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方法研究

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方法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亚运时代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形象建设思考广东工业大学课题组[1]广州拥有两千多年历史,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城市特有的要素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改革前沿的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更是首当其冲,诸如城市特色消退、交通堵塞和环境破坏等问题更加尖锐,城市建设矛盾重重。这些节点大致可分为历史性节点、文化性节点、交通性节点和现代标志节点等,它们是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

广州培育世界文化名城方法研究

后亚运时代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形象建设思考

广东工业大学课题组[1]

广州拥有两千多年历史,是我国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广州又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城市用地规模、人口数量成倍增长,呈现出重经济、轻文化的粗放发展模式。城市特色营造难免千篇一律,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建设管理一刀切的现象常常出现。虽然近10年开展了“三变工程”和亚运前的城市环境整治,城市形象得到较大改善,但往往还只是沿街一层皮或局部的整治,缺乏整体意义的提升。因此,广州要建设成为世界名城,就要以世界眼光全方位多领域地重新审视广州的发展与战略定位,特别是从广州的实际出发,挖掘出优势潜能,营造特色品位,才能全面提升广州的城市形象。

一、整体把握、突出重点、形成体系

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有其丰富的城市形态和深厚的历史文脉。城市形态往往包括城市的空间格局、建筑形态和自然地貌等要素,是相对静态的能反映城市意象特征的大规模物质实体,其可读性也是城市文脉、城市形象的载体。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城市特有的要素都遭遇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作为改革前沿的历史文化名城广州,更是首当其冲,诸如城市特色消退、交通堵塞和环境破坏等问题更加尖锐,城市建设矛盾重重。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和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城市格局已从原来的“云山珠水”向“山城田海”的大山大水格局迈进,城市的特色元素更加多样、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就要全盘谋划、形成体系。一是要统筹全局抓标志性的节点,二是要依据自然的地形、水系、街道、城市轴线和绿道等形成可观可游的景观特色路线,三是依据这些“点、线”向街区纵深渗透并延续至整个功能片区,从而形成“点、线、面”全方位景观体系,使未来的建设能有据可依,既主次分明、又时序有节,保证全方位的稳步推进,实现城市景观环境整体提升。

(一)精心打造标志景观

突出重点就是要选择标志性的节点进行建设。这些节点大致可分为历史性节点、文化性节点、交通性节点和现代标志节点等,它们是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每当提到国际知名城市时,人们往往最先想起的也是这样一些令人激动、振奋的节点。可见,建设文化名城,一方面要利用自身深厚的文化创造特色空间,另一方面还要塑造新的标志性空间反映时代特色,形成新旧交融充满律动的城市形象。如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被喻为“欧洲的客厅”;悉尼的歌剧院成了澳大利亚的象征;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注重城市天际轮廓线的保护,其文艺复兴时期建造的市政厅钟楼和圣母大教堂已构成视觉标志并成为城市的象征。目前上海陆家嘴、西安的雁塔广场等也都成为城市的名片。未来广州要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除了要完善已建成的名胜古迹陈家祠广场、城隍庙、镇海楼等和现代标志节点琶洲会展中心、海心沙和花城广场等这些“窗口”地带外,还应结合城市发展找出新的关键性节点如航空高铁站场、广州新城的标志节点等进行建设。

(二)丰富完善景观线路

建设好主要街道、岸线,也是城市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法国的香舍丽榭大道、上海的浦江两岸都常被人们赞赏向往。作为广州,传统的北京路、上下九和珠江沿岸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位于天河中央商务区的天河路两边已集聚了多个高档次酒店、商业综合体,但其商业特色不突出、环境品位不高,与将来打造世界级的中央商务区的目标还相距甚远,还需进一步提升完善。另外,两条新旧中轴线和绿道是联系东西南北、新旧城区的天然纽带,其开发建设的潜力很大。传统中轴线为越秀山—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海珠广场;新城市中轴线为燕岭公园—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赤岗外事区并继续向南沙拓展延伸; 而6条绿道将进一步丰富广州“山城田海”的景观内容,是紧密联系城市景观与岭南村落并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纽带,这些都是展示城市魅力的连续动态的景观线,要精心建设并串联成高品质的步行街区和开敞的外部空间形象,让人们记忆深刻,这对树立城市独特的形象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近年来珠江沿线的建设虽有很大改观,但南岸高耸的住宅群如一道城市的屏障,使城市天际线单一呆板,同时,滨江路沿岸不连贯又使其景观形象大打折扣,这些在后续建设中都应加以改进完善。

(三)拓展深化街区景观

目前,很多老城区的环境质量差、设施老化。新区建设也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如楼盘之间的边缘地带“脏、乱、差”现象还屡见不鲜,这为名城建设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除了点、线景观建设之外,还要依托新旧城区各自的特色进行全面建设才能整体提升广州城市形象。各区域要在立足岭南特色的大背景下,根据不同功能需求和目标定位,进行统筹规划,提出建设模式,全方位有序建设改善。老城区要注重改善环境和市政设施,注重反映传统的岭南文化,延续传承千年的古城风貌,如突出越秀区的“古城文化”、荔湾区的西关风情、东山区的近现代历史文化、海珠区的滨水文化、黄埔区的古港文化以及芳村区的“千年花乡”文化等特色。新城区要展示时代特色,体现高新科技、品牌商业、运动休闲、宜居城乡的景观形象。如珠江新城和天河体育中心一带要突出世界级的中央商务区的总部经济形象,科学城、知识城、大学城等要突出其先进的科技文化特色,亚运城、奥体中心要突出运动休闲宜居的特色,还有IT园区、创意产业园等都要突出其创新艺术的产业特点。广州景观体系概括归纳如下。

二、立足文化、着力细节、体现特色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城市如果失去高水平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环境,其城市形象将缺乏内涵和特色,因此,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最宝贵财富,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继承、创新和弘扬先进文化的基础,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塑造城市形象的关键要素。

(一)立足文化

广州是秦汉繁荣的都会,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其内名胜古迹众多,数不胜数,双脚及处皆是历史。除罗马雅典等少数几个城市外,巴黎伦敦莫斯科等名城均比广州年轻,却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广州名城建设就要善于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曾经一段时间由于旧城区大量开发建设,加之管理和认识的滞后,许多文物建筑、传统街区及古树名木被过度利用、错位利用,甚至遭破坏,出现了阮仪三先生所描述的“前所未有的重视、前所未有的破坏”的现象,抹去了无数的文化史迹和城市特色。如建于明朝的广州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圃“湛川祖祠源远堂”和“龙葵钟公祠”,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目前也进行了维修和安排专人管理,但只是对文物本身进行了保护,其周边环境杂乱,违章建设与历史建筑格格不入。“湛川祖祠源远堂”现为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馆,但其入口空间窄小,商贩摊位拥挤门道,严重影响了历史建筑的整体风貌,很难展现伟人视察此地的历史意义,也不利于区域环境的整体改善和文化特色的建设。可见,有历史并非有历史感,如不从其文化历史背景加以保护利用,这些珍贵的遗产在当下急功近利的建设中可能变成“负担”而被破坏或“遗忘”。

(二)着力细节、体现特色

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名城建设也不例外。特别要从前阶段大拆大建粗放式发展中吸取教训,审慎精约建设是后续发展的必然之路。面对广州丰富的遗产文化、深厚的人文精神,这些都体现在城市建筑、人文景观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在保护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时,就应着力细节,去普查、分析、研究和制定保护利用的方案。国外很多城市对传统建筑和旧城中心的保护非常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细致入微的保护法规和规划方案,使城市风貌得以保存。如日本京都传统街巷的保护,注重对传统街区的基础形态、肌理和历史建筑的形式、空间的保护,使地区的风貌特征、历史文化等得以完好保存。英国早在200年前就开始古建筑的保护,使伦敦在成为高度现代化的国际城市的同时仍闪烁着一座历史名城的光辉。法国巴黎保留了诸多名胜古迹,其城市悠久的文化使之成为世界上难得的旅游之城。

广州历史文物众多,首先,要进一步毯式地搜查摸清各类历史建筑的情况,并加以分类评价。以文化脉络为主线,深入发掘历史文化名城形态构成的自然、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以保护空间形态为主,切实开展对历史城区分区研究、历史文化保护研究、特色建筑群的风貌与价值研究以及旧城区传统城市空间形态等的专项研究。对山体水系、风景名胜、古村名木的特色进行研究。由此,明确各级文物保护范围和划定建设控制地带等。

其次,在形态特征保护的基础上,以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内质、使用功能、保护价值与保护状况为标准,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遗产利用方式。国内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方式大体概括为五类,即观瞻式、实用式、体验式、纪念式和复合式。广州在探索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方式上,尤其应反映文化遗产外在形态所蕴含的属性特征、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成就,力求从根本上再现它们的深刻内涵,恰当建立古代文明现代文明的结合点。如把越秀、荔湾老城区部分当作整体的“博物馆”来营造,把文物和环境结合起来整体保护,细化其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界线,并分别制定具体保护措施,对重要文物建筑采用观瞻纪念式保护,体现其文化背景和原真形态。对有代表性的地段,按体验模式进行建设,形成可观可游的实用生活场景等,延续其历史文脉。可在修复改造方面适当融入新的设计手法,对于空间、材质、尺度、形式和门窗等特色元素进行符号提炼,嵌入少量现代材质进行点缀,以体现时代特色,展示城市新旧共生的意象特征,如丹麦名城奥尔堡的历史街区保护就是很好的范例。

同时,对特殊的历史地段和场景恢复改造时,还应从社会民俗和文化意境方面深入研究,细到植物选择、构筑物和堤岸等也不例外。如广州西关荔湾涌的改造,传统上曾是“一湾清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历史语境,但改造后两岸树木改种榕树,虽都是本地树种,但其意境荡然无存。同时,广州有名的小吃“艇仔粥”也源于此,当年的渔船、驳岸、码头汇成了喧嚣热闹的繁华景象,而现在岸线被渠化、码头消失,可以说与以往的场景大相径庭,虽环境有明显改善,但传统韵味不再呈现。

除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地段要审慎对待外,其他区域也应进行有计划地精心完善,把提升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作为最终目的。老城区要着力改善其环境,增加休闲娱乐场所。新城区应完善配套设施,注重空间尺度的把握,营造亲切交往的场所。同时,环境建设中除保证安全舒适外还要有特色趣味。在雕塑小品广告招牌、街道照明、绿化铺装和街道家具上都要以人为本,细致设计,体现环境设计匠心,这样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无形中提高了环境的文化品位。如北欧的许多城市可谓环境设计无处不在。

瑞典一广场雕塑竟为一石加工而成,可谓“一石两用,虚实合璧”、省材又独具匠心。另外,这些环境设施的设计既要有统一的风格,又要体现街区文化的内涵。铺装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多采用传统板石,卵石材料,体现当地传统风貌,容易与环境协调呼应。古树名木要保留利用,并用其组织景观和柔化空间的硬质界面。同时,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系发达,水文化丰厚,在景观建设中还要充分利用驳岸、码头、小桥和水榭等景观元素,注重亲水性的营造,突出环境特色。

三、注重生态、低碳节能、迁善管理

当前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建设生态城市、提倡低碳经济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广州既是文化名城,又是快速发展充满活力的特大城市,每天的能耗和垃圾排放数量惊人,生态建设迫在眉睫。可以说,能否低碳建设、低碳生活,城市是否生态直接关系到名城建设的成败。(www.xing528.com)

(一)注重生态

我国传统城市大多依山傍水,具有较好的自然生态景观,城市传统格局也因山就水呈现出各自的风貌特色。但因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公园绿地被蚕食、山体水系遭破坏,重创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使城市形象受到损害。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使城市生活更美好的根本保证。从国内外其他著名城市的发展建设来看也大都与所在的自然环境密切结合,才使得这些城市既满足了功能使用要求,又拥有自然和人工系统交相辉映的城市景观。如北美许多城市中心留出大片的原始森林,已成为生态建设楷模,城市被誉为大自然怀抱的现代文明;澳大利亚的堪培拉将其自然特征如山、水、湖转化为城市的系统要素,与城市功能空间有机结合,处处碧水绿树,城市形象清新宜人;深圳诸山环抱、绿树成荫的深南大道、市区内的超大面积绿化和近在咫尺的红树林,是当之无愧的生态之城。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珠水穿越白云山侧卧,传统以来就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典型的亚热带美丽城市,但近年的发展也带来山体破坏、水系污染堵塞现象。首先应对珠江和内河涌进行疏通治理,发挥亚热带城市的优势进行普遍的大地绿化,见缝插针复建街头绿地和多个规模相当的城市公园和森林公园,加强绿道建设,使广州形象在向“山城田海”的大山大水格局迈进的时候,仍能“再现”往日的“半山渐入城,六脉皆通海”城市宜居的生态意境。

(二)低碳节能、迁善管理

众所周知,交通拥挤堵塞加大了能源的消耗和空气的污染,给城市形象带来了负面影响,出行是否便捷、经济、舒适和安全,是人们评价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就名城建设而言,低碳出行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是城市低碳生活的重要内容。首先,完善道路网络,建立多元化的交通体系,积极推进公共交通是低碳出行的保证。国外许多著名的大城市,其公共交通发达,地铁几乎可达城市的每个角落。同时,要注重步行街区的建设和自行车道拓展完善,并与公共交通无缝对接,形成完整的城市交通体系。一方面,有利于保护好城市原有的空间尺度和道路肌理、延续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善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及大气质量,另一方面,极大地节约能源和促进市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国外发展较快,如20世纪70年代西德城市的步行街为214条,到80年代已发展到800条左右,而且步行街的长度及区域也在扩大,形式也更加多种多样以符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童话般美丽的丹麦可谓自行车王国,相关的自行车道标识精美,设施系统完备,市内空气清新,单车出行更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

人们常说“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可见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城市有序发展的保证。但长期以来存在着认识和理论上的缺失,采取粗放式的建设管理模式,一方面违章建设多,另一方面大拆大建和马路“拉链式”建设严重,消耗大量建材和产生巨量的建筑垃圾,给城市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可见,名城建设还要提高管理决策的综合效能和规划设计的水平,要立足长远谨慎行事,做到有机更新、渐次推进和低碳建设。特别是当前正在推进的“三旧改造”政策,面对大量的旧厂房、旧村落,更要开展细致的调研,应多元化、有节制地加以利用改造,而不能简单化加以拆迁来建“高、大、新”的街区。如可结合原有的厂房、村落的历史特色和建筑质量打造文化创意园等,如北京的“798创意园”、上海的“田子坊”、深圳的“大芬村”和版画村的改造利用,不仅避免了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还保存了城市发展的记忆、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也为城市形象带来新亮点。目前广州改造红砖厂、小洲村等也是很好的尝试。

同时,作为城市管理体制的重要部分的公众参与机制应健全起来,要加大公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营造“以人为本,民主参与”的现代规划理念。加强宣传引导力度,使市民对城市的历史文化产生强烈的自豪感,才能以主人翁的态度自觉珍视维护现有的文明,并积极参与到城市的形象建设中来。

四、结语

亚运会的召开提升了广州城市形象,也使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被更多人关注。未来,广州要建世界名城还面临许多问题和矛盾。就城市形象建设来讲,特色还不鲜明、资源利用还不合理充分。因此,必须立足城市文化生态背景,借鉴国内外相关建设经验,统筹规划,抓住重点、精约建设和完善管理。唯有通过节制理性的建设,才能再现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近代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地的文化特色,成为名副其实的“山城田海”多元生态景观并存的美丽花城。

参考文献

[1]阮仪三,丁枫.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战略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06,(2).

[2]王建国.城市设计的整体性理论[J].城市规划,2002,(11).

[3]阮仪三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4]黄卓.挖掘城市历史文脉,重塑名城特色[J].城市观察,2010,(3).

[5]边宝莲,曹昌智.历史文化名城的形态保护与文脉传承[J].城市发展研究,2009,(11).

[6]朱雪梅,王国光.文化,生态,效率——对当前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建设的思考[J].北京规划建设,2003,(6).

[7]王景慧.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J].城市规划,2004,(10).

[8]李光旭.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研究[J].山西建筑,2009,(6).

[9]朱雪梅,王国光.立足城市文化,建设特色广州[J].城市开发,2003,(10)

[10]朱雪梅,程建军.传统街区改造复兴模式研究[J].南方建筑,2008,(4).

[11]珠三角文明城市群论坛第一站广州站.城市景观让城市更美丽——从广州大变看城市景观建设[R],2010-12-26.

【注释】

[1]课题组成员:朱雪梅、程建军、王国光、潘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