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及其评价
本课题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对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在大力发展城市建设和经济商业贸易的同时,从文化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等多方面,对老城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开发、利用和宣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
(1)在发展经济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发掘和保护好广州市老城区中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从文物单位个体的保护意识扩大到文物单位成片的保护意识,文物保护的理念和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2)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在历史文物资源保护的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级别的文物单位相继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监控地带。文物保护的立法力度更加强,理念更加科学和全面细致,保护的范围逐步扩大。从点的保护扩大到面的保护。
(3)赋予文物保护工作新理念,使广州市的历史文物古迹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推动力。通过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宣传,广州市市民文物保护的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历史文化游的开辟一直是广州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历史文化游,扩大了广州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知名度,反过来又促进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
(5)政府的因势利导,使广州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广大青少年得到了很好的乡土教育。
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广州市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扬。同时,本课题也指出广州市在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不足:一是对广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缺乏一份完整而有系统的科学规划;二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对文物资源的破坏及过度开发的现象;三是文物保护资金不足,人才队伍不足;四是对外宣传未能突出广州的特点;五是宣传力度不够;六是缺乏保护旅游品牌的意识;七是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广州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用前景的调查与评估
本课题通过实地考察评估及问卷调查两种方式,了解到广州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如下特点:
(1)数量多、类型多样。老城区是广州市历史文化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包括有历史街区、墓葬、庙宇、民居、牌坊、古井、古塔、碑刻等,其中,又以近现代革命文物史迹以及反映广州近代生活的民居及政工商建筑为多。数量多、类型丰富,说明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2)时间跨度大,留给人们的感情深厚。上迄秦汉,下迄民国,其中以清末民国时期为多。由于大多数文物年代较近,与现代生活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使得民众对这些文物并不陌生。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广州历史文物缺少像三星堆、兵马俑那样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使得这些近世文物所见证的历史与生活方式仍存留于当今城市生活的鲜活记忆之中。
(3)空间分布碎片化。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既相对集中又零星散处的状况。一方面,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几个区域内,如西关、解放路、越秀山和北京路一带;另一方面,即使是上文提到的解放路各宗教场所,也是呈点状分布,各文物点虽彼此相隔不远,但在空间上却不连续,彼此相互孤立隔绝,像孤岛般淹没于城市丛林的各个角落,“分布散乱”,给人一种支离破碎的印象,“无法形成群体优势”,从而大大降低了那些文物景点的吸引力。
通过引入吸引力—承载力模型,我们认为广州老城区缺少第一层次的旅游吸引物,难以像西安、北京等城市一样主打历史文化资源牌来吸引外地旅游者。有少量第二层次旅游吸引物,但对旅游者来说却没有影响力。有大量第三层次旅游吸引物,这一类景点开发潜力有限。作为第二、第三层次旅游吸引物,主要服务对象应立足于本地人和本地游客,为本地民众服务,方便本地游客的探寻与猎奇,要充分重视历史文化资源为丰富市民精神生活、增进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凝聚人心与力量服务。同时,也可以起到丰富外地游客的旅游内涵,延长外地旅游者在穗停留时间,从而增加旅游收益的作用。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民众对于当前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的评价远低于对这种资源的评价,历史文化资源还远未尽其用。相比而言,人们对文物景点的安全感、环境卫生、保护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对交通与解说的满意度较低,对导游设施、旅游纪念品的满意度非常低。此外,购买门票的意愿也非常低,这与前文论证的广州历史文化资源大多数属于第二或第三层次吸引物的结论相呼应,对这种地方的参访具有随意和低消费意愿的特征。
根据广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状况、社会观感的认知,在开发利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开发利用应定位于公益。广州老城区历史文化的资源特点以及当前广州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决定其开发利用模式不能完全走商业旅游模式,而应将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来开发,以追求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美学价值,改善和美化居住环境,突显城市特色和个性,提升城市魅力;充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记忆功能,通过遗产保护维护城市生活和城市记忆的连续性,增强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与热爱。
(2)宣传与周知须加强。很多受访者都认为广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需要加强。约有2/3的人认为,“不知道这些文物点在哪”和“没听说过这样的文物点”是影响人们参访文物景点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让人们更加了解熟悉文化资源,宣传力度必须加强。
(3)依主题组团,兴建文化步道,整合资源。为解决历史文化遗产在空间分布上的碎片化问题,有必要采取组团的开发模式,选择一些吸引力等级高的资源点,以点带面,将其他同类但等级一般的资源点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群组效应,增强吸引力。印发组团中各资源点较为详细的位置图,对于需要购买门票的资源点,还可以综合起来实行“一票制”,进一步强化组团的整体效应。
老城区有一处天然的文化资源组团——沙面建筑群。除此以外,建议组成:
“近现代革命史迹组团”。以等级为A级的黄花岗及内墓葬群、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为核心,将张民达墓及华侨五烈士墓、兴中会坟场及邓荫南墓、万木草堂、农讲所、广州公社、中共三大旧址等纳入该组团中,统一对该组团进行介绍、宣传,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近现代革命历史画卷。
“宗教文化组团”。以光孝寺和圣心大教堂为核心,将六榕寺、大佛寺、华林寺、三元宫、怀圣寺、锡安堂、东山堂纳入到这个组团中。
建议在资源相对集中的街区建设文化廊道,将一些距离相对较近,但又分散的文化资源点以一定的游览道路连接起来。这样的游览道路(游道)可以采用步道的形式,利用现有街道的人行道,在街面铺上0.5—1米宽的紫色(我国城市保护规划中历史文化区采用紫线规划)釉砖,形成醒目的地面标识。以这样的紫色小道将诸多文物景点连接起来,游客只要沿着这条紫色小道一路走下去,就可以沿途参访众多文物景点,不用担心迷路或找不着地方。这条道路所连接的每一处景观都是游道上的一个结点,一个供游览者暂时驻足、游憩的地方。在各结点的出入位置设置醒目的景点说明牌及位置示意图,向游客提供景点位置及背景知识等信息。游道的结点除了景点外,还可以纳入沿途重要公交站点,方便游客随时进入或退出游道。游道应精心设计路线,道路应连续一贯,中途不中断,不分叉;标识应清晰易辨,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指示牌,告知前方将要到达的景点。(www.xing528.com)
文化廊道的建设对于老城区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文化廊道将分散的文化资源点串联到一起,解决了老城区资源点孤立分散不便参访的问题。其次,文化廊道是开放式管理,不会像传统的开发方式那样围栏设卡收门票,这样能更好地体现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公益性。第三,文化廊道主要是在原有的街道上形成,不要求像普通商业旅游开发那样大拆大建,此外,文化廊道还可以与市政建设结合在一起,对廊道两侧建筑的临街立面进行整修,对廊道要通过的脏、乱、差的街道进行综合整治,给社区居民和廊道体验者以更高的舒适度。
经过实地踏查,在老城区至少可以形成四条文化廊道:“西关大屋区廊道”、“沿江西路廊道”、“东山小洋楼廊道”、“北京路廊道”。
三、广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路与对策
本课题研究从7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对策:
(一)以规划为龙头,做好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广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不能只停留在申报和公布了多少个文物保护单位的表面工作。没有后续的保护、开发利用及其学术科研工作推动其传承与发展,历史文化资源充其量只能成为装饰城市文化的花瓶,因此,我们首先一定要抓好整体规划,规划是龙头,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突出鲜明的广州特色,特别是岭南文化中心,应在规划中体现出来,发扬光大。老城区的开发利用应保护其“四性”,即原真性、可读性、整体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从20世纪80年代起到90年代的上半段,广州老城区的改造面貌太大,有的城区有面目全非之感。因此,今后广州老城区应重点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街区,如北京路、大小马站书院、人民路骑楼街及广州古代城市中轴线等等,使老城区保持原真性和文化品位。这样,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就会更加突出,人们就会体会到广州老城区文化的温馨。
当前,广州老城区正处于中调改造的阶段,要对老城区文物古迹进行认真规划,慎重决策,有效保护,加强开发和利用,决不能以牺牲老城区的历史文化遗址作为代价来进行城市建设。我们有责任让这些古老的遗迹永远留在广州这块“广袤之州”的大地上,永远成为我们及后人宝贵的物质和文化财富,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职责。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作为文化名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新世纪广州城市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广州的老城区保护规划中,必须立足广州市情,借鉴先进旅游城市的经验,坚持走有广州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旅游规划要有文化名城意识,一定要留住老城区岭南文化和山水城市的特色,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保持岭南都市的文化情调,尽快提高广州老城区的文化品位,延续老城区的千年文脉。在广州城市中调建设中,应重在开发老城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少搞人造景观。规划要保持广州两千多年的城市特色,即十足的“广味”。要使老城区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保护和开发之间寻求最佳的配置,创造最佳的效益,形成双赢的局面,使首善之区在全省旅游文化的龙头地位得以确立。
(二)延续千年文脉,老城区文化旅游要实施精品战略
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制定出广州老城区文化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形成层次丰富、布局合理的人文景观与现代化都市浑然一体的具有广州特色的城市文化环境,使广州真正成为中国三大城市文化中心之一。广州老城区的文物旅游还未形成大气候,文物旅游的名牌还显得太少,老城区文物古迹还不能遐迩闻名、妇孺皆知。要使广州老城区的旅游文化有一个大的飞跃,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创旅游名牌上来,实施“精品战略”,使广州老城区文化旅游更上一层楼。我们认为,广州老城区是首善之区的核心和精华所在,因此在建设首善之区的过程中,广州老城区文化旅游应有一个质的飞跃。要认真研究确定老城区文化旅游的“拳头”产品,集中宝贵的财力,改变过去粗放型的做法,树立去粗存精、去伪存真、重点突破、扶强扶优、协调发展的精品战略思想。不要急功近利,搞短平快项目,“撒胡椒面”,钱花了,又见不到大的效果。我们要收拢五指攥拳头,下决心开发一批有知名度、文化历史价值高、岭南地方特色鲜明、对游客吸引力大的文物景点。文物精品战略建设是保护城市的灵魂,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延续历史文化名城千年文脉的重要举措。实施文物精品战略,必将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使老城区文化旅游走上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一个新台阶,有一个新飞跃。目前,我们急需做的是:主要包括陈氏书院的深度开发、做大做强南越王博物馆、加快南越王宫的发掘和博物馆的筹建、筹建沙面博物馆、重现五仙观风采、千年古道振雄风、中共三大会址和新河浦洋房别墅的开发利用、筹建新广州博物馆等项目。
(三)充分开发老城区宗教文化史迹
据统计,广州老城区的寺观教堂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光孝寺、怀圣寺光塔、圣心大教堂、沙面露德圣母堂、六榕寺),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先贤古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多处。主要包括进一步开发光孝寺、六榕寺,加快大佛寺的扩建工程,扩大怀圣寺的面积和整治先贤古墓,恢复三元宫的历史原貌等项目。
(四)筹建广州老城区文化旅游风景线
老城区的文化旅游资源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数面积不大,四周被民居或现代化高楼所包围。而长期以来,文化部门对文物古迹奉行“重在保护”的原则,在合理利用方面开发欠佳。对广州老城区的文物古迹深邃的文化内涵未能深入发掘,没有根据游客的心理,寓史于游,寓教于乐。“小、散、弱、不耐看”是广州文物景点普遍存在的特征,从目前的情况看,广州的文化和旅游还没找到最佳结合点。
我们认为,要建设首善之区,促进广州老城区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充分认识广州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发挥“南粤自古留胜地”的优势,要突破以往广州老城区文物点散、面积小和文物一个个独立的死框框,通过点(文物保护单位)、线(几个相邻文物点连成一线)、面(能代表广州某段历史时期典型风貌的街区)的结合,重点开发,重点投资,重点发展,形成一批独具广州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广州老城区文物史迹风景名胜旅游网络。使名城广州形成一种连则成线成网,散则各成群组,蕴含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网络。有了这个网络,广州便可以向广大中外游客充分展现南国名城古代文化的风姿,更可吸引和网罗天下游客,从而使文物由死变活。具体建议如下:主要包括越秀象岗一线连、进一步开发华林寺、锦纶会馆和玉器街、欧陆风情沙面游、西关大屋探民俗、珠江史迹游览线、整治改造小马站书院群、文德路恢复文化韵味、先烈路上慰英魂、将英雄广场打造成为广州中心广场等内容。
加大扶持区和行业博物馆的力度,使广州的文博事业形成省、市、区三级网络,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文博体系,各司其职,和谐发展,各自发挥作用。
(五)扩大宣传促销,提高老城区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1.加强广州老城区悠久历史的宣传
我们要认真重视和发挥媒体的作用,跳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误区。现代社会离不开媒体。媒体有非常强的导向力和感染力。我们要保护老城区的文物和发展旅游就必须加强和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的联系,加强文物旅游方面的宣传报道,系统地介绍广州的历史风貌、文物古迹,使游人充分认识名城广州的历史。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利用侨乡的优势,积极宣传促销,拓展海外市场
广州濒临南海,自古就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市。广州开放时间较早,广州人移居国外的历史悠久,近代广州籍的华侨遍布世界五大洲,成为我国华侨最多的城市之一。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进一步加强广州旅游文化的宣传促销,积极开拓旅游海外市场。
(六)正确处理老城区文物与旅游的关系
广州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地上地下的文物都很丰富,这是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但是,广州没有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没有名山和世界文化遗产,并一向被人看作是商贸城市,给人印象是“有旅少游”,“留不住客,更争不到回头客”。不少人觉得广州没什么东西好看。实际上,有两千多年城建历史的广州老城区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引人入胜的大景区。只是过去我们忽视了这个很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大景区。因此,在新世纪中,我们要努力提高广州旅游的地位,进一步处理好文物和旅游事业的关系,充分利用老城区文物众多的优势来发展旅游业。
【注释】
[1]课题组成员:李明华、郭凡、黄淼章、程存浩、郭立新、胡巧利、阎小青、傅宗芳、朱明敏、李珩、程小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