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培养高职高专会计人才

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培养高职高专会计人才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就会计信息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同行交流,旨在寻求一种高效、实用、符合会计信息化市场需求的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本节就高职高专会计信息化人才模式进行探讨。(二)会计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对从业人员能力的新要求为了能较好的阐明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对会计信息化的适应性,有必要清楚认识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分析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高校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培养高职高专会计人才

第一节 会计信息化与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

本节从对会计信息化的不同理解入手,阐明了会计信息化的四项主要内容和六大特征,进而提出了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才能力的新要求;结合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对会计信息化对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课程设置、教学、实验设施和师资队伍以及考核形式与认证体系等六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历史过程。它一般必须包括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等。根据最新公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会计信息化”(AI—Accounting Informatization)这一提法是传统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顺应信息时代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客观现状的。因此,会计信息化是不同于会计电算化的全新理念,是从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现就会计信息化的内涵、特征及其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与同行交流,旨在寻求一种高效、实用、符合会计信息化市场需求的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会计信息化浅析

(一)会计信息化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目前在我国,专家学者们对会计信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各种场合,以各种形式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如何准确把握其内涵,是会计界一直在探讨的课题。

1.谢诗芬教授在1999年提出“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对传统会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模式上通过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以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会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组成部分”。该定义强调会计信息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利用的手段是现代信息技术,其目标是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息化的概念,然后设计其内容。作用是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这种观点符合演绎推理的思维逻辑,先定位会计信息。

2. 杨周南教授在2003年提出“会计电算化”应该改称为“会计管理信息化”,简称“会计信息化”较为确切。她提出了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Imformation System control and Auditing)模型,说明其工作内涵或“会计管理信息化”的体系结构应由三部分构成,首先,要建立和实施现代化信息技术或计算机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AIS);其次,为了确保AIS 安全有效地运作,为会计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必须建立健全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最后,为了审查和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必须开展对AIS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以最终达到对AIS安全、可靠、有效和高效地运用。她认为会计信息化的目标不仅是建立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而且还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对上述系统与内控制度的审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上述目标的目的,旨在保证AIS 安全、可靠、有效和高效地运用。这种观点更符合归纳推理的思维逻辑,即先设计会计信息化的技术路线或体系层面的内容,然后定位会计信息化的内涵。

3. 会计信息化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平台,融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与业务流为一体,反映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度数字化、多元化、实时化、个性化、动态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此定义受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思想和理念的影响甚深,重点强调了财务、业务的一体化和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

综合上述见解,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化是经由会计电算化发展而来的,是一种行动过程。它有机结合了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会计学,依赖于现代IT技术再造整合业务流程与会计处理流程,从而建立一种适应现代IT环境的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充分有效开发利用会计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地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有用的会计信息,进而起到强化会计反映与控制作用的综合过程。

其实,会计的每一次变革若不是受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需求变化的推动。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为了适应现代经济飞速发展和管理需求变化而融合现代IT技术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化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会计信息化的技术平台,这一技术平台应该是最适合会计信息化的而并不一定是最先进的;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这需要对组织的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流程进行再造与整合,使得系统应有利于会计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能首先消除组织内部的“信息孤岛”现象,并能进一步消除市场价值链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会计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这是会计信息化得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制度建设,包括会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制度,也包括在系统开发时就应设计、嵌入的各项制度,这是会计信息化系统正常、顺利运行的制度保障,更是会计信息资源真实、可靠的根本所在。本节就高职高专会计信息化人才模式进行探讨。

(二)会计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对从业人员能力的新要求

为了能较好的阐明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对会计信息化的适应性,有必要清楚认识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分析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1.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会计信息化是从传统会计电算化发展而来的但又与会计电算化完全不同的全新的概念。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在信息技术环境、系统地位层次、系统目标、信息输入、数据处理、信息输出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由此,我们通常认为会计信息化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全面性 会计信息化将实现会计业务事前预测决策、事中监督控制、事后分析评价的全面信息化,及全程反映与控制;更将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现代IT技术对组织的业务流程和会计处理流程进行重组、再造和整合,从而实现组织的全面一体化。

(2)开放性 随着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日趋成熟和发展,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由于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数据处理高度自动化,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大量的数据通过广域网络从组织内外有关系统节点直接采集,而组织内外的各个机构、部门也可根据授权,通过Internet从系统中直接获取信息,会计信息系统将日趋开放。

(3)智能性 利用现代IT技术,业务操作者和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人机对话实现网络自我服务。在授权范围内自行取得所需会计信息资源,亦可利用原有信息和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的分析平台通过分析获取所需的会计信息资源。

(4)实时动态性 会计信息化系统对信息资源的实时处理和基于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反映与控制有效地保障了会计信息资源的实时性与动态性,从而可以实时提供动态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大大增强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力和管理能力。

(5)多元化 在会计信息化下,信息渠道更加宽广;会计信息资源的披露不再局限于传统会计期间的约束,除了按月、季、年提供会计信息外,还可按需提供日、周甚至相关比较性的会计信息资源;既可提供数字化的信息,也可提供图形化、影音化的会计信息;既可提供传统格式的会计信息,也可提供标准化的可按需生成的新型格式的会计信息(如XBRL)。

(6)渐进性 会计信息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以同时全面开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应该从局部到整体,从初级到高级,最终实现全面的会计信息化。(www.xing528.com)

2.会计信息化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

会计信息化的从业人员可分为系统开发设计人员、操作使用人员、维护管理人员等几类,本节从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视角来看,主要培养的是会计信息化的操作使用人员。会计信息化的操作使用人员除应具备传统会计人员和会计电算化人员职业能力外,还应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工作技能,即借助现代IT技术进行业务和会计事项处理,特别是通过网络对会计数据进行输入、处理、输出操作,能运用现代IT技术进行信息提取、整理并综合分析与开发利用,为企业管理充分有效的服务,当好助手和参谋。

三、会计信息化对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的影响

(一)对培养目标的影响

我国高职高专的发展虽然经历了一段时间,但作为一种办学层次,既是一种学历教育,更应是一种职业教育,所以其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200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都把其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应用型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按照这一培养目标,难以培养出适应会计信息化需求的会计人才。笔者认为,应把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培养具有诚信、敬业的良好职业素质,熟悉国家经济法律法规,系统掌握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应用型高技能的专门人才”,这样将以往人才培养中重视不够甚至被忽视的会计信息化的能力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之中,有利于培养出合格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能胜任会计信息化岗位的会计人才。

(二)对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影响

在传统的高职高专会计专业能力培养中,主要以理论知识必须够用、专业技能扎实过硬、获取相应职业资格等为能力培养的要求。但最终我们却发现,完成了相应学分,取得了会计电算化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的学生进入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岗位后,其胜任能力却并不理想。究其根本原因,乃是这些学生会计信息化的能力缺乏。虽然大多都经过了会计电算化的培训,也通过了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电算化证书的考试,但实际上我们都清楚,会计电算化不是会计信息化,就算是财政部门的会计电算化证书的考试也有过时与走过场之嫌(有的是考什么就培训什么,更有甚者交钱就可过关。)试想这样的会计电算化能力培养如何能适应会计信息化岗位工作的要求。鉴于此,笔者认为传统的会计职业能力已不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能力需求,必须对会计人才的会计信息化能力提出适当的要求。

(三)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各学校对会计专业在会计信息化方面的课程主要就开设了会计电算化(实际上不能等同于会计信息化),而且在会计电算化的授课中主要又倾向于各种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使用,导致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际上成了会计核算软件操作课程,会计电算化教材成了会计核算软件操作说明手册。这样的课程设置最终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变能力差,创新能力贫乏,很难适应会计信息化岗位的要求。笔者建议,各学校一方面应改变原有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内容侧重,加强会计电算化原理的内容,同时对软件的介绍应以通用模块的功能与操作介绍为主,避免软件操作部分的手册化。其次应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开设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如ERP)、企业沙盘等相关课程,并适当开设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课程,从而帮助会计专业的学生构建会计信息化的能力。

(四)对教学的影响

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学大多还局限于黑板加粉笔的模式,有的学校虽然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却主要是放放幻灯片,并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还被硬生生的撕成两张皮,分别在教室和实验室进行,没有进行有机融合。这样的教学不符合会计信息化对人才和能力的要求。学校应大胆地走出去、引进来,追求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的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的会计信息化和管理的实务案例,并与国内知名的财务会计和管理软件供应商密切接触,大胆引进品牌知名度较高的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作为教学软件,探索出校企合作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新模式。多媒体教学应在配有学生机的多媒体教室授课,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空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式的思想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五)对实验设施和师资队伍的影响

现阶段,各学校的会计专业实验设施有两类情形,一类学校有会计模拟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另一类学校是在第一种情形的基础上还增建了ERP、企业沙盘之类的信息化实验室。前者从实验室的建设上是无法满足会计信息化教学的需求的,此类学校需要加大相关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后者虽在实验室上似乎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往往仿真性不足,实际教学案例缺,致使利用较差,效果并不理想。并且有的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上的计算机加软件的做法更是使其实际效能大打折扣。

另外,大部分学校会声称自己有大量的校企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但事实上大部分这样的实训基地都停留在一纸协议或合同上,并没有或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这也大大制约了学生会计信息化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其实,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上,企业厂商和高等学校各有所长。企业厂商积累的实务经验、市场能力和其所处的真实市场环境都是教育界望尘莫及的。对于软件厂商来说,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有赖于稳定、有序、成熟的育人机制,院校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双方开展富有成效的双边合作,无疑对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是有好处的。

培养人才关键是师资队伍,要真正保证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主体是教师。为满足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教师的要求就是既有专业理论水平也具有专业实践能力,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具备“双师”素质。就各校师资队伍现状来看,无论从“双师”的数量上质量上来看,都不能很好的满足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虽然有一部分教师取得了相关资格证,谓之“双师”,但基本上是通过一些理论性的资格考试或认证获得的,往往缺乏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有“证书”缺经验,具“资格”欠能力是各校“双师”应予正视和面对的现状,再加上数量不足,这就使得不能很好的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企业一线应用型高技能适应会计信息化的会计人才需求。我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有效改善这种状况。一是送出去,把教师送到企业相应岗位去历练,积累实践经验,提教师本身的专业实践技能;二是请进来,学校应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在一线工作的财务经理、财务主管、财务总监等会计方面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提高技水平。

(六)对考核形式和认证体系的影响

采用无纸化考试形式,由计算机考试系统自动从试题库中抽取考题、评判考试成绩,建立公正、客观、有效的课程考试体系是会计信息化考核形式的发展方向。同时就改变重理论考试,轻实践能力考试,重考试最终分数,轻学习过程鉴定的现状,加大实践能力考试比重,强化学习过程鉴定。

关于会计信息化的认证体系,从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的角度来看,各单位在招聘会计等相关工作人员时,均对会计信息化的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对于具备较强会计信息化能力的学生今后在会计人才市场上将具有更强就业竞争力。因此会计信息化的认证考核显得尤为必要。目前,我国诸如用友、金蝶、金算盘等厂商都开展了相关的认证考核,但其权威性和公认性还有待加强。因此各学校可与厂商进行全方位合作,厂商授权院校成立诸如“××软件授权认证培训中心”的机构部门,为院校提供最大力度的支持。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其认证的权威性和公认性,二来可以为厂商培训大量的潜在客户,三来还可以帮助院校培养出能适应企业会计信息化要求的学生。院校也可借此良机建立起符合本校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律与培养模式,最终达到“课程考试”与“认证考试“合二为一的目标,实现学校与企业厂商的双赢。

总之,会计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素质。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作为培养应用型的高技能会计人才的院校,在会计信息化大发展的今天,应积极主动顺应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适应并满足市场对会计人才的会计信息化能力的要求,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建立并运用有效的能力考核认证标准与方式,从而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较强会计信息化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会计专门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