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学四合系统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工学四合系统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工学四合推动学院科学发展车美娟尚丽丽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工学四合”系统模式,贯穿了系统哲学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工学结合的深化和系统化。随着对“工学四合”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理解的不断深化,学院党委坚持科学决策、整体发展的意识逐渐增强,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开始注重用科学发展观统

工学四合系统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成果

坚持工学四合推动学院科学发展

车美娟 尚丽丽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学院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高校工作的重要指向,也是对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要求。职业教育也必须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要精神,坚决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职业教育的主题。因此,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之一的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党中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要求,也是探索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要求。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新时期高职教育新模式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这是我国唯一的集航空产业研发,航空人才培养,航空装备生产及整机制造、零部件加工、航空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学院具有得天独厚的行业背景和地域优势,这为学院在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创造了重要条件。

在与祖国航空产业协同并进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的驱动下,在坚持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学院始终以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己任,孜孜以求,无怨无悔。2006年,学院党政一把手以评估为契机共同主持《工学结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课题组成员历时一年多,从学院与国家航空基地的联系、学院与航空企业的联系、学院教学领域的改革、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办工厂的发展五个方面入手,通过查阅历史文档和评估资料,与师生员工座谈,到航空基地及有关航空企业走访等多种形式深入调研,在比较借鉴国内外工学结合各种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学四合”的系统化人才培养新模式。“工学四合”是指“教育与产业结合,学院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就业结合”。“工学四合”系统模式,贯穿了系统哲学思想,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工学结合的深化和系统化。

二、“工学四合”系统模式一经提出,便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工学四合是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学院半个世纪以来的办学特色,它一经面世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同,成为学院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学院越发展,工学四合的促进作用和指导作用越明显。

(一)创建“工学四合”的系统模式作为学院的特色报告,得到了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专家的一致认可

2005年,学院为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想,在反思人才培养工作,总结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上,发现了一条根本的历史经验,那就是——跟进航空产业,实行工学结合。大家公认这是学院的生存之道、发展之道、兴旺之道,是我们永远也不可动摇的信念,过去如此,将来亦如此。2006年,学院《工学结合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组在大量调查研究中发现,“工学四合”几乎包括了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对各方面的工作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因此,学院认定“工学四合”系统模式来自学院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积淀,反映了学院的办学特色,既是对学院历史的总结,同时又对学院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启示。同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学院直接把课题成果转化为“特色报告”提交专家组,专家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工学四合”创新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反映了学院的办学特色。至此,创建“工学四合”系统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实实在在地走到了一起。

(二)“创建工学四合的系统模式”作为学院的示范建设项目,得到了国家示范院校项目建设专家成员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2007年,在申报国家示范院校项目建设单位时,学院把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作为与专业建设、社会服务平台建设并列的三大建设任务之一,写进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这一做法使方案独具特色。在由全国知名专家组成的论证会上,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高分通过答辩,一举成为全国百所在建的国家示范院校项目建设单位之一。在项目建设中,学院按照建设方案提出了“跟进基地,增强实力,提升服务,创新模式”的总体思路,专门设立了党政一把手牵头的“模式创新项目组”,使“工学四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为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并推广应用。至此,“工学四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走上了边研究、边实践的路子。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学院示范院校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工学四合”对各项工作的指导和统领作用逐渐显露,而且越来越明显,体现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哲学思想。

(三)“工学四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院的办学特色,已经成为陕西社会科学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推广应用

2008年,为了在理论和实践层面进一步解决好高职教育中依然存在的教育与产业、学院与企业、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就业相互脱节的问题,真正实现人才培养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学院向陕西省社科联申报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课题,并被批准立项。结合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学院开始全面推进基于“工学四合”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各工作层面的研究与实践。至此,创建“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进入了更高层面,有了更宽广的视野,它的推广和应用也向更广的领域纵深发展。

三、“工学四合”系统模式一经推广,便产生了明显的实效

当“工学四合”提炼为学院的办学特色和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特色之后,学院未来发展的思路豁然开朗。这对学院在发展道路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实实在在地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一)引起了思想观念的大解放

1.科学发展、协调发展、整体发展的意识逐渐增强。“工学四合”是一个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的是系统思想、系统方法以及系统原则。这种系统思想在推进学院科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对“工学四合”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理解的不断深化,学院党委坚持科学决策、整体发展的意识逐渐增强,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开始注重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注重学院科学发展的整体观,从而推动了学院各项工作的协调运行。在对“学院示范院校建设”认识的变化中,这一思想体现得尤其明显。按照示范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学院共设计了七个专业、三大社会服务平台和工学结合模式创新研究等11个重点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重点项目有具体的指标要求,大家往往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了重点项目上,用重点建设项目“代替”整体推进,而不是用重点建设项目“带动”整体推进,因此在工作中会产生一些不协调现象,并与学院快速发展中累积的问题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反映到工作中来,就是分工明确,协作不够,造成“整体观”的缺失。这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也不符合示范建设项目设计的初衷,成为实现示范院校建设总体目标的障碍。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工作方法问题,实质上是思想方法问题。随着对“工学四合”认识的不断深化,系统思维、统筹考虑已经成为学院党委考虑问题的一种自觉,因此对示范院校建设工作中发生的这种偏颇,学院党委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明确提出了“项目带动,整体推进,系统实施,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多方配合,全员参与,全面推进,卓有成效地解决了示范建设工作的协调运行问题。现在,整体推进学院示范院校建设工作已经渗透在全院各部门、各单位,各部门、各单位在具体工作中,都呈现出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想指导示范院校建设,用示范院校建设深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想的喜人局面。

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深入人心。随着对“工学四合”认识的不断深化,学院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观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深入人心。

(1)在教育教学领域,掀起了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系统推动教学改革的浪潮

“工学四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必须打开学院大门,实现教育与产业,学院与企业,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就业的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于这种思想的影响,学院实行开放办学。在开放办学过程中,学院发现内部教学与企业技术进步、生产岗位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教学工作中滞后的、制约的东西很多,许多方面感到了“不适应”,如果不尽快改变现状,学院就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学院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原则。适应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适应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灵活设置专业。因此,尽快转变观念,推动教学领域改革,已经成为全院教职工的共识。基于上述影响,全院教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故鼎新的改革浪潮。

首先,在专业建设上,学院按照工学四合的模式,根据国家航空资源的战略重组和产业化发展的实际,确定了建设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数控技术、软件技术、航空服务七个重点专业。并以七个重点专业的发展为基础,带动飞机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相关专业整体发展,形成七大专业群的共同发展。

其次,在课程改革方面,重点以专业建设为基础,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如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飞机铆接与装配技术》课就成为课程改革的首选。为了保证课程改革取得实效,学院成立了由企业科技人员、学院教研人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法,结合生产岗位要求进行课程设计。课程具体针对飞机制造厂、修理厂的铆接装配和机体修理岗位,组划了10个项目,18个任务,进行普通铆接、密封铆接、干涉配合铆接、特种铆接、螺栓铆接、部件对接等方面的教学,培养飞机装配、机体修理的高素质技术工人和工艺技术员。经过一年多的努力,2008年,航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的《飞机铆接与装配技术》被批为国家精品课程,取得了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突破。

此外,学院还引进国外优质课程,重新构建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如通过CDIO方法,以教学计划、实施、评估、调控的过程管理为主线,吸纳生产技术人员全程介入,落实各个教学环节,完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督导体系,相应推动教学领域以及教学管理领域的改革。

(2)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院按照“工学四合”模式内外兼顾,不断优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成了实践教学基地的多样化体系。

“工学四合”要求学院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这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必须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培养,好的实践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www.xing528.com)

基于“工学四合”思想的影响,学院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整个教学基地建设呈现多样化趋势。从数量上来说,目前,学院共有校内外实训基地近80家。从种类上来说,有数控加工、普通机械加工、电工电子多种类型。从运行模式上来说,有学院自主建设管理的,有合作办学、共同管理的,也有独立二级法人单位单独管理的等多种运行模式。其中由学院自主建设管理的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是2005年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项目,现有数控设备56台,设备总值1300多万元,2009年承办了全国第三届数控大赛陕西赛区选拔赛,承接了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公司的印刷机配套件生产任务。与上海中锐教育集团合作创办的“中锐汽车实训中心”,实施“华汽教育”项目,共同打造出先进的汽车专业教育。独立二级法人单位单独管理的校办工厂,主要生产各种非标设备,年产值500万元以上,产品远销13个省市,2008年,为中国重型机械总公司生产的真空抬包产品,转口出口塔吉克斯坦。

(3)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基于“工学四合”思想影响,学院采取得力措施,已经基本建成了一支数量稳定、结构合理的“工学结合”的新型师资队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教师。“工学四合”模式必然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为打造一支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型师资队伍,学院领导重拳出击,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使学院的师资队伍结构和素质呈现出新的变化。

一是从产业界、科技界、教育界聘请了16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研究学院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咨询,开展教学指导,推动教学改革。

二是以校企结合为导向,充分利用航空产业基地航空高技术人才密集的优势,聘用了100多名来自行业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讲授实践技能课程。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先进的职业理念,他们的加入使学院建成了一支独具特色的兼职教师资源库,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专任老师的培训力度,改变专任教师的能力结构,提高专任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学院制定了《西航职院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办法》,重视抓好各个层级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对于新入校的教师,重视抓好岗前培训。对于中青年教师,鼓励带工资攻读高一级学历和学位,报销学习期间的相关费用。对于专业课教师,每年暑假期间,都有计划地选派一批骨干教师深入大型企业参加相关专业的生产实践,提高他们的双师素质。如在近两年内,学院先后组织近50名教师奔赴德国新加坡香港等地学习交流,其中13人赴德培训的教师获得纽伦堡工商会IHK证书;派100多名教师前往深圳、西安、北京、咸阳机场等地区的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实习单位涉及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电子、计算机、管理等诸多行业。

四是通过修订和完善学院专业教师岗位聘任制度、学习进修管理办法、分配制度、“三师”(名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评定办法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系部教学团队建设的指导。如航空维修电子设备维修专业的教学团队共由9名成员组成,其中企业工作经历超过16年以上者有7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双师结构合理,能够满足高职教学要求。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为打造一支新型的工学结合的师资队伍,学院已经把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提高到学院各项建设之首,着力完善各级各类教师的培训、奖励、考核等制度,促进“工学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的稳步进行。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了一支数量稳定、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符合“工学四合”要求的教师团队。

(4)在打造校园文化方面,坚持高职院校文化创新,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基于“工学四合”思想的影响,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注重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与衔接,有机整合以“航空报国、追求第一”为核心理念的航空文化和当代大学教育文化,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实施CIS战略,从物态(VI)、制度(BI)、观念(MI)三个层面构建航空特色高职文化的视觉系统、行为系统和理念系统,特别是把“航空报国、追求第一”核心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职生职业素质拓展有机融合,深层次推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营造航空特色的文化气氛,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归属感,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持和不懈动力。这方面的经验已在教育部组织的百所示范院校“文化与发展”论坛上交流。近日,我院《实施CIS战略,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在陕西省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这说明,学院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航空特色文化建设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总之,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学院按照“工学四合”的模式,计划在三年内投入6000多万元进行专业内涵建设,侧重于课程改革、师资团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与改革等方面,使专业建设综合水平处于省内领先地位。

(二)引起了举措上的大创新

按照“工学四合”系统模式的要求,学院创新举措,主动融入航空产业,跟进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的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了学生学习与未来就业的“零距离”。

1.加快融入航空产业。基于“工学四合”思想的影响,积极促进学院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深度融合已经成为自觉。双方签订了多种联合办学协议,实现双赢并进。如共建了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人才培养、航空博览为一体的航空科技馆;共建了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和数控技术服务中心等服务社会平台。这些做法密切了与当地航空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系,推动了航空高职教育与航空产业的结合,提升了服务社会的实力。2008年,学院与基地管委会共同发起并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航空职业教育论坛。中国航空学会范肖梅副理事长讲话指出,论坛的举办是“具有战略眼光和深远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周远清会长指出,论坛“在构建政府、学院、企业交流与协作平台和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是一个重要的尝试和努力”。此外,学院还加入了中国航空学会、陕西航空产业协会,牵头组建了“陕西航空职业教育集团”,推动了学院与行业的深度融合。

2.深入推进校企合作。根据“工学四合”的要求,学院已经走出了一条通、宽、新、活的校企合作之路,先后与200多家航修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近些年来,航修企业为支持学院办学,共捐赠了10架飞机、30多台套飞机发动机等教学设备;学院为企业完成10余项技术革新,并为企业开展各类在职培训。如与联邦德国中部法兰克工商业联合会(IHK)、联邦德国“中国之窗”科技信息公司(CHINAWINDOW)三方合作建立的“中德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完成了两届陕西省中职学院机电类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与新加坡明康集团、厦门太古集团、联想集团合作举办了20多个“订单班”。近三年来,接收了四批100多名新加坡学生来学院培训学习,开创了我省高职院校接收培养留学生的先河。

3.做实做真产教结合。按照“工学四合”的思想,学院在着力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狠下功夫,构建了能力递增的实践训练环境,努力实现学生学习与未来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如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院校办工厂在新时期,受“工学四合”新理念的影响,锐意改革,走“以产为体、以教为用、产教并举”的路子,已经打造成了一个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学生顶岗、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学生在校内顶岗生产的重要基地。

4.切实落实就业导向。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跟踪服务”全过程人才培养工作体系,加快推行“双证制”,构建就业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连续三年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三)提高了学院的社会知名度

“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应用不仅使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了质的跃升,而且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应。

“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高等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报刊报道后,中国教育信息网、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以及许多高职院校网站予以转载。陕西省教育厅领导多次在有关会议上对此给予肯定。国内近百家高职院校来校考察;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几十所院校邀请学院领导介绍“工学四合”;地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希望参与“工学四合”研究,共同开发;位于“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正在筹建的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邀请学院领导参加“建设方案”论证,并派人考察学习,希望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另据网上搜索,有的高职院校已把“工学四合”作为专业建设的“理念”或“原则”。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学院党委书记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2008年学院院长被评为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工学四合”模式创新

对学院来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根据学院的实际,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学院最大的实际就是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寻求突破,而“工学四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恰恰是学院在总结半个世纪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普适性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不断推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就是学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跟进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增强学院生机与活力,推进学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举措。具体来说,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学院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提高了对系统研究和推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重大意义的认识,开始注重“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和整体推进,把系统研究和推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学院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充分认识“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等职业教育、对学院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使广大教职工自觉投身于“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二)学院还把研究和推进“工学四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为指导学院科学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总体设计、总体规划。一是坚持把研究和推进“工学四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院示范院校建设工作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二是把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结合起来,坚持边研究边实践;三是把人才培养的一般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坚持重点推进带动全面共进。

(三)在研究与推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注重研究、实践、总结、提炼并举。在这方面,学院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对工学结合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对工学结合的本质属性、基本原理、系统模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工学结合的实际;二是对学院工学结合的各种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对典型案例进行跟踪研究,找出工学结合的普遍性规律;三是注重研究工学结合的基本原则,主要是结合学院的各项实际工作,研究并制定、设计出保证工学结合顺利推进的制度规范,使其形成系统的工作机制和实践模式,实现模式创新,推动实际工作;四是注重研究宣传工学结合典型案例,主要是针对学院工学结合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抓住典型,重点研究,重点宣传,以点带面,促进工学结合的各项工作做出特色。

总之,创建“工学四合”的系统模式,是学院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这项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学院的改革和发展,深化了教职工对“工学四合”模式的认识,提升了他们的认知水平,提高了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和决策能力,使全院教职工对学院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达成共识。同时,这种认识又相应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动了示范院校建设,推动了学院各项工作全面提高,进而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到了实处。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工学四合的思想为指导,运用科学的方法统筹规划,继续建立“工学四合”各工作层面的操作规范,系统推进、全面实施,以新的举措创建社会化、开放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机制。我们期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工学四合”转化为承传学院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因,不断发扬光大,提升软实力,推动学院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