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会计信息化研究:特征与实施条件

高校会计信息化研究:特征与实施条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从会计信息化的含义出发,通过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区别与联系的介绍,着重对会计信息化的特征以及实施条件作了分析和探讨。

高校会计信息化研究:特征与实施条件

第四节 论会计信息化特征及实施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在社会经济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双重推动下,会计电算化逐渐向更高级的阶段——会计信息化方向发展并成为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节从会计信息化的含义出发,通过对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区别与联系的介绍,着重对会计信息化的特征以及实施条件作了分析和探讨。

一、会计信息化的内涵

会计信息系统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以一定的处理模式对各种相关的会计数据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存储、整理分析,并根据具体要求输出不同形式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和会计信息系统融合的过程,即以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为手段,通过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运用会计信息处理软件对与企事业单位有关的会计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以促进企事业单位发展业务、提高经济效益,并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多方位信息服务的过程。会计信息化程度主要反映在所使用的技术手段上,取决于经济业务和技术的发展,经济业务的发展导致新的业务形式和业务信息需求的变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会计目标和相应会计思想的变革。随着会计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系统在逐步完善,会计信息化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二、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电算化的区别与联系

会计学是一门以研究方法论为主的经济应用科学,而研究方法论离不开其技术手段。会计电算化旨在突出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作用,强调计算机替代手工核算的技术与方法;会计信息化在于引起人们对网络信息技术在会计中应用的重视及信息技术和会计信息系统融合程度的不断提高。两者没有明确的边界划分,只是同一事物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称谓。

1.信息技术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融合程度不同

会计电算化是信息技术在传统会计模式下的简单应用,只是实现了会计核算环节(报账、算账等)的电子化,在其他环节仍然要依靠手工完成,是会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会计信息化除了必要的录入审查环节外,全部的业务流程均实现了计算机的自动化。与企事业单位相关的业务数据全部一次性录入单位数据库同时生成会计信息,并且可以按照给定的参数自动生成更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控制和决策报告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交流。不仅如此,会计信息化系统还可以通过授权与外部系统(如证监会、银行工商税务、经销商等)相互沟通,进行网上结算,网上报税、网上审计等。

2.会计职能不同

会计电算化根据已经发生的业务将原始会计信息录入系统,由计算机进行平衡校对后记账,生成会计报表,实现了会计核算的自动化,仍然是事后核算和监督。会计信息化收集了企业内外几乎所有与之相关的业务信息,随时可以将系统产生的会计信息与相关标准信息(定额、预算、行业平均水平等)相比较,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实现了事前优化决策、事中实时监控,职能由单纯核算转变为全面管理预测决策。

3.在企业信息化中的地位不同、开放程度不同

会计电算化阶段,系统使用者主要是单位会计部门,其职能是完成会计日常核算的自动化,输出的会计信息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保密性,与部门外部信息隔绝,非财务人员很难知道并加以利用,处于“信息孤岛”的状态。在会计信息化高级阶段,系统几乎涵盖了与企事业单位相关的所有业务数据,单位各部门共同使用单位的同一数据仓库,所有业务信息在发生时分散录入会计信息系统并由计算机网络自动传输、实时转化,根据不同的要求直接生成会计信息或转化为控制信息、综合信息,动态地提供给各部门及决策者使用。

4.运用的会计模式和理论基础不同

会计电算化强调会计数据处理的规范化,要求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按照我国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规范操作,立足于财务报告的规范生成;会计信息化阶段,相关业务数据信息在发生时分散录入会计信息系统,相应的会计信息由计算机网络自动传输并计算、分析,根据不同的要求输出特定的报告,传统会计模式下的财务工作逐步消灭。

随着会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四大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也受到了全方位的冲击。(1)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电子商务已经出现,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虚拟公司将大量存在。虚拟公司有自己的经济活动,理所当然是会计主体,但它的存在显然又有别于传统的会计主体;(2)虚拟公司往往是为了完成一个特定目标而出现,目标完成后随即解体,也不具备持续经营的前提;(3)会计信息化系统根据相关业务的发生实时输出所需要的会计信息,按项目或作业进行管理并核算,效益更直观、准确,传统会计期间的划分也许只是对外信息呈报的需要了;(4)各部门共同使用单位的同一数据仓库,会计信息化系统在反映货币计量信息的同时反映非货币计量信息,以多元化信息反映同一项业务的发生,货币计量假设相对弱化。

三、会计信息化的特征

会计信息化的特征显著地体现在其所应用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及会计信息系统上。

1.渐进性

会计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依赖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的进步,依赖于会计信息系统的逐步完善。从技术上讲,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时只是简单的数值计算,今天我们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从事航天军事等复杂问题的研究,这种进步是快速的,但也是渐进性的。从会计信息系统的角度讲,按系统论的观点,系统是一个有着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这种功能的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会计信息化经历的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业务一体化、全面网络会计等发展阶段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会计信息系统的融合是逐步递进的一个过程。

2.动态性

会计信息化的动态性体现在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的发展进程和会计处理对象即会计数据上。首先,从会计信息系统角度讲,随着经济及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会计业务一体化、全面网络会计各阶段间,从低到高逐步进化完善,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动态的过程;其次,从会计数据角度讲,无论是单位内部的数据(例如材料领料单、产量记录)还是单位外部的数据(例如发票、订单),无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一旦发生,都将实时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中进行分类、计算、更新、汇总、分析等一系列处理操作,以保证会计信息实时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3.开放性

会计信息系统实时地处理随时被录入的各相关业务数据,并根据要求输出不同的报告,这决定了会计信息化的开放性。(www.xing528.com)

4.互动性

会计信息系统具备系统的一般流程:数据录入、整理、分析、储存、报告等环节,同时建立了与人进行多向多位信息交流的方式。一方面,不同的业务人员向单位同一数据库录入数据信息,系统自动转化成会计信息,不同的信息使用人输入自己不同的需求参数可以使系统输出不同要求的信息报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信息使用人可以通过对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加以调整和改进,来满足特定的信息需求。通过会计信息系统的互动功能,系统和信息使用人同时成为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

5.集成性

信息集成的目的是信息共享。与企事业单位有关的所有原始数据只要一次输入会计信息系统,就能做到分次或多次利用,在减少了数据录入工作量的同时,实现了数据的一致、准确与共享。全面实现管理/决策型网络会计是会计信息化的最终目标,突出特点是实现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集成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说明。

(1)同一个时间点上,集成三个层面的信息。首先,在会计部门内部实现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一体化集成,即实现会计账簿各分系统之间的信息集成,协调解决会计信息真实性和相关性的矛盾;其次,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实现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集成,在两者之间实现无缝连接,真正融合在一起;再次,建立企事业单位与外部利益相关人(客户、供应商、银行、税务、财政、审计等)的信息集成。

(2)在时间链上集成与企事业单位相关的历史、目前、未来的所有信息。

(3)统一业务的多重反映。比如,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可以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选定一种方法,现在可以选择多种方法同时计算,作为决策的参照。

四、会计信息化实施前提与条件

1.政府引导、规划、协调和管理

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已逐步转变。在信息技术逐渐发达的今天,政府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为全社会、全体企事业单位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法律、信息、教育环境,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宏观规划、协调和管理。其实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工作:2003年国家信息产业部颁布《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2005年国家标准委发布《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同年相关部门召开“中国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信息化建设研讨会”,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许多创新理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政府机关(工商、银行、税务机关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组织已经实现了会计信息化的建设。另外,财政部从1994年开始对会计人员展开了全面的会计信息化培训工作,并且统一了培训大纲、教材和教学软件。但现在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试点、探索阶段,距离信息化的全面、规模化建设要求还相差甚远。当只有一人使用电话作为通讯工具时,电话是装饰品;当社会上很多人以电话作为通讯工具时,才能发挥电话的作用,这就是规模效益。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同样的道理。当前信息化经济是一个集供应商、生产商、营销商、客户为一体的产业链,同时和工商、银行、税务等政府机构紧密相连,客观上要求与产业链相关的各方面都实现信息化,都能在网络环境下自由完成各自的业务活动,实现各自的职能。所以只有在社会上全面、规模地实现信息化,并且政府真正起到规划、协调、管理的作用,才能真正达到会计信息化的要求。

2.经济及信息技术的约束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受所处时代经济及信息技术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并反映着一个时代经济及信息技术的发达程度。在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经济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不同,对会计的影响也不相同。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传统会计逐步发展到会计电算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出现了会计管理软件;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等新经济业务形式的出现,高度会计信息化阶段正逐步走来。

3.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

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标志着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而采用何种会计软件则是信息系统完善与否的直接体现。会计信息化的成效如何,视其所用的会计软件在多大程度上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目前运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围绕信息增值而设计的会计软件少之又少,所提供的能支持管理/决策的会计信息非常有限。

4.无纸化凭证的推行

从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数据来源将逐步无纸化——数据电子化,这是会计信息化提高的结果,也是会计信息化的必然要求。虽然这些原始电子数据必须通过人脑的会计确认才能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但在原始数据全部电子化以后,电子签名将代替手工纸制签名,原始凭证的表现形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报表报送周期的时间要求将大大缩短甚至具有不确定性,进一步加重了会计人员对相关业务数据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判断和选择的时间要求。

5.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

任何一个系统的有效运行,都需要相关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系统亦不例外。尽管传统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在电算化阶段得到了及时的更新和完善,但网络环境比单机甚至局域网要复杂得多。会计信息系统使得相关的不同部门的不同人员在不同地点的不同微机终端上完成相关业务数据的录入并通过网络/internet进行传输,原始凭证的表现形式电子化,业务数据的会计转化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并保存。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由对人的内部控制转变为对人、机控制并重。对人的控制,我们有以前的经验可以借鉴,而网络环境下的对机控制则不同,对我们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问题,例如,交易的授权、完整性及正确性不如传统环境下那么明显,网络数据容易被截取与修改等等,因而,制定严密完善的内控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对业务活动准确、完整、及时的安全反映是会计信息化成败的关键

6.财务人员知识结构的更新

在会计实现信息化前,会计人员只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相关业务的会计记录和报表输出即可。而在高度的会计信息化阶段,会计人员不仅要及时地运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对进入会计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进行会计判断和选择,要利用娴熟的计算机知识(相关计算机程序和系统数据库知识)编制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特定会计报告,更为重要的是,会计人员还要利用丰富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解析和拓展会计信息系统输出的会计信息,为决策者提供最佳的业务预测和决策建议。所以只有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及时更新,业务素质得到提高,才能保障会计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优势。

总之,随着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融合和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提高,构建高度开放的、具有智能化、实时处理能力的会计信息系统已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从1981年正式提出会计电算化以来,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我国会计工作的电算化技术已经成熟,已基本具备了向更高程度的会计信息化阶段进军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