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安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战略思考

西安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战略思考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西安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马鸿斌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西安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战略思考

关于推动文化产业成为西安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

马鸿斌

(西安市文产办,陕西 西安 710000)

摘 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继2009年7月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之后,我们党和国家在文化建设理论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对“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目前,西安和全国一样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这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节点,是现代化进程的接续点。在这个关节点上,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高度,我们如何在“十一五”时期西安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在“十二五”时期扎扎实实推动文化产业成为西安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我市宣传文化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大课题。笔者谨提出一些粗浅认识求教于学界,以期达到抛砖引玉、共同探讨,为制定好我市“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积极建言献策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产业;西安;思考

一、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三个必要条件

最近,我国文化产业学界知名专家、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撰文提出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集中度较高、产业关联性较强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作为基层文化产业一线工作者,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认为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其产业规模较大、产业集中度较高、产业关联性较强是应当具备的三个必要条件。

1.关于产业规模较大

按国际惯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某个产业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就能称之为该国家、该地区、该城市的支柱性产业。据统计,2009年我国GDP为34万亿元,分别按照年增长率9%和10%预测,“十二五”末期即2015年我国GDP约为62万亿元和66万亿元。据此推算,到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必须超过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才能达到5%。2009年陕西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26.6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7%。2010年预计实现增加值27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8%,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为19.7%。按照“十二五”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GDP的5%,要达到1 000亿元,年均增速不能低于30%。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十分艰巨。2009年我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51.0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54%。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预计实现增加值184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为5.57%左右。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虽然已超过5%,但是与大城市包括部分副省级城市相比较,我市的产业规模和总量还不够大,存在一定差距。例如,2009年上海市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3 555.68亿元,实现增加值847.29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3%。文化产业由文化服务业和文化相关产业组成。文化服务业占文化产业的比重,是衡量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志。2009年,上海文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4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占全市文化产业的64.8%,体现出上海文化产业以文化服务业为主导的特点。文化产业是深圳市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深圳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18.68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81%,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32%。2009年杭州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13.1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2.6%。2009年武汉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9.9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1.53%,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7%。2009年沈阳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3.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5.0%,占全市GDP的比重为4.54%。所以,我市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努力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和总量,加快发展步伐,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差距,走在西部乃至全国的前列。

2.关于产业集中度较高

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具有个性化强的特点,发展文化产业既要遵循创作生产规律,也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兼顾个性化与集约化、分散化创作与社会化生产之间的关系。就目前我市已形成的文化产业七大板块来讲,截至2010年年底,入驻曲江文化产业核心区的文化企业900余家,入驻高新创意产业园区的文化企业2 015家,入驻经开区印刷包装基地的文化企业60来家,入驻浐灞文化旅游生态区的文化企业50余家,其他三个板块入驻文化企业数量较少。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市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产业集中度还比较低,聚集孵化功能不够突出。要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可从两个方面予以加强:一方面要培育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骨干企业,促进文化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打破“小而全”的文化小生产格局,逐步形成配套协作的产业组织网络。

3.关于产业关联性较强

文化是无形的,通常要借助有形的载体承载与传播。在文化资源的挖掘、保存、开发和利用以及文化产品和服务从生产到传播再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前端连接各类装备制造业(如广播电视电影、演艺、考古、印刷等设备生产),后端对接各类电子设备制造业(如电视机、计算机、手机、阅读器等终端设备生产),文化内容(如新闻、资讯、影视动漫、游戏、演艺)已成为信息业、旅游业的“血液”,以设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正在改造提升建筑、装饰、包装等传统产业。文化产业与门类较多的相关产业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许多事情需要拍板确定,所以建议“五区一港两基地”、文化产业相关部门、各区县在研究策划和开发建设文化产业项目时,有关部门在制定我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时,市上在研究确定全市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时能将产业关联性较强这一重要因素考虑进来,精心策划、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为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在“十二五”时期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奠定良好基础。

二、下大气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文化产业布局(www.xing528.com)

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合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既表现为城乡、区域、境内和境外等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也表现为内容和渠道、生产和传播等功能布局不尽合理。很多地区和城市的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的比例失调。突出表现为文化产业各门类区域之间结构趋同、同质竞争的现象十分突出,既存在于传统文化产业,也出现在新兴文化产业,还体现在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上。对比分析一些地区发布的文化产业规划,产业布局雷同的问题很严重。在传统体制下,频率频道、书报刊出版等文化资源都是按行政区域和部门进行配置的,这种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演变为地区封锁和行业壁垒。随着各地组建门类齐全的文化企业集团,这一状况呈现加剧趋势,造成我国文化企业规模都不大、实力都不强,即使掌控稀缺资源的国有文化企业也难以做大做强,难以造就文化产业“旗舰”或“航母”。

近年来,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虽然逐年增加,但剖析其产业结构,不难看出其薄弱环节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之处。按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国统字[2004]24号)标准,对西安文化产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2008年西安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增加值分别为53.78亿元、36.96亿元和36.70亿元,占文化产业比重分别为42.2∶29.0∶28.8;2009年西安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实现增加值分别为63.57亿元、46.30亿元和41.15亿元,占文化产业比重分别为42.09∶30.66∶27.25。据此分析,核心层即传统文化产业,无论是实现增加值的数额还是占文化产业的比重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中都是独占鳌头的。而作为文化产业主体部分之一的外围层即新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比核心层少17.27亿元,占文化产业的比重比核心层低11.43个百分点。这说明新兴文化产业和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等为主体构成的外围层发展严重滞后,反映出决定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和整体素质的重要行业没有形成规模,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和拉动力度明显不够。

所以说,在国家层面必须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与重组,鼓励各地发展文化产业要突出特色、体现差异,加快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的空间布局。而西安要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着力培育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在整合资源和优化产业结构中,应从文化产业外围层入手,将主体产业的“核心层”和“外围层”做大做强。一是下工夫抓好传统文化产业的提升改造,发展壮大以传媒业、出版业、文化演出、影视制作为主的“核心层”产业,使其尽快走上规模化、集约化的轨道。二是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优化文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广告及会展等为主的“外围层”产业在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使其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发展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切实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抓手。因此,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文化自身也面临发展方式转变的艰巨任务。

打破封闭式的、“小而全”的小生产格局,转向开放式的、分工明确、协作配套的社会化大生产,将是文化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从封闭式转向开放式,意味着从小文化走向大文化,走出文化生产“内部小循环”、融入市场经济的“外部大循环”。从“小而全”转向社会化,意味着文化生产的分工协作体系日趋完备,过去相对独立的文化单位很可能变为产业链上的“车间”,使文化产业告别“小农时代”。

当前,我们要下工夫提高文化原创能力,打造创意充盈、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产品,形成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产品是文化产业的第一要素,是文化产业的基础,是产业延伸的依托,是价值扩展的源头,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保障。要树立开放的文化心态,挖掘国内外文化资源精华,打造地域特色、民族风格、世界价值兼备的文化原创精品。要创新文化表现形式,拓展文化传播手段,不断探索新的、符合时代特征与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艺术表现形式,提供独具创意、别致多样、引人入胜的艺术传播方式,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要认真做好文化与科技相结合这篇大文章,要善于借助高科技的力量,推动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升级换代,积极催生以高科技与创意为支撑的新型文化业态。在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依托互联网、移动网络以及数字处理技术而形成的数字化视听新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形成以高科技为载体、智力高度密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型高端产业,努力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四、加强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建设管理

文化产业园区是指集聚了一定数量的文化企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能够提供相应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的文化产业综合集聚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条件就更高,是指进行文化产业资源开发、文化企业及相关行业集聚、集创意研发、产业孵化、产品交易、人才培训为一体,对区域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发挥辐射、拉动作用的特定区域。目前,我国许多实力较强的文化企业都曾在文化产业园区中进行过孵化和发展,如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上海盛大网络发展公司、第九城市计算机技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都是在上海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发展壮大起来的。入驻文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是园区基地的基本支撑,集聚、孵化功能和辐射、拉动作用是园区基地的核心内容。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存在“小、散、弱、差”的现象,即大多数园区规模都很小,入驻企业数量和质量偏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各地盲目建设,园区过多过滥,实际效果不佳,分散资源,影响了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园区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重规划建设,轻运营管理现象,无法发挥集聚效应孵化功能,成为一个摆设。要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一方面各园区自身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构筑高端的公共服务平台,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企力度,强化集聚效应孵化功能;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台《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对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优化文化产业基地园区的布局结构;同时,认真做好园区申报认定工作,更要做好命名后的跟踪考核工作,对充分发挥作用的园区要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对不能发挥作用的要限期整改或撤销命名。加快园区建设管理步伐,充分发挥示范园区在全国的引领带动作用,利用5~10年的时间,集中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就西安而言,“十一五”时期,荣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占全国四分之一,而且是全国首家),荣获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中上),成绩可喜,但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很大。所以说,“十二五”期间市上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尽快制定出台《园区和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认真做好市级园区、基地申报认定工作,扎实推动园区、基地建设、管理。对现有园区、基地进行改造提升,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沟通,做好申报工作,力争将高新区唐延路文化创意产业带、浐灞世园集团、经开区印包基地、中国唐苑、纺织城艺术创意街区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曲江新区将强力推进二期扩区建设,构建九大园区,建设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临潼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同时,我市要尽快建立文化产业发展调控引导机制,认真处理好加快发展与调控引导的关系,使我市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建设发展达到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彰显特色,错位发展,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实现差异化协调发展的要求,成为引领西部、示范全国的样板。

五、积极探索有效促进文化消费和扩大文化需求的新举措、新抓手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当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以上时,文化消费将会出现跳跃式的“井喷”,并且保持长期的增长势头。目前,我国人均GDP已接近4 000美元,这预示着文化需求旺盛的时代正在到来。据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市人均GDP已达5 000美元,文化消费需求旺盛,市场增长潜力大。当前,努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有益的文化消费需求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必须下大气力、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破解这一难题。“十二五”期间我市文化产业要达到“扩消费”的目的:一是要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文化服务的水平。文化产品要丰富多彩,质量上乘,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文化服务的水平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愿意花钱,并得到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享受。二是要构建和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主要靠市场,要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三是加强引导,培育文化消费习惯。要抓紧研究出台扩大文化需求、刺激文化消费的具体措施、办法。

要进一步加快文化消费市场的培育,改善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条件,积极拉动文化消费,使文化消费尽快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一方面,要加大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使其成为国家“优结构、扩内需、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的重要支撑和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惠及全民的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制定出台扩大文化消费的政策措施,并设计丰富多彩的更加有效的载体,鼓励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以达到不断提高其支付能力,扩大文化消费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