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1 测度方法
产业内贸易按照产品差异的不同类型又可以分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两种。前者是指进行双向贸易的产品在质量档次上相似,但在产品特性或属性上不同,后者是指质量档次不同的相似性产品的双向贸易,两种产业内贸易在理论上的解释各不相同。上一节中的表4.2和表4.3显示出中国产业内贸易的比重基本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本节参考Greenaway、Hine和Milner(1994)以及Fontagné、Freudenberg和Péridy(1997)等提出的方法,对中国的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的动态演进进行测度。
Greenaway等学者认为,假设产品的质量档次反映在产品的价格或单位价值上,由此,对于一个给定的价格比率范围,垂直产业内贸易就是那些进出口单位价格之比在此范围外的产品的双向贸易,而水平产业内贸易则是指进出口单位价格比落在此范围内的产品的双向贸易。表4.4给出了对这两种贸易模式进行区分的具体方法。
表4.4 水平产业内-垂直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区分
其中,表示一国第i组产品在某一特定年份的单位出口价格,Pmi表示该国第i组产品在同一年的单位进口价格。Greenaway等学者把价格差异范围定在± 15%的偏差内,即产品进出口单价之比在[0.85,1.15]内的产业内贸易为水平产业内贸易,在此区间之外的产业内贸易为垂直产业内贸易。本书认为中国海关统计的产品进口价格为CIF价格(到岸价格),包括了生产成本、保险费以及运输费用等,而出口价格为FOB价格(离岸价格),仅仅只包括生产成本,因此在同一质量水平上,单位成本产品的进口价格一般会高于其出口价格,价格范围应该有一个向上的偏差,所以本书采用[0.8,1.3]的价格比率范围。
4.2.2 测度结果
由于1992年之前的各种统计资料中没有中国进出口产品的价格数据,因此无法对1980—1991年这一时间段内的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进行测度。因此,本书只对中国1992—2012年SITC 3位数分组的255组产品的两种产业内贸易模式的演进进行测度[3]。
下面以SITC3位数分组为322的“煤球、褐煤、泥煤”为例说明如何判定某一组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属于水平产业内贸易还是垂直产业内贸易。在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4]中可以得到表4.5:(www.xing528.com)
表4.5 SITC322的进出口数据
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计算得出,数据库地址:http://unstats.un.org/unsd/comtrade/。
在表4.5中,首先,该组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为0.84,其贸易模式为产业内贸易。其次,该组产品的出口单价与进口单价之比为3.6,说明进出口产品的单价相差较大。因此,其产业内贸易应该为垂直产业内贸易。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判定出其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类型。表4.6列出了将有效的255组产品先划分水平、垂直产业内贸易之后,再汇总计算的结果。
表4.6 中国1992—2012年水平产业内-垂直产业内贸易额及其比重
数据来源: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数据库地址:http://unstats.un.org/unsd/comtrade/。
从表4.6中可以看出,在1992—2012年间,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基本上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水平产业内贸易相对较少。具体表现在:①垂直产业内贸易在产业内贸易中的比重占到了80%以上,在总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占到60%左右,而水平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偏低,在产业内贸易中的比重基本不超过20%;②水平产业内贸易和垂直产业内贸易各自所占比例波动较大,比如水平产业内贸易在产业内贸易中的比例在1999—2000年期间增长了8.61%,而在2001—2001年期间又下降了10.21%。这种短期内较大的波动可能与某些比重较大产品的进出口单价的波动有关,进出口价格的波动导致价格比发生变化,从而产业内贸易类型也发生了转化;③2005年之前,垂直产业内贸易比重基本呈现出增加趋势,这说明,2005年之前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状况与欧盟等发达国家可能并不相同,决定垂直产业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一些因素,比如要素禀赋差异和技术差异等可能更适合解释中国产业内贸易模式的演进;④2005年之后,水平产业内贸易比重呈现出逐年增加趋势,尤其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至2012年,水平产业内贸易增幅较大,这也可能与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外贸进出口结构调整有关,低附加值的垂直产业内贸易有所减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