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团闯出大市场
——周至县剧团的调查与思考
(周至县剧团,陕西 周至 710400)
摘 要:近年来,周至县剧团以“戏好团风正,唱红陕甘宁”,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成为送戏下乡的模范。近两年年均演出800余场,获得了不少省、市乃至国家级荣誉嘉奖,多次被中央、省、市级主流媒体专题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日益成为陕西县级剧团中的一枝奇葩。作为一个县级剧团,这些年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不仅是周至剧团自身锐意改革的结果,更与上级部门的关心重视和紧密支持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周至县剧团;调研;思考
一、发展历程
周至县剧团1953年成立,原名周至县新兴剧团,后更名为周至县人民剧团。1957年周至、眉县合县,原眉县人民剧团并入周至剧团,称为周至县剧团一团,原周至县人民剧团称二团。1960年前后周眉分县后,原两个县剧团各归本县。
周至县剧团成立之初,有创作剧本10余部,改编移植外剧种剧本6部。1972年县剧团排演的秦腔现代戏《杜鹃山》轰动全县,古装戏《十五贯》在西安春光、红旗剧场连续上演两个月130余场,观众赞不绝口。然而,由于体制和国家文化政策等方面的原因,县剧团都是在艰难中蹒跚行进的。20世纪80年代初,人员流失、办公经费难以为继,剧团难以摆脱发展的困境,院落垃圾成堆,杂草满院,房屋破烂不堪,连维持正常办公最基本的电费、电话费都交不起,剧团的发展几乎陷入了让人绝望的境地。1984年,县委、县政府出于对县剧团的保护,毅然采取果断措施,对剧团进行了重新组建,保留了原班人员12名,同年7月,并将县剧校毕业的30余名学生补充到县剧团,改组后的周至县剧团,坚持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一手抓建章立制,结合剧团实际制定了10章286条制度并付诸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随后陕西省文化厅将这一做法作为经验在全省演出团体推广。抓机制建设的同时,在全团以提高业务水平为突破口,狠抓演出质量,确定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以质取胜”的16字办团方针。在这个方针的指引下,全团同志扬长避短,精诚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依托关中大县的地理优势,凭借深厚的秦腔文化积淀和对秦腔事业的虔诚和钟爱,周至剧团的发展逐步走上了正常运转的轨道。多次北上延安榆林,南下巴山汉水,西进甘陇宁夏,东往西安渭南,年均演出400余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999年,为了形成剧团的人才梯次队伍,解决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县剧团办起了演员训练班,招生86名,通过四年的专业培养、两年实习,优胜劣汰后有40人留团工作,成立了周至县剧团演出二团,县剧团从此步入了良性发展的道路,演出质量不断提高,演出场次不断增加,业绩蒸蒸日上,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以戏好团风正而名扬西北五省,三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007年,为了适应剧团发展的形势,县上对县剧团的领导班子进行了充实调整,剧团上下工作热情空前高涨,硬件设施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目前,拥有两个演出团共138人,戏剧服装道具设备两套,拥有演出剧目大戏60多本,折子戏70余个,周至县剧团已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有付出就有回报,剧团的演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1993年周至县剧团被陕西省文化厅评为陕西省先进演出单位,先进管理单位;1995年被文化部、人事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2001年被评为西安市“三下乡”先进集体;2002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同年被省文化厅确定为“陕西省振兴秦腔实验团”,使周至县剧团成为全省设立的七个振兴团中唯一的县级剧团,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
二、主要做法及经验
1.高起点定位
周至剧团把发展方向定位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以质取胜”16个字,以此作为剧团的办团方针,20多年来,指引着剧团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周至县剧团下工夫排演了《封神榜》《天仙配》等一批神话戏,以宏大的场面,梦幻般的气氛,新颖的舞美设计被群众广为赞颂。还对《忠保国》和《狸猫换太子》等大型历史传统戏进行了加工改编,改编后深受观众喜爱,并在1999年全省优秀传统剧目大汇演中获得大奖。同时,还积极组织人力进行新剧创作,新创作的秦腔现代戏《忤逆坟》经过13年上演打磨,终于在陕西省庆祝新中国成立55周年暨纪念振兴秦腔20周年优秀剧(节)目展演活动中,一举震撼古城,连获优秀编剧、优秀音乐创作、优秀剧目三项大奖。
2.以好作风立团
周至县剧团自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团领导能坚持正确的办团方向,坚持党对剧团工作的领导,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树立正气、提升素质的重要途径。平时团领导能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在职工中间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党员先进性教育、践行“八荣八耻”等主题实践活动。在团领导的不懈努力下,形成了一股讲正气、讲奉献、敢拼搏的良好氛围。2006年在岐山县凤鸣镇演戏,青年演员王帅奋不顾身下井救人的事迹在宝鸡广为传颂。
3.在改革中突围
在1984年以前,剧团也是大锅饭,平均主义,使得内耗严重,互相拆台,毫无生气。在这种情况下剧团领导及时采取了系列改革措施:一是实行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用人制度,形成了高素质人才队伍;二是实行演出场次与工资挂钩的浮动工资制度,每月按戏的分量轻重、贡献大小、艺术表演水平高低,评出每个人的类别档次,年终进行总评,极大地调动了演员的积极性,提高了演技水平和效果。
4.以章理事励人
坚持制度创新,不断修改规章制度。20年来,曾6次修改制定剧团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涵盖管理方方面面计10章176条的完整的规章制度,其中的奖罚条例有7类86条,对演出、排练、练功、后勤等环节进行了细化,做出了明确、细致的规定,并且坚持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使全团做到了有章可循。
5.主动出击赢市场
周至剧团的性质决定了必须依靠演出来保证生存和发展,几乎每年演出时间在10个月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和观众的需求,全团上下硬是凭着一股干劲抽时间排新、改剧本、推新人。近年来除了成功演出几十本传统戏外,还新创作改编了《王安石》《精忠报国》《忤逆坟》《青山魂》等一批有声势、有影响的大戏和30余折现代戏,还推出了一大批青年新秀,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正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永不满足的追求,使周至县剧团不但没有被市场的洪流所淹,反而演出场次不断增加,演出范围越来越广,口碑越来越好。
三、存在问题
(一)经费严重不足
周至剧团是周至县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最初被确定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后由于县财政拮据,难以担负每年70多万元的补贴,就改为每年一次性拨付剧团十几万元补贴,最多时是2008年,给剧团的一次性定额补贴也只有24万元,政府的财政投入还不能弥补演出收入以外经费支出的不足部分。演员的收入低,队伍不稳定,积极性不高,人才流失严重。(www.xing528.com)
1.演出场次多和演出收入不高之间的矛盾
从近两年的演出情况来看,周至剧团平均每场戏收入2118.94元,除去人员工资、设备损耗以及交通、食宿等费用,实际纯收入并不高,剧团的产出与收入基本不成正比,仍然处于低产值状态。以2008年为例,全年演出723场,收入153.2万元,财政补助24万元,实际支出191.58万元,斥资14.38万元。
2.演出受欢迎与演员收入不高之间的矛盾
周至县剧团虽然以戏好而闻名,戏价也比其他县级剧团高出许多(县外演出戏价比别的剧团平均高出15 000元左右,县内演出相比高出5 000元左右),但由于县剧团的演出对象都是普通农民,到农村演出又不能像城里剧场演出那样卖票,演出多以民间庙会活动为主,经费基本靠群众自筹,演出收入非常低廉,演员演出一场仅能补助10元、20元,体现不了自身价值。
3.经费投入不足与排新戏之间的矛盾
从近几年来看,剧团每年用于新编剧目的经费支出仅占总支出的2.6%,可谓杯水车薪。剧团发展需要排新戏,冲刺大奖,但经费无从保障,排新戏也就成了纸上谈兵。2008年用于编排创作的经费仅5.2万元,没有专项的艺术创作资金,排演新剧节目很困难,影响演出效果。剧团不可能靠演出收入来进行新的创作,平时编排新戏的剧本费、导演费、剧目必需的硬件投入仍需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做后盾。同时,由于经费限制,硬件设施不能满足艺术自身的需要和市场需求,现有的灯光、音响、器乐、服装、道具等经多年的演出损耗,已经到了不更新不行的地步。近两年,在市上宣传文化专项资金的扶持下,进行了部分更新,但布景,尤其是服装价格太高,一时难以满足演出需求。
4.演员演出任务重、待遇低的矛盾突出
付出与回报对于周至剧团演员来说是极不相称的,剧团最红的名角每月工资不足千元,演员月平均收入目前仅为六七百元,演出压力大、任务重,但收入低、支出高。虽然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大多数职工坚守在县剧团,但由于待遇太低,也有一些成名演员留不住,这也是影响剧团今后发展的一大隐患。
(二)业务拓展的广度和深度与群众需求和时代要求有差距
1.传统剧目多与现代剧目少之间的矛盾
周至县剧团现有的“压箱底”的剧本多以传统大戏为主,这些剧目在群众心中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印象,也深受群众和市场的喜爱。近几年,虽然也创作了一些新剧目,但也大多是传统戏。反映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题材的高质量、高水平的精品力作非常欠缺。这一点无论是从周至剧团的发展提升,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和群众的需求来讲都有待加强。
2.常年在外演出与编排新戏之间的矛盾
周至县剧团平均每年在外演出时间累计8个多月,除去必要的休整时间,呆在剧团的时间十分有限,潜心排戏、打磨新剧的时间和精力难以保证。不能编排新戏就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要,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即越是经费紧张越得拼命演出,越没时间创作新剧目,只能在满足维系生存的低层次发展,这样很难走出制约发展的怪圈。同时,县剧团没有专门的创作人员和导演,导演和剧本都得在外高价聘用,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演出成本和压力。
3.适应市场与提高艺术品位之间的矛盾
周至县剧团的现状决定了它必须不停地进行一般性的市场演出,长此下去,只顾适应市场需要,剧团在艺术上高质量的追求就有可能降低。从而,也就只能满足于一般的红白喜事、庙会活动和节庆典礼等,丧失迈上更高舞台、冲击大奖的实力。
四、发展趋势和管理思路
调研中,县剧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市上帮助解决新剧本问题,在全西安市或更大范围征集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剧本,由周至剧团排演;省市打磨的精品剧目,可由周至剧团排演,送戏下乡;希望市上给周至剧团提供知名导演;按照每年演出场次,对周至剧团进行奖励扶助。根据周至剧团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工作思路。
1.准确定位,明确周至县剧团的发展方向
周至剧团属于财政差额拨款,基本定位为公益经营性事业单位。但在近年的市属文化单位体制改革中,县剧团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其与市属改制单位有明显不同:一是单位性质的特殊性。即县剧团属差额补贴事业单位而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二是运行模式的特殊性。市属的改制单位实行机关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而县剧团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模式。三是对财政关联性的特殊性。市属改制单位完全依靠市级财政的供养,有的负债累计上千万元;而县剧团几乎靠自食其力维系生存,每年财政支持数十万元(2009年财政投入最多,金额为40万元),所以应对周至县剧团进行准确定位。
2.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周至县剧团走出困境
目前困扰周至剧团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金不足。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县剧团的扶持力度,分别从财政支持(送戏下乡、政府买单、企业宣传)、智力支持(剧团如何出精品)、人才支持(编导人员聘用机制)、精神支持等方面投入必要的资金,解决演员的后顾之忧,保证县剧团的艺术创作和演出需要,努力改善基础设施,为剧团最终走向市场提供条件。
3.多方面创造条件,提高周至县剧团艺术水准
周至县剧团主要面向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很少有机会参加全国性和省一级的重大艺术活动,人才也很缺乏,剧节目的艺术水准普遍较低,影响和制约县剧团的更大发展。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应多创造条件,让县剧团有更多的机会参加重要艺术活动,开阔眼界,提高艺术水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