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陕北资源性企业物流管理
一、企业物流的内涵及其发展
(一)物流的内涵
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点到终点间的有效流动和有效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管理过程。它是物资流通的大系统管理、动态管理,不仅包括原材料供应和产品分配,而且还包括从原材料供应至产品分配间的相关信息流。物流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延续,它对企业的利润产生重大影响。在西方,物流相对于企业的原材料消耗和职工工资支出被称为“第三利润源泉”。
有关物流的含义,最早可追溯到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对物流的定义:“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是包含于销售之中的物质资料和服务,与从生产地到消费地流动过程中伴随的种种活动。”1986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将Physical Distribution改为Logistics,以适合于顾客的要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造品、制成品与其相关的信息,从生产地点到消费地点之间的流通与保管,为求有效率且最大的“对费用的相对效果”而进行计划、执行、控制。Logistics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围,把物流活动扩大到生产领域,物流已不仅仅包括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弃物回收等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1992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与效益的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这时物流已经作为一个复杂的企业运行过程而存在。1998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在1992年物流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供应链”的概念,重新修订了物流的定义:“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为提高产品、服务和相关信息从起始点到消费点的流动储存效率和效益而对其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2002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概念进一步充实、完善,推出最新物流定义:“物流是供应链运作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消费地之间实现高效且经济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
我国对物流的研究起步较晚,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完成《物流术语国家标准(征订意见稿)》,将物流定义为:“以最小的总费用,按用户要求,将物流资料(包括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商品等)从供给地向需要地转移的过程。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活动。”2001年3月,由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交通部、铁道部、信息产业部和国家民航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现代物流的概念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描述,即现代物流泛指原材料、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伴随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现代物流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与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因此,物流是一个系统总体,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都是物流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物流的对立面,现代物流也是立于这些活动或功能现代化基础之上的。传统物流,单指仓储、运输、装卸、配送等物资流通活动,它不是从物资运动的整体认识物流,不重视物流信息以及物流过程作为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综合结果,从而把紧密联系的经济活动整体割裂开来。现代物流的概念已经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的区分,不在于物流系统包含内容的多少。根据实际需要,仅仅一个运输过程、一个仓储过程,也是物流过程。把总体说成是“现代的”,把结构部分说成是“传统的”,是不全面的。现代物流应当具有四个重要标志:(1)以现代思想和观念为主导。物流是涵盖广泛的一个大系统,内涵集成和整合诸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物流的定位是“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2)以现代管理实现系统的管理和运作。是否脱离了条块分割的体制束缚,建立了现代管理系统和采用了现代管理方法,是区别是否步入“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志。物流领域的现代管理,不但包括了国民经济中现代管理的共性,而且还包括了物流领域现代管理的特殊要求:进行系统的管理和系列化的运作,有效地进行企业协同合作和资源整合,建立特殊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系统,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目标等等。(3)以现代信息系统和技术支持贯穿始终。是否建立了现代信息系统,是现代物流的非常重要的标志之一。只有现代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网络支持的信息系统才能够有效解决物流运作的信息需求。(4)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武装支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武装支持是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现代化的共同重要标志。对于物流来讲,它的特殊性在于,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更为广泛。许多产业,尤其是石油、煤炭等资源性企业,现代科学技术和装备应集中于整个生产环境之中[1]。
(二)企业物流的内涵
企业物流是企业内部的物品实体流动。在生产运作过程中,物品从供应、生产、销售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所发生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是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服务从供应始点到消费终点的流动。企业物流是企业一体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客户服务为目标和驱动力,在企业内和它的供应、营销渠道上对货物、服务和相关的信息从供应地到接收地进行有效率、有效益的流通和储存,以满足客户要求的过程并对这个过程进行计划、协调、执行和控制。从横向看,企业物流涉及企业的生产计划、物料采购、销售预测、分销计划、仓储管理、存货控制、运输、退货等部分;从纵向看,企业物流可分为原材料及设备采购供应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配送阶段。它通过实物流、信息流、价值流、资金流、业务流等在企业中实行贯穿始终的全过程管理,强调的是供应链式的管理。
企业物流在本质上与社会物流一致,但由于微观主体的不同,企业物流有独特的发展轨迹。最早的企业物流管理观念是实体分销(Physical Distribution),认为物流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产品适当的包装、运输、装卸、搬运和保管等,有效地送达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它实际上仅仅是企业物流中的销售物流。此后,实体分销的概念逐渐被“后勤”(Logistics)观念所替代。因为销售物流经多年实践后,发现仅仅把物流管理集中在销售环节是不全面的,必须建立更强的综合或更广泛的物流系统观念。用系统的思想来考察企业物流就产生了供应链管理的观念。“供应链”指从采购开始经过生产、分配、销售最后到达用户的全过程。这些活动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一定流量的环环相扣的“链”,物流活动受这一供应链制约。供应链上各环节的活动应从总体上取得最优价值,是企业物流管理的关键。当物流从一个简单的职能概念上升为降低商业运作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第三赢利点之后,更多的企业决策者试图从物流包含的所有环节入手,寻找一条高效低成本的企业供应链。企业物流是以企业经营为核心的物流活动,是微观性的物流,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物流是渗透到各项经营活动之中的活动。
(三)现代企业物流的发展阶段
企业物流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产品物流阶段(Product Distribution),又称为产品配送阶段。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后期,属于企业物流的早期发展阶段,在该阶段中,物流的主要功能大多围绕在对产品从企业工厂生产出来到如何到达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的运作上。在当时,企业重视产品物流的目的是希望能以最低的成本把产品有效地送达到顾客。企业重视产品物流的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为了扩大市场份额,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扩张其生产线;二是为了对付企业内部与外部市场的压力,倾向于生产非劳动密集型的高附加值产品。产品物流阶段物流管理的特征是注重产品到消费者的物流环节。
第二个阶段:综合物流阶段(Integrated Logistics)。这个阶段的时间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后期。在这个阶段中,企业物流集中表现为原材料物流和产品物流的融合。实践证明,综合物流管理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因此,在这个期间综合物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当时,运输自由化(Deregulation)以及全球性竞争的日渐加剧,使企业认识到把原材料管理与产品配送综合起来管理可以大大地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与效益。因此,在上述因素的推动下,企业物流迅速地从产品物流阶段向综合物流阶段发生转移。
第三个阶段:供应链管理阶段(Supply Chain Management),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这个阶段中,企业对传统的物流管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企业已经将单纯的个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升到企业群、产品群或产业链条上不同企业所形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个高度。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信息技术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在生产领域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化革命。由信息技术所衍生的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变化,使得企业开始把着眼点放开至物流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原材料的供应商和制成品的分销商,进而使企业物流从综合物流阶段向供应链管理阶段发生转移[2]。
(四)企业物流管理的内容
企业的物流管理是从企业物流一体化到供应链一体化,改变传统供应关系中制造商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的关系,形成一种纵横一体化经营的集成管理模式。同时,将现代管理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之中。企业物流管理的内容主要有:(1)物流活动本身的管理,如供应物流管理、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退货与回收物流管理;(2)物流活动相关要素的管理,如物流管理组织、物流人员管理、物流技术装备管理、物流费用管理以及物流安全管理;(3)物流活动效果管理,如物流质量管理(包括物流活动本身的质量管理、物流服务质量管理和物流工程质量管理)、物流综合效益管理(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运输、配送、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以及信息几个物流环节之间的综合效益,各环节应该尽量配套和同步;第二个层面是物流与商流的综合效益;第三个层面是物流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的作用)等。
起初人们指的物流,主要是销售物流域(包含企业内部物流)。后来随着物流现代化和效率化的需要,物流的内涵也随之拓展,不同企业有其不同的物流运转方式。如陕北煤炭企业物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等,它是一个从产品的开发准备阶段需要进行的生产材料及设备的采购、验收入库、保管、存储等物流活动,然后投入生产进入生产领域,形成产品以及产品的存储,最后到产品的销售、运输以及废弃物的处理等一系列物料的运送、搬运等动态流转过程而形成物流系统。由于煤炭产品生产所需的材料均为辅助材料,即材料不构成产品实体,所以,它与流程型、装配型等其他类型的工业企业相比,煤炭企业物流具有多样化、供应物流占主导地位、运输环节繁杂、物流结点多和储运设施齐全等特点[3]。对于陕北石化工业企业,物流系统包括物资类物流管理系统和油品类物流管理系统,其中油品类物流油品包括原油、成品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润滑油等油气产品。在一个一体化的石油企业里面,油品流经油田、进口油轮、炼化厂、一次运输网络、油库和化工厂、二次运输网络、加油站到达客户和消费者。运输方式包括管输、火车、油罐车等,涉及交易伙伴、供应商、客户等多种角色。油品类和物资类相比,其物流管理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主要体现在后勤系统和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上,个性是由于油品经营和物理属性差异带来的,主要体现在计划、运输、库存和销售方面[4]。
二、物流系统的构建
物流对企业而言,是继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随着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信息技术的发展,围绕物流系统中成本与效率的竞争将成为企业竞争的重点。物流系统是“有效达成物流目的的机制”,按照速度、安全、可靠、低费用的原则构建物流系统,用最少的费用提供最好的物流服务,实现物流合理化,正确确定企业物流管理的模式,对我国企业经营能力的提高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现代物流管理和以前的产业革命一样,都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再生产力和企业的竞争力。物流革命的成果是使物流速度加快,物流所花费时间缩短,空间占用缩小,大大节省成本,从而大大增加利润。
(一)物流系统的组成
物流系统一般由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两个分系统组成。
(1)物流作业系统。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中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并使生产据点、物流据点、输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
(2)物流信息系统。在保证订货、进货、库存、出货、配送等信息通畅的基础上,使通讯据点、通讯线路、通讯手段网络化,提高物流作业系统的效率。
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应构建不同的物流系统。如油田企业,由于物资类和油品类两种物流业务,在计划模式、获取来源、运输方式以及库存管理中都有非常大的区别。因此,在物流管理中,也应该分别实施不同的物流管理方案,将物流管理系统分为物资类物流管理系统和油品类物流管理系统。
(二)物流服务与物流成本
一般说来物流服务与成本的关系表现在四个方面:(1)在物流服务不变的前提下考虑降低成本。不改变物流服务水平,通过改变物流系统来降低物流成本,这是一种尽量降低成本来维持一定服务水平的办法,亦即追求效益的办法;(2)为提高物流服务,不惜增加物流成本。这是许多企业提高物流服务的做法,是企业在特定顾客或其特定商品面临竞争时,所采取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做法;(3)积极的物流成本对策,即在成本不变的前提下提高服务水平。在给定成本的条件下提高服务质量,这是一种追求效益的办法,也是一种有效地利用物流成本性能的办法;(4)用较低的物流成本,实现较高的物流服务,这是增加销售、增加效益,具有战略意义的办法。
三、物流管理
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过程中,企业的重心不能仅仅放在生产线的优化和技术创新上。考虑到直接的生产成本在我国企业的总成本中只占10%,而物流成本为总成本的40%;从加工的时间上看,加工和制造时间只是总时间的10%,而物流时间则几乎占90%。降低生产成本10%只降低了总成本的1%,而降低物流成本10%则可获总成本4%的改进。因此,向生产要成本降低、要利润的空间有限,我们要在物流管理上下手,通过卓越的物流效率,创造企业的成本优势,增加企业市场份额和提高企业利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物流被称为“第三利润的源泉”。
(一)物流服务管理
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和物流市场的实践已表明,消费绝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终点,零售业也绝不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终端行业,零售业已成为再生产的先导产业,消费不是简单地反作用于生产,而是调节生产。在买方市场日益发展的情况下,需求的多层次性、个性化甚至个人化使消费和生产功能互换。厂商要使顾客满意,不仅要提供个性化甚至个人化产品,而且要提高物流速度,缩短流程,这些都必须依靠专业化物流服务。
1.物流服务的意义
物流主要是为顾客提供一种劳动服务,联系和渗透于生产和消费的各个领域,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制约、影响着物质资料交换的速度和实现程度,关系到再生产过程的连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顾客服务是物流活动的主要产出功能,并逐步成为物流系统的核心。其意义主要体现在:(1)物流服务作为销售战略的一环,应作为企业经营的战略性问题去考虑。(2)物流服务水平不同,物流的形式必将随之发生变化,物流服务水平是构筑物流系统的前提条件。(3)物流在降低成本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降低物流成本应当在一定服务水平的前提下考虑。从这个意义上说,物流服务水平是降低物流成本的依据。(4)物流服务起着联结厂家、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纽带作用。
2.物流服务管理
传统认为成本和效率比客户服务重要,因而优先考虑的是公司内部运作的管理,而不是顾客要求。这种思想使得很多公司为降低服务成本,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给所有层次的顾客。新型供应链管理的观点认为任何公司不可能使所有细分市场的顾客都得到满意,问题是如何在提供多样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顾客需求的同时,又能控制住成本以提高效率,关键在于公司的服务成本要根据不同细分市场要求的顾客服务水平和公司提供必要服务的效率而有所不同,即服务成本随顾客要求而变化。针对不同的顾客提供不同的服务,从而保证实现“理想的”,而不一定是最低的服务成本。将顾客作为供应链的驱动者,很多公司已经成功地响应了这一挑战。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国内的物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顾客需求不断升级,现在的顾客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外都在积极推行与供需不断升级相关的快速反应的供给、物流和销售体系。经营风险的增加,无论供应商还是需求商、生产者还是销售者,都希望把库存压到最低,或者能创造出一种体系使其能按照顾客的需求来进行生产,但这是很困难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物流系统的重新设计、重新规划、提高对顾客的服务能力。(www.xing528.com)
由于顾客的需求增加、互联网的冲击以及市场高度竞争,一些企业已开始将传统的供应链转变为价值网。价值网是一种以顾客为核心的价值创造体系,它结合了战略思考和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取代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以满足顾客所要求的便利、速度、可靠与定制服务。价值网是互动式的网络关系,价值网的源头是顾客,因为顾客的需要而启动了整张网。顾客可以自己选择、组合最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价值网中的链条是一种新型供应链,能使既处于供应链起点又是终点的消费者需求得到满足并对其做出反应,我们称之为需求链。在需求链中,产品不一定发源于制造商,以消费调研和任一实体所搜集并被所有伙伴分享的信息为基础,它们可以在任一点由任一成员开发。当所有企业一起加入到需求链,分享着同样的长期战略意图时,他们可以比竞争链提供更多的价值给消费者。
由于企业类型、规模的不同,物流服务水平差异较大,企业要想确立一流的物流服务水平,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加强物流服务管理:(1)把物流服务水平看作是一种销售竞争手段;(2)把物流服务当作是有限的经营资源,在决定分配时,要调查顾客的需求,根据对企业贡献的大小将顾客分成不同层次,按顾客的不同层次决定不同的服务品种和水平。商品有增长率高、市场份额大和增长率低、市场份额小的不同,根据商品的不同情况,从战略的角度出发提供物流服务也是很重要的;(3)物流部门应定期对物流服务进行评估;(4)物流服务水平依据市场形势、竞争对手情况、产品特性和季节等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物流部门应有掌握这种变化的情报系统,作为物流服务来说,提供新信息的服务将日益重要;(5)销售部门大多认为为了扩大销售,应该无限制地接受顾客对于物流的要求,这是物流系统无法承受的,应该形成一种盈亏意识;(6)物流服务要放在社会系统的大范围内来处理,需要认真考虑环保、节能、节约资源及废弃物回收等问题。
(二)物流管理机构
1.物流管理机构的主要问题
(1)尽管物流的功用提高了,但在企业里却没有主管部门,没有把物流部门放在一个最能够产生效益的地位,而只是把物流部门看做是生产或销售部门的一个从属机构。(2)没有将日常的物流业务工作、物流规划与开发等综合性前瞻性工作的职能部门分开。突出反映在:第一,总部关于物流的指示命令不能直接下达到分部或工厂。即使能够下达也常常与分部或工厂发生矛盾。也就是说,下边闹独立的较多,物流部门的指示常常受到阻挡或干扰。第二,物流作用发生变化,物流机构不适应需要。第三,只要物流状态正常就可以了,至于物流机构则是次要的问题。第四,总部的物流组织是单独成立一个职能部门还是分散在其他职能部门中抑或是二者结合,性质不清楚。第五,物流机构与生产、销售机构,没有处于平等地位,也就是不把物流看做是与生产和销售的对等力量。
2.物流管理机构的性质
(1)因为物流部门的定位不确定,物流管理机构也不确定。只有确定物流组织的地位之后,物流管理机构的形式才能随之确定。
(2)物流管理机构的性质是依其按功能来组织还是按部门来组织而有所不同。
(3)企业对于物流工作开展的早晚,或对其改革热情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在物流管理上。
(4)企业希望物流管理机构由于发挥作用的不同,物流的性质或企业规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物流管理机构并不是只有一种形式,而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建立符合本企业需要的形式。
(三)物流成本管理
物流成本是指伴随着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是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由三部分构成:(1)伴随着物资的物理性流通活动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设施费用。(2)完成物流信息的传送和处理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以及从事这些活动所必需的设备和设施费用。(3)物流综合管理所发生的费用。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构成企业物流管理最基本的课题。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物流成本管理的前提是物流成本计算,只有搞清物流成本的大小,才能够实施物流成本分析,编制物流成本预算,控制物流成本支出。物流成本的内涵在概念上是明确的,问题的关键是在实践中如何正确规定和划分物流成本的范围,将物流成本准确计算出来。
1.物流成本核算的方式
(1)按支付形态计算物流成本。把物流成本分别按运费、保管费、包装材料费、自家配送费(企业内部配送费)、人事费、物流管理费、物流利息等支付形态记账,从中可以了解物流成本总额,也可以了解各项目费用所占比重。
(2)按功能计算物流成本。分别按包装、配送、保管、搬运、信息、物流管理等功能计算物流费用。从这种方法可以看出哪种功能更耗费成本,比按形态计算成本的方法能更进一步找出实现物流合理化的症结,而且可以计算出标准物流成本,设定合理化目标。
(3)按适用对象计算物流成本。按适用对象计算物流成本,可以分析出物流成本都用在哪一种对象上。如可以分别把商品、地区、顾客或营业单位作为适用对象来进行计算。其中,按顾客计算物流成本的方法,又可分为按标准单价计算和按实际单价计算两种计算方式。按顾客计算物流成本,可用来作为选定顾客、确定物流服务水平等制定顾客战略的参考。
2.物流成本管理问题及特征
加强对物流活动的管理,关键是控制和降低企业各种物流费用。但是,要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首先应当明确在当今企业活动中物流成本的特征以及相应的问题。具体来看,从陕北煤炭、石油等资源性企业的物流实践中反映出来的物流成本管理问题及特征有:
(1)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做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
(2)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用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发达国家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往往要超过外部支付额的数倍以上。
(3)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各企业通常是分散进行的,即各企业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这样就使企业间无法就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企业平均物流成本。
(4)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例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都是纳入其中的,从而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5)从销售关联的角度来看,物流成本中过量服务所产生的成本与标准服务所产生的成本是混同在一起的,如很多企业将销售促进费都算在物流成本中。
(6)物流成本中各项目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亦即某些项目成本的削减,可能引起其他项目成本的增加,物流成本间各项目是相互关联的。
(7)由于物流成本是以物流活动全体为对象,所以它是企业唯一的、基本的、共同的管理数据。从以上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对于企业来讲,要实施现代化的物流管理,首要的是全面、正确地把握包括企业内外发生的整体物流成本,要削减物流成本应当以企业整体成本为对象。此外,在努力削减物流成本时还应当注意不能因为降低物流成本而影响对用户的物流服务质量。
3.物流成本管理技术
(1)从流通全过程的视角来降低物流成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能单纯追求本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物流设施的投资或扩建与否,要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和要求而定。
(2)通过实现供应链管理,提高对顾客的物流服务来削减成本。提高对顾客的物流服务是企业确保利益的最重要手段。但是,超过必要量的物流服务不仅不能带来物流成本的下降,反而有碍于物流效益的实现。为了既保证提高对顾客的物流服务,又防止出现过剩的物流服务,企业应当在考虑用户产业特性和商品特性的基础上,与顾客方充分协调,探讨有关配送、降低成本等问题,如果能够实现配送成本的降低,可以商讨将由此而产生的利益与顾客方分享,从而在提高物流服务的前提下相互促进,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
(3)借助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降低物流成本。企业借助于现代信息系统的构筑,一方面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能准确、迅速地进行;另一方面,能由此建立起物流经营战略系统,通过将企业订购的意向、数量、价格等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从而使生产、流通全过程的企业或部门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充分对应可能发生的各种需求,进而调整不同企业间的经营行为和计划,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
(4)通过效率化的配送降低物流成本。对应于用户的订货要求,建立短时期、正确的进货体制是企业物流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伴随配送产生的成本费用要尽可能降低,特别是多频度、小单位配送的发展,更要求企业采用效率化的配送方法。一般来讲,企业要实现效率化的配送,就应当重视配送计划管理、提高装载率以及车辆运行管理。
(5)削减退货成本。退货成本也是企业物流成本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退货成本之所以成为某些企业主要的物流成本,是因为随着退货会产生一系列的物流费、退货商品损伤或滞销而产生的费用,以及处理退货商品所需的人员费等各种事务性费用。
(6)利用一贯制运输和物流外包降低成本。据统计,煤炭企业有80%以上的原材料和成品的物流服务是由企业自我服务系统和供应商承担的。随着社会生产分工细化,许多企业开始注重物流资源外包。从长远的观点来看,煤炭企业应改变原来“企业办社会”的经营模式,将所有与运输有关的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而把精力集中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