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教并举,校办工厂发展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产教并举,校办工厂发展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产为体、以教为用、产教并举”校办工厂发展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吴立明魏屹张欢编者按曾几何时,不少院校的校办工厂十分红火。在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实施中,学院将校办工厂纳入“工学四合”系统模式,更新理念,提出“以产为体、以教为用”的发展思路,使工厂在系统中准确定位,创新了其运行机制。

产教并举,校办工厂发展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以产为体、以教为用、产教并举”校办工厂发展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吴立明 魏 屹 张 欢

编者按 曾几何时,不少院校的校办工厂十分红火。目前则状况各异:有的已经寿终正寝;有的失去工厂本质,由学院投资添设备,退化成实训室;有的只为学院搞福利,蜕变为纯企业;也有少数仍具有生产实训功能,但举办水平参差不齐。校办工厂对于学院而言,若是普通高校,则无伤大雅;若是高职院校,则攸关大局。在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实施中,学院将校办工厂纳入“工学四合”系统模式,更新理念,提出“以产为体、以教为用”的发展思路,使工厂在系统中准确定位,创新了其运行机制。尽管处于探索阶段,但已显示出双赢效果,校办工厂取得育人、社会经济三方面的良好效益,不啻为有益的尝试。

近几年,随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深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适时制定新的发展目标,推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发展。学院的发展对校办工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办工厂作为学院“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和作用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主要表现在实习实训教学目标、教学体系、生产实践手段、实训层次、规范教学管理等方面,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院提出了“以产为体,以教为用”的校办工厂发展思路。

校办工厂与社会工厂有相同的生产经营功能和企业本质,但又与社会工厂不同,有其特殊的为教学实训实践服务的功能。为了体现这两方面的功能,学院将校办工厂仍沿用西安空工西航机械厂的体制对外营业,同时于2000年组建西航职院生产实训中心,实行一个单位,一套人马,两个牌子,两种功能。两种功能互为促进的配套运作机制。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初步探索出了校办企业发展的工学结合新路子。

一、“以产为体”,大力发展校办产业,为产教结合打下坚实基础

生产经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是工厂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一个企业存在的价值体现。作为校办工厂,首先它是一个工厂,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生产经营。校办企业的产学结合必须建立在相当规模的企业生产经营基础上,只有把校办产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做强做大,才能为产学结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院校办工厂(注册名称为西安空工西航机械厂)拥有一座2700㎡的标准厂房(见图1),拥有数控齿轮加工、车、铣、钳、磨、热、表等各类设备200余台套,主要产品为电解铝成套非标设备,包括打壳机、拔棒机、直棒机、提升机、真空抬包等系列产品,具有较强的生产实力和发展潜力,产品销往全国17个省份,2008年开始出口塔吉克斯坦。近5年年均产值800余万元,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明星校办企业,多次被地方政府评为模范纳税户、优秀纳税企业。校办工厂生产的“阳极提升机构”设备,用于“90KA铝电解槽预焙化生产技术改造”,获得“铜川市科学技术二等奖”。陕西铜川市鑫光铝业有限公司一次性定购了40台真空铝水抬包(图2)。

img31

图1 校办工厂内部一角

img32

图2 6吨真空铝水抬包

学院十分重视校办工厂的发展,着力支持其办精做强。近几年随着国家航空高科技产业基地落户阎良,以及大飞机项目的启动,工厂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提出尽快调整产品市场结构,积极向航空及相关产业发展的思路,得到了学院的肯定。学院先后投资数百万元,用于购置大型数控加工中心、大型焊接设备等,提升工厂的生产加工能力。学院与工厂共建的近1000㎡的焊接及热工厂房即将投入使用,工厂的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已形成电解铝、石油、航空机电等市场并举的局面。

二、“以教为用”,全面推进产教结合的发展模式

厂校并举是学院的传统和特色,建校50年来,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校办工厂始终是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学院珍贵的教育资源。为充分发挥校办工厂在教学中的作用,2007年学院以工厂为核心成立了融生产与教学为一体的“西航职院生产实训中心”,使其在“工学四合”系统模式中定位准确,明确了其“以教为用”的属性,建立了产教双向的协调机制,发挥产教双方的主体功能,在校办工厂实现突破。学院每年有近3000名新生入学,校办工厂则承担了整套的实习实训任务,在学院育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学院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作机制如下:

(一)工厂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校办工厂全方位、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一是成立由学院教学行政领导、专业学科、学术带头人以及工厂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教学工作委员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就业方向,审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生产实训中心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计划课程模块的制定修订。三是生产实训中心与教务处实践科共同制定并实施与专业教学计划配套的实习、实训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工厂纳入到学院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四是工厂的部分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五是许多专业毕业设计的题目都来源于工厂的产品生产和运营实践,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答辩工作都有工厂技术人员参加,设计论文成绩由学院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共同评定。同时工厂还可提供原材料和设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出产品。

(二)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

工厂成立了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其成员由工厂领导、技术人员、各相关系部领导和专业带头人等组成,领导,协调、指导各组织机构,负责沟通学院、系部、工厂之间的联系,促进校企紧密合作。工厂的各职能科室、班组成立生产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由科室、班组长和相关的技术专家、专业教师组成,负责实习课程设置、实习教学计划和教案的论证与审定,具体指导生产实习改革和生产实习建设。工厂成立了专门的负责校企产学结合对外联系与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生产教学管理办公室,对外联络合作单位,沟通信息、签订协议、办理相关事务;对内联系教学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落实工作项目,牵头解决合作中的问题,使工学结合教育与学院的招生、就业、教学、科研、培训、技能鉴定等工作环节有机融合,提高了学院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反应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利于促进毕业生高质量稳定就业。

(三)制订并实施全程的实习实训方案

1.工厂全力打造服务育人的环境。校办工厂按照不同专业,编制有针对性的实习流程,安排相应生产或管理岗位,让学生进入真实企业环境,在不同的岗位上“边工作,边训练,边劳动,边提高”,使他们达到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经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等过程,使学生在完整、综合性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做人及培养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的目的。工厂探索实习实训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法,在实习实训模式上,经过几年的探索,总结出了实习基地坚持“实习课件与生产产品相结合;入厂教育与实习实训全过程管理相结合;传统工艺与新技术、新工艺相结合;动手能力训练与职业习惯、工作作风培养相结合;实习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考证相结合”的“五结合”教学形式,形成了“产中有教,讲练结合,精讲多练,以练为主,轮换工种与固定工种实习相交叉”的实习实训法。

2.在工厂的运作中,做到全力为教学服务。学院的学期总实习计划一经确定,在实施过程中一般不会更改,所以工厂在产品能按时交付的前提下,生产计划坚持服从实习教学计划,生产计划的制订以实习计划为依据。每学期末的前一个月,下达由系部、工厂和教务处共同制订的学期实习计划,工厂教学管理办公室依此制订工厂的实施计划,再由工厂生产计划室根据实习实施计划制订学期生产计划,保证各月工时数满足各专业实习,如某月实习工时有不足,则通知销售部门,销售部门则依此调整产品销售方案,保证实习持续有序进行。学生的生产实践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产品的适用性特点。为了保证学生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工厂要求销售人员无论在产品市场开发,还是在产品的交付时间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到教学与实习,产品及市场开发尽量贴近系部专业建设和专业实习,产品的交付日期要保证每月的生产任务满足学生的实习工作量。

3.校办工厂按模块编制并实施实习工艺规程。工厂对现有产品零部件进行了仔细分析,从零件的复杂性、典型性、工艺性等几个方面,对零部件进行划分,不同类型的零件针对不同类型的实习,并根据零件生产工艺规程编制实习工艺规程。工厂生产的打壳机,是一个由变速箱、气动机、差速器、轮组、气动组件等500多个零部件组成的较复杂的机械设备,工厂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实习要求,按模块编制实习工艺规程,开发了计划、调度、材料、工艺、加工、检测、装配、调试等模块,并从难度等级和时间上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有所区分,例如,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机器的组成,动手参加零部件的加工,编制工艺规程,检验检测,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等。材料专业的学生则可更多地了解材料对零件设计的影响,材料热处理等,加深理性和感性认识

4.充分发挥校办工厂优势,融教于产,将实践教育贯穿工厂生产、管理运行的全过程。一个工厂的正常运行,涵盖了管理、销售、技术、生产、计划、质量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进厂实习不仅仅是针对专业的技术实习,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方面得到很好的锻炼和熏陶。教学部门和工厂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和实习大纲时,将实习内容“模块化”,如管理模块、设计研发模块、生产模块、销售采购模块等。一个不同周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实习可以有多种模块组合。例如,管理类学生进行工厂经营管理的全程实习,包括产品计划、研发、合同(产供销)、人财物管理(成本、收益)、纳税核算、计划、调度、质量管理等内容,同时为了使管理类学生对生产型企业有较全面的认识,特意交叉安排了适当生产实习操作。学生对这种全面参与工厂生产及管理的实习非常感兴趣,积极性高,很乐意配合完成各类实习教学活动。学生经过实习,既能够系统地、完整地掌握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又能掌握具体工作岗位的地位和作用,为顶岗实习、就业上岗和创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校办工厂这一独特优势,是社会工厂实习无法相比的(见图3、图4)。

img33

图3 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零件加工

img34

图4 学生在进行产品装配工作(www.xing528.com)

5.注重过程管理,优化实习考核办法。突出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考核评价,不仅能鞭策学生,更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每一个实训项目,每一种实践教学环节,我们都制订了能力目标、实训计划安排、时间单位的考核标准、最终的考核标准。采用“项目评价、过程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项目评价源于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标准,以此结合各专业的课程目标,制订出评价标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经验,并在成本意识和质量意识等职业素质方面得以提高。过程的评价,共分资讯搜集、做计划、做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六个阶段,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目的是检验学生的过程性和系统性。综合评价的目的是检验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和素质,为毕业生尽快转变职业角色创造条件。不同专业的实习考核侧重点不同,都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目标。例如,对实习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学生,由于其锻炼的是尽快发现设备故障形成原因,继而尽快使设备恢复正常功能,我们设计了以项目评价为主的考核办法。对飞机机体维修的学生,依据其行业特点,我们设计了严格的过程考核办法,从学生进厂实习的第一天起,就严格按照航空企业生产过程标准执行,虽然学生开始很不适应,但随着实习的深入,学生都逐步适应了航空企业的严格要求,大大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期,得到了企业和学生的一致认可。

6.工厂选派称职的实习实训培训人,加强工厂内部实习管理。学生进厂实习,并不是所有职工都可以承担指导任务。工厂严格把关,选派职业素质高、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师傅带领学生实习,并定期对代课职工进行理论及实践考核,不合格的坚决不能带学生,而职工也以带领学生实习为荣。在实习过程中,工厂摸索实习规律,建立了相应的类似生产管理的实习管理制度,如实习程序安排、实习考核制度、填写实习日记等。

7.提高实习指导职工的素质。加强校办工厂职工培训,提高职工素质。自2002年以来,学院先后为工厂培养了两名研究生,举办了4期培训班,有120多人次接受了培训,厂里25名技术骨干,用两年的时间学完大专课程,回厂后成为指导实习生的主力,是身在工厂的“双师型”教师。目前工厂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及技师、高级技师、国家高级企业培训师等占工厂职工的40%。工厂还聘请西飞公司、603所、630所等经验丰富、理论过硬的技术能手、专家参与工厂的生产教学,以满足生产实习需要。

(四)校厂互补,促进双赢

利用学院精品专业的品牌优势,积极创办相应的校办产业,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校办工厂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对稳定的教学实验、技能实训和生产实习基地,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供很好的物质基础。双方资源得到进一步合理配置,经过与学院相关系部进行深入调研和讨论,工厂和四个系部达成共建实训基地的协议,在与系部共建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共建生产经营性实体,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厂为专业找项目、系部为项目找(设)专业的产教结合模式,将校办产业做大做强,形成大产业。形成以校办产业为主体,以专业实体为辅助,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或产业实体,主要简称有:

飞机钣铆装配维修基地。该基地面积约450㎡,包括航空维修系《飞机钣铆实训基地扩建》《飞机应用技术中心》《飞机机体维修实训基地扩建》三个示范建设项目,新增飞机工艺装备生产训练中心,全面引入6S、6西格玛等航空企业文化及管理手段,基地将成为具有真实的航空制造、修理环境,集飞机钣铆训练、机体维修训练、机体装配训练、飞机工艺装备生产训练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多功能飞机工程综合训练基地。

机电设备维修基地。该基地规划改造及建设面积约450㎡,在机电设备、工量具基础上,适当添置设备,以开放式的管理形式完成按企业要求开设的机电设备调试、维修实训项目并承担一体化教学任务。

焊接技术生产训练基地。规划在工厂焊接工段。该基地以现有铝电解行业焊接结构产品为依托,积极开发钢铁、冶金等相关市场,在工厂现有焊接设备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焊接技术、设备及管理手段,形成集科研、生产、教学为一体,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焊接技术生产训练基地。

三、“产教并举”,推动校办工厂改革与发展取得成效

首先,工厂的经济效益稳步提高。通过与系部的高度融合互补,工厂获得了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的支持,生产能力得到稳步提高。工厂的产品也从单一的铝电解行业,发展为电解铝、石油设备、航空及相关设备制造并举的局面。

各类经济指标连续5年稳步提高,年产值均超800万元,社会效益明显。近两年,通过工厂的培训,先后有2000多名学生和社会人员获得了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工厂和系部一起对周边中小企业进行支持,帮助解决技术难题,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其次,推动了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提高,获得了明显的育人效益。近四年累计接待学生实习320班周,近20000人次的生产实践。近几年专业课教师和工厂技术人员联合开展科研活动,如进行飞机维修实习的钣、铆实习设计,开发设计“飞机液压系统实训装置”(见图5),为发动机维修实习设计装配台等。锻炼了专业理论教师的动手能力、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了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

img35

图5 工厂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设计开发的飞机液压系统实训装置

四、几点体会

(一)必须明确校办企业的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

我国的各类教育层次中,一般都有校办企业。普通高校的校办企业,主要是为了转化高校的科研成果;基础教育的校办企业,主要是为学院创收;而职业教育的校办企业,则应该是在生产的同时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服务。校办工厂的存在必将产生育人、社会的和经济三种效益。三种效益应以育人效益为出发点、以经济效益为载体、以社会效益为归宿。学院校办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发展壮大校办企业,使校办企业产教双丰收,真正成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

(二)校办工厂必须合理定位科学发展

许多校办企业曾经红火一时,时至今日,大部分已经偃旗息鼓。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上的问题外,一个主要原因是,定位与发展方向不准确,只顾眼前利益,企业发展与专业优势、行业优势、区域优势脱钩,缺乏面向市场的竞争优势,所以在竞争中无法长久发展,而自生自灭。工厂的定位既要切合实际,又要放眼未来,这样才能可持续和谐发展。

生产经营是工厂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企业存在的价值体现。作为校办工厂,首先是一个工厂,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生产经营。工厂可以没有教学,但是不能没有生产经营。而高职院校的校办产业,主要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突出专业实践和技术开发功能。工厂应重在立足区域经济,以专业兴产业,以贡献求发展,实现产学研训一体化、人才培养职业化、产教结合模式多元化的发展目标,增强自主发展和参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校办工厂具有特有的优势,概括为“543”优势:即具有经营创收、教学实践、师资培训、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的“五项功能”;强化信息资源、专业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的“四项整合”优势;实现教育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三效并举”。

(三)建立发展机制,推进内涵管理

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学院成立的工业生产训练中心与西安空工西航机械厂是一体双名,两种功能并举的机制。成立工业生产训练中心的意义和作用在于:工业生产训练中心是学院内部机构,自然分担学院人才培养的任务;明确工厂不仅要在教学实习层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要为学生校外实习以及就业发挥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注重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的正规“初始化”训练;工业生产训练中心纳入学院教学管理系统,明确校办工厂在学院工作中的定位,避免产教分离;学院内称工厂为工业生产训练中心,对外称西安空工西航机械厂,表明学院尊重校办企业经营自主权,强调了企业市场主体的作用。实践表明,成立工业生产训练中心,能够形成学院与工厂新的互动机制,推进产教结合。工厂负责人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并有一定的收益,生产育人两不误。

(四)必须建设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

只有建设和完善校企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章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生产教学管理办法、各类生产实训管理办法、学生定岗实习管理办法、双师素质教师认定办法、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的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才能形成规范高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五)只有理顺工学结合的各方关系,才能提升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

工学结合进行人才培养,涉及职能处室、系部、工厂各方,关系到学院、工厂、系部的切身利益。工厂如何安排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如何参与系部教育教学改革,如何协调培养人才和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需要各方相互协调解决。因此,亟需理顺关系,建立有机统一的工学结合利益责任共同体,使有关各方的利益、愿望、祈求能够得到及时的表达和交流,通过沟通和协调上升为制度,从而为工学结合的全面推进奠定基础。

校办工厂要突出专业实践功能,做到校企互利双赢。校办工厂安排的实习实训克服了校外实训基地受生产制约、轮岗机会少的缺陷,使实践教学计划和要求能够真正得到落实,为专业教育提供了相对真实的职业环境,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关键技能和特长技能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提供了有效支撑。同时,工厂和学院通过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传递市场信息,储备技术能量,转化科研成果,使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与学院办学的环境联成一体,学院更易掌握经济发展走势、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变化情况等信息资源,能及时地调整、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提升师资专业水平,为突出专业培养特色提供坚实的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