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少君
摘 要:通过对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梳理和其他经济区经验的总结,制订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通过不同层次的人才创新体系的构建,为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为当地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和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关天经济区;陕西;人力资源;定位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关中—天水经济区要想达到预期目标,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力资本理论也认为,人力资本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对于推动落后地区经济走向发达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经济区的人才竞争力是反映区内人才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比例、流动、环境等各类人才因素在经济社会竞争中所体现的综合实力,是各类人才因素能量化的有机综合和高度凝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宏观角度来衡量人才发展程度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指标,因此该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经济区人力资源与开发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为其他经济区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与借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陕西高校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实践平台,可以将高校教学研究与当地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通过项目、人才、基地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陕西高校人才、科技优势,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
1.核心概念界定
人才是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更新。长久以来,我国对人才的界定一直是以“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2003年又做出了新的定义:一是有知识、有能力;二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三是在政治、精神、物质三个文明建设中作出贡献。根据人事部的有关文件精神,人才是专门人才(专业人才)的简称。人才预测部门和人事工作部门使用的人才概念即指专门人才。专门人才概念包括具有中专或中专以上学历者和具有技术员或相当于技术员以上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者两类人。
2.国外人才资源的理论研究
与人才资源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是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涉足这一领域有很多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威廉·佩第,他有一个著名论断即“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1954年,“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把人当做企业最大的资源,并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与此同时,明赛尔发表了论文“人力资本投资于个人收入分配”,拉开了人力资本研究的序幕。现代人力资本理论有三位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是西奥多·W·舒尔茨,加里·S·贝克尔和爱德华·丹尼森。
1960年,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人不仅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资本,叫做“人力资本”,并形成人力资本理论,因此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舒尔茨(1990)认为“人力资本”是指个人的才干、知识、技能和资历。他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统计中发现,国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比国家投入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实物资源和劳动人时)的增长快得多,其中被遗漏的更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人力资本。他认为,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并不是空间、土地、自然资源,而是人的能力和智慧。加里·S·贝克尔(1987)又进一步把人力资源与时间因素联系起来,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进行分析后,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家庭时间观念和时间配置、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等概念都令人耳目一新。爱德华·丹尼森是美国经济学界的一位人力资本分析专家。他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是通过精心的分析计算,论证了在1929~1957年间美国经济增长中,有23%的份额要单独归于美国教育的发展,即人力资源方面。现在又有西方学者从人力资源会计的角度提出人力资产的概念。国外的这些研究成果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
3.国内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国内研究者运用实证的方法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人力资源转移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本课题在此基础上将以深化干部体制改革为出发点,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目的,将各地经济发展规划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从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构建人才资源创新机制和发展规划,实施人才一体化合作与开发战略,实施人才聚集战略,实施人才共享战略,实施人才国外引智战略,总之,利用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并对之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制订一个有效的、城乡一体的、多层次的人才资源支撑战略。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简介及优势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为2 842万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关中,或关中平原,指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是陕西的工农业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关中地区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行政范围包括西安、铜川、渭南、宝鸡、咸阳、商洛等6个城市,集聚了全省约60%的人口。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6个重点建设地区之一。
陕西地处我国中心地带,关中—天水经济区又处于陕西的中心地区,人文荟萃,资源富集,工业基础良好,科教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国防军工和彰显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基地,为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在更高起点上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和准确定位,充分利用该地区明显的人力资源区位优势,有力支撑经济区规划目标的实现。
天水市位于甘肃东南部,东临陕西省宝鸡市,西、北、南分别与定西、平凉和陇南相接,有“陇上小江南”之称。总面积14 392平方公里,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天水经济开发较早。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较快,现已形成门类较多、技术装备较好、具有一定实力和特色的区域工业体系。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陕西取得了显著成绩,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环境整体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民生事业建设得到加强、重点区域加快发展、人才开发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这些成就也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国家确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四、经济区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1.人力资源聚集开发战略(www.xing528.com)
将关中—天水经济区中七市一区的人才集中起来培养,充分利用资源,节省成本,推动人力资源的开发。实行人才投资优先,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提高人才投资效益;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
2.人力资源区域协同开发战略
在经济区这一前提下,采取措施,使区域之间相互协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促使相对发达的城市带动相对落后的地区发展,自己同时也有所提升。比如,西安的经济较天水发达,知名度也更高,而天水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西安的旅游胜地世界闻名,若将天水与西安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旅游链,那将大大促进天水的旅游业发展,同时,西安也得到了发展。
3.人力资源城市间共享开发战略
关中—天水经济区中,众所周知,西安高校众多,人文荟萃,资源富集,工业基础良好,科教实力雄厚,是我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国防军工和彰显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基地。相比之下,其他地区高校稀少甚至没有,人才匮乏,在经济区规划这一机遇下,其他相对落后地区应该充分利用西安的人才资源,做到人力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另外,加强高校合作,进行学生跨校交换,学者交流,对口支援等活动,充分利用各高校的优势资源。
4.人力资源城乡统筹开发战略
积极探索建立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体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引导优质人力资源向农业和农村转移,探索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5.人力资源引进与培养共同开发战略
大力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在此基础上,同时培养适合经济发展的人才,如改变应试教育体制,推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改变评价体系中重论文、轻设计和实践的导向;加大对学生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的重视和投入;加强产学政的合作,企业重视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6.人力资源支撑开发战略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经济发达的必需条件,是在经济发展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只有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才能支撑经济开发。在科研方面,大力培养西安优秀的科研人才,让其发挥智慧与才干,为关中天水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光明日报,2010-6-7;人才创造未来创新引领世界.光明日报,2010-6-10
[2]洪银兴,刘志彪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钱江晚报新民生.长三角:下一个淘金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4
[3]朱金海.共同建设长江三角洲城市群[A].朱敏彦,张颢瀚,曾骅等.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47~265
[4]王贻志,王振,顾丽英.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整合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3):5~14
[5]严东生,任美锷.论长江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战略[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2
[6]张颢瀚,张鸿雁.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协作联动发展总体战略[A].张颢瀚,朱敏彦,曾骅.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C].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17
[7]周振华.新一轮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1): 5~12
[8]徐长乐,谷人旭,袁雯等.“十五”期间上海实施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联动发展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A].朱敏彦,张颢瀚,曾骅等.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战略研究[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74~304
[9]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203~209
[10]王朝华.环渤海地区人力资源发展现状分析.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