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市政府公共服务责任创新实践与研究

宁波市政府公共服务责任创新实践与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希望通过对宁波市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现状与创新经验分析,为更好完成宁波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宁波努力打造为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社会和谐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宁波市政府公共服务责任创新实践与研究

第三节 宁波市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现状与创新经验分析

宁波市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对外开放和民营经济等都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十二五”又是宁波经济发展快速增长、结构调整加速、城市建设社会建设快速发展时期。宁波市政府正根据我国公共服务发展的基本部署,明确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责,重视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创新公共服务的各类机制,由此满足公众的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并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历次权威机构的评估中宁波市公共服务的各项指标大多在全国前列。

本节希望通过对宁波市政府公共服务责任现状与创新经验分析,为更好完成宁波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宁波努力打造为发展质量好、民生服务好、城乡环境好、社会和谐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一、宁波市政府公共服务责任承担现状分析

(一)宁波市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责任的主要做法

1.宁波市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责任的指导思想

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全面实施“创新强市、创业富民”和“六个加快”的战略部署,发扬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促进满足城乡居民需求为导向,以统筹协调发展为基调,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多层次、全覆盖的就业社会保障体系,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40)

2.宁波市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责任的基本原则

(1)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坚持公平优先,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向农村和困难群体倾斜,在覆盖全体居民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供给水平,保障每一位公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底线公平”。在注重公平的基础上兼顾效率,承认不同地区间、城乡间、群体间存在合理差别。

(2)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尽力而为,区分轻重缓急,确立优先顺序。重点解决需求最迫切的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用设施等均等化问题再逐步向更大范围和更高水平推进。优先解决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的均等化问题,再逐步解决区域之间的不平等问题。

(3)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合理界定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职责分工,严格区分县(市)共管事项、县(市)自有事项,切实解决职能交叉相互扯皮或者职能落空等问题。在明确各级政府权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鼓励和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公共服务领域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4)创新制度。针对影响和制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制度性问题,加快改革创新,完善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市民需要,建立多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制度创新,以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情,满足不同群体公共服务的需要。(41)

3.宁波市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责任的主要做法

根据宁波市委开展的“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宁波市政府全面开展责任政府建设的实践活动,以法治、公开、简政放权为着眼点,强化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2011年3月1日,宁波市市长刘奇主持召开的市政府第96次常务会议上,提出: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提升政府执行力。即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考评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即深化拓展行政审批职能归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扩大政务公开,提升政府公信力。即拓展政务公开领域;拓宽政务信息公开发布渠道;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公开制度。简政放权,提升基层政府统筹力。即进一步完善扩权强县(市、区)工作;落实对卫星城市试点镇的权限下放工作;拓展中心镇扩权工作。

(2)完善发展规划,加快建成与居民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根据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修订和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制订并实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坚持向农村倾斜,具体明确每年新增公共服务资源、财政提供经费、安排建设用地、农村占比例等,有效增加公共服务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3)多渠道增加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经费保障水平。逐步完善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各级财政支出三分之二以上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健全公共服务财政经费的审计监督和统计公告制度,增强财政经费投入和使用透明度。

(4)完善有利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运行机制。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制定和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强化政策之间的协调整合。编制并发布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规划,确立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标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二)宁波市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责任取得的效果

1.宁波市政府公共服务取得较快发展

(1)基本公共服务从“均等化”向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转变。第一,初步建成优质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率先在全国实施城乡义务教育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大幅减轻中小学生家庭经济负担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2009年宁波义务教育段学校标准化率达到80%,领先全省平均水平;通过三年提升学前教育有了突破性进展。第二,不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政府在公共就业服务上不但提高就业率,而且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让从业者充分发挥和展现个人能力。目前,宁波已初步形成以市劳动力市场为龙头,县(市)、区劳动力市场和街道(乡镇)网点为基础的劳动力市场网络;培养了一支就业辅导队伍,减少就业的盲目性。第三,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改变了医疗、卫生、事业、资源不足、能力不强的弱势地位,通过构筑广覆盖的服务网络,各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09年年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农村达95%以上。2010年,全市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达到每服务人口(包括外来流动人口)25元,提前达到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阶段性目标。第四,基本形成广覆盖、高水平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突破所有制、城乡、身份等三大限制,逐步实现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保障标准提升和统筹转接。2009年,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及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是2005年的2.2倍、2.4倍、2.3倍、2.4倍和3.9倍。保障水平逐年提升。第五,初步构建优质服务、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从2007年起,宁波市12个公共图书馆全部实现“一卡通”借阅和零门槛开放。11个县(市)、区都建有文化馆、图书馆,150个乡镇(街道)均建有文化站,92%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行政村体育健身路径拥有率95%以上。(42)

(2)理顺职责关系,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第一,合理调整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责权限和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尽量交由一个部门承担;相关职能涉及多个部门的,由一个部门牵头负责,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同时,进一步明确上下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关系,逐步下放管理权限,健全城市管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体系,实施强县扩权和扩权强县改革,明显扩大县(市)、区政府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创造了条件。(43)第二,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999年以来,宁波先后进行了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实施了《宁波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将政府及政府部门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对不属于政府职能的行政权力进行了有效剥离,行政审批事项从1999年的1289项削减到2005年的278项。至2009年,宁波市级部门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处室减少了近7成,11个县(市、区)中承担行政审批职能的科室减少了近6成,使多数部门有更多的人力和精力转移到日常监管和行政服务上来。第三,政企、政事、政资分开迈出了重要步伐。在政企分开方面,政府各级部门不再直接管理企业,对于以前所创办的经济实体,政府组建资产监管机构,承担监管职能;在政资分开方面,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实现政资分开,减少政府部门通过资产纽带对企业单位的直接干预;在政事分开方面,推进行政干部选拔任用和政绩考核机制改革,通过完善选拔考核标准和方式,促进政事分开,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第四,公共服务职能逐步加强。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农村在内的社会保障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疏导机制、突发事件应变机制、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体系,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完善基本保障制度。宁波市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抓手,建立了覆盖城乡、功能明确、门类齐全的集聚型行政服务体系,承担全市80%以上行政审批和社会服务职能。由此逐步建立起高效廉洁的效能政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效、规范、便捷的公共服务。(44)

2.宁波市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评价

宁波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2011年7月在国内首部公共服务蓝皮书《中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力评价(2010—2011)》上,宁波市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群众评价排名全国第三,其中城市公共交通、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职服务名列全国前五位。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联手合作完成的2011年连氏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宁波是2011年连氏中国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中的第5位。公共研究机构通过排名方式展示给公众的服务型政府情况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宁波市公共服务的成果。

(三)宁波市政府公共服务面临的要求和压力

宁波市政府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初步实现了责任政府公共服务的政府责任,但是面对新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宁波市公共服务还面临着诸多的压力。

1.经济社会发展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

(1)人口总量的增长和年龄结构的变化导致社会公共服务需求总量增长。2011年宁波市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较低,负担小,社会需求总体相对旺盛;城市扩张的潜力与城市经济对劳动力的吸引共同支撑着人口的流动和迁移,2011年,宁波市人口总量达到1000万,城市化率达到65%左右,伴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张和城市人口的增长,社会需求总量也相应增长,对市区基本公共服务形成很大的压力骤增;目前宁波市新生人口比例降低、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越来越大,2011年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达100万人以上,老年服务和社会养老的需求增多。

(2)经济发展导致公众社会需求的提高和多样化。宁波市目前已经进入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生产力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剩余产品增多,人们对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经济发展本身也对科技、教育、社会环境提出了要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改变加快公共服务的发展,从而保证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在这个阶段,人们更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自身的发展,对社会需求不仅将出现总量的增加,而且将呈现多层次和多样化,不仅要求基本社会需求得到满足,还会产生对优质化和个性化社会服务的需求。

“十二五”是宁波社会结构转型的敏感期: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转变的过程中会出现城市内二元结构的新矛盾体,带来社会结构的加剧转型,多元群体利益分化,新老矛盾交织并存等问题。因此,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是宁波“十二五”时期重点需要解决的课题。

2.宁波市政府公共服务体制、机制面临的问题

(1)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在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仍较薄弱。由于长期以来以GDP为核心政绩观的影响,宁波市各级政府还没有完全摆正在经济社会中的位置,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重管理、轻服务等倾向。政府还在过多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市场竞争主体的角色。事业单位改革进展迟缓,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发育不全,导致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的格局尚未全面形成。

政府职责交叉重复问题仍然存在。政府机构设置过多、分工过细,相关部门的职能难以完全清晰地划分的现象。在部门利益驱使下,有利的事情争着要,有责无利或责大于利的推着走,部门职责交叉,多头管理、推诿扯皮以及越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发生。(45)

(2)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

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居民不断增长的需求还存有不小差距,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相对短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社会保障的实际人口覆盖面不够广,不同社会保险制度之间未实现互联互通

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享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程度还不够高。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相对落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难的问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现行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仍然偏低,农村居民看病贵的难题仍待进一步破解。

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仍待完善。政府作为相对单一的供给主体,因财政资金有限,无法很好地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所以要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更好地进入社会事业领域方面。(46)

(3)公共服务的机制建设有待深化。

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责任政府的核心工作是制度安排,最重要的是科学的制度供给。从宁波市政府的措施来看,在简化办事程序、提供公共服务的技术性、操作性着力比较多、效果也比较好,在体制、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方面力度还不够,从而使公共服务缺乏制度保障。公共服务的公众参与不足,自上而下的导向型单模式,没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互动式模式,使得政府提供公共参与的途径不足、体制外力量激励缺乏、部分公众参与愿望不强烈;公民社会和中介组织的发展状况与公共服务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政府对中介组织的管理存在法规滞后、监管不到位的现象,中介组织的行政色彩还比较浓。

二、宁波市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责任的创新经验分析

总的来说,宁波市的公共服务走在全国前面,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的调研,宁波市的城市公共交通、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职服务公众满意度在全国前五。宁波市政府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关键在于政府在理念上和制度上的创新。

(一)理念的创新:从管理到服务与治理

宁波市在履行公共服务责任过程中,政府的理念发生最大的改变,从管理转向治理,是公共服务取得发展的主要原因。

1.理念创新的缘由:政府管理的局限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利益的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治理包括服务机制、协调机制和回应机制。善治是治理的最终目标。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它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型时,为解决转型中的各种问题,政府往往采取管理的方式,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与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但是仅仅依靠国家管理手段无法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而且市场也容易被政府扭曲,公正、有效的公共服务市场难以建立。如果政府完全采取市场的方式提供公共服务,市场在限制垄断、提供公共品、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方面存在着内在的局限性。

为解决转型过程中问题,宁波市政府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共同目标等方式,鼓励其他社会主体参与政府的公共服务中。实质就在于政府和公共机构与其他组织建立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同时,通过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方式建立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即善治,促使公民对公共服务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2.宁波市公共服务治理的模式

市场机制和社会民间力量引入到公共服务领域中,通过各种方式,如合营、租赁等,来实现和扩大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公民的需要。宁波市政府主要通过建立服务平台建立政府与企业的相互合作,满足市民的公共服务的需要。除了81890服务平台,还有行政服务中心(集中服务平台)、企业信用中心(信用服务平台)、“96178”投诉中心(公众监督平台)、政府采购中心(透明交易平台)等上百个平台。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回应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各类需求,组织公共服务的生产方式与组织方式。政府不再是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成为各类平台的组建者、规则制定者、各类标准确定者、监督体系的制作者。以此促使公共服务需求方与供给方自主参与,平等互动,促进公共服务和代表公众利益方积极的作用,81890服务平台等平台体现了成员间平等协商的模式,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较好地履行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责任。

3.宁波市公共服务理念创新的意义

(1)通过平台建设,增强公共服务的回应性。治理是以互动性为基本特征,实质上就是增加了公共事务的回应性。通过平台的建设畅通了居民需求表达机制,将居民意愿作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主要决策依据,有效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提高供给效率。

(2)改变了公民身份的演化,使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变化。公共服务的治理理念拉近了公民与政府间的距离,理念改变导致政府和公民身份的演化。政府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服务机构,而公民则被视为服务的对象。政府的目标定位在为公民提供公共产品,政府将更加依赖于与公民的关系。这种政府职能将推动政府与公民关系的重新定位,从而出现一种全新的政府和公民关系。

以公民为中心的服务能进一步提高政府行政能力,而且有利于公民有组织的政治参与。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公民的责任感增强,从而有望提高民主主体的参与热情。

(3)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治理模式则更为注重社会与公民的参与和互动,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协商性的民主。因此,治理更强调法治规则的确定性,强调定量的程序正义。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为了保证新经济的健康发展,宁波市政府在此基础上非常强调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希望在法律的保障下更好地促进公民参与公共服务。

(二)组织的创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1)宁波市公民社会和民间社会的日益壮大是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的原因之一。善治理论之所以能够被宁波市政府所认同并成为政府治理的观念,其现实原因之一就是公民社会与民间社会的日益壮大。公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有非政府组织,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和利益团体。因为现代社会中,许多领域是政府所不能干预的,如公司、社区、俱乐部、职业社团等民间组织。必须发挥非政府组织等作用。

(2)宁波市重视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机制建设,政府通过各类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发挥其重要作用。

首先,宁波市重视机制的创新,采用服务外包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如养老服务机制、公众投资机制、政府购买公共交通等机制、引导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2010年1月1日,《宁波市政府服务外包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第一个政府服务外包方面的规章。如慈溪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这一形式的成功运用。根据测算该系统的设施一次性投入和每年正常维护费用5年总计需2000多万元。在实际建设运行过程中采用了“BOO”模式,由电信公司投资并承担工程的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培训等工作,硬件设备及软件系统的产权归属电信;政府部门负责宏观协调、创建环境,每年只需向企业支付300万元左右的系统使用费,即可拥有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使用权,变一次性投入为分期支付运营费,大大节约了财政资金,使企业参与政府的公共服务中来。宁波市在电子设备、网络、软件开发和维护管理,培训教育,专业技术鉴定、检验、检测,统计、论证、咨询、课题调查研究,规划编制、法规规章和文件起草,代履行等行政执行的辅助性工作,政府法律顾问事务,居家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公务活动的组织、服务,后勤服务等都可以采用服务外包的形式。(47)(www.xing528.com)

其次,大力培育和发展公民社会组织,完善组织机构,使它们与政府组织共同承担起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责任。宁波市重视非政府组织的创立和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始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培育,宁波的经济签证类的机构开始与政府脱钩,转为相对独立或者名义独立的中介组织,同时宁波一些非政府组织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但是宁波市民间社会力量的发展还缺乏整体的规划、规范和引导,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整个社会事业和公共事务发展的需要,远远跟不上公共服务的需要。为了更好地管理民间组织,宁波市民间组织管理机构于2011年成立,以鼓励第三部门参与公共管理,通过培育非政府组织和中介独立机构,实现政府职能转移,建设责任政府,更好地为市民服务。(48)宁波市的城管义工就是根据城市管理需要,由政府牵头组建的一个非政府组织。由此组织集合了社会公众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参加。

(3)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的优势。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像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就能够在一些功能上代替政府很快解决许多社会问题,承担一些政府部门不该做或做不好,企业做却未必有效的社会事务,能够推动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使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也有利于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考虑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提供有一定利润的公共服务;而非政府组织具有公益色彩,体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能够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三)机制的创新: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

公众参与作为一种现代新兴的民主形式,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方式,不仅能够弥补政府“为民作主”的缺陷,还能改善政府与公众关系,提高行政决策科学性和可执行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由多元的权利利益引发多元的利益诉求,为实现各自权利的要求我国不少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的情况,开始将公众参与引入地方重大决策中,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政治上的广泛认同,公众参与发展非常迅速,逐渐成为公共生活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重申:要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加强社会稳定,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温家宝总理也在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完善公众参与立法的机制。

目前,在我国的公众参与实践中,有三个发展方向:一是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如听证会、讨论会、法律草案的公共评论等。这种形式的公众参与虽然有效果,但在实践中容易流于形式。二是民间自发的公众参与。这种形式的公众参与本身处于弱势,对公共事务的影响较小,由于缺乏权威性的机构指引,很容易出现无序甚至是暴力的情况。三是非政府组织的公众参与,这种团体有些是自发的,有些是由政府部门管理的,它的作用介于前两者之间,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较为理想的公众参与模式。(49)

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公共服务存在现实的困境:一是公众参与意识薄弱。公众参与的总体水平较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上,参与的普遍性不足。二是公众参与组织基础薄弱,参与机制不健全。有序且有效的公众参与是通过各种社会团体和组织而不是以个人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在中国组织的发展收到很大限制,民间组织容易受到行政影响。三是信息不对称。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容易被政府或强势团体控制,降低了公民的判断力。四是公众参与体制的制度化程度较低。公众缺乏可以依据的法律规则和程序对公共服务施加影响。

宁波市政府构建了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机制。在宁波市城管义工通过建立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机制,完善了城管义工的公众参与的制度和程序,激发公众政治热情,培养和增强公众的民主意识,使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畅通。自城管义工成立三年多来,在城市管理知识宣传、行政执法协助、环境卫生监督、文明意识倡导、公共设施维护等不同领域,累计动员25万人次、提供超过50万小时的义务服务,形成范围广、人员多、服务内容全的义工服务组织。宁波市城管义工这种公众参与机制,提高了公民参与公共服务的素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

宁波市通过多种途径吸收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有条件地放宽民间组织审批注册限制,积极培育民间组织成为参与城市公共服务的一支依靠力量。

【注释】

(1)孙彩红:《中国责任政府建构与国际比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页。

(2)张成福:《责任政府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75页。

(3)李军鹏:《公共服务学》,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4)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温家宝:《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3月1日。

(6)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指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7)陈振明:《公共服务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页。

(8)《如何界定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人民网—理论频道,2008-03-07.

(9)迟福林:《我国公共需求的深刻变化与政府转型的现实压力》,《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1月4日。

(10)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29716。

(11)邱霈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民均等受益、共享发展成果》,《红旗文稿》2010年第3期,第28页。

(12)国家统计局:《2008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13)王琼:《当前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7年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中国基本公共服务体制与政策的演变》,2011年7月7日。

(15)丁元竹:《当前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原因》,《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1月11日。

(16)刘厚金:《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体制分析及其路径选择》,《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第32页。

(17)顾时洪:《公共服务不足根源在体制》,《新世纪周刊》2006年第23期,第124页。

(18)《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在制度建设》,《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简报》总第678期,2008年3月6日。

(19)卓越:《比较公共行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1—436页。

(20)吕大元:《海曙区创建公共服务新模式》,《今日浙江》2010年第5期,第27页。

(21)吴胜武、童云海:《依托信息技术 构建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记宁波81890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公务创新专刊),第106页。

(22)宣新瑞、汪宛夫:《真心用心贴心——浙江省宁波市81890公共服务平台成功的背后》,《宁波通讯》2007年第5期,第37页。

(23)吕大元:《海曙区创建公共服务新模式》,《今日浙江》2010年第5期,第27页。

(24)吴胜武、童云海:《依托信息技术 构建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记宁波81890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公务创新专刊),第106页。

(25)潘卫东:《幼儿教育市场化大势所趋》,http://edu.qq.com/a/20091217/000002.htm,2009-12-17。

(26)闾丘露薇:《幼儿教育市场化》,http://news.sina.com.cn/c/2010-02-18/095219697299.shtml,2010-02-18。

(27)周永明:《政府公共管理理念下的幼儿教育体制创新》,《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第1期,第81页。

(28)贺颖:《农村学前教育中政府责任的必要性探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105页。

(29)《鄞州学前教育预算首次超亿元 骨干幼儿教师培训初步显实效》,《鄞州日报》2011年5月31日。

(30)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财政局:《关于印发鄞州区2011年度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的通知》(甬鄞教幼〔2011〕65号)。

(31)刘淑妍、朱德米:《参与城市治理:中国城市管理变革的新路径》,《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6期,第99页。

(32)宁波市城市管理局:《关于印发枙宁波市公交行业监督管理实施意见枛的通知》,甬城管二〔2008〕13号。

(33)《生产安全法》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第六条:“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有依法获得安全生产保障的权利,并应当依法履行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

(34)《生产安全法》第十二条:“依法设立的为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中介机构,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执业准则,接受生产经营单位的委托为其安全生产工作提供技术服务。”第六十二条:“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机构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对其作出的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结果负责。”

(35)《生产安全法》第七条:“工会依法组织职工参加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

(36)《生产安全法》第六十七条:“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单位有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义务,有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

(37)胡象明、唐波勇:《整体性治理:公共管理的新范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38)[美]Leslielp Norton:《志愿者:社会资本创造者》,《交流》2002年第2期,第30页。

(39)汪志强:《转型社会中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研究——以湖北省麻城市治安管理与服务为表述对象》,2007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40)詹荣胜:《“十二五”时期完善宁波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宁波经济丛刊》2010年第6期,第4页。

(41)詹荣胜:《“十二五”时期完善宁波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宁波经济丛刊》2010年第6期,第4页。

(42)詹荣胜:《“十二五”时期完善宁波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宁波经济丛刊》2010年第6期,第5页。

(43)宁波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服务型政府导向下宁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http://www.zjjgbz.gov.cn/zjjgbz/dybg/323.htm。

(44)孙琼欢:《宁波市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路径选择》,《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第56页。

(45)宁波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服务型政府导向下宁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http://www.zjjgbz.gov.cn/zjjgbz/dybg/323.htm。

(46)詹荣胜:《“十二五”时期完善宁波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研究》,《宁波经济丛刊》2010年第6期,第6页。

(47)陆群:《服务外包:公共服务提升的有效途径》,《三江论坛》2010年第6期,第40页。

(48)孙琼欢:《宁波市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路径选择》,《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第57页。

(49)吕同舟、黄伟、钟婷:《公众参与问题的研究综述》,《管理观察》2009年第2期,第4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