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化解”高职生就业难新路子
王有存 陈万强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已占据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突出,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解决此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以保证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找到了化解高职生就业难的根本对策。
一、以行业服务开拓就业市场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西安闫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现有全日制学生7000余名。学院过去主要为航空修理企业服务,面向狭窄,学生就业受到影响,束缚了学院的发展。近年来,学院依托区位优势,努力开发航空制造业和民用航空业就业市场,使学院的航空特色更加鲜明。经过三年时间,来校招聘学生的航空企业,由12家扩大到34家,就业市场的拓宽给学院带来了旺盛的活力。
学院坚持把航空企业及国内知名大中型企业作为学生就业方向,面向全国广开就业市场,将优秀学生输送到重点企业。学院与企业保持着密切关系,定期组织人员对其进行回访,将搜集到的信息作为学院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由于加强了为企业服务的工作,因而成功地培育了就业市场,学院的“铁关系”越来越多。学院被确定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航天7414厂、深圳富士康公司等知名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二、以为学生服务提升就业竞争力
要实现高职生的充分就业,就要花大力气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为此,学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提高教师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是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措施。学院对新进校的青年教师进行了师德师风教育,将师德师风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主要立足校本培训,鼓励教师承担科研项目,参加实训基地建设,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学院规定青年专业教师必须在企业实践一年以上,近2年,送教师外出实践、培训80余人次。与此同时,学院调进“双师型”教师30余名,长期聘用本地区飞机设计、制造、试飞等大型企业的一批知名专家、高级工程师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从整体上优化了师资结构,提高了师资队伍素质。(www.xing528.com)
加强实践性教学,建设真正实用的校内实训基地。学院目前拥有飞机、数控加工、计算机应用、工业生产训练中心等13个校内实训基地,面积达41200m2。其中数控和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分别是教育部认定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的工业生产训练中心具有独立的二级法人资格,有各类设备近百台,年产值上千万元。实训基地坚持生产和实践教学并重,实训和培训并举的原则,采用轮班制,双休日不停设备,以此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
力求课堂教学与实训结合,实训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结合,学院教育与行业、企业实践结合,素质教育与企业文化结合。学院按企业管理模式运作,让学生在实训中培养职业意识,获得实际工作的感受和经验。学院与“基地”紧密合作,由“基地”给学院特批土地15亩,建成了4800m2的集航空展览与航空类专业实训于一体的航空馆,并以此为开端,竭力做好与“基地”合作、产学结合、实现“前校后企业群”的大文章。学院还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先后与西安飞机工业公司、中国试飞研究院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与他们一起研究生产一线就业岗位能力要求,制订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三、以“三个工程”加大服务力度
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学院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重要指标。在就业工作中密切关注毕业生就业流向、薪酬、工作稳定性、工作的技术含量及发展空间等。学院党政主要领导带队几乎跑遍了全国的航空企业。
实施就业工作系统协作工程。学院就业工作实行院系两级分工负责、以系为主体的新机制,明确院系两级的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和责任。按照“专门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要求,建立一支得力的就业工作队伍,在就业经费、人员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通过校内外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就业工作,形成人人重视就业、关心就业、支持就业的浓厚氛围。
实施就业指导教育工程。高职生由于对社会了解不够,在就业过程中会暴露出许多问题,学院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日常教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就业技巧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指导教育,邀请企业人事经理作就业指导报告,邀请往届校友来校介绍就业知识和体会,现身说法。就业教育指导形式多样,入情入理,有说服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该校2005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3%,2006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97%,近两年被航空企业吸纳就业的毕业生分别为24%和35%。良好的就业形势,提高了学院的社会声誉,今年计划招生2240名,第一志愿报考率达到了251%。“出口畅,进口旺”,使学院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本文原载《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