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北资源性企业管理特征研究

陕北资源性企业管理特征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一般企业管理不同的是,要求资源性企业对国际国内政策和经济走势进行深入研究,要求资源性企业管理者要有更有效和可操作性强的战略规划。

陕北资源性企业管理特征研究

第四节 资源性企业管理特征

企业管理主要是对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内部资源进行合理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管理的对象是企业中的人和事务,有效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既定目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我们将社会作为一个大的系统,企业则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每个子系统由于其自身资源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相关支持系统不同而具有一系列的内部承受能力的极限;另外,由于资源具有自身的特点即不可再生性、稀缺性、附加价值大、可后续生产性(延伸性)等决定了资源性企业管理具有不同于其他企业管理的特殊性。例如:一次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有限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等负外部性问题,决定了资源企业经营管理具有不同于一般企业管理的特殊性:资源企业的生产大多是对地下资源的开采,因此,地下资源的有限性及不可再生性决定了资源企业本身的寿命。每个资源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开采,其整个经济寿命周期,都必然要经历初期开发、兴盛、衰老、报废这一自然过程,因此,这种类型的企业在发展的中后期要考虑转产或替代产业培育和发展的问题。由于国家政策、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以及受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进入和退出资源行业的壁垒非常高,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源产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因此资源企业与来自新生力量的企业竞争比较少,这有可能造成资源性企业“妄自尊大”等“垄断性企业病”的蔓延;同时,资源性企业要转向其他产业也是很不容易的,其转产和“转业”的交易成本很高,资源性企业区域限制较为明显,场所无法选择,地域分散,大多数企业处于偏远落后的农村或远离城市甚至身处沙漠沼泽包围之中。资源性企业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必然会对社会产生大气污染、水污染、地表沉陷等负面效应,也就是说,资源性企业必须向社会支付环境费用。因此环境问题也是资源性企业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应该始终关注的问题。资源性产品具有可延伸性,即深加工的产品链延伸的越长,其附加价值也越高。因此资源性企业发展下游加工业,可以大大提高其经济效益。综合以上论述可以总结出资源性企业尤其是资源性企业管理的主要特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聚性

集聚是一个生态概念。生态学中的生物集聚是指在一定的区域或环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相互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结构单元。集聚被经济学家引用到经济学中,形容企业的生态聚落,并提出了产业集聚概念。集聚也可以被理解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12]。这种趋势在加强。对资源性企业管理而言,应充分考虑到资源的地理区域限制导致资源开采中企业汲取利益所形成的集聚效应和集聚效益,即聚集圈内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建立起既竞争又合作的密切关系。集聚还包括提供各种服务的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服务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等。这种资源的高度集中和资源企业的高度集聚要求企业管理者对集聚经济和产业集聚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具体管理中充分体现出来,这是一种全方位综合性管理,要求企业上下一致协作以及企业之间实现协作管理,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所讲的“和”管理。这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对具体管理实践过程的总结。这是一种对企业进行整体性管理也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具体性作业层面的管理,其关键点在于理念性与实践性的融合,整体性与具体性的互动。这种由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内部协调一致、竞争与共赢,以及对产业集群成长的研究是目前资源性企业管理研究中应该着重强调的方面。

二、复杂性和易变性

管理过程是一个微观管理与宏观管理相结合的过程。资源性企业由于国家有形之手的干预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显得更加复杂和容易变化,由于转型期国家经济和政策的相对不稳定性以及世界各国资源禀赋不同、资源竞争、资源的目标市场变化较快,要求资源性企业管理在如何最有效规划利用有限资源和无限需求之间实现均衡。与一般企业管理不同的是,要求资源性企业对国际国内政策和经济走势进行深入研究,要求资源性企业管理者要有更有效和可操作性强的战略规划。这将更加强调企业对战略规划手段的运用(如对波士顿咨询集团法和通用电气公司法的研究和应用)。要求战略规划过程的研究更加精细,并要适当对企业自身和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对预测方法的研究和掌握有更高的要求。可以在市场营销部门中成立专门的预测小组或者单独设立独立预测小组,也可以借助专家咨询系统帮助企业实现对未来的研究与预测,以此增强企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事件的控制能力,降低这种由于国际国内市场管理过程以及政策的复杂和容易变化所带来的风险。

三、发展性

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任何企业可持续发展都是一个具有紧迫性和极难解决的问题。资源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一般企业可持续发展相比较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它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企业生存发展问题。它不仅事关企业职工的就业生活,还涉及企业所在资源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甚至对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很大影响。鉴于资源性企业所遇困难和问题的严重性,我们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尽快制定、出台扶持资源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专门政策,如扶持替代和续接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为企业上市融资创造更为便利的条件,帮助企业处理历史遗留的不良资产,设立产业发展基金[13]。对资源性企业管理提出的要求是:要求资源性企业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对企业和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在企业的具体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专用性强、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如何留住和如何最大化其效用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四、替代性

替代性是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要求资源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相关产业的培育与发展,一旦区域性资源面临枯竭压力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对陕北资源性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就资源而论的发展思路需要进行新的调整,资源的“精华抽取效应”,即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发展的资金大量抽向中央政府而使得区域相关产业培育乏力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那么,如何利用抽取出的大量资金培育区域相关产业或替代产业是我们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的历史和现实任务,对替代企业规划研究应该属于战略层面的管理。目前的一般做法是培育前向型企业,如就近建设发电厂等,其实就此建起的发电厂对该地资源依赖性太强,一旦资源枯竭,而发电厂的产业退出壁垒又很高,而从外地运输资源显然不值得提倡,这样的发电厂将面临倒闭的危险。如果对资源性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会发现,培育起更加前向型产业并对当地资本进行积累,如发展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等,将会有利于“反哺”资源性企业发展中资金、技术和人才不足的困境,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对这类企业内部管理研究的要求是部门化、精细化管理,并可以就某些相关部门给以特殊待遇,甚至可以逐渐脱离形成相关产业。再者,在管理手段的运用中,管理方法或管理手段的“替代性或交替性”使用也显得尤为重要,如在计划管理和预测管理中,不同计划手段、不同预测方式方法可以交替使用,最关键的衡量指标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五、由传统型向学习型管理过渡

知识经济时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产品层出不穷,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和全球化,顾客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和高级化。这些因素将迫使企业生产向多品种向高科技方向发展。市场要求企业提供高质量、多品种、时尚化的产品,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研究开发新产品,缩短产品交货期,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而这些对常规管理来说是难以完成的,客观上要求采用一种能够在经营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主动适应并提高经济效益的弹性管理方式。因此,创新性管理就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设计与运用学习型管理结构,实质就是“为了实现管理本质属性及其职能由权力型管理转变成为学习型管理,即管理本质属性从等级化、由上而下的指挥与控制转变成为决策分权化、不断发展变化的自主管理。”[14]这种过渡在神华集团神东煤矿公司中正在进行着。以神东集团的设想,在生产管理中能实现智能化的尽可能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在集团中建立技术攻关小组,成立技术研发团队进行高技术研究。那么,对这些相对独立或交叉的团队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对成员如何进行激励将直接关系着这些团队运行和效益实现的高低,神东集团的做法是将优秀人才送出国门进行学习或旅游并辅之以高薪作为激励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目标的

六、特殊的社会责任性

对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在处理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时得“处处留神,时时在意”。对资源性企业管理“特殊社会责任”要求更高,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开采意味着企业的寿命周期短,企业的职工退职退休后企业应该重视其生活或养老问题。在处理征地争议时,神东集团目前的做法是给毁坏农田每亩地一定的补偿,补偿的原则是尽可能不引起争议。另外,给每亩地提留一定比例的基金,这也是一种预先提留可持续发展基金的做法。这种做法固然是以企业利润实现作为主要考虑目标的,但同时兼顾了社会责任担负,值得提倡。当然,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和地区经济可持续,中央政府做了很多积极工作,如在财税制度设计上给地方政府更大比例的税收收入,使资源型城市有大量资金培育相关产业,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对资源性企业管理特征的简单抽象和概括。还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资源性企业管理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资源性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资源性企业的发展既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人类在环境与生态方面的需要;既满足当代人对资源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15]。资源性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资源企业在综合考虑资源、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如何实现企业的当期利润与未来发展的平衡,如何实现对相关企业的培育,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维持企业的连续发展状态,那么,就要求资源性企业在管理创新、效用、经营知识化和战略管理方面进行长期研究和实践探索,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不断创新的理论指导之路。

(一)对管理创新进行研究

应该在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组织制度创新方面下工夫。所谓创新性管理,一是指为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观念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作为经常性的主要职责。二是各级管理者都应成为创新者。长期以来,管理者主要以手工方式处理业务,写写算算和开会占去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进行创新性思维的时间极其有限。电脑的大量运用,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把管理者从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管理工作效率极大提高,从而使管理者的大部分时间将用于创造性劳动,研究新问题、新动向、新思路,实现了例行性事务与非例行性事务分开处理的飞跃,成为创新性的领导者。三是每一个企业要为全体员工创造性才能的自由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过去管理组织和制度的设计,常常以避免发生错误作为出发点,过多地强调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约束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是能够激励人们不避风险,不怕犯错误,勇于创新探索的管理机制,这既需要有良好的宏观经济政治法律环境支持,也需要有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作保障。

(二)对生产经营知识化进行研究

知识型企业的建立,必须实行全面的知识化管理,包括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产成品加工和销售服务整个过程。生产经营知识化要求企业把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迅速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实现以有形资产管理为主到以无形资产管理为主的转变[16]。学习型组织意味着,不仅要求组织的每一个成员终身学习,不断充实新知识新理念,而且强调员工心智模式的突破和转变,让每一个成员能在企业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从而大大增强组织革新与管理创新的能力。考虑到信息不对称和时间价值,企业管理者单靠个体的知识和能力,难以有效解决重大战略和管理问题,因而还必须借助众多专家学者的知识和智慧为企业提供参谋,促进企业的高效快速发展。

(三)对由部分垄断引起的管理上的惰性进行研究

目前的资源性企业大部分处于国有控股、政府主导下的非运营性企业状态,或者是国有独资公司。在开采地设计、征地甚至销售方面都由中央或地方政府来完成,这对资源性企业来说所需做的相关事情表面上看并不太多。这就使资源性企业形成了所谓的“管理惰性”,表现为企业结构、生产管理、组织管理方式、激励和约束机制方面不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以榆林市煤炭运销公司为例,考虑到效率不高,将公司拆分,这是值得赞赏的;接下来将八家企业又合并为一体(这的确有利于销售的定价和运输的一致),但同时损失了效率,必然使管理上的效率低下。如何在“分”的基础上实现各自竞价、相互之间竞争提升管理能力是我们应该研究和强调的重点。否则,只有一家企业的局面造成开采和运营中的极大浪费。另外一种思路是可以组建一家煤炭运销公司,在一家的基础上成立几家子公司并允许子公司之间在客源上竞争、在技术上进行比赛,只有这样做才有利于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www.xing528.com)

(四)对战略进行研究

企业战略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发展战略是公司从结构和财务角度对整个经营范围的资源进行配置;竞争战略是公司内某些战略经营单位的产品开发或服务在特定市场层次上的竞争;经营功能性战略是企业经营层不同的职能,如营销、融资和制造等如何为其他各级战略服务。技术进步和产品生命周期明显的缩短使得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在不断发生变化。[17]企业的战略管理要对国内、国际市场做出反应。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要求,最基本的是管理者自身首先要深刻理解知识经济的特质和其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现代竞争的焦点将在于谁能创造出事实上的标准,引导时代的潮流,就像英特尔芯片代表着计算机芯片的标准、微软公司引导着知识产业的发展一样,要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要素、基础设施、动力和资源结构、产品形式、交换方式、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应该认真分析以上这些变化并对自己企业产生的具体挑战和所提出的全新的要求,进行管理战略的转变和调整。比如在投资战略决策上,应该由过去的主要投资于机器、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及时转移到投资培训人才、激励创新方面,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和服务倾斜;在竞争战略上,注意拿起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把蕴涵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量作为竞争中取得胜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潘新华:《陕北地区能源资源开发的战略选择》。载《开发研究》,2004年第3期。

[2] 刘生辉:《对陕北煤炭资源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思考》。载《矿产保护与利用》2005年第6期。

[3] 杨建文:《产业经济学》,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4] Herrick B,Kindleberger C P,Economic Development,[s.l.]:Me-Graw-hill,1983:21—22.

[5] 杨公仆、干春晖等:《产业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彭效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迁移研究:配第—克拉克定律的实证分析》。载《思想战线》2002年第6期。

[7][9] 杨建文:《产业经济学》,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8]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第二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 贾秀兰、赵志平:《从制度创新看资源型企业转型》。载《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年第1期。

[11] 阮国祥、匡绍龙、吴晓斐:《事业部组织结构的职能优化研究》。载《企业经济》2004年第8期。

[12] 赵子健:《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载《甘肃农业》2005年第2期。

[13] 国家经贸委研究室:《资源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关于萍乡矿业集团改革发展情况的调查》。载《中国经贸导刊》2001年第18期。

[14] 李常法、曹青洲、刘冬雪、王振江:《学习型管理在制造业中的应用研究》。载《上海企业》2001年第3期。

[15] 国际可持续发展重要文件选编www.acca21.org.cn/local/experi/hisgj.htm.

[16] 孙立樵、韩赫:《知识化管理:中国管理革命的主体理念》。载《理论探讨》1999年第5期。

[17] 陈新锋:《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性与创新型管理》。载《经济工作导刊》2003年第1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