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

研究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认为,提升广州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对增强广州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及世界文化名城培育至关重要。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瓶颈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力与经济实力不相匹配,新兴产业远远落后于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

研究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

广州文化产业创新力与世界文化名城培育

华南师范大学 俞梅珍

《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提出,勾画了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宏伟蓝图,对促进广州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意义深远。关于世界文化名城的内涵,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研究,还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它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世界文化名城,首先必须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城市,传统文化能够得到充分挖掘与利用,与现代文化相互交融,城市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相得益彰;同时,城市与城市文化应该具有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本土文化特色不断推向世界,与世界文明互动发展,具有世界知名的文化产品品牌,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

毋庸置疑,文化产业与文化产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纲要》提出的广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4项工作之一,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广州的重要支柱产业,使广州成为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创意之都”。本文认为,提升广州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对增强广州文化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及世界文化名城培育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提升广州文化产业创新力的视角,分析产业发展的创新瓶颈,探讨提升产业创新力的战略策略。

一、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与本土文化特色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天然优势,广州具有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代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巨大潜力。

首先,2000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身居华南地区最大城市,广州天然成为区域性文化产业的聚集中心,同时集聚了影响全国以及国际的能量。

其次,广州在历史、语言、文化习俗和人脉资源等方面与港澳的天然联系,在文化产业的对外开放和利用外部资源中有着地缘优势。

第三,从现实产业转型来看,“广州制造”向“广州创造”发展的迫切性,成为拉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按照广州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规划设想,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与优势传统产业构成广州创意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基础。广州对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是,尽快将其在加工制造产业方面的优势向技术和设计创造产业优势转变。服务于这个战略规划,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在财税、土地、投融资、人力资源等一系列政策方面给予扶持。

第四,从对全国的影响力来看,广州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

(1)新闻服务业发展迅速。广州作为一个常住人口一千多万的南方最大都市,人们生活节奏很快,每天早九晚五的工薪阶层人群,在早晚从家里到工作单位之间的通勤时间,孕育了巨大的报纸产业市场需求,因此,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报业集团,创造了国内城市少有的文字媒体产业业绩,将一个被认为濒临于夕阳产业边缘的产业做成了高速增长的朝阳产业。

(2)广州文化产业利用本土文化传统,结合市场运作经验,组合国内外产业资源,做影视文化精品成绩引人注目。广州曾经做出过《外来妹》、《情满珠江》、《和平年代》等一系列精品。结合岭南文化的影视产品,直击社会时弊和市民生活的新闻报道与评论,是业界难得的亮点。省级电台、电视台主营收入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领先。

(3)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和南方交通枢纽,图书、音像产品的产销额高速增长,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极具规模。图书出版、发行、印刷等产业的规模在国内名列前列,培育过中国第一代流行音乐的广州,在美术、音乐、体育动漫、游戏等产业领域业绩较为显著。

在具备上述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广州文化创意产业也有着不少不尽人如意的地方,尤其是受到创新力不足的制约。从横向的比较来看,广州与深圳是广东经济发展的“双子星座”,都是经济发展的高地,但是深圳选择了“文化+科技”的发展模式,依托高新技术和设计人才聚集的优势,创意设计、动漫及网络游戏等与数字网络技术相融合的新兴行业发展迅猛,硬是将一个几乎没有历史文化积淀的移民城市,办成了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大市。其创新性优势值得广州借鉴。

二、广州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创新瓶颈

文化产业内涵非常丰富,英国新加坡等国称为“创意产业”,美国称为“娱乐业”或“版权产业”,韩国称为“文化产业”。撇开文化产业所包含的具体内容界定上的差异,从本质上看,创新因素无疑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亚运会为广州在国内外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形象,其成功的关键是本土特色文化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瓶颈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力与经济实力不相匹配,新兴产业远远落后于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

2008年数据显示,深圳、北京、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增速,分别保持22%、19%、20%的增长。深圳的优势更是十分突出。从行业看,深圳的平面设计在全国乃至亚洲具备领先优势,6万多名从业人员、超过6000家设计企业,为创意设计产业注入无限活力;网络游戏方面,深圳网域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开发“中国游戏中心”网站注册用户超过1亿,腾讯QQ拥有近4亿用户,已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即时通信服务商;深圳已建成的创意产业园超过36个,以及华侨城集团、大芬油画村、雅昌企业集团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此外,南山数字文化产业基地、深圳创库、深圳动漫城、深港动漫网游孵化基地、深圳动漫一条街、怡景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等一大批创意产业园,成为信息、展览、教育与交流的平台,聚集了大批专业设计师,吸引了大批创意设计企业进驻,显现出集群效应。

2.产业主导型产品自主创新不足,企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总体上稀缺。

广州许多文化产品或与文化产品相关的硬件产品,具有对外部资源依附的特点,主要还是以国际贸易为主,引进、模仿、开发外围产品,这是目前广州文化产业的根本性局限。文化创意产品交易环节上的市场成熟度高于生产环节,音像产品市场、电器产品市场、电脑产品市场在广州都能形成一条街,与服装批发、海产品批发一样购销两旺。然而,这只是依附于国外产业技术和产品基础上的一个贸易环节。除了新闻报业方面有较多的自主产业经营的元素外,其他在设计、产品的创意,甚至是硬件配套的加工制造等环节,广州都有很多需要填补空白的地方。(www.xing528.com)

3.整个文化产业的生产和交换的规模化、聚集性不足,影响产业的创新力。

文化产业需要一定程度的集约化经营,以便于企业的研发、市场营销和产业战略实施。大企业的创新优势表现为:企业内部可以形成专业化分工,能够独立开发出新的创意平台,并在设备制造、市场谋划、相关衍生产品推广等方面形成力量。没有足够规模的文化产业大企业,特别是没有一定集约化经营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所形成的产业园区,就不能吸引国内外足够多的人才和资金等关键性生产要素的集聚,也无法在一个相对专业化运作的市场、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产业群落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

4.广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机制与创新动力缺乏症比较严重,创新受限制。

广州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具有聚合省内各种资源的优势。但是作为一个省的行政管理中心,具有众多的国有国营文化事业单位,文化产业发展受体制内因素限制,管理机制仍然比较僵化。省直、市直属文化事业单位,满足于从财政获得运营资金,对于来自于市场的竞争压力缺乏足够应对策略和动力。另一方面,民营文化企业由于规模不足,缺少形成产业引擎的龙头企业,也陷入创新激励不足的境地。

5.广州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较弱。

广州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但是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例如深圳有华为、中兴通讯、腾讯等在国内或国际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广州却难有能与之相匹敌的信息技术企业。相应的信息技术所支撑的诸多的文化产业链也延伸不足。

三、提升创新力: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产业的发展经常需要通过对资源、市场和发展瓶颈做战略性审视,从谋篇布局角度给予规划,寻找自己城市发展该项产业的空间,谋求产业新的市场机会。笔者以为,着力于创新力的提升,是推进广州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在国内外谋求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与影响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1.文化体制创新与文化产业资源的进一步释放。

商业文化与文化商业之间不是自然而然可以划等号的关系,文化的商业化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和孕育。作为一个商业文化气氛浓郁的历史古城,广州有适合商业发展的天然土壤。然而适宜于贸易的商业发展环境,不等于适宜于文化产业商业化运作的市场机制已经具备。需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将依然保留在省直市属国有事业单位当中的文化产业资源予以释放。需要划分不同类别的文化产业部门,将其按公益性大小,从纯公共品、半公共品和私人产品的产品性质加以区分,形成不同的管理与激励机制。

2.企业组织创新,激发企业创新的活力。

企业规模不足是制约创意产业创新不足的主要因素,大型产业组织的培育应该作为重中之重。产业创新是需要组织资源来将要素资源按一定生产函数组合起来,由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大型产业组织就是重要的组织资源。

研究当前世界上新的具有创新生命力的产业活动,多是由某一个具有强劲创新实力的企业集团去组织要素资源,形成研发、设计、制造和营销的流程组织力量,才构成了某些产业的一波又一波的创新现象。例如最具创新活力的IT产业,在移动互联网这个新兴产业领域,通过苹果谷歌等能够有效组织产业要素资源的企业集团,将硬件(手机)、软件(网络平台)和资讯内容(搜索引擎服务、电子书刊、网络音乐等)都有效组合在一起,提供可以进行移动消费的互联网资讯解决方案,不仅引领着产业发展先机,更引导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使一个只能在房间里固定消费的IT产业,发展成可以移动消费的全新IT产业。广州需要有这样一种具有组织产业要素资源,形成提升产业规模与产业创新平台的巨型企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珠影集团、广州广电传媒集团等,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可以担负起这其中的投资控股的组织资源功能,撑开产业集团大伞,让相关要素资源有一个聚合起来的机缘,通过专业化、集团化形成产业创造能力的空间与土壤。但是,目前由于技术资源的约束,这些大型企业组织对创意设计、动漫、移动互联网服务等产业影响力有限。

3.重视产业聚集效应,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广州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更有激励效应的政策推动。产业内技术专业化分工和互补有利于加快产业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广州现实来看,依托原有文教、体育和艺术集中的天河板块,在发展有自主专利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方面具有优势,可以通过推动这一板块发展,来拉动相关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产品研发、加工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一所斯坦福大学能够培育多个IT产业全球知名品牌,一所华南理工大学也能够培养康佳创维、TCL等家电企业的总裁。但围绕着一个文化创意产品来不断创新、制造、营销等,形成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平台和产业链条的现象,还没有在珠江三角洲出现。

洛杉矶能够有好莱坞这样影视产业基地,为美国源源不断创造出具有美国文化精神的故事和时尚概念。那么能否有一种代表中国南方创业文化精神的文化创意产业集团,结合广东现有的报业集团、影视集团、艺术美术资源,在某一个适合的地点和时机中,创造性形成这样一个基地,哪怕先是出现一个类似于北京“798”那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4.创新政府产业发展战略,提升政策杠杆效应。

从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来看,广州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导向有偏向制造业的倾向,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战略调整与政府具体的政策激励与引导。从制造强势到文化创意强势的产业结构转变,需要找到变迁的着力杠杆,才能撬动原有的偏向制造加工到以创造服务为核心的产业升级途径。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产业创新力,涉及科学研究、教育培养等基础性文化资源的整合、原有产业资源的利用、市场培育和机制构建,这些都需要整体规划和设计。例如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发达国家早已经将少量科学学位教育与大量专业工作性学位教育区分开来。多数人经过专业性硕士学位的训练,提升了本科生的基础性知识和专业创造技能,成为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专业人力资源,进入社会和产业从事应用性开发;少数科学学研究生继续留在科研院所从事基础性研究。而我们的培养体制虽然有所变化,但培养模式创新、教育内容创新都很欠缺。外部资源的利用对广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极为重要,亚运会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是总体而言,在吸引与利用外部资源方面,政府政策的杠杆效应仍然不足。

《广州建设文化强市培育世界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的制定与实施,标明广州已经开始向着世界文化名城的目标出发,我们希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创新力的提升,能够成为广州走向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推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