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十二五文化产业实践

广州十二五文化产业实践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各项工作都面临重新布局、重新规划,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本课题的目的旨在梳理、总结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为即将开局的广州“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性依据。

广州十二五文化产业实践

面向“十二五”的广州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

广州市社科院课题组[1]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方案》,这是建国60年来首部全国性的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时期。发展文化产业关系到国家竞争力、软实力的问题。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国家战略竞争的重要力量,在拉动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等多方面,都存在着重要的作用。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各项工作都面临重新布局、重新规划,文化产业也不例外。本课题的目的旨在梳理、总结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为即将开局的广州“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性依据。

一、广州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

(一)创新发展战略

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是文化产业保持战略领先的活力来源。从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来看,创新战略是必由之路。文化产业作为工业化的规模生产,是以复制出大量可供消费的标准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生产形态,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产业不需要创新。随着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恩格尔系数比例的变化,人们文化的需求不断增长,人们获取文化产品的途径日趋便利,文化产品之间也存在着更为激烈的同质竞争和跟风效应。有一个成功的案例在先,就会有源源不断乃至后来居上的仿效者。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政策,维护自己的创新性和利益,这固然是合理的市场体系、法律框架所应当保护的。但是知识版权不可能包办一切,在合理合法的框架里面,面对可大量仿效、复制的文化生产形式,如果不注意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创新特点,维护文化创意的持续性和特殊性,就会落入边际效益递减的泥潭。文化产业的文化优先、内容为王的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必须要通过创新来不断实现自我更新和发展。正是在强调创新性的意义上,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形成你我难分的交集,以创意为要,以创新为发展的活力来源。文化产业创新战略要求,通过产业创新能力的实质性养成,激发并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要结合物质和文化、有形和无形的条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创新体系,广泛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数字化、技术化能力,根植传统,面向世界,实现创意能力在丰富的文化内涵基础上的不断提高,从而带动文化产业走出有自己国家、民族特色的成功之路。

(二)集群发展战略

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集合系统产业链内产业关联密切的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彼此联系的企业及其相关支撑机构,通过在空间聚集,协调各种资源和优势,形成互补的合力,造就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一般而言,文化产业集群分为核心文化产业集群、外围文化产业集群和相关支撑机构集群等类别。按我国2004年国家统计局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分类标准,具有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但从文化产业的实际分类内容来看,彼此生产的产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融性,边界不是很明显,这与文化内容可以被多个层面共同应用的弹性特点有关。通过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能迅速有效地激发、共享、凝聚产业中的相关企业的产能、创造力。产业集群发展,有助于协调企业关系,不断地延伸产业链,优化资源配置,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规模效应的优势,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创造力。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战略对于文化企业参与国际文化产业角逐,提升抗风险能力、研发能力,积聚资源和资本优势,提升整体文化产业竞争力,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实施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战略,应该注意依托地缘、城市群的优势力量,加快建立、重点扶持、精心培育一批具有较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效应的文化骨干企业和产业基地,优化文化企业的战略重组,突出重点项目,整合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基地,创建产业孵化器,带动产业链的关联发展,形成集群效应,实现集约发展。

(三)人才发展战略

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创新能力,依赖于文化产业创意的水平,而创新能力和创意力,根本上依托于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人才的水准。文化产业的人才发展战略,即是要在文化产业中实行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是新兴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文化产业的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助于实现产业自主创新,使企业在经济竞争中具有更大的弹力、适应力、竞争力。文化产业的人才发展战略,要注意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推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影响力的人才、团队、大师级人物,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带头作用和示范作用。要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储备,活跃文化交流,强化企业的文化含金量和创意水平。同时要注意培养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加强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演艺经纪人、项目策划人、推广创意人的培养和引进。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建立文化产业交流的国际化平台,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并通过办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等方式,培养解决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匮乏问题。

(四)品牌发展战略

文化产业需要注意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积极主动地形成、利用品牌的带动效益。成功的品牌意味着强大的符号资本和文化影响力、辐射力,具有诸如导购、识别、契约、降低购置风险及个性展现等多种功能,对于营销对象、受众心理有强有力的作用,影响着受众的消费决策、购买行为以及忠诚度等等。作为文化产品,品牌缔造出来的文化消费的边际效用呈现的是递增效应。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证明,文化产业的品牌通常具有技术含量高、衍生能力强、可持续性大等等产业优势。可以说,文化产业的品牌是文化生产力和竞争力具体而微的体现者,具有相当大的产业积聚效应,有利于带动产业链的发展,对吸引资本投入、吸引人才等各方面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效应。应整合各方资源,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企业优先发展,形成品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创造出一批高质的、原创性强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精品,并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电子平台和宣传途径,打造在国际上过硬的、有品牌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产品知名品牌。

(五)“走出去”发展战略

文化“走出去”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是表达国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增强文化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展现自身价值,肩负新时期全球责任的战略要求。作为文化与经济结合至深的产业形式,文化产业尤其要坚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通过积极有效的外向型努力打入国外文化贸易市场,在国外消费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缩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扭转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在国际文化产业格局中的滞后被动局面,营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建立新型的文化外贸体制,使我国从文化产品输入大国转变为文化产品出口大国。通过“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有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贴近文化输入目的地的受众需求,在给世界人民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为我国优秀文化的输出和表达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安全、平衡国际间力量都关系重大。通过“走出去”,文化产业可以在更加国际化、全局化的舞台上锻炼成长,推进国内文化企业的海外投资,开拓世界眼光和未来眼光,培养创新和合作精神,对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体制改革都有重大意义。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应特别注意打造文化出口基地与产业园区,推动文化出口结构的调整,孵化、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形成文化含金量高的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应根据所要走入国家和地区的对象性需求,结合当地受众的大众化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通过细化、区分本地受众群,有选择性地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将文化隔阂造成的障碍减弱到最小。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在文化输入地生根发芽,实现文化项目或产品的本地化、落地化植入。

二、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与产业布局

文化产业以文化消费为导向,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的。文化市场的规模决定文化产业的规模与产业布局,广州文化产业要异军突起,在“十二五”期间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必须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现代市场观,确立自己的政策定位与发展策略。

(一)广州文化消费状况

根据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分类方法,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主要指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运输、娱乐文教、居住和杂项共八大类消费品在消费中的组成情况。因此,从统计意义上说,文化消费就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在整个消费预算中所占的比例。

1.2001—2009年广州市民文化消费构成及变化

在文化消费方面,2009年城镇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为4136元,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18.1%。2009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是2001年(1516元)的2.7倍,比重也由2001年的0.132上升到2009年的0.181,见下表1。

表1 广州城镇居民2001—2009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变化

原始数据来源于《广州统计年鉴》(2001—2009)。

广州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从2001—2009年一直呈上升趋势,2004年突破2千元,2007年突破3千元,2009年突破4千元,见下图1。

2001—2009年,广州“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总体上呈波浪式上升,见下图2。

图1广州市城镇居民2001—2009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变化

图2广州城镇居民2001—2009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支出占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

2.消费特征

(1)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总体上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迅速扩张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包括文化娱乐用品、文化娱乐服务和教育。2001—2009年,随着家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的不断增长,居民在文化娱乐用品、文化娱乐服务和教育的支出也不断增加,见下图3。

2009年,在4136元的文化消费支出中,文化娱乐用品为784元,占19.0%;文化娱乐服务为2253元,占54.5%;教育为1099元,占26.6%。文化娱乐服务占的比重最大,其次是教育,再次是文化用品。

图3广州城镇居民2001—2009年“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构成

文化娱乐用品、文化娱乐服务和教育三项,2001年占“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比重分别为24.0%、52.5%、23.5%。2002年变化剧烈,主要是教育急剧增加,支出是2001年的2倍多,比重突然上升到47.2%。究其原因,主要是广州市2002年开始实施新的中小学招生方案,对家庭教育支出影响较大。2003—2009年文化娱乐用品和教育支出在数量上都缓慢上升,而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则一路高升,2007—2009年更是急剧上升。

(2)团体旅游是文化娱乐服务的主体,中等收入家庭增长较多

团体旅游消费是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2009年市民用于文化娱乐服务的支出为人均2253.2元,其中团体旅游为1834.1元,比重约为81.4%。

2003—2009年,广州市民团体旅游的费用不断上升,平均由2003年的人均582.0元上升到2009年的1834.1元,见表2。

表2 广州城镇居民2 0 0 3—2 0 0 9年团体旅游支出(单位:元)

(续上表)

数据来源:《广州统计年鉴》(2003-2009)。

分析上表可以发现,总体上广州市民团体旅游支出不断上升,但低收入家庭的支出却总体呈现下降态势,2003年支出为人均189.4元,2007年则为80.2元,不及5年前的一半; 2008、2009年又有所增长,但仍未达到2003年的水平。2003—2005年,高收入家庭有所增长,但幅度很小,2008、2009年却突然上升,2008年是2007年2倍,2009年是2007年的3倍。2003—2007年团体旅游支出增长较多的是中等家庭,5年内中等偏下收入户、中等收入户基本上都翻了一番,中等偏上收入户是5年前的1.5倍多,达到高收入家庭5年前的水平。2003—2007年的数据证实,出游与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相关关系,不过当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这种关系开始变弱。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2009年情况有所不同,未来经济形势稳定后,中、高收入家庭的旅游消费会有所回升。

(二)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消费不足、内需不足是广州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发展经济,特别是文化经济的有力手段,也是广州未来面临的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广州发展文化的关键就是以拉动文化消费为核心确立自身的发展策略。

1.建设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文化市场、文化产业有自身的运作规律,“十二五”期间,政府力争进一步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为各类文化企业提供一个可以自由竞争的平台,为文化市场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文化产品。

——破除所有制界限,制订、修正一系列相关政策,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与国有、集体文化企业一视同仁,根除部门利益。

——从机制上降低文化事业单位从事经营活动对文化市场的破坏,明确事业单位、企业各自的定位和活动空间。

——明确做大做强的正确方向,从政策方面确立广州未来是要做大广州整体文化经济,而不是仅仅组建更多的垄断性国有企业。

——加强文化市场的监控和管理,打击文化侵权行为,保护知识产权和消费者的消费权益,营造健康的文化生产和消费环境。

2.建设更加优良的文化投资软环境

“十二五”期间,创造一个更加优良的文化投资软环境,吸引更多投资者把资金投入到文化上,解决广州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广州文化生产能力。

——把文化政策的严肃性和延续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避免“准入门槛”忽高忽低、政策漂浮不定,避免“一刀切”式的管理行为。

——出台相应的法规,出台三到五部法规,替代相应的政策、指导意见,从法规的角度防范市场投机和减少投资的行政性风险。

——切实提高职能部门的办事效率,文化主管部门、工商税务、公安、消防、供电等部门的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制订一系列投资审批和办证流程指南,并编印成册。

3.进一步打造知名消费品牌

“十二五”期间广州应当严格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原则,充分发挥“试验田”和带头大哥示范作用,解放思想,突破常规,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方向,壮大产业规模,确立消费品牌,推进广州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广州珠江数码集团、广州出版发行集团等大型企业争取2015年前上市。

——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形成珠江水景游、田园风光游、山水度假游、西关文化游、时尚创意游、欢乐休闲游等全系列旅游线路,2015年广州的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5亿人次。

——大力投入文化娱乐业。通过鼓励大型高档娱乐项目的建设,带动娱乐消费,提升消费档次,扩大影响,形成品牌。力争2015年广州文化娱乐业从业人员达到50万人。

——文化“走出去”有大发展。确立以服务外包为先导、自主品牌逐步崛起的文化产业外向型发展模式,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产值以年均15%的增长率递增,2015年文化产品出口力争达到6亿美元。

4.引导市民文化需求

“十二五”期间,力争广州城市文化品位与文明程度上一个新的台阶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和各种公共文化活动质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积极健康的人文环境,提高广大市民的文化热情,激发市民对文化和文化审美的追求。

——切实提高市民的文化鉴赏能力。坚持在城市社区和乡村多开展社会艺术教育,组织群众性的社会艺术实践和欣赏活动,进一步培养社会艺术教育师资力量。

——提高市民文化消费比重。力争2015年城镇居民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达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20%。

(三)广州文化产业布局

结合广州市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规划,根据各区县既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明晰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形成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县文化产业发展态势。

按照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规划定位相协调的原则,广州市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整体思路为:充分发挥各区县比较优势,实行错位发展与协调发展相结合,按照中心城区—副中心区—中心镇—一般乡村地区的圈层呈梯级发展;以中心老城区为核心区,发展出版发行、广电传媒、创意设计等产业门类;在珠江两岸利用河岸景观、旧仓库、古民居、知名高校、现代楼宇重点发展时尚消费、演艺、广告产业;在东部地区重点发展数字科技与内容研发、工业设计数字通信网游动漫软件等产业;在南部地区依托琶洲国际会展中心大学城、长隆文化产业基地发展文化会展、印刷、演艺娱乐产业;在北部地区利用土地与生态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产品贸易与物流等产业。

针对各区县既有文化产业基础与特色,以各区县文化产业集聚区为龙头,形成各区县文化产业支柱产业:天河区着重发展软件设计、平面创作、动漫游戏软件产业;越秀区建设成为广州的动漫产业基地、传媒出版中心;海珠区建设为文化会展中心;荔湾区建设为岭南传统文化旅游中心;白云区建设为音像制品、生态旅游中心;黄埔区打造为东部历史文化旅游中心;番禺区、花都区打造为文化表演、休闲娱乐中心;萝岗区建设为工业设计产业中心;南沙区打造为粤港文化产业合作桥头堡和示范区;增城市与从化市打造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复合型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三、“十二五”期间广州文化产业政策支撑体系的优化

科学地制定文化产业政策,可以鼓励竞争、反对垄断、营造健康的文化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城市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广州文化产业要乘势而上,成为城市经济新兴的支柱产业,对现行文化产业政策支撑体系进行梳理、创新和优化是一件非常必要的工作。

(一)“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法律与政策问题

近几年来,广州市围绕文化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组建集团性文化企业、推进文化创意园区和创意企业发展、构建规范有序的文化产业市场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强化城市文化核心竞争力的规划、政策和条例,这些政策规定既有涉及文化产业各行业发展的专项性经济政策,包括融资贷款政策、担保政策、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文化协作与对外交流政策等方面,也有推进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的配套性综合政策。

虽然在政策规划与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由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国内可供参考的经验不多,现行政策基本上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形成,计划经济的痕迹尚未消除。加之这些政策都是由不同的主管部门制定和颁布,部门利益保护色彩浓重。在整个文化产业政策的价值规定、功能及政府对社会文化资源的权威性分配中,应有的公共性、公正性和公平性比较差。这注定了现行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效用的局限性,在“十二五”期间存在着创新与优化的问题。现行文化产业政策之局限性主要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1.文化产业政策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

2000年开始出台的有关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如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规定》、文化部颁布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以及广东省、广州市在贯彻中央政策精神下出台的地方性文化产业政策,都及时表现出对具体问题的针对性,但由于产业发展尚未充分,文化体制改革的阶段性,这些政策通常缺乏对整个产业的宏观把握。政策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依赖市场的调节,更多的是将政府意志通过强大的行政权力延伸到文化领域,其发挥的还是政府的行政管理功能,属于行政权力在文化产业的自然延伸。可见政策制定和实施并没有完全建立在对市场规律的把握和遵循的基础上。作为产业经济的有效组成部分,新兴的文化产业必然要求沿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固有规律稳步发展,而此前制定的产业发展政策,还不能完全建立在对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的系统和全面的把握上。这是现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最大局限性。

2.文化产业政策与全球化的产业规则尚未有效接轨

在经济文化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当代,各国在文化贸易领域里的协作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强,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文化产业再也不能局限于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关门运转,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其制定的规划、战略和各项政策必须符合《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原则,如此才能参与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进程。由于国内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开放总体上趋于谨慎,开放程度远低于其他经济贸易行业。根据《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文化产业核心领域,非公有资本基本上是被禁止进入的,在关系文化安全的进口领域,非公有资本同样被谢绝进入。此外文化领域普遍存在的地域管制,使得文化产业真正的市场化局面远未形成,行业管理中行政干预的现象比比皆是,造成了文化产业对外交流与竞争的不充分,在市场准入与营运管理方面,无法真正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

3.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体系不完备

市场经济是以法律、规则和次序为基础的经济,其发展与外部规范化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只有通过法律法规手段来调控文化市场,才能逐步建立起完备和成熟的文化市场体系。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文化方面或与文化产业有密切关系的法律法规,如《著作权法》、《知识产权法》、《教育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专利法》、《商标法》、《广告法》、《文物保护法》等,但文化产业立法,总体失衡的问题仍然突出,部门规章远多于国家立法,呈现出单行条例层出不穷,但掌管宏观的基本法律常常缺位的现象。尤其是缺乏保障和规范文化市场主体方面的法规,造成了民间资本所关注的法律地位、权益保护、退出机制等核心问题得不到解决,文化投资风险急剧攀高,投资主体受限、投资渠道不畅等现象。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仍然习惯于依靠政策号召和行政措施对文化产业管理,忽视用法制手段引导、保障文化产业发展,无形中加深了文化市场的不规范程度。

4.配套政策仍有空白

2003年颁布的穗府〔2003〕12号文,基本上属于宏观的导向性政策,但相应的配套政策没有进一步细化,各行业实施细则未见颁布。到目前为止,广州还没有制定重点文化产业行业促进条例。至于文化园区管理、重点文化企业认定、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及管理办法、退二进三园区土地财税配套政策等等,都还没有成文规定。相反,同为改革试点城市的上海、深圳、北京却在近几年中制定颁布了大量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如北京市先后颁布了十九项涉及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很具体,调节的产业领域非常明确,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2006)、“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2006)”、“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部分(试行)”(2007)、“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贷款贴息管理办法(试行)”(2007)、“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担保资金管理办法(试行)”(2009),等等。上海市则颁布了“上海市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指南”(2006)、“上海市创意产业集聚区认定管理办法(试行)”(2008)。杭州市印发了“关于鼓励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08),江苏省则设立了20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基金(2009)。相比较而言,广州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正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但对于园区发展规划及企业投资,推动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帮助企业减轻经营成本、走出融资困境方面,在政策规定方面还呈现一片空白。

(二)创新文化产业政策的目标和主要原则

“十二五”时期将是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广州实现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迎头赶上的关键时期。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广州的文化产业将保持其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积蓄更加强大的产业力量。作为党和国家文化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政府间接管理文化事业,促使其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经验表明,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文化产业的兴衰同样在于创新。应努力创新文化产业政策支撑体系,这对于抓住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文化产业平稳快速发展、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文化产业政策创新优化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十二五”广州文化产业政策的创新优化应围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广州市新兴支柱产业为战略目标、遵循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要求,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部署及2020年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按照以人为本、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立足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肩负起为国内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探索、试验和导向的使命,努力破解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政策瓶颈,引导国内文化产业走上快速发展轨道。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5年文化产业政策创新与优化的主要目标是:

引导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丰富文化产业新型业态,形成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以结构调整、功能提升和布局优化为重点,提升城市文化集聚功能、文化辐射能力,打造创新型的文化产业都市,奠定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

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企业的集群发展,规范文化园区建设,优化区域经济结构,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培育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扩大文化对外贸易,增强文化产业的社会就业功能,最终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广州新兴的支柱产业。

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领域的改革开放,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力争在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构建开放有序、公平透明、充满活力的文化市场。

图4 价值链视角下的文化产业集群

2.创新优化政策的基本原则

创新和优化文化产业政策必须坚持两大原则:

第一,协调好宏观与微观、地方与中央政策关系的原则。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要考虑到国家体制因素,学会处理中央与地方政策的关系。中央政府制定文化产业政策,通常是着眼宏观和长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总体部署,主要目标是实现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其政策内容往往是指导性和原则性的,不可能兼顾到每个城市的产业特点。作为广州市地方政府,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时,必须处理好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的协调问题,摆正全局与局部、中央与地方、长远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形成中央与地方合理的利益协调和利益分享机制,如此才能遵循国家产业政策的总体要求,立足于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时对路的文化产业政策。

第二,优化产业政策必须坚持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原则。在制定和优化文化产业政策过程中,决策者们必须及时、准确地了解地方文化产业的布局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远景,制定政策时遵循严格的程序,避免政策制定的随意性,这样才能保证出台的政策具有科学的针对性,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优化文化产业政策,还要充分发扬民主,听取民意,了解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改变过去只有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政策的做法。在整个政策研究和形成过程中,必须确保公开、透明的协商环境,形成广泛的公众参与局面,吸纳不同的意见,使出台的政策能充分反映各方面的利益,避免政策制定者的短视和片面性。在政策制定程序方面,应强化政策制定过程的法律监督机制,减少政策决策的随意性。这有赖于确立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程序,并以法律的形式将程序固定下来,这是维护文化产业政策科学性和民主性的法制前提。

(三)创新文化产业政策的建议

从广州文化产业发展特点出发,作为国家产业政策的地方配套,“十二五”期间,广州在文化产业政策的完善和创新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地方立法和政策制定方面,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健全地方配套性的产业政策体系

改革每推进一步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必须坚持政策引路,用好政策激励,完善政策保障,在认真落实好国家文化经济政策的同时,重点完善配套政策,在财政、税收、融资、工商、价格、资产管理、社会保障、国有土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给予有力支持。“十二五”期间,广州应重点研究制定《广州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和《广州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以纲领性的产业政策统领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学习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经验,尽快制定颁布重点文化行业发展政策、文化企业融资担保政策、重点文化企业认定办法、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与管理办法、文化企业土地利用(退二进三)政策等专项规定。将保护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构建完整的产业政策系统。

2.创新融资政策,突破融资难关

近几年,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已引起投资者的极大关注,但金融服务缺位已成为制约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瓶颈。一方面银行等金融机构因金融产品和服务不适合文化产业而出现文化企业贷款难;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因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而造成融资难。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作为振兴规划的配套措施,2010年4月8日,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9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其主要任务是要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瓶颈,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开发适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加大有效的信贷投放,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健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

为落实九部门的《指导意见》,广州应加强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建设,创新金融服务,具体措施如推进文化企业联合公开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信托,加快文化企业低成本融资和上市步伐,扩大文化企业上市规模。试点发展风险投资,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风险投资领域,降低准入门槛,放宽政策限制,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界限。可以学习上海市政府发起设立的“上海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的运作经验,尝试成立广州市政府控股的风险投资担保公司,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创意风险投资领域,同时拓宽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投资范围,利用外资成熟的技术和营销渠道。可以以天河软件园为基地,创建全新的文化产权交易机构和文化产权评估体系。一方面在园区范围内率先推进文化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文化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机制和共享体制,另一方面可以打造权威的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为文化企业突破金融瓶颈、实现文化产权的市场价值创造条件。

3.加速文化产业政策与国际惯例接轨

我国已经加入WTO,这表明我国已经认同并接受了一种全球性的法律次序,置身于这样的国际环境,文化管理需要保持充分的透明度,文化政策要遵循国际惯例。入世之后,文化产业贸易量增长迅猛,关税不断下降,来自境外的投资者将大量资金投进广州的文化领域,他们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和技术,一方面使当地的文化市场迅速活跃并扩大,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也涌现了一些棘手问题,如市场次序、融资渠道、专利保护、审批环节、土地使用等等。在体制更新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本属正常,但作为文化管理的权威机构,广州市政府有必要利用中央授予的改革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在文化管理政策与国际接轨方面积极有为,主动争取授权,修订和完善涉外的文化交流和贸易政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清理和减少文化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减少审批环节,逐步消除文化投资障碍。对于条件相对成熟的行业领域,试点推行“一次性审批制”,即以最初审查或最高审查部门为标准。如以演出、网络游戏为例,凡经过文化部审批,省市文化部门就无须再行审批;如在其他省市已经审批或准,则在广州仅需备案而已,无须再次审查。在电影、网游、动漫领域的运营可以学习日、韩和美国的经验,尝试对其内容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以此减少行政对文化经营业务无休无止的检查评估,吸引更多的境外文化公司和基金会入住广州,从而使广州真正融入世界文化名城的格局。

4.以新媒体为试点,探索构建传媒特区的政策突破

近年来我国新媒体传播的硬件技术和支持条件已经基本同步于国际发展水平。2008年,随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这一推动新媒体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媒体的商业传播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认可。目前有超过200家互联网站经广电总局批准从事视听节目传播业务;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南方传媒集团和杭州广电集团获准与电信部门合作,试验开展IPTV业务;同时获准的还有中央三台、上海文广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通信方式的手机电视业务以及北京、广东等省级电视台在本地开展通信方式的手机电视业务。这使新媒体——主要指互联网+手机——的受众已经超过了电视观众。

作为开放前沿、改革试点城市,广州应充分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有关“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精神,敢吃螃蟹,研究新媒体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对新媒体投资(包括优势突出的传统报业、电视)向中央提出更宽松可行的政策建议,为国家完善传媒的投资营运政策作出更多积极的探索。从城市内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考虑,以新媒体为主导的传媒产业很可能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强劲增长点。广州要顺应这一发展大趋势,抢占以创新、创意为内涵的新媒体产业战略制高点,通过与信息产业部门的合作,引导和推动信息技术与媒体产业的融合。在国家尚未放开传媒产业的控制前,可以提出以新媒体为主干的传媒特区发展构想,做好调研和规划,制定新媒体发展特区的政策框架,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和扶持政策。利用改革与特区的先发优势,引导业界重点发展新媒体产业,并对周边产业形成强大的拉动效应,使区域内城市群的资源优势,包括投资、人力资源、消费市场、历史文化资源,在空间布局上,尤其在传媒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和增殖链上形成互动、互补的协作关系,最终形成一个以新兴传媒为核心的、共生共存的传媒产业发展群,使广州不仅成为华南地区传统媒体中心,而且是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新媒体文化中心。

5.规划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市场政策

文化产业市场的根本基础是维护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市场竞争,反对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和垄断。但是,在文化市场管理政策方面,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是按“条块”分割的方式设立的,实行“专业归口管理”而非市场竞争。由于部门利益之争,同级政府部门之间也会因管辖权不清而发生相互扯皮现象,更遑论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人为阻隔了。2009年6月开始的《魔兽世界》网络游戏主管权之争,同属于中宣部主管下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文化部由于管辖权争议,致使网易公司耗费2亿美元的大陆代理权迟迟无法正常运营。在文化产业领域,还有些企业甚至利用与权力机构的联系和企业的社会公益性质,垄断资源,操纵市场。“十二五”期间,广州应根据CEPA协议精神,以及广佛同城化发展方案的要求,积极行动,推动制定区域内文化产业市场一体化及相关的管理政策,打破行政区域分割的藩篱,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建成开放透明的、生产要素自由配置的具有全球性辐射力的文化产业市场。作为国家重要的门户城市,广州应率先破除行政辖区的人为限制,归并政府文化管理职能,限制行政行为对文化市场的过多干预,提高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对共同的文化市场营运政策实施的成效,应委托独立的中介机构进行定期的监测、访谈并作出专项评估,以及时发现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6.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的力度

文化产业的生产链是由内容创意、生产输入、发行(大规模生产)和交易等四大环节构成,其成长主要是以创意、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核心动力。因此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文化产业快速有序发展,政府最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就是要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所总结出的最能支撑和保护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与规范体系。从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到计算机软件法律制度,正是人类社会对知识产权从法律上加以规范和保护,才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创新和文明进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鼓励文化创新、繁荣文化市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2008年6月由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这是我国继“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发展战略”之后发布的又一重大发展战略。广州应根据战略实施要求,重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行政执法体系建设。针对目前文化产业市场管理中的经常性问题,尽快完善以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具有高附加价值的产业。应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从完善地方法律制度的层面规范和保护知识产权及文化创新权益。同时针对我国对WTO组织作出的承诺,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保护为核心,尝试建成全国最大的电子出版物交易平台和完善的传媒市场调查监控系统,以高技术手段打击侵权盗版行为,减少文化市场中大量存在的盗版现象,保护文化产业投资者的利益。

四、广州文化产业领域的改革突破

在推进广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广州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发展以文化论输赢的认识越来越深刻,通过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促进了广州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建立,为广州文化产业进一步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消除转企改制瓶颈,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转企改制

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广州从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入手,积极寻找改革的突破点,解决改革中遇到的关键问题,确保干部职工的利益不受损失,改制后的企业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要求,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制涉及的单位多、人员多、变动大,为减少震动,广州市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配套政策,使改革中涉及的干部职工都能得到妥善安置。比如:采取措施解决离退休人员“待遇差”的落实,保持转制前已退休和转制时提前退休人员原事业身份退休金待遇不变;广播电视台整合后,人员分别由有关方面全部接收安置,确保整合期间不出现人员下岗;开辟提前退休通道,使转制时差5年退休的符合条件人员可以按事业身份提前退休,等等。消除了改革障碍,推动广州出版社等26个经营性文化单位成功转企改制。同时,注销广州市新闻出版发行中心等4个没有市场生存能力的单位,并对资不抵债的广州新时代影音公司依法实行破产。至此,广州市属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工作。

(二)构建多元化扶持机制,推动文艺院团全部转制

大力推进文艺院团改革,将广州杂技团、广东省木偶剧团、广州歌舞团各自原属事业单位的剧团改制为公司,成为独立企业法人,同时成立实行事业体制的“管理中心”,按“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保留改制前原事业编制人员事业身份,新人按劳动合同法办理;将广州粤剧院、广东音乐曲艺团、广州话剧团、广州芭蕾舞团的优良资产剥离,进行企业登记,走向市场。面对市文艺院团市场生存能力较弱的现状,广州市采取了为院团提供配套专业演出剧场、合成排练场、演员宿舍,实施院团经费综合定额包干,政府优先采购转制院团文艺产品,推动市属媒体与市属所有文艺院团定向项目合作,建设文化旅游剧场,建立市促进文化艺术发展繁荣基金会资金等多项帮扶措施,既确保改革平稳有序地进行,又激发文艺院团艺术创造活力和增强市场生存能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三)推进经营性文化资产重组,做大做强文化企业集团

按照“强强联合,优势叠加”的思路,推动文化企业资产重组,组建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促进规模化经营。整合市区出版发行资源,将广州出版社、广州音像出版社并入广州市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并购区(县级市)新华书店资产,以广州市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优质资产为股本发起设立广州新华出版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做强做大出版发行业;组建广州珠江数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广州有线”为依托,拓展“珠江数码”、“珠江宽频”、“珠江移动”、“珠江在线”等新兴媒体业务,打造多元化新媒体产业格局;组建广州影视文化传播发展有限公司,引进社会资本,加快股份制改造,打造电视剧制作、生产、营销平台,现正抓紧制作《高第街儿女》、《大清国商》、《十三行》、《我的三十年》等电视剧,推动影视产业做大做强;整合全市电视播出机构和有线电视网络资源,大力推进交互式数字电视平台建设,提升全市电视事业和有线电视网络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四)推进新闻媒体优化组织结构和制播分离改革,提升新闻媒体竞争力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从优化组织结构入手,建立“党委领导与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科学管理架构,实行党委会、管委会,编辑委员会、经营委员会和集团下属单位的三级管理模式,在党委会、管委会的领导下,编辑委员会全面管理集团采编业务,经营委员会全面管理集团经营业务;剥离经营性资产,成立国有独资的广州传媒控股有限公司,统一经营管理集团经营性文化资产,发挥属下上市公司九阳传媒的投融资平台作用,构筑以报业为核心的多元发展产业链,谋求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发展;深化发行体制改革,实行真正意义的发行产业化和现代化;集团所属媒体实行分类改革,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等报刊直接转制为企业,党报和时政类报刊继续实行事业体制。广州电台剥离经营性资产组建广州广播有限公司,负责经营业务和资产管理,稳步推进非新闻类频率、节目的制播分离改革;广州电视台组建编辑委员会和广州电视发展有限公司,逐步建立和完善宣传业务与经营性业务相对分开、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相辅相成的管理体制。

(五)推动文化管理制度创新,激发文化事业单位活力

投资8500万元建设广州市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整合市文艺创作研究所与市文学创作研究所组建广州文艺创作研究院,整合广州画院与广州书画院组建广州画院,实行“个人工作室”制度,推进政府采购制度、项目资助制度、奖励制度等投入和管理制度改革,激发文艺工作者文化创造力和生产积极性。创新文博资源管理体制,在保留原市财政事业投入和人财物全部移交的前提下,将市属11个博物馆(纪念馆、管理所)委托给区管理,调动区管理文物、发挥文物社会经济效益的积极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把广州市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城市文化发展优势。

五、“十二五”期间广州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领域构想

(一)重点发展文化会展、新闻出版、广告等三大主导行业领域

1.文化会展

以立足珠三角、服务全国、面向海内外为宗旨,以品牌国际化、管理规范化、运作市场化、服务人性化为方向,借助广州市地处珠三角核心圈区位优势和强大的产业优势,强化政府对会展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完善会展业管理体制,营造优良的会展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多门类、高档次、强辐射的现代会展业。通过“展、会、节联动”,实现会展产业一体化发展。以展商为中心开展营销服务,以客商为中心开展贸易服务,以受众为中心开展需求服务,完善包括展览、工程、会议等服务在内的服务体系,完善会展产业链条。整合市场、人才、信息等各种资源,打造区域性文化创意活动会展品牌,整合“广州国际设计周”、“中国国际漫画节”、“广州大学生原创动漫大赛”、“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声响亚洲”(广州)文化节”、“中国音乐金钟奖”及“广州日报华文杯报纸优秀广告奖”等已有大型活动,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和专业性,提升文化会展博览业整体规模和综合竞争力。

2.广告业

根据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工作方针,贯彻落实《广告法》,坚持广告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逐步构建广告业公共服务管理体系。积极调整和优化广告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广告业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竞争力,促进广告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强广告业技术创新,鼓励广告企业推广运用科技成果,运用新型广告材料、开发新的广告载体,提高广告制作和发布的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拓展移动电视广告、手机短信广告、网络游戏广告等新业务。支持具有综合实力的广告企业组建跨国、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广告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主业突出、特色明显、核心竞争力强、综合能力强的广告企业,参与国际广告市场竞争。保护消费者和广告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广州广告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3.新闻出版发行业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更好满足公民基本文化权益需要为出发点,按照建设文化强市战略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保证。以集团化建设和产业园区为载体,充分发挥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努力在图书、报纸、期刊、印刷、发行、电子音像等领域创立知名品牌和强势企业。大力实施精品战略,着力推出一批反映当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展高端水平、传之久远的标志性工程,推出一批弘扬岭南文化、促进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精品力作。推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贴近市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出版物。大力发展现代印刷业,以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作为产业发展指导,逐步实现“印前数字、网络化,印中多色、高效化,印后精美、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以高新技术手段推动产业升级,掌握印刷先进技术,实现传统印刷业向“高、新、特、精、专”的转变。加强出版物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鼓励出版单位积极利用第三方物流,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强出版物市场监管与版权保护。牢牢把握发展主题,把广州出版业发展成为内容产业的龙头,文化传播的主阵地,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二)巩固提升文化旅游、广播电视电影、文化用品贸易、文化产品制造等四大传统优势行业领域

1.文化旅游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广州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结合广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北部优化发展地区着力开发绿色生态旅游。挖掘广州市历史建筑、景点的历史文化价值,发展历史文化旅游。发挥岭南文化中心地优势,发展岭南民俗风情旅游。充分开发温泉资源,大力提高与发展温泉度假旅游。发挥广州现代制造业的优势,开发工业观光旅游。适应现代都市人需求,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着力优化广州旅游环境,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开发一批古村、古镇、古民居的旅游项目,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加快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推进旅游景点开发建设精品化,旅游产品宣传促销品牌化,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努力把广州打造成为全国甚至东南亚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2.广播电视电影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内容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集团化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向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以珠江数码集团为龙头,继续整合全市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实现对广州市广播电视网络的统一建设和用户管理,研究适合广东特点的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技术、应用以及商业模式。以广播电视节目改革为中心,打造广州广播电视特色,做到节目定位更加准确、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影响更加广泛,充分利用地方新闻、文化和民俗资源,巩固提高收视率,扩大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打造“珠江宽频”品牌,做大珠江移动多媒体信息有限公司。加快珠影旧厂房改造步伐,推动建设珠影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具有国际性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地,吸引南方、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影视人才、项目在珠影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集聚发展。进一步实施“村村通”工程,扩大农村有线电视覆盖,全面推进事业和产业发展,增强综合实力,全面推进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的现代化。

3.文化产品贸易

利用广州作为“千年商都”的优势,提升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发展水平。以万菱广场为载体,整合一德路特色商业街众多的玩具、精品专业市场资源,全力打造广州市动漫衍生产品交易中心。进一步提升万菱广场、国际玩具城和泰康仰忠精品商品交易市场的市场功能,整合、改造其他小规模的市场。加强对文德路字画商业街的改造,创新该商业街的商品交易功能,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投资和参与的方式,发展该商业艺术长廊集文化艺术品的创作、展示、文化传播、信息交流和批发贸易的功能。打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集书画艺术和创意设计衍生品的展示、体验、消费于一体的创意体验功能区。支持广东音像城做大做强,提升发展水平,鼓励其通过中国音像商务网开展音像制品网上交易业务,发展以B2B和B2C为核心,以信息中心和中国音像商务网黄页为两翼,强化正版音像制品防伪和网上交易的技术安全,利用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建立音像行业的企业、产品、流通的动态数据库及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大力发展专营办公设备、办公家具、办公文具及体育用品、劳保用品、小学生智力开发用品等文化用品的连锁销售业,以培育和打造专业文化用品连锁经营的品牌。

4.文化产品制造

充分利用广州市及珠三角制造业发达的优势,优化行业结构,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水平。推动原创动力、达力动画等企业开发衍生产品,鼓励奥飞动漫做大做强,大力发展玩具制造业。扶持珠江钢琴集团做大做强,钢琴业务要优化产品结构,巩固竞争优势,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提升盈利能力,数码乐器要整合国际技术资源,迅速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以高性价比快速抢占市场,逐步向主营业务转变。结合广州装备制造业发达的优势,提升印刷专用设备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及电影机械制造等文化设备生产发展水平。

(三)着力培育网游动漫、创意设计、新媒体等三大新兴行业

1.网游动漫业

以不断强化网游动漫原创设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基本着力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通过有效的产业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促进科技、产业和市场资源的整合和良性互动。突出重点发展产品,积极鼓励各种形式、题材、类型、风格和样式的漫画创作,并通过书报、期刊等载体予以刊登和展示。突破单一的生产观念,建立市场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链,鼓励动漫游戏企业与其他行业的企业合作,积极开发包含网游动漫形象相关衍生产品,包括图书期刊、音像制品、儿童玩具、少儿服装、学生文具、日用商品、娱乐设施等。加强国家(广州)网游动漫产业基地、从化动漫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的建设,不断扩大网游动漫园区的规模和实力,吸引国内外知名动漫游戏企业入驻园区发展,聚集产业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经营。以创品牌、树形象为宗旨,重点扶持壮大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出若干个规模较大、有自主开发能力和自创动漫游戏品牌的创作主体,创作出一批知名作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动漫游戏品牌。加快建设动漫游戏产业教育培训、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产品展示、信息交流、体验等中心,整合资源,快速构建集创意、研发、产品制造、市场推广为一体的动漫游戏产业人才培训、生产创作、市场运营体系。

2.创意设计

从广州产业发展的现实出发,顺应国际国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培养创意设计人才、鼓励原创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优化发展环境为基本着力点,通过合理的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有效整合各种创意设计资源,推动创意设计产业集群的迅速形成和持续发展,建设具有国际水准、岭南特色的创意设计产业,促进广州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依托广州强大的汽车工业实力以及比较完善的零部件配套体系,以日产汽车全球第四个研发中心、东风日产乘用车技术中心落户广州市为契机,大力发展汽车设计产业。抓住随着住房改革的稳步推进,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人们对家庭装修、室内设计的要求也日益趋向个性化、多样化,从而推动对家具设计需求不断增长的机遇,大力发展家具设计产业。抓住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导致模具产业快速发展的机会,大力发展模具设计产业。发挥广州玩具制造优势,促进动漫和玩具上、下游产业链条之间的结合,大力发展玩具设计产业。充分认识到服装行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设计成为服装行业发展先导的必然趋势,大力发展服装设计产业。发挥广州番禺作为全国珠宝业的四大加工基地之一的基础优势,大力发展珠宝首饰设计,推动产品款式设计和花色品种创新、加工设备革新等技术活动。

3.新媒体产业

新媒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等新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电视、手机、PDA、MP4等设备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能够实现个性化、互动化、细分化的传播方式。以广州日报为龙头,大力发展数字化出版,支持以科技开发为主的自主创新,鼓励、扶持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数字电视网为主要载体的图书、报纸、期刊、数据库、新闻、游戏、动漫、音乐以及电子书等各种数字产品的开发、制作、出版和销售,鼓励开展基于各种网络的出版、发行活动。借助3G先进技术,把广州日报电子版、滚动新闻、语音呼叫和广州手机用户对接,使广州日报能随时全面“掌”握在手中。利用广州动漫原创在全国领先的优势,丰富手机动漫内容产品,使手机动漫成为国内外用户重要娱乐选择。加大移动电视终端投入,实现广州公交车、出租车、商用车、楼宇全覆盖。进一步丰富信息资讯的传输,抢占未来国家广播电视、通讯及宽带网络三网融合的技术高端。拓展网络文化服务功能,打造广州网络文化品牌,加强数字化内容产业开发,发展数码电影、数字艺术、宽带接入、视频点播、数字娱乐等新型文化传播方式,拓展互联网服务领域,提升文化品位,实现规模效益。

【注释】

[1]课题组成员:曾德雄、贾云平、李燕、陶乃韩、梁礼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