园里曲水亭上的对联。再往西有小桥横卧,假山瀑布。西头有水井,井外为一小亭,亭楣匾额是由赵蕴玉题写的“雅游亭”,并挂有由岑学恭书写的李劼人外家杨氏公馆旧联:“新得园林栽树法;喜闻子弟读书声。”

2009年2月19日,由锦江区文广局主办,李劼人研究学会、李劼人故居博物馆承办的“李劼人故居博物馆、李劼人研究学会文物文献研究资料搜集、研究成果内部展示会”在李劼人故居举行。著名学者流沙河在参加展示会上建议,应以“菱窠”为中心建立一个四川现代文人馆,将巴金、沙汀、艾芜、周太玄、魏时珍的纪念馆都建在这里,为青年一代保留下这些值得四川骄傲的文化遗产。流沙河认为,如果能把四川文化名人故居集中到一起,建立四川现代文人馆,能给将来的文人提供一个集中研究四川现代文人的场所。

据李劼人故居博物馆叶军馆长透露说,经成都市相关部门批准,李劼人故居博物馆正计划进行扩建,初步扩建面积为6800平方米。改扩后的“菱窠”将恢复菱角堰、藏书楼和小雅茶馆等,规划形成四个区,即现状保留区、恢复和展现故居文化特色区、休闲娱乐区与管理服务区。也许,不久的将来,“菱窠”会成为集文化教育和休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注释】

[1]陈德棣《李劼人出生地考》,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李劼人研究学会编《李劼人研究:2007》,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2]李劼人《李劼人书信》,李劼人研究学会编《李劼人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9页。

[3]同①,第202页。

[4]李劼人《自传》,《李劼人选集》第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0页。

[5]李劼人《〈死水微澜)前记》,《李劼人选集》第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页。

[6]李劼人《李劼人书信》,李劼人研究学会编《李劼人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01页。

[7]同①,第197~203页。

[8]同①,第209页。

[9]李劼人《自传》,《李劼人选集》第1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