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及其在高校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及其在高校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本文重点描述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我国会计信息化将发展成为以ERP系统为载体,以有效的事前管理和事中控制为主线,拥有便捷的应用环境和开放的网络架构,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决策于一身的新型管理系统。当时财政部会计司杨纪琬先生出席了这次讨论会,他是我国会计信息化最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及其在高校教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本节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中,不同时期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特点,将其分为萌芽、产生及初步应用、推进与发展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内容包括实验探索、理论发展、应用推广等若干阶段,分析了各个阶段理论研究热点,总结了标志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强调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对会计理论与实务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本文重点描述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通过与国外先进的信息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相比较,分别从数据存储、系统架构财会业务需求等方面,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而明确了我国会计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会计信息化将发展成为以ERP系统为载体,以有效的事前管理和事中控制为主线,拥有便捷的应用环境和开放的网络架构,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财务决策于一身的新型管理系统。

一、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历程及其对会计理论的影响

1.会计信息化的萌芽——会计电算化(1978—1998年)

我国的大多数学者根据理论研究特点,将这一时期的会计信息化细分为两个阶段:前十年是对会计电算化理论基础的构建,包括会计电算化的内容和会计核算软件单项应用研究;后十年主要是对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整体研制、评审与推广及对会计软件市场发展的研究。

(1)会计电算化的试验探索及无序发展阶段(1978—1988年)

1978年,财政部拨款500万元给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计算机辅助会计核算,工作试点,同时,在全国企事业单位逐步推行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电子计算机。1981年8月,在财政部、一机部、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研讨会”,并在这次讨论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的概念,这标志着我国会计电算化已经起步。当时财政部会计司杨纪琬先生出席了这次讨论会,他是我国会计信息化最早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这一阶段,我国还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工作重点是恢复、健全会计核算制度,对计算机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还比较落后,设备和人才都很缺乏,对于会计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也相对较少,整个20世纪80年代十年期间相关研究文章只有98篇,会计信息化发展相对缓慢。这一时期的学者主要以专著的形式来研究会计信息化,代表作品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王景新教授撰写的我国第一部会计电算化专著《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以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还有由台湾林蕙珍教授撰写的,探讨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与计算机审计的《电脑化会计资讯系统之控制与审计》。1987年11月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了会计电算化研究组,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开始得到重视。

(2)会计电算化的有序发展阶段(1989—1998年)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深入开展,要求加强组织、规划、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地区、各部门也逐步开始了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财政部从1989年开始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宏观管理,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如《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基本上形成了会计软件市场并逐步走向成熟。90年代中后期推出“两则”、“两制”及全国范围内的会计大培训及会计电算化初级上岗证的施行,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袁树民(1989年)较早地阐明了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设计要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及系统运行与维护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法,并指出作为一个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应该包括会计核算系统、会计管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三个子系统。郭文东(1992年)对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人机接口设计进行了研究。葛世伦(1993年)从信息系统硬件的可靠性、软件的安全性和组织管理的完备性分析了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安全性因素。王景新(1992年)研究了会计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内容与设计,提出了管理制度、职能分离、授权控制、时序控制、防错纠错措施、修改限制、文件属性控制、安全控制、防毒措施、管理控制、访问控制等十多项控制内容。此时广大学者已经开始对会计信息系统网络环境下的设计、应用以及内部控制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会计软件由核算型向管理型改造的理论基础(许永斌,1996年),确定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

2.会计信息化的产生及初步应用(1999—2002年)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以及现代金融、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企业已不再是单纯的生产经营单位,投融资和资本运作,以及集团企业下的内部财务资金管理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提出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协同管理模式,“会计信息化”这一概念也孕育而生。

1999年4月2日至4日,深圳财政局金蝶公司在深圳联合举办了“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提出建立开放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而引出了会计信息化概念及其含义,标志着我国会计信息化的产生。此时,一方面人们将目光转移到“会计信息化”这一概念上来;另一方面,随着电子商务、ERP、SCM、CRM等信息系统的发展,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深入运用,网络会计极大地推动了会计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杨平波(2000年)探讨了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会计信息安全网络系统安全、人员管理安全等问题;马万民(2002年)研究了会计信息系统硬件、软件和网络安全两方面的关系。此时,学者们也开始重视对于会计信息化实施的研究,给出了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的五个重要条件,即企业需要、部门协调、管理基础、专业人员和经费保证。

3.会计信息化的推进与发展(2002年至今)

随着会计信息化软件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我国会计理论界也开始对会计信息化的理论进行更深入研究。至2002年起,中国会计学会每年都定期召开会计信息化年会,至今已召开八届,涉及的会计信息化相关理论主题超过24个,对会计信息化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在这8年中,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杨周南教授为会计信息化年会的召开,会计信息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第二届会计信息化年会上,杨教授在“会计信息化若干问题的研究”主题发言中,阐述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中的若干理论问题,给出了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会计信息化的内涵:ISCA模型,该模型阐述了会计信息系统与IT控制、利用IT审计间的内在联系;在第六届会计信息化年会上,杨教授首次提出将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内部控制工程学,对内部控制的物理模型构建展开了研究,该论文为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领域,引起了相关学术界的兴趣和密切关注。在第七届信息化年会组织的XBRL辩论会上,杨教授作为“反方”代表,谨慎地认为将XBRL语言视为财务报告发展的“全部未来”或“不一的选择”等观点有失偏颇,并指出应研究是否存在适用性更强的某些技术或模式能够替代XBRL语言。庄明来教授在2007年一篇《我国上市公司宣告采用XBRL的市场反应研究》文章中也表明,XBRL的应用对于我国的上市公司股价反应并不显著,并给出了原因及建议。

我国政府也积极颁布政策制度,以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及其相关软件产业的发展。2002年以来,财政部门允许地方对各单位甩账实行备案制,不再组织应用验收。2002年10月,国家经贸委企业改革司委托用友公司组织编写了《企业信息化基本知识系列讲座》,成为我国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的权威普及读本。同时,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信息技术、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规范》,从而建立了会计信息化的标准体系结构。

4.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如上所述,会计信息化是随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孕育而生,而以网络为基础的会计信息化对传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从会计假设上看,网络虚拟公司及临时性组织的特性,使会计主体可持续经营等会计假设受到冲击,使核算主体模糊,核算期间也只是一次性的交易;其次,网络会计中会计期间的变化,使得权责发生制失去了基础,而收付实现制更加合理;再次,会计信息化变革了账簿形式,以电子账簿取代了纸质账簿,同时,通过对数据的分组、组合,可以生成更加灵活的账簿形式;最后,会计信息化也使审计制度与审计方法发生了变革,会计信息化促进了审计工作的现代化。

二、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会计信息化起步较晚,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会计信息化也伴随着ERP的发展而迅速发展。我国的ERP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厂商在国外ERP软件基础上结合国内企业实际情况直接开发的ERP产品;另一种是财务软件厂商在面临市场发展势头下降以寻找新增长点而转型开发的ERP产品,强调账务管理的功能。与先进的信息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相比,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存在许多不足:(1)系统数据的集成性不高。有关调查资料表明,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都实施了会计信息化,部门级财务软件虽然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但实际上形成了信息孤岛,并未给企业整体效益带来明显提高。(2)管理会计实际运用率不高。(3)成本管理体系缺陷突出。偏重实际成本核算,内部量本利分析不足,以凭证驱动业务流程,而不是以流程来产生凭证。(4)以REAL模式为代表的新会计模式的应用还需加强。但在国内企业管理环境中,我国的会计软件也存在着一定的优势:(1)提供了完全满足我国政府及各级财务部门需要的财务报表。(2)初始设置更加简明,输入界面更符合中国财会人员的习惯。(3)功能稳定,基本满足了各行业会计工作的要求。

三、会计信息化的未来发展

1.会计信息化的纵向延伸(www.xing528.com)

(1)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

管理型会计软件不仅是满足日常业务核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满足管理者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决策的需求。企业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而在会计核算基础上添加一些查询功能、报表分析功能,虽然对管理人员进行企业管理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决策支持作用,但只是对管理者提供了一些制定决策所需的信息;接下来怎样辅助管理者构建、制订出可行的方案,并对被选方案进行分析,保证决策的顺利执行,对决策正确与否进行评价等都没有涉及。企业的财务管理仍然是原来的事后核算,无法进行有效的事前预算和事中控制。因此,开发管理型会计软件就显得尤为重要。

(2)向开放式网络型发展

网络财务软件以整合实现企业的电子商务为目标,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模式和财务运作方式。网络会计软件是以全面会计核算和企业级财务管理为基础,实现购销存业务处理、会计核算和财务监控的一体化管理,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预测、控制和分析的手段,并能有效控制企业的成本和经营风险

(3)将建立ASP商务服务

ASP(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应用服务提供商)是透过因特网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种应用软件服务。ASP强调以网络软件服务为核心,替企业提供主机服务及管理和维护应用软件。企业使用这些服务,只需终端电脑及浏览器,极大地方便了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ASP所提供的应用环境,无需客户对服务器、软件开发以及其他资源进行先期投资,只需以租赁方式与软件商达成契约性协议,获得对软件的使用许可,企业只需支付少量成本(租金)就可进行信息化管理。

(4)向决策支持型发展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会计核算层,财务管理层,财务决策层,分属于事后核算,事中控制和事前预测、决策,如图1-1所示。从目前国内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会计核算系统已逐步普及,发展势头良好,财务管理系统也已逐步为用户理解和接受,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鲜见成功实例。

img1

图1-1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层次结构

2.会计信息化的横向拓展

(1)将融入ERP系统中

ERP系统是一个以销售管理为龙头,以生产和计划系统为核心,整合供应链系统和物料需求计划系统为一体的综合企业管理系统。在整个ERP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是融会贯通的统一整体,会计信息系统将逐步融入其他业务管理系统中,实现会计与业务一体化,特别是凭证处理环节将可能完全被整合到其他业务管理系统中去,其原因是会计数据来源于业务管理系统,因此,业务管理系统能够产生几乎所有会计凭证。企业的财会人员也不仅是算账、查账,而将参与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工作,真正实现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统一与同步。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信息化建设也不断向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在ERP功能的基础上,正在与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KM)整合,应用于SCM和CRM中的电子商务也必将随之融入ERP系统,将来ERP系统必将成为从供应链、资源计划、到客户关系的企业全方位管理信息系统。同时,ERP还纵向由MIS向DSS层面延伸,其结构如图1-2所示。

img2

图1-2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2)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随着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发展,在大型企业集团中,绝大多数不采用通用软件,而是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将生产工艺(生产线)上实时产生的数据立即传送到企业管理层,再转入企业决策支持层,从而使企业构成一个实用的CIMS信息集成系统。CIMS是数控系统(DCS)与ERPII集成的产物,如图1-3所示。

img3

图1-3 企业计算机集成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