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研究成果

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本雅明不同,马歇雷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艺术生产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想,建构了自己的艺术生产理论。马歇雷认为文学生产是一个独特的实践过程,它通过特定的方式,利用特定的意识形态,制造出复杂的社会历史再生产。其次,离心效果是意识形态的内在生产。

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研究成果

作为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

——马歇雷文学理论研究

安晓东 张 晔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 要:马歇雷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将意识形态与文学的关系导向深入,提出自己的文学生产观。马歇雷早期的文学生产理论,辨析了意识形态虚幻与文学虚构对文学生产的决定作用,文本意识形态的虚构能够抵制意识形态的侵入,由此形成离心结构并使症候阅读更具可操作性。后期的马歇雷转向对审美效果的分析,指出意识形态有力塑造了文学。

关键词:马歇雷;文学生产;离心;症候

皮埃尔·马歇雷(Pierre Macherey),又译马舍雷或马谢雷,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他以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为起点,对文学场内部规律做出细致深入的研究。他把文艺作品理解为一种独特的形式结构,在文学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以来的文艺生产理论。

关于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的研究,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的理论引入到艺术生产理论中,本雅明则进一步研究了现代背景下的艺术生产主体的状况和现代物质生产对艺术生产的影响,他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论述,建构了自己的艺术生产理论,其艺术生产理论的重点是研究艺术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他认为,技术的进步直接影响了艺术的进步,技术促进艺术直接参与阶级斗争,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本雅明不同,马歇雷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艺术生产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想,建构了自己的艺术生产理论。马歇雷所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无疑来源于阿尔都塞,他们所理解的意识形态已与马克思恩格斯理解的有所不同,在阿尔都塞那里,意识形态是一个先于个体的社会结构,它深深地楔入人们的潜意识当中,无时无刻地包围着我们,我们却毫无察觉。人们依赖意识形态去体验行动,所以,世界上的现实是意识形态化的现实,但是,马歇雷也并没有简单地把阿尔都塞的“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体系”[1]这个概念照搬到自己的文学生产理论当中,他创造性地区分了现实意识形态和文本意识形态并描述了两者在文本中的交织斗争所产生的分裂症候。马歇雷所理解的作品生产同意识形态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应,它们之间或多或少是矛盾的。一部作品可以说是根据意识形态产生出来的,可以说作品无意识地帮助把意识形态揭示出来,也可以说是为了抵抗意识形态而写的,所以,文学创作在生产意识形态的同时又对抗意识形态和瓦解意识形态。总之,马歇雷的艺术生产理论,首先受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艺术意识形态属性论的影响,带有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艺术生产思想的烙印,另一方面超越了艺术意识形态属性论,开启了伊格尔顿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思想。

关于文学生产的具体内涵,马歇雷的《文学生产理论》大体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轮廓。马歇雷认为文学生产是一个独特的实践过程,它通过特定的方式,利用特定的意识形态,制造出复杂的社会历史再生产。文学生产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限制,这种限制作为生产者的作家又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这样,他们会在作品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留下空白,直接或间接地去表达意识形态,使作品用非意识形态的方式来传达意识形态。作家通过虚构的方式形成沉默和空白的离心效果,读者科学阅读分析作品中找出其中的症候,症候是创作生产中留下的痕迹。生产是其文学生产理论的起点,也是终点,因此,研究马歇雷文学生产理论必须循着生产的逻辑去展开,这种生产逻辑就是虚构与离心组成的生产规则,具体体现在:首先,运用虚构的手法逃离意识形态禁锢。面对现实意识形态,马歇雷捕捉到了文学场自身的虚构逻辑,运用虚构的手法逃离意识形态的约束。这种手法恰恰反证了文学场对现实意识形态的依赖,文学生产要根植于意识形态幻觉又要表现出强烈的抵制和拒绝,虚构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虚构以文本的形式用凝固的语言文字对现实意识形态再造,大大削弱现实意识形态的阐释能力,悄悄地偷梁换柱、改弦更张。马歇雷用意识形态的不在场重新理解文学创作中的语言体验和想象,“我们将文学话语定义戏仿和语言的挑战,而不是现实的再现。文学话语是变形,而不是模仿。”[2]文学话语是一种变形,并不是对现实的模仿和再现。所以马歇雷认为,作品是生成,而非模仿,进而在此基础上区分“虚幻(illusion)”和“虚构”。

其次,离心效果是意识形态的内在生产。正是由于虚构手法的使用,所以导致文学作品的结构与他所加工的意识形态结构不同,产生了离心的效果。马歇雷通过对托尔斯泰作品的分析,认为他的作品似乎是离开中心的,失去了内在的特质,注定使自身处于隐蔽或者偏离的状态,托尔斯泰作品对历史结构的描绘超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分析,他通过显示矛盾促使人们思考历史问题。这个矛盾不是作品与意识形态的矛盾,而是作者引入到文学作品中的内部矛盾,而这个作品中的矛盾作为一种异端存在的意识形态与主流的意识形态发生冲突。

离心理论中,马歇雷认为作品并不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主张作品的去中心化,他还指出,卢卡奇提出的文学作品应当具有文本有机完整统一的结构观点只是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概念,是先验的理念模式,并不符合文学文本的实际,“任何文学作品,特别是伟大的作品,在文本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永远存在着或大或小的缝隙。这些缝隙的存在至少说明戈德曼把作品文本结构归向于世界观的中心结构论是一种僵硬的教条。”[3]文本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中心结构,它们的结构是意识形态不断丛生、相互歧异的离心结构。由此,文学作品的对话框架必然处在意识形态与异己力量的冲突之中,它决定了文本的多义性和不规则性,所以马歇雷在《文学生产理论》中明确说:“文学话语:既封闭又无限,已经完成或者无数次地重新开始,既分散又集中,盘绕着一个它既不能掩藏又不能展现的不存在的中心。”[4]

既然马歇雷认为文学作品之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是分散的,也就是说并不存在潜在的结构,不存在制约或规定文本的潜在的合理性和秩序。因为,作品中被掩盖的秩序并不比它的真实而确实的无序更重要。文学文本中所具有的秩序是想象的、虚构的,它是对意识形态冲突虚构的解决,这种解决很多时候是如此不稳定以至可以明显看到不连贯和不完全性在文本的每一个词里爆发,这种不连贯性和不完整性也就是没有说出的东西就是缺省,文学正是通过不在场的缺失完成生产建构。

再次,缺失是文本意识形态的存在形态。马歇雷认为,文学生产作为独立的过程,作家不会直接将日常意识形态本身带入到文本中,他们会对意识形态原料进行筛选,在文本意识形态和现实意识形态之间形成张力,这个张力会形成裂缝与黑洞,是作家无意识的言说或不说,换一种说法也就是马歇雷阅读理论中所讲的症候,也即文本的离心结构。马歇雷认为,文本中没有说出来的东西就是文本的沉默与空白,“作品的言说来自于某种沉默,来自赋予形式的东西,沉默是作品勾画形象的场所。因此,作品不是自足的,它必然伴随着某种缺场,没有这种缺场作品将不能存在。”[5]所以,我们看到马歇雷认为文本的缺失才是最有价值的,在阅读中,人们发现这种裂缝,裂缝产生的症候,成为文学魅力的独到之处。症候的存在是作品成功的标志之一,作家要使人能够在他制造的症候中看到他要叙述的对立面。(www.xing528.com)

其实,作品的这种沉默往往并不是作者的主观意愿,马歇雷在著作中指出这是言说的本性使然,任何言说的结构都具有下述特征:

问题1,指作品表面要表达的内容,问题2,指作品缺省的部分,这种缺省是问题1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或者说是前者无意识的结构。思想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很难实现全面清晰的表达,文本中总会存在“缺省”或“沉默”。

文字表面的意思并不一定是真正所要表达的意义,沉默是另一种言说,沉默某种程度上具有雄辩的力量,文学试图通过意味深长的沉默向意识形态发难,以至于颠覆现存意识形态。

前面所述是马歇雷对文学生产最为集中的探讨,1974年马歇雷与巴利巴尔合作的长篇论文《论作为一种观念形式的文学》则将其文学生产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文学生产作为一种观念的生产带有创造性和审美性,因而马歇雷提出了作为观念统治效果的文学审美效果这一说法。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人们可以分析文学效果并视其为不能被还原到一般意识形态的效果,因为他们是特殊的审美效果,文学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效果相互关联相互分离而难以透析。在前提意义上,它在决定性社会条件中生产。这就是说,文学效果是在某一个特定历史时期条件下生成的,文学效果是在一个确定的社会物质过程中生产出来的,这一点马歇雷重复了文学反映论中的文学反映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的观点,但不同的是,马歇雷的论述更为新颖。他说,作家不是至高无上的创造者,也不是献身于其中的条件的缔造者,作家是一个物质媒介,“在他尚未创造的条件中,在对从定义上说他无法控制的矛盾的屈从中,通过赋予他个性的、标志着资产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之特点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劳动分工,而插入一个特定地方的中介。”[6]马歇雷这句话未必是在贬损作家的创造能力,而是为印证自己的观点采取的极端说法罢了。文学效果作为一种复杂效果生产,它的决定因素是一个矛盾内部的另一个矛盾的想象性解决,是一种传达特殊意识形态的效果,带有特殊意识形态的印章,这个印章是永远无法抹去的。

另外,马歇雷认为,文学文本的审美效果激发了其他意识形态的话语,是再生产主导意识形态的时刻,有时候它们被看做文学话语,但在通常的情况下又仅仅是道德的、宗教的、政治的话语,主导意识形态在这些话语中得以实现,所以,文学文本是整个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动因,也就是说意识形态首先进入文本生产,生产出的文本再成为意识形态的内容,一环套一环地循环下去。也可以这样理解,文学文本通过文学效果生产出新的话语,新的话语变换各种形式再生产同一种意识形态,文学文本成为资产阶级社会中个体与意识形态之间具体关系的运作者,文本携带意识形态进入个体,使个体能够占用它,并且成为意识形态的携带者,如果条件充分甚至于会是创造者。文学文本引发的意识形态话语接受了艺术加工,看起来不像是机械的强加,这与宗教不同,宗教将教条强加给每一个虔诚者并且要他虔诚地重复。文学文本引发的意识形态以“自由”的形式实现意识形态统治。

在前面这个条件下,审美效果也不可避免地沦为另一种统治效果,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能感觉到“臣服”,但形式不同。文学作为在普通的语言中实现意识形态构形是为所有人提供的,所有人都是它的目标,但是在接受上出现了差异,受过教育的统治阶级是一种主宰式的屈服,因为他们由于教育的因素后天审美力较强,这个时候臣服带有话语的优越感。但是对于被剥削者就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在阅读中得到的不过是自卑感的证实,这个时候臣服就意味着文学话语对另一种话语的统治和压抑。“这种话语被认为是难以言喻的、虚假的、不足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感情。”[7]

本文着重探究了马歇雷的文学生产理论内涵,在前期,他首次将意识形态引入到文学生产研究中,创立独树一帜的文学生产理论,创造性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来的艺术生产观,开启了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促进了文学生产理论和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的深入。后期,马歇雷文学生产理论的后结构主义的思想奠定了早期后结构主义发展的理论基调,对新历史主义文化研究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同样,马歇雷的文艺思想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设也具有较强的影响和启示。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学的市场化运作,文学生产的说法频现。市场化运作不仅仅依赖于独立的个体,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是被决定的,人的一切活动,包括文学活动都是被决定的,被文化市场、被读者大众、被意识形态、被现代出版和传媒,甚至被种种现代文化体制和制度所决定,文学创作失却了根基而成为谵妄。在现代大众传媒以及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学写作并非作家天马行空式的创造,它始终无法摆脱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无法摆脱种种权力和外部条件。文学成为一种社会性生产而非创造,沦为消费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生产工具,失却了自律性而陷入了他律的漩涡。这也就必然要引导人们把目光重新转向文学本身,关注影响乃至决定文学生产的内部和外部因素,马歇雷的文学生产也就为研究者打开了极其广阔的新的研究视野。但是我国目前对其研究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说马歇雷多作为阿尔都塞的附带而出场,对其理论缺乏系统的整理;马歇雷著作的译介工作未能到位,其最重要的《文学生产理论》仍无完善的中译本,不能说不是一大遗憾。

参考文献:

[1]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01

[2](法)Pierre Macherey.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M].trans.Geoffrey Wall.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8:61

[3]周忠厚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127

[4](法)Pierre Macherey.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M].trans.Geoffrey Wall.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8:27

[5](法)Pierre Macherey.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M].trans.Geoffrey Wall.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8:85

[6][7](英)弗兰西斯·马尔赫恩.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M].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4,46,56,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