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城市转型研究:成功模式

资源城市转型研究:成功模式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选择什么样的模式进行转型,是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决定资源型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即使同一座城市,几十年前的转型和转型若干年后的再转型,也不能采用同一种模式。根据资源型城市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在选择转型模式时一定要把握多样化原则。

资源城市转型研究:成功模式

第一节 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

选择什么样的模式进行转型,是资源型城市普遍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决定资源型城市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转型模式多样化

(一)模式的概念

模式译自英文“model”或“pattern”,在英文文献中常见的还是“model”。模式的字面含义,是指一种相对固定的框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模式”一般认为是对某种事物发展总体状态的概括。模式是经济社会生活中应用较多的一个概念,如发展模式、改革模式、改造模式等,从目前经济研究中对模式范畴的使用看,比较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是从总体特征上对不同状态所做的一种明显标识,如东亚模式、拉美模式等;二是被理论加工后概括出来的一种可效仿、推广或可借鉴的范例,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等。在各种模式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对各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就是从个性出发,同时探索个性中所包含的共性。

(二)转型模式

转型模式是对事物从一种运行状态转向另一种运行状态的概括,即原有的发展模式发生质的改变。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创新过程,选择和确定某种转型模式,就是通过采取不同的方式对资源型城市原有的结构及发展态势进行改造和提升,其中包括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人力资源的深加工、创新体系的构建、城市功能的重塑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三)转型模式多样化

构成转型模式的要素(如资金、技术、体制、环境文化、人才等)是相同的,转型模式的多样化并不是由这些要素的不同引起的,而是这些不同的要素组合形成不同关系的结果。正如自然界万物的多样性来自构成物质元素组合的多样性一样,转型模式的多样性也来自这些要素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不同城市或地区中的组合。

1.多样化转型模式是由不同国家、不同环境、不同时代背景决定的

由于资源型城市所处的国度、时代和环境不同,决定了转型必须采取不同的模式。比如说,发达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中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在选择模式上显然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座城市,几十年前的转型和转型若干年后的再转型,也不能采用同一种模式。就算是资源相同的城市,也有不同的特点。就我国而言,据有关部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形成390座资源型城市,其中20%处于成长期,68%处于成熟期,12%处于衰退期,对于这些处在不同环境的资源型城市,选择转型模式当然要有所区别。

2.多样化转型模式是由多样性的资源型城市决定的

钢城与煤城的转型模式不一样,煤城与油城也是如此,这种情况是由资源型城市性质决定的。资源城市按不同的资源类型分,有煤炭石油(天然气)、冶金有色金属等资源型城市,在我国煤炭城市数量最多。根据自然资源的组合及开发利用状况,可将资源型城市划分为单一资源型城市和组合资源型城市,前者主要指因开发利用某一种资源而建立的城市,如大同市,主要开发对象为煤炭;后者主要指开发利用多种资源而建立的城市,如唐山市,主要开发对象为煤、铁、石灰岩及其他资源。不同资源的运输方式、厂点布置以及协作配套和“下游”工业的配置等也不相同,如石油城市,其生产特点是采油井点数量多且分布广,比煤矿的矿点分布更为分散等等。根据资源型城市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在选择转型模式时一定要把握多样化原则。

3.资源型城市转型目标的差异性决定选择模式的多样性

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讲,它们的转型目标是不同的,有的要通过转型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城市,有的要通过做大做强某一产业或产品,发展成为一个新型工业化城市,有的要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农业城市,有的要发展成为一个信息化城市,有的则要发展成为一个旅游城市等等。在这里,我们姑且不谈有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目标定位准确与否,既然转型的目标不同,那么采取的转型模式就应该有所区别。

4.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础条件优劣决定转型模式不可能雷同

构成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的要素是客观存在的,在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由于转型的基础条件不同,决定转型模式的许多因素会发生不同的作用,因此只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来克隆肯定是行不通的。单从人力资源和经济基础两个条件考虑,一般来说,人力资源禀赋越高,就越有利于城市多元产业的形成并向综合性城市过渡;同样,较高的经济基础可使资源型城市有较强能力进行多元产业的选择和培育。

二、转型模式的分类

不论哪种转型模式均产生于转型实践,回过头来又指导实践中的转型。既然各种转型模式存在很大差异,那么实践中我们依据什么对其进行分类呢?

(一)按对资源型产业的处置方式划分

1.整体退出型

根据产业衰退的基本理论,一种产业整体退出是某城市资源已经枯竭,资源优势完全丧失,按原有的产业链条继续发展的空间很小,或在资源开采条件恶化,开采成本过高,产品市场竞争乏力,企业不堪重负,或城市在原有优势资源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产业体系,由于结构比较单一,受资源供应的影响表现出缺乏活力甚至衰退的迹象,或由于保城限采、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原因,尤其在国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特殊情况下,全部关闭资源型产业,全线退出资源型产业。这一转型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资源开发成本很高或资源开发处于衰竭期的资源型城市,一般在煤炭城市比较常见。对于采取整体退出转型模式的资源型城市或地区,必须走优势重塑的道路,就是从资源城市的现有基础、区位条件、技术条件及投资来源等方面重新认识和确立新的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使具有市场潜力、高成长性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尽快成长起来,进而完全替代资源型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的完全置换和产业结构的根本转型。

2.局部退出型

选择局部退出转型模式,要求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业(体系)具有明显的优势,且这些资源型产业大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条。这种转型模式在石油、冶金、有色金属城市比较常见,如石油城市一般沿着开采——炼油——石化——精细化工链条延伸;冶金和有色金属城可以沿着采矿——粗炼——精炼——型材——制品链条延伸。从目前来看,能够完整按照此产业链进行发展的资源型城市为数并不多,更多的城市和地区是根据现有条件及优势,对整个产业链条进行局部放弃、择优发展。这种转型模式就是对单一资源型城市的原有主导产业通过向纵向发展和技术改造,扩展原有产业链,增加产业的加工深度,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转型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资源储量及开发成本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由于产业附加值低,辐射影响力不大,从而影响城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单一资源型城市,属于内、外界共同参与式转型模式。

(二)从接续产业的选择角度划分

资源型城市由于发展历史较长,产业综合发展趋势较为明显,从而有可能在其现有的多种产业中找出具有发展潜力及区域产业带动能力的接续产业,根据资源型城市现有基础和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在选择发展接续产业时应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四个领域重点加以考虑,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决不能将城市经济的转型维系在某一个产业上,否则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波的冲击和震荡,在实践中应以某种产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使城市有限的人力、物力及产业政策等能集中投向明确的目标。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目前资源型城市转型既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又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严峻考验,这就决定了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必将成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将成为今后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资源型城市只有紧紧抓住转型的最佳时期,抓住国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良好机遇,不失时机地制定和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以全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才能真正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雄厚的资金、丰富的科技人才、畅通的信息、便捷的交通以及成熟的转化中介机构等。为此,资源型城市应对自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有足够的认识,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2.发展现代工业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对于大多数资源型城市而言,利用其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自身优势,以信息化推动现代工业发展不失为一种有效发展模式。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20世纪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发明的广泛运用,使传统工业面貌发生着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在创立全新的产业,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赋予各工业部门全新的内容。抓住这一机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好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再造传统产业,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步骤。许多产业的发展历史证明,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将给传统工业带来新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材料、能源和信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与其他战略资源相区别的是,信息资源存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全部活动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资源的重要性将愈益突出。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或者大量的信息资源还停留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多个部门,处于简单、低级、分散的状态,那么,这个城市信息化和工业现代化必须以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广泛共享、最快捷的流通作为信息资源战略,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材耗和能耗,不断优化经济结构,这是推进资源型城市工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发展现代工业的前提条件:一是在工业领域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在整个工业领域,要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工业装备,促进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二是营造有利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现代工业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要完善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从财政、税收、投融资等方面,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现代工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3.发展现代服务业

现代服务业应该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优先发展的行业,这是因为:第一,现代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强,能够大大缓解就业压力;第二,现代服务业在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仍然偏低,发展的空间较大。现代服务业包含的行业很多,按照增长能力、吸纳就业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我们认为房地产业、物流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和旅游业等有可能成为未来资源型城市服务业中的新兴支柱产业。房地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吸纳能力,随着转型的深入,资源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进行,会对房地产业产生巨大的带动力;物流服务业覆盖了运输服务业、仓储业、包装业等等,从业人数多,就业层面广,增长迅速而且潜力巨大;社区服务业对人员素质、资金投入的要求不高,即进入门槛较低,对于资源型城市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来说,由于存在文化低、技能少等实际困难,这种“低门槛”很重要;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很大,一些城市可利用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也可将开采煤矿、铁矿、有色金属矿后等留下的各种遗迹复垦复绿加以包装,供游人参观;等等。资源型城市在选择发展现代服务业时,必须看到城市是否具备发展该产业的市场潜力、区位优势。

4.发展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并存的发达农业。其本质特征是,现代农业可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城市工业经济辐射力和社会文化对农业渗透的同时,促进了工业与农业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最终使农业摆脱自然环境的影响,并使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工厂化。现代农业由传统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化工、能源、环保、物流业、服务业等领域拓展,不仅使农业与工业的界限趋于模糊,也使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界限趋于模糊。从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状况看,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时期,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作为资源型城市更不能例外。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是资源型城市或地区本身是一个宜农地区,在充分考虑水、肥、地、热等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必须尊重市场需求,在运营体制上要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科研单位一体的创新模式。

5.多元产业综合发展

从发展战略上考虑,一个城市地区特别是作为资源型城市,如果单纯地依靠某一个产业并不是很安全的,市场风险越来越大,转型一定要着眼于产业结构的多元化,着眼于城市经济体系的综合建设。美国休斯敦市在其石油开采处于兴盛时期,就顾及到了资源枯竭可能带来的困难,积极实施经济的多元化调整。首先在其强大的石油开采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石油化工,利用港口发展造船业,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其他产业进入,结果不久便使机械制造电子、金融、保险、生物工程等产业在这个城市迅速崛起。正是这种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保证了其在资源衰退后仍具有持久的发展力。我国的徐州市也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其实施多元化战略得当,比较好地实现了由单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的转换,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城市,避免了多数资源型城市目前正面临的困境。反观前苏联的巴库,在其采油和炼油工业发展起来之后,没有适时进行多元化调整,结果导致了现在的停滞状态。

(三)按转型的运行机制划分

1.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即根据国家对某个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定位进行的一种转型,这种转型模式在计划经济国家比较常见,但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也屡见不鲜。众所周知,美国的休斯敦曾经是一座著名的石油城市,现在则成了著名的航天城。出现这一重大转变是因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在休斯敦建设了宇航中心,随之带动了为它服务的1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门类涉及电子、仪表、精密机械等行业。德国鲁尔区的石化工业也是由于国家建立了一条从鹿特丹威廉港通往鲁尔区的输油管而发展起来。日本的九州地区,原为传统的煤炭产区,现已转换成日本新的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区,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推动。我国有少量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也是因国家或所在的省份对其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并得到政府支持,才由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其他类型城市。

2.市场主导型

(1)政府主导下的市场运作

我们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很习惯于由政府来规划发展优势产业、优势产品、主导产业或拳头产品,然后来计划定点进行生产。实践证明,随着体制环境、市场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变化,这种做法绝大多数是不成功的,出现了许多“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情况。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没有作为,政府可以提出关于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发挥信息导向的作用,即可以从完善中心城市功能的要求出发,对那些不符合城市功能要求的产业或产品限制进入,而鼓励另一些进来,在这方面制定些政策。但今后政府不宜采取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直接代替企业做投资、经营决策,直接进行计划定点的做法。政府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上,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软环境建设应成为政府在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方面的重要职能。

(2)完全市场化运作

完全市场化运作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未来微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市场的力量无所不在,经济要素在区域间、产业间自由流动的频率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因此资源型城市选择何种转型模式最终应由市场去决定。我们应当清晰地看到,随着交通、通讯水平的不断提高与改善,各地发展工业方面的条件差异会越来越小。但究竟如何转型,不是由城市政府的领导和规划者来决定,而是由市场来决定。因为作为一个国家来讲,要将某个城市定位某种功能,倾全国之力进行建设是能够做到的,而作为一个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城市,由于其财力、能力有限,调控产业布局及吸引龙头企业入驻那是相当困难的,能够做的而且必须做到的则是创造有利于多数产业发展的投资环境。在买方市场逐渐成熟的条件下,选择发展替代产业,难度比过去要大很多,必须进行很好的比较、分析,要研究这些竞争性项目和产业形成后的市场容量、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所以我们认为在转型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市场机制的运作,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四)按转型的投入产出划分

1.高投入型

高投入型是多数发达国家所采用的模式。应该说,充足的资金投入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所必需的,但这种高投入的前提要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一般来讲,较高的经济基础,可以使资源型城市有较强能力进行多元产业的选择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针对矿竭城衰带来的危机,其补救措施的选择余地也大,这样就更有利于城市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从法国洛林、德国鲁尔、美国休斯敦的转型实践看,这些城市和地区在转型前就已拥有相当雄厚的经济实力,在转型过程中通过采取高投入的方式,为不依托资源的其他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这些城市或地区多元经济的形成,从而实现了高起点转型。实践表明这种高投入的做法能够对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但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却不可盲目效仿。

2.低投入型(www.xing528.com)

低投入型一般是发展中国家所采用的模式。在我国众多的资源型城市中,绝大多数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度过“青壮年”时期,企业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资金积累,一旦这些资源型产业出现衰退,整个区域经济就受到冲击,而当面临转型时,往往都会遇到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本是巨大的,无论是资源型产业自身被淘汰,还是接续产业的发展,再加上大批劳动力亟待转移、安置,均需要大量的资金。另外,目前国内类似阜新、大庆等的资源型城市还有很多,这些资源型产业和城市正在或即将面临转型问题,国家肯定不会一下子拿出更多的资金进行投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探索出一条低成本的转型路子,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五)按城市转型系统的开放度划分

1.完全开放型

转型需要开放,开放能帮助转型城市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开放度越大,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水平就越高。洛林、鲁尔地区转型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全方位的对外开放,通过开放,大量吸引外商投资办企业,既引进了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也带来了新产业,同时又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像这种完全开放型的转型,不仅解决了转型中的最大问题——资金短缺问题,还使产业发展走向了国际化。

2.半开放半封闭型

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多属于半开放半封闭型。从我国的情况看,大多数资源型城市都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也可以说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对外开放的观念和体制相对落后,特别是一些城市或地区受区位和环境的制约,对外开放的障碍显而易见,再加上多年来资源型城市受财税体制制约,矿业企业创造的利润大部分缴到中央,自我积累少,导致自我发展能力弱,尽管许多城市已经意识到开放对转型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因素,至今没有形成大开放的格局。如阜新的转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半开放半封闭型。他们一边靠自力更生精神,艰苦奋斗,创造很多转型的奇迹;一边靠开放,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带动新产业链的延伸,为“黑城”变“绿城”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可见,资源型城市面对21世纪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必须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来确立转型的新思路,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把转型置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积极参与国际分工,通过扩大对外开放,面向世界、面向全国引进项目、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用最优惠的政策和最优质的服务打造招商引资的“洼地”。

(六)按转型主体的行为和方式划分

1.被动型

被动型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办法,带有无奈性。在国内外一些资源型城市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比较常见,如日本的九州,中国阜新、淮北、平顶山等城市的转型,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种城市产业结构单一,资源萎缩,主导产业的衰退,直接影响城市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资源城市环境欠账严重,废石、废水、废气等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一些城市因采矿形成的地面塌陷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资源濒临枯竭的矿城,主导产业衰退引起连锁反应,加上环境恶化,对外来讲投资吸引力较差,失业队伍庞大,再就业艰难。据有关部门估算,中国至今因矿山枯竭而产生的困难职工总数约300万-400万,并影响1000万以上的职工家属生活。对于大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讲,此时转型,已是积重难返,这种转型模式实际上是一种被迫行为,在转型时间安排上往往呈现出一种急骤式的状态。尽管如此,被动转型并不等于没有出路,但代价肯定是昂贵的。

2.主动型

主动型转型是值得提倡的一种办法,即在资源型城市处于兴盛时期就考虑并实施转型,因为这个时期有利于转型的条件很多,如资源比较丰富,正处于资源开采的兴旺时期,机械化程度高,开采成本较低,经济效益好,转型面临的问题少,压力小,基本没有历史包袱,并具有相当规模的资金积累。与资源枯竭型城市那种被动转型相比,主动转型是一种自觉的、超前的行为,采取这种转型模式可以掌握主动权。其好处是:便于选择最佳的转型期,把转型成本降到最低,同时也利于使接续产业渐进式发展,这样转型的效率和结果将会非常明显。

三、转型模式的优化选择

(一)最佳转型模式的内涵

1.理想模式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是各类转型模式的集合,是在对多种转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后的一种优化选择。任何模式都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初期的经济形态的产物,最后都会遵循经济规律进行改造,找到最适合的发展模式即理想的最佳模式。每个资源型城市都具有其独特的地理、经济、人文条件,它们在国家城市功能体系中的定位也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资源型城市应选择不同的适合自己发展的理想模式,切不可盲目求同。

2.最佳模式的相对性

所谓最佳模式,是针对某一资源型城市或者某一资源型城市的特定发展阶段而言的,而对于其他资源型城市来讲,则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最佳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任何一种转型模式都不是永恒的,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转型模式,对于某一时期的资源型城市来讲是最佳的、有效的,当转型进入新的阶段,需要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来推动时,转型模式就面临着从一种模式演进到另一种模式的问题。如同火箭发射需要多级推动才能进入预定轨道一样,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也需要在不同最佳模式的演进中推进。

(二)最佳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1.与时俱进的原则

转型选择最佳模式,无疑是考虑如何与时代同步,适应国际、国内发展的大趋势问题。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是经济发展的两股潮流。在这一大背景下,资源型城市转型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突出表现在:一是全球性产业结构大调整决定了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任务更重,难度更大,也更为迫切。二是市场化取向改革力度加大,推动了资源型城市的体制转轨,使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更为艰巨。在市场化进程中,资源型城市不仅需要进一步激活内部的各种经济成分,增强城市的活力,而且需要争取和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实现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三是经济要素全球性加速流动,使资源型城市主体企业的资产重组成为可能,由此而引发的各种矛盾也更具集中性和复杂性。因此,在体制转型中,资源型城市不仅需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而且要重视并认真解决其经济和社会运行中的特殊问题和特殊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四是加入WTO一方面有利于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我国能源、原材料供应将在一个更加开放的体系中配置。国外煤炭、石油、天然气、钢材等优质能源进口量和价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国内能源、原材料市场的供求关系。五是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在给资源型城市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的同时,对资源型城市的观念、体制、机制和环境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积极争取外部支持的原则

资源型城市转型不单单是资源型城市自身的事情,而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工程。因此,无论采取哪种转型模式,单靠自身力量是难以承受和招架的,必须积极争取外部的力量支持。这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过去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造成企业和资源型城市自身积累都很低;现在企业自我积累和城市财政收入的机制虽已建立,但相当多的资源型城市都已经或正在步入开采后期,增加积累和进行再投资的能力已大大减弱,甚至已陷入亏损境地。在这种情况下,除了主要依靠企业和城市自身筹措转型所必需的资金外,还需要通过适度的财政手段,支持这些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比如,给予一定的必要的直接投资;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的信用功能,有针对性地发行项目债券;通过财政的贴息操作,使商业银行增加对这些城市的贷款,并对这些城市的中小企业贷款实行适度倾斜等。

3.把握技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则

世上任何一种规律都是反复实践的结果。我们选择转型模式要把握技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旨在提高选择的科学性。

(1)技术创新的规律

资源型城市在转型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必须以创新为动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抛弃以往追求产值、速度和高投入、低效益的老路,转而实施以高科技、高效益取胜的全新发展战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速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建立健全依靠科技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加快发展、结构升级、提高效益的目标。

(2)工业化演进规律

目前,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着双重任务:一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二要迎接新经济的挑战。从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国内外经验教训看,必须遵循工业化演进规律,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基础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具体说,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

(3)社会不断进步的规律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不可阻挡。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核心就是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转型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就业是民生之本,目前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最大压力是下岗职工多、社会保障能力弱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是转型能够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但决不是说解决就业是转型的根本内容,转型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必须本着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基本思想,处理好就业和经济转型的关系。

(4)人口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律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识,运用这一新的发展观来考察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以往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子已经走到了尽头。远的不说,就以辽宁为例,昔日曾以“煤电之城”、“煤都”、“煤铁之城”著称的阜新、抚顺、本溪如今已经走向衰退甚至出现了一些衰败的迹象,从根本上讲,就是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规律。因此,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必须紧紧把握这一规律,实现人口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原则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较多,类型各异,各地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差别很大,很难套用一个或几个模式来实现转型,各地的转型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可照搬,需要的是因地制宜,走符合实情的转型之路。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是选择适合本地区转型模式的基本前提。从不同城市转型的模式可以看出,即使是在同一类型的城市或地区,由于区位和资源禀赋的差别,导致发展的多样性及其相互之间明显的差别性,其转型模式也有很大不同。因此,在转型的过程中,有必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但决不能照搬照抄,必须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转型模式。

(三)最佳模式的优选方式

1.系统模型优选方式

为了衡量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的好坏,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学模型,优化选择接续产业项目,并最终确定转型的最佳时机,从而为制定转型规划和转型模式提供定量依据。这种评价体系,不应局限于资源型产业本身,而应将资源型产业转型放入区域经济系统整体之中加以考虑,既要考虑资源型产业衰退的过程及对区域经济的不良影响,分离出的劳动力就业,也要考虑接续产业的发展、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等区域经济总体因素。因此,转型的指标体系应确定如下四个构成部分:接续产业发展、劳动力的转移、环境修复及转型成本。分别可以用以下标准衡量:接续产业的增加值、上缴的利税、结构水平及竞争力;区域失业率、新创造就业岗位数量、离退休职工保障、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率、矿工家属的再就业率;废地利用率、绿化率、三废排放量;资金利税率、内部收益率、回收期等。具体评价标准是接续产业在上述指标的贡献值能否弥补或超过因资源型产业衰退而导致下降的指标值,指标体系构成部分的多少可以视情况的需要进行增或减。

2.专家咨询评价法

采用专家咨询评价法对转型模式进行优选,旨在学习和汲取各个方面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外脑”作用,近些年包括资源型城市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在不断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在转型理论和实践方面涌现了一大批专家,资源型城市在选择正确转型模式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可以采取专家“背靠背”的方式,请他们分别进行预测,组织者将专家们意见进行综合并再次提供给专家(可以是另外一些专家),如此反复,直到形成可行的、一致的预测为止;也可通过专家咨询论证会等形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使转型模式的确定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多方案比较法

国内外的资源型城市在转型实践中创造了诸多转型模式,应该讲,这些模式各具特色,各有优劣。资源型城市在选择和确定转型模式时要对这些模式加以比较分析,对自己的转型模式和实施方案加以修正,使之不断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两种错误倾向:其一是把“模式”作为榜样、模范对待,即把已有的转型模式当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供其他地区学习的先进典型或样板,这种做法的前提假设是既有的模式必须是普遍适用的,但对于资源禀赋、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很大的不同城市来讲,这种假设显然不能成立;其二是把一般的区域经济发展经验总结当成转型模式来推广,似乎看到一个地区的发展经验就可以总结出一种模式来,“存在即是模式”是这种看法和做法的前提假设,但从一些研究材料看,我们会发现许多冠以地名的转型模式并没有体现出当地的特色,和已有的某些模式并无太大的区别,因此说这种假设也不能成立。

4.主要矛盾分析法

从微观角度看,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转型,可以说矛盾重重,不管选择哪种转型模式,都将面临许多同时发生的矛盾,因此对诸多方面的矛盾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根据矛盾学说,在客观存在的诸多矛盾中,必然存在一个主要矛盾,只有把主要矛盾解决了,其他矛盾才能迎刃而解。故在选择和确定转型模式之前,首先要分析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抓住它,就等于抓住了转型的关键。如果主次矛盾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一定是“按下葫芦起来瓢”,甚至造成混乱,使转型受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从转型过程出现的这样的或那样的矛盾中分析找出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加以解决,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

5.可行性论证法

在理论指导下运用数学模型优选出来的最佳转型方案,有一定科学性是肯定的,但由于资源型城市千差万别,再好的转型模式,不可能在任何地方都能行得通,这正如一剂良药不能治百病一样。有的转型模式尽管对一些资源型城市而言是可行的,但对某些资源型城市却行不通。有鉴于此,在对转型模式进行优选时,应组织各方面力量特别是对某资源型城市非常熟悉且有丰富经验的人士对其进行可行性论证,通过结合实际论证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进而优选出一种模式在转型中操作实施。否则,缺乏可操作性,再好的模式也是纸上谈兵,无法启动,投入再多也是徒劳的。

6.实践反馈法

任何一种模式的优选,都要依赖实践,实践是检验转型模式优劣的唯一标准。应该承认一些最佳模式的提出,是经过了实践或者说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资源型城市在采用某些单位和专家提出的转型模式时,不能简单地搬用,应看做是一种再实践、再创新的过程。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绝不能忽视再实践的反馈作用,反馈是检验再实践结果的一种手段,是进一步提升、完善转型模式理性化的重要环节。总之,模式的优选源于实践,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不论哪种模式,只有通过实践、反馈,再实践、再反馈,才能优选成功,才能将资源型城市转型推向前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