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产业与贸易制度下的国家利益冲突

全球产业与贸易制度下的国家利益冲突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保留产业与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国家利益冲突一、保留产业与国际多重均衡在现代产业中,产业优势模式可能仅仅是历史事件变幻无常的结果,比如一场战争有可能使一些国家加大对飞机等军用产品的投入,并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产业;由于一些可能毫不相干的历史事件,可以使一国在设备、知识或技术、人员等方面确立起优势,从而在某个产业中确立自己的领先地位。

全球产业与贸易制度下的国家利益冲突

第四节 保留产业与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国家利益冲突

一、保留产业与国际多重均衡

在现代产业中,产业优势模式可能仅仅是历史事件变幻无常的结果,比如一场战争有可能使一些国家加大对飞机等军用产品的投入,并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产业;由于一些可能毫不相干的历史事件,可以使一国在设备、知识或技术、人员等方面确立起优势,从而在某个产业中确立自己的领先地位。而领先地位的获得,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消失,新的竞争者想要进入此产业就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新的竞争者进入此行业将把全球经济推向一个新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效率较低的厂商在新厂商进入的同时慢慢减少产量直至退出该行业,而其他有效率厂商的进入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世界经济在新的位置上稳定下来,那就是每个产业只有最具有优势的国家在生产。

当今的国际贸易中大部分商品并不是可以小规模就可以进入的,更多的商品是诸如汽车、机床或电视机之类的商品,这些行业的经营者往往需要足够的生产规模和有效的生产技能和经验,这种产业往往给新进入者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为在新进入者试图进入的同时,旧有的厂商仍然在边干边学中稳步前进,这就更增加了进入难度。戈莫里和鲍莫尔(Gomory.R&Baumol.W,2003)用“保留产业”[20](retainable industry)的概念表示了此类特征的产业,即启动成本很高并由此导致难以小规模进入的产业。由于保留产业的高启动成本,使得原有厂商能够避免新进入者的威胁,因而市场力量倾向于维持现状。当然这种保护也不是绝对的,比如日本就成功地进入了高启动成本和规模经济特征明显的汽车产业半导体产业,并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

戈莫里和鲍莫尔(Gomory.R&Baumol.W,2003)用一个类似于古典模型的两国模型考虑国际分工的均衡,但是所有的产业都是保留产业,在一个由保留产业组成的世界中,一国只生产一种产品,国家之间任何一种专业化的分工都会因高进入成本的存在而趋于长期存在,并因此而成为一个稳定的结果或者说均衡。同时既然存在着在不同生产国之间分配产品的可能性,也就存在着大量不同的可能均衡。为了说明可能的均衡数量,戈莫里和鲍莫尔(Gomory.R&Baumol.W,2003)计算了多种可贸易品的数量与可能均衡数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如果两个国家交换10种商品,那么均衡就有可能达到1000种。具体数据,如表2-2所示。

表2-2 均衡数量和商品数量

img32

对于如此多的可能均衡,我们所选择的最终均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历史偶发事件,而不是一个必然结果,并且一旦选择了某个均衡,在自由贸易的世界里,市场力量倾向于维持该均衡,而不管此均衡对两个贸易国家的福利影响。尽管均衡的选择是偶发事件的结果,但最终均衡的不同选择对于全球效率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很显然,中国具有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其他重要的资源,似乎应该能够大规模生产汽车,但是事实却非如此,而日本缺乏各种资源,反而是汽车生产大国,这样一种现实的分工显然对于世界的效率有重大的影响,并且,各种可能的均衡对于参与国际分工的不同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可能均衡如此之多,对于国家福利的影响和全球效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同的分工模式对于不同的国家利益方面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冲突。这种冲突表现在有些国家不愿意接受自由贸易条件下的某些可能均衡,而市场力量倾向于维持既有的模式,这就可能引起某些国家的政府干预,以偏离现有均衡而达到有利于其自身利益的其他均衡。

二、自由贸易与国家利益冲突

在具有规模经济的自由贸易的环境里,贸易并不见得使得每个国家都能够获利,当存在大量保留产业时,总会有某些均衡结果使某些国家的境况比实施闭关自守时要差。

如图2-1所示,在一个10个产业的两国模型中,大约有1000个可能的均衡结果,图中A点是其中的一个均衡,假定在这一均衡上,本国的国民收入为9万亿美元,外国的国民收入为11万亿美元,那么世界总收入为20万亿美元,图中一国占世界收入份额用横轴表示,全世界收入用纵轴表示。以此类推,每一个均衡都可以用一个点表示,用计算机模拟计算的所有可能均衡结果的10个保留产业的均衡图如图2-1所示。

img33

图2-1 多种可能均衡

图2-1包含了大约1000个点,这些点代表了模型中所有的专业化均衡,在均衡点上代表一个国家是某一特定产业的唯一生产者,如果再加上所有可能的非专业化结果,即某些产品由两个国家同时生产,就会出现更多的点。这些点以独特的方式出现在一个明显的带状区域内,其带状区域总是一样的,两条细线就是其上下限。上边界线表示世界收入的最高水平,在由两国组成的10个产业世界中,世界收入水平会因世界收入在两国之间的不同划分而发生变化。我们发现,在图形的两端,只有一国生产所有商品,此时经济效率最低,世界收入最低,而在图形的中端,世界收入最高,每个国家都能够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从而提高世界收入。当然,即使在一国所占世界收入比例固定的情况下,均衡点也是有很多的,这说明,其中有些均衡点是合理的,而其他点则是不合理的。这些较好的均衡点接近上边界,而较差的均衡点接近下边界。

img34

图2-2 本国国民收入

图2-2表示其中的一个贸易伙伴(本国)的可能均衡,横轴表示本国占世界收入的份额,纵轴表示本国的国民收入。图2-2实际上是由图2-1转换而来的,通过将图2-1中的高度,即世界收入乘以本国所占世界收入的份额或百分比就可以得到图2-2中的高度,而横轴没有变化。结果我们发现,本国的上边界线开始于左端的零点,最初,带状区的上边界线随着世界收入上边界线的上升而上升,但是,当本国的份额超过了世界收入的顶点时,本国的上边界线仍将继续上升,且其上升速度减弱,因为此时世界收入在下降,最终,本国的上边界线在世界收入边界线最高点的右边某个点处达到最高,而后开始下降,在右端,本国的份额达到100%,它与世界收入是上边界线的高度一致。

img35

图2-3 外国国民收入(www.xing528.com)

同样的道理,外国也面临着同样的曲线(图2-3),只不过图形的方向正好相反,因为本国收入增加意味着外国收入下降。我们发现,外国带状区的形状和边界线与本国的形状和边界线相反,大致上来说,本国的与外国的正好是一个镜像。不过本国的最佳均衡点与外国的最佳均衡点处于不同的区域,两国的均衡点相距甚远,这实际上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冲突区域,使得本国比较富裕的均衡点要求外国在整个国际经济中占有较少的份额,而使得外国富裕的均衡点要求本国收入份额较低,显然这充满矛盾。利用一个合并的曲线图更能够清楚地看到此问题。

我们发现,合并图2-4可以划分为三个经济区域,左边和右边的区域都布满了可以帕累托改善的均衡,通过向更靠近图中心的均衡点移动,两国都可以获得更高的国民收入,并且世界收入也将得到提高[21]。在图的中间区域,这一区域内的均衡点的任意移动,对于两个贸易伙伴的福利影响却是相反的,因此,该区域可以称之为“冲突区”[22]。提高本国收入的同时会造成外国收入的降低,而提高外国收入的同时会降低本国的收入。也就是说,一国福利改善必将使别国福利恶化。

img36

图2-4 两国国民收入比较

戈莫里和鲍莫尔(Gomory.R&Baumol.W,2003)同时还分析了具有生产率变动时并非所有产业都是保留产业的情况,以及多个国家的情况,除了计算更复杂之外,并没有改变模型的主要结论。

总之,两个贸易伙伴既有共同获利的可能,也有利益冲突的可能性。

三、判断均衡结果的现实指标和中国的相对位置

从图2-4可以看出,如果一国的收入份额大于其最优收入份额,那么它就处在互利区内;如果在该区域内的国家将其一部分收入份额和产业给予其贸易伙伴,它往往将因此而受益。但是如果一国在世界总收入中的份额小于其对应于山顶的份额,那么它就处于两个山顶之间的区域内,也就是冲突区,在冲突区内,两个国家处于相互竞争的位置上,如果一国能够成功地提高其各个产业的世界产出份额,成为更多产业的生产商,它就可能获益,不过这一获益的过程是以牺牲贸易伙伴的利益为代价的。

那么一个国家怎样才能确定真正促进其自身利益的是产业的增加还是产业的减少,进而是收入份额的提高还是收入份额的下降呢?只有一个国家知道自己在图中的位置,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无论一国是追求本国福利最大化还是世界经济福利最大化,它都必须知道它在基本图形中的位置。

戈莫里和鲍莫尔(Gomory.R&Baumol.W,2003)根据对规模大致相同的国家的模拟,认为,在本国山形收入图的顶点,本国向其工人支付的工资通常是其贸易伙伴的2~4倍,所以,从工资率的角度来说,一国理想的贸易伙伴的工资要比该国本身的工资低50%~70%。显然,人均收入水平与工资率标准相当接近,是我们用来判断理想贸易伙伴的一个重要标准。

表2-3 2003年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人均GDP(单位:美元)

img37

数据来源: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world bank,July 2004。其中,中国台湾和东盟为2000年数据,中国台湾数据引自刘国平《世界经济统计》,第28~31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东盟数据来自于东盟秘书处。

通过对2003年数据的比较(如表2-3),我们发现,许多欧洲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或高于美国人均收入的70%,例如德国是美国的77.8%,法国为美国的78.3%,英国为美国的81%,意大利为美国的68%,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和美国可能处于冲突区内。

从表2-3可以看出,中国大陆与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香港和台湾地区相比较,人均GDP差距很大,从总体上来讲,中国大陆与西方发达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应该处于互利区,这些数据表明,如果中国大陆积极提高生产率,即使某些产业会抢走上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产品的生意,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会因此受益,这样的发展对中国大陆和西方发达国家及发达地区都是有益的。

而中国大陆与韩国沙特、墨西哥相比较,甚至与巴西、泰国和俄罗斯都有较大的差距,似乎同样处于互利区,只有和印度尼西亚相差不大,似乎处于冲突区,一国某些产业的发展往往会影响其他国家的发展。

但是考虑到中国大陆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并且,中国大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实际上,中国大陆在国际上的竞争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在国际上的竞争。因此,把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人均GDP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考虑沿海10个省市,2003年人均GDP大约为2500美元左右[23]。这样,中国大陆在国际上的竞争与泰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处于冲突区。

国内学者最近的一些研究也表明类似的结论。如湛柏明(2004)认为,中美之间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其研究表明中美两国贸易品的前20种产品相互交叉的部分只有4项,并且这4项具竞争性的产品,中国的是低端产品,美国的是高端产品,其互补性大于竞争性。潘青友(2004)认为,中国与东盟在相互贸易以及第三方贸易的趋同性越来越明显,反映了双方在产业传递和国际分工调整中的相似过程,说明我国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出口贸易竞争将比较激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相对竞争指数基本接近1,表明双方在制造品出口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陈高桥、祁春节(2004)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United States,FAO)的统计数据研究表明,中泰两国农产品的互补性表现更充分。王国中(2004)的研究认为,中日两国的经济结构互补性强,日本产业结构技术层次水平高于中国,中国的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处于中、初级层次,因而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的突出特点。尽管中日经济是互补的,但也存在蔬菜等方面的贸易摩擦。

总之,按照“保留产业”论的观点,中国等亚洲国家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往往处于贸易互利区内,但是,中国与广大的亚洲国家处于贸易冲突区内。当然,整体上的冲突与互利并不代表某一产业内部的竞争与协调。中国与广大的亚洲国家属于竞争型贸易伙伴,而与发达国家属于互补型贸易伙伴(冯宗宪、柯大钢,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