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城市转型研究:整体性转型模式

资源城市转型研究:整体性转型模式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模式的内涵,包括资源城市定位、资源城市转型范围、资源城市转型目标、资源城市转型规划等。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模式强调从全面的角度进行转型,不能过于偏向一边。这是因为大连城市整体增值的结果。

资源城市转型研究:整体性转型模式

第二节 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模式

一、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模式的内涵

(一)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模式的内涵

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模式的内涵

整体性转型模式是指资源城市在转型中综合考虑各个方面因素的全面转型的模式。不但考虑经济转型,同时也考虑就业环境、安全等多个方面。

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模式的内涵,包括资源城市定位、资源城市转型范围、资源城市转型目标、资源城市转型规划等。

(二)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模式的特点

整体性转型模式的特点:①科学性。资源城市在转型中的定位要体现科学性。②全面性。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模式强调从全面的角度进行转型,不能过于偏向一边。如不能只考虑GDP增长,而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③战略性。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模式强调从战略的角度进行转型,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而要从长远的战略高度来审视转型模式的确立。④系统性。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模式强调从系统性的角度进行转型,不能只看局部,要从系统和全局的角度来思考转型。

二、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中的城市定位:科学性

(一)城市科学定位与小康城市建设的关系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体到资源城市如何建设小康城市是新时期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这些资源城市面临着产业单一及资源枯竭所带来的经济无法保持持续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城市也面临着难以实现国家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困难,因此,研究资源城市转型中的科学定位与小康城市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小康城市是指城市整体达到小康目标,其标准包括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个城市食物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例)小于50%、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人们的居住环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小康社会的建设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小康城市又与城市的科学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城市的科学定位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城市的进程和目标的实现。

城市科学定位能带来资源整合,促进特色经济发展。例如青岛市将其定位于:发展特色经济,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发展特色经济是指利用一个城市独有的资源发展别的城市所不能企及的经济,推动和带动城市其他经济的发展。青岛的特色经济包括:一是利用山、海、城之风光发展旅游经济;二是利用拥有年实际吞吐量逾亿吨的天然良港和全国港口发展最具潜力的胶州湾西海岸新港区,发展港口经济;三是利用海岸线绵长,且湾、岛、滩涂布局甚佳,加之拥有全国实力最为雄厚和最为完整的海洋科研体系,发展海洋经济;四是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发展名牌产品经济。在旅游经济方面,以山、海、城、人、商为主题,实行了社会化多层次旅游资源的开发,2001年吸引国内外游客1550余万人次,总收入达114亿元;在港口经济方面,通过积极的港区联合、港口发展工程、以港口为核心的海运航运,发展修造船业和集装箱修造业,在实力上跻身世界亿吨大港和集装箱运输世界20强之列,青岛口岸2002年进出口总值接近280美元;在海洋经济方面,通过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市场化过程,充分发挥海产科技资源优势,全面扩大海水养殖业,2002年的海洋产业产值高达286.6亿元;名牌产品经济方面出现了海尔、海信等知名企业及其产品。

城市科学定位能带来居民生活环境的变化,如广西南宁市将其城市定位于: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提高市民的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塑造少数民族地区首府城市新形象,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亚热带风格的现代园林城市,最终建成“中国绿城”,实现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南宁围绕“绿色”和环保做文章,立足于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以建成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和“中国绿城”为目标,以提高城市整体功能为内容,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整治市容环境为突破口,城市面貌、居民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几年,南宁市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奖”等称号。2002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

城市科学定位能加快小康城市建设。如大连市将其城市定位于:20年建成东北亚地区的商贸、金融、旅游、信息中心之一,成为“北方香港”,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技术先进的工业基地。为了这一目标定位,大连率先经营城市,在向小康目标前进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大连市1992年全市的可支配财力为21亿元,其中可用于生产建设的资金只有8000多万元,在城市管理中,到1999年,大连可支配财力已发展到90亿元,可用于建设的资金近40%。大连市区200多万人,在过去的七八年间,其中100万人住进了新房,有45万人自己没有花钱,完全靠政府运作乔迁新居,住房面积平均增加了40%。这是因为大连城市整体增值的结果。据统计,大连市区拥有实物资金也由1992年760亿元增长到1999年2600多亿元。所以,对城市进行科学定位是可以带来丰厚回报的,可以加快小康城市建设。

城市科学定位能促进城市经济发展。1990年5月,江泽民同志对上海定位于“把上海建成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国际城市”。上海围绕这一定位加快了建设步伐,城市经济迅猛发展。1995年通过资金拆借,融资3000亿元人民币,有180家外国机构在上海开展业务,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交易中心在上海开始运作,上海率先成为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城市,上海正向着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迈进。同时,上海将形成国际贸易中心总体框架,加快上海口岸功能建设,重点建设订单和代理中心、中外企业聚集中心、进出口物资集散中心、国际贸易信息交换中心和国际展览中心。

(二)资源城市定位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大多数资源城市在发展中的城市定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数资源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产品多属初级加工品,缺少高附加值产品。长期以来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路子。由于这种竭泽而渔式的矿产资源开发模式,使矿竭城衰的时间不断提前。

2.过分依赖矿产资源开发,忽视了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一个资源城市在发展中过分依赖于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在开发中忽视了资源的综合利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入与发展,也忽视了城市其他资源如环境资源、旅游生态资源、社会资源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造成资源衰竭后的城市衰落。

3.缺乏对城市的整体考虑。一个资源型城市首先是一个城市,其城市发展与规划定位要具有战略性和长远性,要在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整体考虑,而资源城市大多缺乏整体性意识,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的、战略的、全局的、整体的利益。

4.缺乏生态环境和循环经济的考虑。许多资源城市在资源开发中没有生态环境意识和循环经济意识,一方面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对资源造成极大的消费。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资源城市生态环境极为恶劣。

(三)资源城市转型中科学定位的对策

1.坚持资源城市科学定位的原则。资源城市在转型中实现小康城市目标的科学定位要坚持以下原则:①资源优势利用原则。是指资源城市在实现小康城市目标中,其定位是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不但要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也要利用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②经济循环原则。在资源城市的定位中,要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③城市营销原则。将资源城市作为整体来营销,打造城市整体品牌。④发展特色经济原则。资源城市要以发展特色经济为原则,以特色经济为主要产业,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⑤保护特色原则。资源城市整体形象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地方风格,注重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与发扬,保护城市的特色。⑥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原则。资源城市不能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要以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原则,改善资源城市居住环境。⑦超前性和战略性原则。功能定位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立足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⑧先进性、科学性和协调性原则。功能定位要讲究整体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单体设计的艺术性,要完美结合,使城市的风貌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底蕴,使城市设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能满足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⑨系统性原则。资源城市要把整体城市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定位和规划,覆盖城市每一块土地和每一个角落,进行海、陆、空立体规划。⑩可持续发展原则。资源城市要坚决杜绝急功近利、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力求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2.选择资源城市功能定位的类型。1933年《雅典宪章》中提出城市具有四大功能:居住、工作、休憩、交通。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中提出城市具有综合性、多功能、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功能定位。中国城市的功能定位有不同类型,主要有居住型、旅游型、工业型、国际型、商业型、综合型等。作为资源城市在规划中需确立自己的功能定位类型。

3.合理确定资源城市的空间布局结构、功能分区。对资源城市的一、二、三产业和工农商学兵各个方面的发展设想和用地要求,要进行统筹兼顾和综合安排。在功能分区中,重点要安排好工业区、居住区、文教区、商业区、开发区、高科技园区、中心区。确定城市交通系统布局、各项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园林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规划等。在大力加强资源城市规划对土地及空间资源调控和建设活动管理的同时,既要逐步向综合规划发展,又要及时注重资源城市总体形象的塑造。统筹安排资源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布局,实现资源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资源城市的市长要以城市治理和建设小康城市为职责。资源城市政府官员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优化投资环境,遵循市场规律重组城市资源,以城市治理为理念,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和人力作用资本及相关的延伸资本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把城市建设由事业向产业过渡,改革城市建设过分依赖政府,忽视市场作用的现状,形成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机制,以实现建设小康城市的目标。

5.采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式治理资源城市。在资源城市治理中遵循市场原则,建立城市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把城市建设项目推向市场,以市场配置的方式来建设城市,全力推进城市建设。资源城市要改政府直接投资为间接投资,由原来的项目经营者转变为整个城市建设的总体设计者和项目投资与项目实施的监管者,运用政府财政建设资金、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税收等手段有效调控,引导资源配置。

6.对资源城市再设计。资源城市再设计是对资源城市总体形象和空间环境重新作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贯穿于资源城市规划的全过程,是资源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资源城市的再设计中,要做到:①资源城市的再设计要在统一研究资源城市功能的同时,安排好城市的总体形象并注意资源城市的形象美,真正做到资源城市的真实美、整体美、和谐美、自然美;②资源城市在总体上要体现尊重、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山水;③注重道路格局和建筑风格;④设计好标志性建筑、城市广场、城市雕塑、广告、城市夜景等。

三、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中的转型原则:系统性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组成的、具有确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在自然领域中,大至由太阳和八大行星组成的太阳系,小至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都可看作一个系统。

资源城市由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政治系统、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构成大系统。资源城市经济系统又由农业系统、工业系统、商业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等子系统构成。社会系统又由文化系统等组成。而农业系统还可分为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技术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等子系统组成。(www.xing528.com)

资源城市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影响经济系统,也影响着政治系统和社会系统,还影响着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

资源城市转型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政治系统、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各系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资源城市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政治系统、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资源城市中的各子系统都各不相同。资源城市中的各种系统都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稳定性、突变性、自组织性和相似性这八种基本特性,也是资源城市的转型中要坚持的八条原则。

(1)系统整体性原则。系统的整体性原则指的是,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新功能的有机整体,各个作为系统子单元的要素一旦组成系统整体,就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形成了新的系统的质的规定性,其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加和。资源城市在转型中要优化组合各种资源和各个要素,努力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2)系统层次性原则。系统的层次性原则指的是,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包括结合方式上的差异,从而使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层次概念就反映这种有质的差异的不同的系统等级或系统中的等级差异性。资源城市在转型中要注意转型的秩序和层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系统开放性原则。系统的开放性原则指的是,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提前,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资源城市在转型中要坚持对外开放,不要闭关自守。

(4)系统目的性原则。系统目的性原则指的是,组织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有一定的内在发展变化规律,不受或少受条件变化或途径经历的影响,坚持表现出某种趋向预先确定的状态的特性。资源城市在转型中,要明确目的,有的放矢。

(5)系统突变性原则。系统突变性原则指的是,系统通过失衡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是一种突变过程,它是系统质变的一种基本形式,突变方式多种多样。同时,系统发展还存在着分叉,从而有了质变的多样性,带来系统发展的丰富多彩。资源城市在转型中,要通过改革推进创新和突变,形成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治理结构创新的局面。

(6)系统稳定性原则。系统的稳定性原则指的是,在外界作用下开放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稳定能力,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调节,从而保持和恢复原来的有序状态、保持和恢复原有的结构和功能。资源城市在转型中,要坚持相对稳定原则,不要带来大的社会波动。

(7)系统自组织原则。系统的自组织原则指的是,开放系统在系统内外两方面因素的复杂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内部要素的某些偏离、系统稳定状态的涨落可能得以放大,从而在系统中产生更大范围的更强烈的长程相关,自发组织起来,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资源城市在转型中,要调动内部要素的作用,通过城市内的力量整合,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发展。

(8)系统相似性原则。系统的相似性原则指的是,系统具有同构和同态的性质,体现在系统结构和功能、存在方式和演化过程具有共同性,这是一种有差异的共性,是系统统一性的一种表现。资源城市在转型中,在注意差异性,通过异质同构,努力构建在大统一性前提下允许有部分差异性存在的状态,以有利于创新。

四、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中要注意全面性

(一)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中要注意其全面性

要将资源城市内部和区域外部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统一归类,然后在资源城市经济发展中进行科学配置。由于这些要素十分复杂,这些要素之间要求有协调性。例如,资源城市产业结构与资源城市空间结构要有协调性,自然环境对资源城市发展的影响与人文环境对资源城市发展的影响要有协调性,资本投入与劳动投入也需要有协调性,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的要素更需要有协调性。

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中的全面性,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应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民主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注意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②在资源城市经济转型时,设立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全面性;③合理安排转型体系的顺序与层次的关系,协调好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速度指标与效益指标、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之间的关系;④转型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动态调整转型评价指标。

(二)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的评价体系

1.国内外现有指标体系

1972年,联合国提出了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制度等,共136个指标,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区域发展指标体系之一。1995年UNDP提出了人文发展指标,由预期寿命、教育水准、生活质量三个基本变量组成综合的指标体系。1995年,世界银行又公布了新的指标体系,综合了自然资源、生产资本、人力资源、社会资本四组要素,为各国确定其财富和价值。

孙久文提出由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资源环境指标、制度进步指标组成指标体系,设立了4个第一层次指标、16个第二层次指标和50-100个第三层次指标。当然,并不是每一项规划都必须用数十个指标,而是根据具体需要,选取若干指标。其目的是准确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指标多少的关键是“够用”,是给出一个全面的指标体系的范围,使人们在应用时,可以考虑从中进行选取。

2.指标体系设立的思路

我们认为,可以以孙久文提出的经济发展指标、社会发展指标、资源环境指标、制度进步指标4个一级指标体系为基础做出修改。修改思路:设立5个一级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政治指标、资源指标、生态环境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的构成如表所示。经济指标中设立二级指标为经济总量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经济水平指标、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指标中设立二级指标为人口发展指标、生活质量指标、科技教育指标、城市发展指标。

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体系的构成

政治指标、资源指标、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构成如表所示。政治指标中设立二级指标为制度建设指标、市场建设指标、政策体系指标、法律环境指标、民主建设指标。资源指标中设立二级指标为资源禀赋指标、资源利用指标。生态环境指标设立二级指标为环境保护指标、生态建设指标。

政治指标、资源指标、生态环境体系的构成

五、资源城市选择“整体性转型模式”的理论解释

区域经济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资源城市整体性转型模式。

彼德·尼茨坎普等认为,一个区域中,各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同时,经济系统中的各要素,如投资、私人消费、公共消费、生产,与社会系统中的要素,如人口、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是紧密相连的;同时,也与能源、污染、外贸紧密相连,这些要素均体现在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政治系统、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

单区域与多区域经济模型

一个资源城市的经济转型是一个区域发展问题,不单是经济问题,涉及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城市之间、国际之间的问题。为此,资源城市在转型中,采用整体性转型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能较好地、稳步地推进资源城市的经济转型。

新的制度安排得以建立,制度变迁得以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