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的两种研究取向
张 敏
(河南师范大学 公共事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 要:根据测量方法的差异可以将情绪智力这个概念操作化为两个结构:特质EI和能力EI。通过典型操作的测量,特质EI被看做一种基本的人格特质;通过最佳操作的测量,能力EI被看做一种认知加工能力。对于情绪智力的研究不可忽视这两种类型EI的差异。
关键词:情绪智力;特质EI;能力EI
情绪智力(EI)这个概念自从被提出后,不仅受到了心理学学术界的关注,而且也成为不少流行读物中的热门概念。尤其是情绪智力这个概念被推广到应用中时,与预测成功联系到了一起,所以更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对它的内涵、成分、结构还在探讨之中,存在很多学术争论。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要对概念进行操作化,这样才能进行测量。根据操作化时所使用的测量方法的不同,K.V.Petrides和Adrian Furnham提出要区分情绪智力的两种操作定义:能力情绪智力(Ability EI)与特质情绪智力(Trait EI)。
一、情绪智力的起源
情绪智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E.L.Thorndike(1920)所提出的社会智力概念。传统的智力概念关注认知因素,但是记忆、抽象思维、问题解决等这些认知因素并不能很好地预测个体的成功,于是智力研究者开始拓宽智力的领域。Thorndike(1920)提出的智力多因素理论中的社会智力,是关于理解与管理他人以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一种能力。Gardner发展的多元智力理论扩大了智力的内涵,把非认知因素增加到了智力概念中,所提出的8种智力中包含了两个情绪维度成分: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即理解自己与他人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能力。这成为情绪智力的直接来源。
在Mayer于1990年提出第一个正式定义和模型之前,EI这个术语在文献中已经出现过多次。在这个早期模型之后,跟随着出现了很多不同的EI模型。Goleman(1995)的一本畅销书《Emotional Intelligence》将这个概念扩展到更为宽广的领域中,国内的书商为了吸引读者,把书名翻译为《情绪智商》,通过这本书很多人都了解了EI这个名词,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混乱。
二、情绪智力的两种研究取向
Salovey和Mayer在1990年提出了情绪智力的第一个模型,在此之后相继出现了大量的EI模型。这些模型比较模糊,扩展了概念的范围,在对EI进行操作化时,不仅包含了情绪和智力本身,还包含了动机、非能力的倾向和特质。于是,Salovey和Mayer对他们的模型进行了修改,在认知—情绪的条件下重新定义了情绪智力,使模型中只剩下了能力因素,并把那些包含因素广泛的EI概念称为混合模型;相对应的,Salovey和Mayer的模型就成了能力模型。2000年K.V.Petrides,Adrian Furnham提出:“模型的性质并不是由情绪智力理论的本身决定,而是测量的类型导致了不同的情绪智力模型。”也就是说混合模型与能力模型是根据模型中包含的成分进行区分的,能力模型只包含认知能力因素,而混合模型则混合了认知能力和人格特质等因素,但是这种区分没有注意到概念操作化这个关键方面,忽略了测量方法的问题。为了强调EI概念操作化测量的重要性,Petrides和Furnham(2001)进一步提出应该在心理测量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测量方法的不同,将情绪智力的概念区分为:特质EI和能力EI。
在早期模型出现后不久,第一个EI测量开始在文献中出现(BarOn于1997年出版EQ-I)。随后研究者发展出不同的EI量表来测量这个概念,对测量方法的探索推动了理论的进步。测量方法对于任何一个概念的操作化来说都具有深远的含义,忽略典型操作(typical performance)(即自我报告法,self-report)和最佳操作(maximum performance)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基本心理测量学差异,会导致概念混乱和相互对立的结果。尽管被操作化的概念都是EI,但是通过最佳操作测验对EI进行测量与通过自我报告法测验对EI进行测量所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就像是通过IQ测验测量认知能力和通过自我报告问卷测量认知能力所得的结果是不同的。举个例子来说,“询问某人是否认为自己擅长于抽象推力与向他呈现一个Raven的渐进式矩阵题目要求其解答,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某人有兴趣评定实际的认知能力,那么他们不会运用自我报告问卷。反过来,如果某人想评定自我感知力,他们不会运用最佳操作测验。”对于EI的测量,一些研究是以自我报告测验为基础的,而另一些研究则发展出具有正确和不正确反应的操作性题目。通过自我报告量表对EI进行测量,就把EI概念操作化为一种人格特征(即特质EI或情绪自我功效);相反,如果通过最佳操作测验来测量EI会将此概念操作化为一种认知能力(即能力EI或情绪认知能力)。
(一)能力EI
1.符合传统智力三个标准的情绪智力概念
Mayer和Salovey1990年首次提出应将情绪智力作为一种独立的智力成分,并给出全新的定义:情绪智力是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也具有抽象推理能力这一智力的本质特征。Mayer等人认为情绪智力要想被认定为一种真正智力,必须满足智力的三类传统标准:概念标准、相关标准、发展标准。
概念标准是指智力会影响心理操作水平,而不是行为的倾向方式,也就是说情绪智力这个概念应该体现一种实际的能力。Mayer等人提出情绪智力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情绪的感知和表达能力,例如辨认面部表情或艺术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把情绪吸收同化到认知和知觉过程中的能力,例如情绪对思维的引导以及情绪对注意的影响;理解和推理情绪的能力,例如了解每种情绪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的能力;情绪的管理和调节能力,例如生气时知道应该如何平息自己的情绪,知道如何缓解他人的焦虑状态。这四个层次是不断递增的,后一种能力是以前一种能力为基础的。
相关标准是指智力描述的是一组彼此相关的能力,比如Wechsler的智力测验把智力分为语言智力和操作智力两大类,每种智力又包含了一些相互相关的分量表。也就是说传统的智力是由一组彼此相关且又相互独立的能力组成的。Mayer等人对此点进行了检验。他们使用包含12个任务的MEIS量表,分别测量了上面所提到的定义中的四个层次的能力。结果发现12个任务的成绩彼此相关,并从中抽取出一个在12个任务上都有所负荷的群因素。另外还发现了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如语言智力之间的彼此相关,但又相互区别。
发展标准的意思是智力会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加而发展,Binet和Simon在20世纪初所做的横断背景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情绪智力应该也具有发展性,Mayer等人通过研究发现成人比青少年在MEIS上的成绩要好。
符合这三个标准的情绪智力成了一个真正的智力概念。
2.能力EI的测量
能力EI属于认知领域,那么对它进行测量的话就应该采取最佳操作法。以最佳操作法来测量能力EI的一个问卷是Mayer,Caruso和Salovey编制的多因素情绪智力(Multifact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MEIS)。也就是说对能力情绪智力进行测量时应该采用操作题目,通过操作题目的成绩可以反映一个人操作水平的高低。为了体现能力高低,测验情绪智力的题目答案就应该有正确或错误之分。情绪研究中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利用关于情绪内容的群体一致性意见。比如对于一张面孔所表达的情绪,如果群体一致认为它表现的是快乐情绪,那么这就是正确答案。另外常用的一个标准就是专家意见,专家把自己所具有的哲学和心理学背景知识应用于情绪的判断中,提供关于正确答案的意见。另外还有一个是目标标准,指的是对某个人的情绪或者他的情绪产品进行判断时,那么他本身想要表达的情绪就是正确答案了。例如,在MEIS中,被试者要进行的一项操作任务是对几段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在形容词列表上进行等级评分。对于这项任务除了采用前两个评分标准外还使用了目标标准,即让乐曲的作曲者对自己作品所表达的情绪进行评分,这个评分作为目标标准,与被试者的评分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操作任务,利用各种标准对操作表现的水平进行评定就可以反映一个人在加工情绪信息上的能力的高低了。
(二)特质EI
1.特质EI的概念
特质EI指的是一个与情绪有关的自我感知能力和行为倾向性的特质群。特质EI与行为倾向性和自我察觉能力有关,所以关于它的研究应该在人格框架的指导下进行。按照艾森克的观点,特质是一种行为倾向,与能力相区别。所以按照传统意义,特质EI是不能划分到智力范围内的。因此Petrides和Furnham为了避免概念称呼的混乱,建议用“情绪自我功效”来代替特质EI,用“情绪认知能力”代替能力EI。但是一直以来,不管是能力EI还是特质EI都是用“情绪智力”这个词来称呼这个概念,所以就延续了“智力”这个术语。特质EI与行为的跨情景一致性有关,通过自我报告问卷可以测量一个人的典型行为。
因素分析研究表明,特质EI所包含的自我感知和调节因素群在艾森克人格维度和五因素人格分类法的底层水平上形成了独特的复合结构。越来越多的实验研究都支持了这个结构的效度。例如:在人格、特质EI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中,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控制大五人格的效应之后,特质EI与幸福感仍存在显著相关,所以特质EI可以作为独立于人格的一个维度来解释幸福感。而且,研究发现特质EI与认知能力(g因素)相关不高。因此有研究者认为特质EI是一种低阶的人格特质,它与高阶人格维度存在相关。
2.特质EI的测量
表1 EI模型的共同方面
(www.xing528.com)
续表
对特质EI的自我报告测量存在很多的问卷,给人的感觉是,似乎构建一个问卷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事实上,很多特质EI测量的理论框架不够清楚,过于混乱,不同的理论框架就会发展出不同的测量工具。Petrides和Furnham通过对已存在的很多模型进行内容分析,提出了特质EI的15个成分(见表1):适应性、决断性、情绪表达、情绪管理(对他人)、情绪感知(对自己与他人的)、情绪调节、冲动性(低)、人际关系技能、自尊、自我激励、社会能力、压力管理、特质同感、特质幸福感、特质乐观性,把这些作为特质情绪智力问卷(TEIQue)的基础[3],并描述了高特质EI个体的特点。
Petrides和Furnham用情绪辨认和情绪诱导的实验研究来验证特质EI的行为效度,结果发现:高特质EI的被试者在辨认表情时要比低特质EI的被试者反应迅速;高特质EI的个体与低特质EI的个体相比,对情绪诱导程序表现出了更大的敏感性。从而为特质EI的结构效度提供了证据,并证明了与大五人格相比的特质EI的渐进效度。
3.两种情绪智力之间的差异
特质EI与能力EI是在很多重要方面不同的两个不同概念,前者包含行为倾向和自我察觉的能力,而后者包括实际的认知能力。很多实验结果表明特质EI与能力EI之间相关很低,说明了这两个结构之间的概念差异。Petrids等人虽然是站在支持特质EI的角度,总结了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但从中也可以看出两者的主要差异(见表2)。
表2 特质EI与能力EI的差异
续表
g=一般认知能力;EQ-i=Emotional Quotient Inventory(Bar-On,1997);
SEIS=Schutte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cale(Schutte et al.,1998);
TEIQue=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estionnaire(e.g.Petrides&Furnham,2003);
MSCEIT=Mayer-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Mayer et al.,2002)。
a:这些行的条目是归纳而来的,并不能等同适用于所有测验。
三、对两种情绪智力的评价
对于情绪智力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很多种类的测量工具,但是EI领域的研究仍然处于相对的早期阶段。科学的研究仍然落后于流行的准学术理论和商业交易,并且迄今为止还没有达到像流行读物中所期望的效应。
能力EI的测量存在一定的问题。情绪体验具有极强的主观性,而认知能力测量题目的评分需要客观标准。能力EI中有很多成分是与人的内部情绪状态有关的,这样就不敢保证可以进行客观评分。虽然能力EI的测量也采取了一定的评分标准,如前面所述的群体一致意见标准、专家标准和目标标准,但是实践表明有时这几个标准的结果是不一致的,那么这时应该听谁的呢?而且有的题目似乎并没有绝对的、客观的对错之分。另外,这种计分程序被用于测量同源概念(比如社会智力)时,就没有取得成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利用情绪的一些生理指标(例如皮肤电活动)作为客观标准,但是这也要根据人们对感觉的自我报告来确定其有效性。当差异出现时,必须要把自我报告放在首位,所以还是不能保证客观性。研究者还应该努力发展出涵盖范围更广的认知题目,这也是件不太容易做的事情。今后的研究应该继续关注这个概念与g因素之间的本质关系,并证明它在实际生活环境中的适用性。
特质EI与人格特质相并列,适用于情绪体验的主观特性,没有陷入上面所述的能力EI所面临的概念和测量学上的挑战。但是很多批评恰好就来自它与人格的关系上,认为它不能与主要的人格维度相区别。最近也有研究表明,特质EI与人格维度的独立性具有较好的判别效度和渐进效度,但这一点仍需要深入的研究和证明。特质EI的测量虽然更为简单直接,但是用自我报告法测量EI时,方法很多,甚至有些研究者虽然使用的是自我报告法,但是却错误地认为是将EI作为认知能力来测量。另外,特质EI的研究还应该关注这一概念的社会—生物基础,以及这一概念在人一生中的发展情况。还要继续进行科学干预计划的设计,提高人的特质EI从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扩大情绪智力的应用价值和范围。
情绪智力这一概念起源于人们在情绪上的个体差异,人们认为辨别和调控情绪的能力对生活实践来说会有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情绪智力概念自提出后,便成为很多学科研究者以及大众追逐的热点。未来的研究应该在能力EI与特质EI差异的框架指导之下进行,从而避免概念的混乱,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智力的领域视野,另一方面可以弥补传统智力概念的局限。另外,情绪智力的应用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比如人工智能中的情感计算就是借助情绪智力作为其理论基础,所以应该进一步推动理论的进步带动实践应用。此外,对情绪智力的研究和应用还应注意文化差异问题,常识中都认为东方人更含蓄,西方人更开放,这就意味着东西方人在情绪表达和理解方面是不一样的,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为此提供理论和实践根据,国内已经开展了一定的本土研究。
参考文献:
[1]胥兴春,程启军.智力理论发展的新趋势.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51~54
[2]徐小燕,张进辅.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综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77~82
[3]戈尔曼.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许远理,郭德俊.浅谈情绪智力与人工智能中的感情计算.心理科学进展,2004(2):209~214
[5]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心理科学,2002(2):293~29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