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高校本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问题研究
本节对高校本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进行了研究,结合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层次定位,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培养既懂信息技术、又懂财会专业理论和实务实践,又能适应国内经济技术环境与管理要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一、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模式
“模式”一词是从一般科学方法或科学哲学中引用而来的。模式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手段和思维方式,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在会计信息化教育研究中引入研究模式概念,主要是帮助我们透过教育现象,撇开教育中非本质、次要的属性和因素,以获得对会计信息化教育的更深刻、更本质认识,用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所涉及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知识发展方式、教育计划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以及非教学或跨教学培养形式都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各要素,它们都是培养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带方向性的管理内容,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无论是会计审计准则、内部控制标准的贯彻实施,还是宏观经济决策与微观经营管理,都更加倚重于企业单位的信息化基础,会计信息化现已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然对会计信息化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适应社会发展,加强高校本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变革现有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动态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本科层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取向
1.培养目标从“简单应用与软件开发型”向“企业综合应用复合型”
拓展培养目标是高校本科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要素,没有它,就没有培养模式的建构方向。目前,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尚没有明确的标准。不同高校、不同教师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培养目标。对高校本科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培养目标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软件“简单应用型”,即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财务软件,学会利用使用会计软件处理日常会计业务。另一种是“软件开发型”,即要求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的基本分析、开发与维护方法,学会软件设计与开发基本技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企业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从简单核算处理向管理决策分析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开发已成为综合庞大的系统工程,企业自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机会越来越少,企业不能负担其巨大的开发风险,企业越来越主动选择外购软件,对于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学习系统开发基本技术正逐渐失去了应用的空间。在软件公司的强大推动作用下,伴随着商品化会计信息化软件的不断完善,“简单应用型”培养正逐渐成为会计信息化人才体系的教学主流。“简单应用型”以某一软件的操作和基本应用为主线,分别讲述会计软件的基本功能以及会计软件维护和管理的相关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训练,掌握相关会计软件的应用和管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本科院校也采纳了该种做法,特别是在教育部加强本科学生实践能力,由于会计软件的操作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已成为财会专业本科学生主要学习内容。
目前企业越来越需要大量的既懂信息技术、又懂财会专业理论实务实践,又能适应国内经济技术环境与管理要求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因此,高校本科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使学生掌握当代管理思想,熟练掌握财会理论与实务,掌握科学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理念,对会计信息业务处理流程有一个完整理解,能结合具体企业实际业务情况,比较熟练地操作与应用主流的会计软件,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方法解决财务业务的具体实际工作。从而,实现高校本科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从“简单应用与软件开发型”向“企业综合应用复合型”拓展。(www.xing528.com)
2.课程体系从“简单叠加型”向“综合型”拓展
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高校本科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没有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无法将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也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会计信息化教育模式中的课程体系设计与会计信息化的内容与目标密切相关,会计信息化就是要在会计行业或企业的会计活动中,普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使会计信息资源成为全社会的共享财富,以推动会计信息资源产业发展的过程。会计信息化的内容涉及多个学科,例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信息技术与会计理论和实务等。会计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是促进会计行业、组织或企业的会计管理活动和会计业务的变革,以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目前大多数高校本科的课程设置中,主要开设三门左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等),另加两门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课程的替加,形成会计信息化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构建“综合型”的课程体系,要注重突破传统学科的界限,结合会计学、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等诸多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及时总结会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典型案例,并引入课程体系之中,编写出反映当前会计信息化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理论与实践教材,实现将会计信息化所需要的理念、技术和方法等引入相关课程之中的目标,由过去独立的“叠加型”构建成树丛状的“综合型”课程体系。
3.教学内容从“单一型”向“融合型”拓展
在高校本科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主要从质与量两个角度决定。
从质的角度分析,新时期高校本科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在原有教学时间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加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力度,一方面,在加强学生对会计理论学习的前提下,加强财会手工实务实践方面的训练,使学生通过手工操作实践,深入理解财会基础业务原理;另一方面,通过学生校内社团活动形式,加强学生对会计信息化相关理论和实践方面训练,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理论转化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从量的角度分析,新时期高校本科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在原有教学内容达到目标的情况下,将会计信息化所需要的理念、技术和方法等完全融合进入会计专业相关课程之中,建设与教学内容变革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训基地,通过教师在岗进修或在企业实践等方式逐步更新全部财会专业教师的知识体系。
4.教学方式从“传统封闭型”向“创新实践型”拓展
教学方式是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基本途径,不同的教学方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完全不同,因此,教学方式是高校本科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大多数高校中,现行的教学方式仍是教授的口传身授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与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培养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从事会计信息化教育的教师,在讲好每节课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学技术的优势,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网络教学资源,组织好学生通过创新课外科技活动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各个实践资源;另一方面,校方要适当调整教学组织设计,为财会专业的学生提供考察会计软件生产企业、考察会计信息化应用典型企业的机会。从而探索出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周期内,更好地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总之,高校本科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涉及内容较多,本节仅尝试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尚不能覆盖人才的培养模式所涉及的各个元素,仅作为抛砖引上的一点拙见,必有谬误之处,望各同仁们不吝赐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