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中—天水经济区主要问题与产业发展构想

关中—天水经济区主要问题与产业发展构想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产业分布及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来看,产业集群布局基本合理,功能互补。因此,我们建议针对关中—天水经济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及其布局问题在相应的官方联席机构下设产业集群建设协调办公室。

关中—天水经济区主要问题与产业发展构想

关中天水经济区重点产业集群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产业发展战略构想

张建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 710000)

一、当前关中—天水经济区重点产业集群的发展条件分析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结构及产业发展特点

实现关中率先发展,带动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发挥关中产业密集、高新技术先进的优势;搞好产业布局,实现三大区域错位与互补发展。

1.城市群体系发展较合理,工业门类健全,特色鲜明

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分布相对均衡,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现代工业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多年的建设,以陇海铁路为轴心,东起潼关西到天水,形成了以西安、宝鸡、天水、咸阳铜川渭南等城市为代表的工业城市带,以西咸都市圈为核心层的大关中城市群已然形成;建成了以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电力仪器仪表、装备制造等为支柱工业,兼有化工建材、医药、纺织冶金等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建成了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以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形成了现代旅游业;以优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现代服务业,经济区内主导产业的辐射作用正在逐渐发挥出来。

2.产业集群布局基本合理,功能互补

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中心城市已经围绕各自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建立并发展了一批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积极按照区域重点产业集群的方向来推进。经济区东边的宝鸡、天水主要发展装备制造业、汽车业、金属冶炼加工,北边的铜川主要发展能源化工、建材水泥等原材料产业,西边的渭南主要发展机械电子、生物医药、农副产品加工业,南边的商洛重点发展中药产业和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而作为核心的西咸都市圈则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及元器件、输变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和旅游文化商业物流、会展咨询、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从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产业分布及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来看,产业集群布局基本合理,功能互补。

3.高新技术产业密集,产业基地辐射力强

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是以西安、杨凌、宝鸡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个西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咸阳和渭南两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基础而形成的辐射周边的一条狭长的产业经济带。区内集聚了丰富的科技资源,以电子信息、软件、医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环保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关中产业带企业5 34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 059家,“三资”企业387家;技工贸总收入超过1 000万元的企业达148家,超亿元的企业60家,超10亿元的企业5家。区内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基地、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产业基地等。

4.各类资源丰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类自然资源富集,从重工业发展所需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到轻工业所需的农产品资源几乎全部具备,这也是其他经济区域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自然资源状况在前面已经有详细的说明,各地区中心城市的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均围绕着各自的资源优势项目展开。除了自然资源以外,旅游资源也是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资源。以华山、太白山秦岭黄河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以华清池兵马俑黄帝陵法门寺大雁塔、明城墙、周秦汉唐陵墓群、陕西历史博物馆、碑林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以大唐芙蓉园、大雁塔广场、海洋馆、城市运动公园等为代表的大量重建或新建的人文景观或娱乐休闲景观,都具有极强的旅游吸引力

5.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产业集群连接及协作机制基本形成

西安、杨凌、宝鸡、天水等五个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和咸阳、渭南两个省级高新区组成的关中—天水高新技术产业带,在发展上将行政区与经济区融为一体,加强了城市之间、不同产业集群之间的紧密联系,发挥了关中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于推动“一线两带”、陕南陕北区域乃至周边的平凉、庆阳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关中—天水经济区大多数重点产业集群尚未“成型”

根据前面我们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各个城市的重点产业和工业发展现状的分析,虽然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主导产业及其发展规划,但距离国家提出的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以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西安为例来看,西安市的重点产业集群是“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及元器件、输变电设备、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和旅游文化、商业物流、会展咨询、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我们再以排名第一的航空航天产业为例来分析,目前西安市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仍然处于多而不精、大而不强的状态,整个航空航天产业在空间布局上比较分散,相互之间的协作差、联系少,而且整个产业内部严重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与分工,相应的协调组织机构缺位。因此,我们认为目前经济区内大多数产业集群尚未真正“成型”。

2.众多产业集群发展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组织机构

关中—天水经济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涉及十多个重点行业,近8万平方公里范围,10多个城市,空间范围广,产业集群建设及其布局复杂,需要协调和组织的关系众多。如果没有相应的专门组织结构来协调和组织不同城市间产业集群布局与分工关系等问题,很可能会产生诸如产业同构、内部竞争以及资源浪费等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建议针对关中—天水经济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及其布局问题在相应的官方联席机构下设产业集群建设协调办公室。

3.区域一体化的金融市场尚未建立,难以形成对重点产业集群的金融支持

一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现有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区内金融机构跨省区服务经济区建设受到制度约束,国有商业银行省市分行不能跨省区发放贷款,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更是如此。二是跨省金融协调机制的缺失导致经济区内金融部门之间的联动效应差,缺少应有的合作,金融服务效率低下,制约着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三是跨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尚处于空白,跨地区结算渠道不够畅通,清算时间长,企业清算成本高。四是跨区域的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不足。五是经济区内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业务开展仍以行政区域划分为主,这种区域分治的金融管理模式阻碍了资金在经济区内快速流动,削弱了金融资源在经济区内的优化配置。

4.资本市场发育程度很低,发展资金短缺,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小

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区内尚未形成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市场发育尚处于起步阶段,诸如股票债券票据等重要的融资工具没有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融资主力渠道。股票市场作为区域企业筹资的重要渠道,虽然筹资额逐年增加,但与新增贷款相比其比重很小,大多数企业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而信托机构处于全面整顿状态,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薄弱,没有形成企业直接融资的有效途径,区域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银行间接融资

5.经济区内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影响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布局

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制约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目前,西部地区铁路路网密度仅相当于中部地区的1/4、东部地区的1/5,公路路网密度相当于中部地区的1/3、东部地区的1/5,与东中部贯通的骨干交通网络尚待完善,特别是省际“断头路”现象严重。农村道路总体水平低,相当数量的村镇没有解决生产生活所需的基本交通问题。全国还有8%左右的行政村不通公路,多数位于西部,一些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碎石路、等外路还占相当大的比重。通讯业尽管发展很快,但电话普及率还不到东部地区的一半。有的农村还不通电、不通邮。西南地区工程型缺水、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病险水库治理、牧区水利、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等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6.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仍比较突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关中—天水经济区依托能源、矿产、旅游、农业等资源优势,在相继开工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工程的同时,新建和发展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但同时也要看到,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突出表现在:产业配套能力弱,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原料型产品和初级产品比重较大,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不高;粗放型经济特征明显,比较优势没有在国内外市场得到充分发挥。

7.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

中国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处西北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也是如此,难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以及自然生态修复等方面的要求。加上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和管理工作薄弱,许多地区又普遍存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和污染严重的现象,进一步加剧了本来已经十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矛盾。西部地区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3~0.4,低于全国0.4~0.5的平均水平;水资源粮食生产效率仅为0.58公斤/立方米,也低于全国1公斤/立方米的平均水平。水资源对关中—天水经济区要建设稳固的粮食基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营造山川秀美新关中的约束将伴随西部开发的整个过程。

虽然关中—天水经济区能源资源比较丰富,但全国都处于能源资源约束中,加上西部地区增长方式粗放,导致利用效率不高,能源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制约也在不断加大。关中—天水经济区的单位能耗目前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8.人才不足和人才外流严重,内流不合理

尽管关中—天水经济区属于全国教育资源富集区域之一,根据《西部大开发·统计信息专辑》记载:1999年,陕西拥有科研单位2 000多个,其中具有独立开发能力的国家、部属和重点院校的科研单位898个,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研究机构50家;各类高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1个,国家及部门专业重点实验室37个。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5.1万人,其中直接从事高科技的17万人,有两院院士34人,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三;高科技产业化综合水平居全国前列;高技术产业化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居全国第一;研究生培养能力居全国第五。1999年,全省共获重大科技成果589项,居国家先进水平的197项,占33.4%;居国内领先水平的265项,占44.9%。2000年,全省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61人,居全国第二;全省有博士后流动站57个,企业博士后流动站7个,项目博士后站1个,建站规模居全国第四。

关中—天水经济区示意图

从人才外流来看,陕西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外流比较严重,人才低进高出的现象依然存在。据陕西最近一份对跨省调动人员的调查统计显示,1995~1999年全省平均每年流出人才2 400名,流入1 500名,数量上“出大于入”,质量上(指职称、学历等)则“低进高出”;据2002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显示,100多名计算机专业学生,留在西安的仅1人。而从人才内流来看,人才流向机关事业单位的多,到科研生产一线去的少;向西安等大城市流入的多,向中小城市流入的少。人才流动不合理,使部分地区和部门人才出现严重短缺,由此说明陕西人才培养与使用存在着一定的错位,并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而区域内农村和基层地区合格师资、医务、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流失依然相当严重,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与沿海地区差距越来越大,工资收入与沿海地区也有一定差距,人才开发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9.科技、教育等社会配套服务业发展缓慢,制约了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及其布局

一方面,从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教育科技资源拥有量来分析,经济区内的科技教育等资源绝对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较高。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科技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渠道狭窄,科技人才浪费和流失问题非常严重。同时,在教育、科技资源与产业实体经济之间严重缺乏应有的沟通媒介——社会配套服务业,相应的教育科技资源每年所产生的大量生产技术、专利等生产力没有或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尤其是技术中介机构、金融中介机构以及风险投资机构等媒介严重缺乏,使得教育科研与实体生产之间“两张皮”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产业集群建设缺乏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产业的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大打折扣。以上这些主要因素严重制约了关中—天水经济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及其合理布局。

三、影响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与布局的主要因素及原因分析

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影响产业集群建设与布局的因素很多,按照与产业集群发展关系密切程度来看,主要有产业发展所需自然资源及其空间分布、区域金融市场发达程度、交通等基础设施发展状况、区域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导向、人力资源丰富程度、科技支持体系地域文化及其风俗习惯以及地方政府等主要因素。

1.地理区位因素

关中—天水经济区主要包括了陕西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商洛6市1区和甘肃省天水市,总面积6.96万平方公里。其中关中地区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集聚了全省约60%的人口。而天水市总面积14 392平方公里,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在全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6个重点建设地区之一。但在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经济重心日益向沿海转移的情况下,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内陆腹地所造成的与国际市场距离远、运输成本高的地理空间区位反而可能使其处在不断地被边缘化的过程中。

2.自然资源及其空间分布

自然资源主要是指矿产、能源、土地和气候等资源。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资源禀赋决定了区域专业化生产内容和区际分工格局。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直接决定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生、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著名区域经济学家杜能的圈层理论和区位理论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区已经探明储量的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状况来看,主要自然资源的分布呈两条带状,一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北部沿黄土高原边缘的台原地带,呈东西走向,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为主,二是南部沿秦岭山脉南北两麓,以钼、铅、锌、金等金属矿产以及各类植物资源为主。自然资源是某些产业集群(特别是资源型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3.社会资源的影响

社会资源主要包括技术、人才、社会网络、文化及制度等方面,相对自然资源而言社会资源更加具有无限性,也更不可量化。社会资源是影响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及其布局的主要因素。从产业集群的成功之路可以看出,自然资源对产业集群的影响不是关键性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源才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Porter,1990;Saxenian,1994)。实践也告诉我们,产业集群与各种社会资源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广泛的互动关系。这些社会资源包括技术和人才、文化和制度。技术和人才产业集群,是高科技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根据现有研究资料,世界知名的产业集群都布局在技术和知识密集分布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周围,诸如美国的硅谷、北京中关村、“台湾”的新竹等。而文化和制度对产业集群的影响更大、更长远杨树旺、易明和王文成等人(2006)认为文化和制度植根于当地的社会资源,所以相对其他资源来说具有更大的不可复制性,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的独特影响和作用是其他资源所不能代替的。一个地区能否形成产业集群,以及产业集群的发展规模、速度和发展路径往往有别于其他地区,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地方特色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但主要是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和制度差异的结果。首先是地方特定的创业文化及制度可以促进或制约该地产业集群的形成;其次是地方特定的合作精神及相应的制度安排确保了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4.政府的引导和服务

张玉珍和何东(2007)认为政府对促进产业集群形成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一方面,对现有已经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政府可制定一些相关法律和制度,搭建服务平台,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以使产业集群更快、更好地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为了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政府可针对地方特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信息资源等)和区位优势(包括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政策优势等),组建产业基地,并建立各种技术创新、管理和培训服务平台,引进各种中介服务机构,营造适应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优化。杨树旺、易明和王文成行等人(2006)则认为政府在不同的阶段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比如在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创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促进企业衍生。而在产业集群的成长阶段,政府主要扮演“促进人”的角色。

5.宏观经济环境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产业集群是区域专业化生产并由此而形成区际分工贸易的结果,可以说产业集群现象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而出现,伴随着由技术(如交通技术、信息技术包括通讯技术等)进步推动的区域贸易的繁荣而繁荣。因此,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不仅需要完善的交通、通讯等硬件设施,更需要良好的社会诚信、和谐、开放等社会软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宏观背景。从宏观、长远的角度来看,宏观经济环境是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构筑好外围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是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重点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四、关中—天水经济区重点产业集群的选择

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构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关中—天水经济区重点产业的发展将以五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经济区内重点节点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产业发展平台进行布局,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环保和新能源等20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步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重点产业集群布局建设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1.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区内现有的钢铁、冶金以及机械加工制造等规模以上企业,逐步加大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引进、转移基于新一代高新技术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向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内聚集,加快有色金属深加工及配套机械产品、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的产业链拓展和延伸,积极向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方向发展。这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及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特种机电成套装备及其相关产品的加工与制造、现代装备制造以及新型节能环保成套装备的研发与制造等。一是要坚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品,提高转移引进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二是走规模扩张与产业链延伸并举的路子,适当向资源延伸,形成稳定的原料来源;积极开发下游产品,拓展有色金属新材料领域,提高深加工产品比例。三是加强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经营市场化、国际化,努力打造国内及国际知名品牌,实现经营理念、经营方式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

关中地区目前一个有明显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产业就是钢铁产业生产、机械加工制造及其相关的机电产品以及装备制造产业,金属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已经有了比较良好的发展基础,应该紧紧抓住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转换升级以及产业转移加速的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机械加工制造以及高端新型装备制造产业,尽力拓展产业链,形成相关的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特种机电设备的加工与制造、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及其相关产品的价格与制造、航空机电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航空电子器件的研发与制造、新型汽车装备及其零部件的研发与制造、现代新型环保装备的研发与制造等具有市场潜力巨大的产业。

(1)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快传统产品的技术改造,不断提升产品功能和质量,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逐步使传统产品变成高技术集约的新型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2)积极转移引进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基于新材料的机械设备等的研发、生产企业,并以此为基础,提高现有成套机电设备、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及其相关装备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基于新型材料的航空电子器件的研发与制造、现代新型环保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械设备及高新技术装备生产技术,填补市场空白。西安高校众多,很多高校的科研力量很强(比如西北工业大学的材料科学),应积极推动企业与大专院校的科研相结合,推进“产—学—研”,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强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www.xing528.com)

(3)大力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发展附加值高的深、精加工机械产品,大幅提高深加工产品比重,增强机械加工与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要加快机械加工与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工业园的建设,尽快完善相关扶持优惠政策,做好产业发展所需的后勤保障和社会服务系列建设,为发展产业奠定基础。其次要加大对外合作力度,通过技术引进、合资经营,拓展深加工产品领域,扩大生产规模。再次要大力发展一批为机械加工制造产业配套的上下游中小企业。

关中—天水经济区应该重点发展以下装备制造产业:

①航空装备制造业。依托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重点承接航空(飞机)制造零部件配套制造、发动机制造、航空新材料制造、机载设备制造等产业,力争把富平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

②现代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国家重点扶持七大新兴产业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和高端智能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数控机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工程机械特种专用设备等制造产业。

③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30万千瓦及以上循环硫化厂锅炉和垃圾与废气、煤层气、瓦斯、余热余压以及秸秆等生物燃料发电技术和成套装备能力;开发研制烟气脱硫脱硝、垃圾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成套设备和技术;提供污水处理成套装备、污泥利用和处理的成套装备、控制和监测系统。同时积极引导陕拖公司、秦丰农机、富宇农机公司、渭北农机制造公司等企业,通过改组改造或破产,组建富平县农机公司,实现规模效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技术研发,重点发展秸秆综合利用等环保农业机械。

④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积极争取陕汽集团扩张布点,做好陕汽富平专用车项目的建设工作;抓住富平纳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的机遇,利用陕汽、法士特、比亚迪等大型汽车生产企业的技术优势,依托陕压、陕拖等机械企业,发展机械制造工业基础,重点发展重型商用车、新能源汽车、豪华大客车和重型汽车发动机、变速器等零部件制造,打造富平汽配产业园。

⑤冶金制造业。依托中冶陕压现有优良产品,向冶金深加工设备制造延伸,使自主创新产品和高附加值、成套产品产值不断提升,力促中冶陕压重大冶金成套设备技改项目顺利开工建设,确保中冶陕压锻钢轧辊及热加工扩建项目的投产运营。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改造项目的实施,增加包括数控260进口镗床在内的部分关键装备,不断增强企业的装备能力,形成热冷配套装备齐全的西部大型冶金装备制造基地。

2.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依托高新区西安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及西安服务外包基地,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测试封装、新型电子器件、现代通信、计算机及网络、数字视听、电子材料、下一代通信技术、石油和金融等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软件外包及服务外包等产业;依托高新区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西安产业化中心,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集成电路材料与装备等重点产业;依托西安高新区西安电器产业基地,以国有军工企业、科研院所为支撑,重点发展射频连接器、矩形连接器、印制电路连接器等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形成上下游协作配套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

3.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坚持做大产业规模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举,将西安、咸阳、商洛、宝鸡等相关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与产业基地。以国家火炬计划西安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承载,加强产学研结合及技术创新,大力培育发展以生物医药产业为特点的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重点发展采用现代制药技术制取的中药及制剂、生物药品、生化药品等新型医药产品。

充分利用西安、咸阳、宝鸡等大中城市先进的科研能力、关中和陕南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以西安强森、西安利君等大企业资源优势为依托,积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发展新型生物科技制药和中成药制造产业。以化学新药、生物新药、现代中药及制剂、医药中间体为主体,重点开发与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重大传染病防治疫苗的药物、新型诊断试剂及生物芯片技术、天然药物等。

4.新材料产业集群

依托经开区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重点发展金属超导材料、钛合金材料、金属复合材料、稀有金属材料、陶瓷复合材料等产品。积极引导发展高性能飞机和汽车材料、高性能碳、碳复合材料、高性能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高性能热塑性聚合物复合材料等产业。

5.太阳能光伏和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

依托航天基地陕西省大功率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高新区陕西电子信息集团,以半导体照明应用为主,聚集太阳能光伏产业企业,大力推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气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开发利用,形成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生产加工的产业集群,建设国内一流的大功率LED照明研发应用产业园,重点发展高纯多晶硅原料生产、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组件及光伏相关设备制造等新能源产业。

6.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集群

加大各种新型节能技术及产品的研制力度,重点推广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燃料电池系统集成技术和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应用,着力发展环保技术与装备、环境服务产业。积极发展环保型车用燃料和新能源汽车生产,建设西部地区重要的环保产业基地。

7.航空产业集群

以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依托,以航空产业链构建和产业集群发展为主线,重点发展飞机制造、航空新材料制造、机载设备研发、零部件加工和专用设备制造等分支产业,同时兼顾航空教育培训、航空旅游博览、改装维修等配套产业的培育,形成多层次协调发展的航空产业发展格局。

8.航天产业集群

以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依托,坚持航天技术产业化、民用化、集群化、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整合优化航天科技资源,强化市场推动与政府引导,探索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发展新机制。重点培育以卫星通讯、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为主的卫星及卫星应用产业,带动以航天信息技术、新型航天材料和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为主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培育一批民用航天产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配套企业,打造民用航天产业集群。

9.汽车产业集群

依托经开区、高新区,以陕汽、比亚迪、法士特等为龙头企业,促进产业的整合和聚集,推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提高汽车产业本地配套能力和水平,形成重型卡车、中型卡车、微型车、小型车、发动机、变速器、车桥等对产业发展具有强力支撑作用的产业链。

10.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产业集群

加大产业整合和规模扩张力度,在高新区、经开区泾渭工业园、临潼区代新工业园、户县沣京工业园、鱼化工业园、灞桥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6个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大型工业风机、工业缝纫机、筑路、矿山、冶金行业专用的工程机械等产品。

11.输变电设备制造集群

以西安市的西电集团为核心,加快行业整合力度,全力发展高中低压成套、研发、生产有机结合的输变电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规模扩张。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保持重点企业核心技术和重大技术的领先优势,努力把西安建设成全国最大的超高压、特高压及高中压输配电设备研发及制造基地。

12.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关中—天水经济区应该重点发展以下产业:

①煤化工产业。主要由煤—煤焦化—煤气化—煤电石化—产品精细加工等环节构成。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依靠中石化西安集团公司、陕焦化工等化工龙头企业与东部化工行业优势企业集团对接发展,以煤为源头,产品和原料相互供应,打造生产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的绿色煤化工产业链,不断开发精细化工和煤化工行业高端、高科技产品。

②天然气化工产业。由天然气开采—天然气初转化—产品深精加工等环节构成。依托陕北天然气资源,重点发展天然气制乙炔、天然气制氢氰酸和天然气制合成氨、高效复合肥三条产品链。

③橡塑化工产业。依托陕北丰富的石油资源,重点发展以汽车轮胎、特种用途材料等为主的橡塑化工产业。

④精细化工产业。积极引导扶持精细化工,细分化工产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研发生产新产品,重点发展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树脂等精细化工产业;加大引进和研发力度,在生物技术、新型催化技术、膜技术、耦合技术等绿色精细化工方面有所突破。

坚持产业园区承载和深度转化、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相结合,以渭北产业聚集区、灞桥科技工业园能源化工基地、余下工业园、六村堡工业园为承载,依托中石化西安石化分公司、延长成品油管道末站等骨干企业,以精细化工为重点,发展高端产品,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清洁燃料、高等级道路沥青、绿色环保洗涤用品、特种橡胶等产品,形成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地。

13.轻工业产业集群

依托经开区、临潼旅游商贸开发区、灞桥纺织产业园等相关工业园,重点发展食品饮料、纺织和服装加工等产业。抓住我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向中西部转移的机遇,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重点引进能够填补我市纺织产业空白、完善纺织服装产业链,具有核心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的关键项目和优质企业。

14.绿色食品与农副产品产业集群

关中—天水经济区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具有发展优质绿色农副产品的天然优势,重点可以发展以下几类产业,并尽可能延伸和拓展产业链。

①粮油制品产业。主要由粮油作物种植—原料筛选分级—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销售等环节构成。应该大力发展稻谷、小麦、玉米、薯类、油菜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各类专用粮油产品。引导加工业向安全、优质、营养、保健、方便食品方向发展,以适应社会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加强饲料原料基地建设,扩大饲料原料品种。

②乳制品产业。乳制品产业链主要由畜禽养殖—生鲜奶—冷藏、运输—加工(均质,杀菌,发酵,喷雾干燥等)—包装(灌装)—销售等环节构成。以银桥乳业、东方乳业、光明乳业、红星乳业公司等重点企业为依托,立足牛乳和羊乳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牛乳、奶山羊乳等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牛乳、羊乳、肉、皮、毛、骨及羊胎素的综合开发及深加工;推广农区设施养殖产业,着力发展“草—畜—沼”这一循环发展模式,外引内联,加强合作,开发高端产品,打造全国最大的奶山羊基地和西北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同时加强与农林类专业院校联系,引进新品种及成功的转基因种羊,发展羊绒产品、羊毛饰品等生产原材料的开发。

③肉食品产业。主要由畜禽养殖(品种改良)—屠宰分割—冷冻冷藏—肉制品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物流配送等环节构成。实现腌腊制品、灌肠制品、酱卤制品、熏烤制品等肉制品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及产业化、规模化加工,大力发展特色西式肉制品,重点开发生产精致优质牛羊肉干、牛羊肉粒、清蒸牛羊肉罐头等传统产品和现代牛羊肉加工制品,特别注重奶山羊的开发。

④果蔬加工产业。主要由种植(选育改良)—清洗分选—加工(切分、脱水、榨汁、浓缩、盐渍发酵等)—包装—运销等环节构成。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寻求规模企业进行深化合作,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华圣果业、中鲁果汁等大企业为龙头,以开发国内市场为主,兼顾国际市场,依托关中平原上优质的苹果、梨、枣、柿子等水果资源和品种丰富的蔬菜资源,重点发展果蔬汁、果蔬汁饮料、功能果蔬饮料、速冻蔬菜、冻干蔬菜,稳健发展罐藏菜、腌制菜、净菜,适当发展脱水菜;其次,要积极创建地域自有品牌,提倡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⑥优质白酒产业。主要由红梁种植(改良)—配料—蒸煮蒸馏—糖化发酵—贮存—勾调—灌装—市场营销等环节构成。以大企业、大项目为依托,积极发展以西凤集团、太白集团为核心和龙头企业的产业链,鼓励地方名酒及原酒生产企业快速发展,形成稳定的经济增长点。

15.文化产业集群

以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为核心,传承和创新秦风唐韵、佛道宗教等历史文化,打造中华民族“根文化”、全球第八大奇迹、中国道教文化祖庭等西安文化品牌。以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为载体,优先培育和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创意主体和产业门类。重点发展广播影视、文化创意、文学艺术、新闻出版、数字动漫、网络游戏、信息网络、文化用品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等重点文化产业。

16.金融产业集群

以大力推进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升西安金融业发展能力和水平。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信贷规模,优化西安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引进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在西安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支持高新区进入国家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园区,搭建便捷的股权交易和融资平台。

17.物流产业集群

以西安成为全国物流示范城市为契机,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以装备制造机电建材和商贸物流为支柱,由核心物流园区、专业物流集群、物流网络节点以及龙头物流企业构成的现代物流体系。

18.会展产业集群

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促进会展业与城市文化、城市经济的有机结合。重点打造曲江国际会展产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专业展览展示区、陕西国际展览中心、西咸世纪国际会展新城四大会展聚集区,建设浐灞国际会议中心和西安凤城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两大会议中心。

20.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抓住当前国际服务外包重点向中国内陆城市转移的机遇,不断优化全市服务外包产业布局,支持外包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各具特色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重点推进以西安高新区软件园为核心的软件和服务外包示范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加快西高新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形成高新区为主导,相关产业园区为辐射区,特色鲜明、各有侧重的服务外包产业新格局。

21.现代农业产业集群

加快应用科学管理模式、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经营业态,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在产业功能分区和布局上,突出点片结合,强化整体开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着力打造优质粮食、设施蔬菜、绿色果品、畜牧业、观光农业、苗木花卉等现代农业“六大板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