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强 贺建锋
航空产业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性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性强、国际化程度高、高技术性等特点。航空高职教育作为航空产业链的一部分,肩负着为国家航空产业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和技术应用人才的使命,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一、新时期我国航空高职教育面临严峻挑战
航空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培养培训、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社会服务等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为航空及其相关产业源源不断地提供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当前,我国航空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航空高职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不能满足产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最大的挑战就是不能跟进产业的发展,从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基本功能。具体来说其面临的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航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模远远不能适应我国航空产业的发展需要。“十一五”期间,由于经济持续增长、经济全球化和人们对出行的需求增加,国际航空运输协会预测,未来20年中国将需要2400架新飞机。目前国际民航平均的人机比是100:1,而我国民航业这一比例为200:1。这意味着,以国际民航水平计算,未来20年我国就需要民航类人才24万人,如果以我国的民航水平计算,则需48万人。中国民航学院专家都业富教授指出:“按照我国民航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民航市场将达到目前美国民航市场的水平。目前全美航空公司从业人员超过70万人,而我国的从业人员不足20万,有近50万人的缺口……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航空人才都将处于短缺状态。”这些预测还未包括飞机制造、通用航空、军用飞机等产业及其配套产业对航空人才的需要。因此,我国航空产业发展正在面临重大的人才供给瓶颈问题。这些人才需求中有80%以上是对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也正是航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所指,但现状是我国航空高职教育规模远远不能满足产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我国航空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航空高职院校是世纪之交脱胎于中等专业学院,目前有近20所高职院校将航空作为其服务面向并开设了相关专业,举办航空高职教育。这些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延续了通用性的特点,缺乏针对航空企业生产岗位实际需求的专业结构,在航空类专业数量上开设了航空机电设备维修、航空电子设备维修、飞机制造、空中乘务、航空服务等近20个专业种类,远不能涵盖航空产业对高职专业的广泛需求,而每年这些专业培养的6000多名航空类技能型人才,也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一点可以从每年航空高职院校的就业情况中得到印证,即航空类专业的学生一般就业率都在100%,特别是航空维修类、制造类和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很早就被企业预定,需求旺盛。从目前的情况和未来各航空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看,这种需求和供给的不平衡还将持续较长时间,解决这种不平衡关键在于解决航空高职人才供给问题,所以航空高职院校责任重大,挑战严峻。
(二)航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跟不上航空产业结构及其人才需求结构变动发展的步伐。高职教育结构取决于社会经济结构,航空高职教育作为专业性很强的高等职业教育种类,同样也取决于航空产业结构。当前我国航空产业结构进入战略调整时期,航空产业链条越来越清晰,产业内各行业之间分工越来越专业化,而且航空企业技术结构也越来越精细化,这就为航空类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带来重大挑战。可以说,如果不能跟随产业结构变动来调整专业结构,则迟早会被产业发展所抛弃,航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或供给结构不适应问题再次显露出来。
今后,我们将制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改变“八亿件衬衫换一架空客A320”的局面。这将引发对航空人才的巨大需求,其专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包括航空经营管理、飞机设计、直升机设计与研发、航空发动机研发与制造、航空零部件研发与设计、航空新材料研发、航空试验、测试技术、航空制造及总装技术、航空工艺、工装设计、航空制造基础技术研究、航空计量检测技术、航空无线电技术研发、航空电子电器设备设计开发、航空信息及测控技术、航空适航管理、航线支援、航空飞行场务、试飞、航空维修改装技术、地面设备与服务设备/设施、航空制造、空中乘务、国际客运、国内客运、航空物流、安检、航空服务、载重平衡、生产调度、市场营销等领域,其中有部分是大学本科以上层次的专业,但多达70多种则是技术商务类岗位,这些人才正是航空高职教育应该提供的。但是,目前航空高职院校仅有20多个相关专业,其中窘境可想而知。因此目前出现航空企业从其他通用类专业中招聘到毕业生,再进行一至两年的培训才可以上岗这种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三)航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航空企业对高职人才的技能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航空产业是典型的高技术产业,航空企业对一线技术岗位的人员素质要求很高,岗位技术标准要求和对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都是非常苛刻的。如航空数控加工技术、飞机焊接技术、钣金铆接技术等,其技能水平要求要比其他行业更高,飞机机务维修、安全生产调度等岗位甚至要经过国际专业机构认证才有上岗资格。航空产业也是对安全要求极高的产业,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更高的责任心。因此,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高度统一是成为真正的航空产业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要求。
现实情况是,航空高职院校在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航空高职人才上显得力不从心,表现在:(1)航空高技能人才培养所需的“双师素质”教师严重不足。在航空高职院校中,具有航空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少得可怜,航空类专业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在整个专业教师中的比例不超过30%,甚至有些大学生一毕业就在航空类专业中担任专业课教师。(2)航空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水平不能很好地体现航空企业相关岗位技术进步的现状,课堂传授的内容基本是落后于现实生产实际的。(3)培养航空高技能人才所需的实践教学条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由于许多航空高职院校经费的限制和航空技能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条件的高要求,使得这些院校的实践教学条件无论是在数量上、技术上,还是师资上都不能很好地满足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4)航空高职院校在航空高职人才的素质养成教育上仍处于探索阶段。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及其所处的复杂社会环境使得航空类高职生素质培养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如何适应航空企业对高职人才素质培养要求还是一个有待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www.xing528.com)
总之,我国航空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相比整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态势来讲,出现明显的不协调局面。航空高职教育本身属于航空产业链的一个环节,但与其他环节相比而言,其服务面向是整个航空产业。航空产业链的整体发展促使航空高职教育必须迎头而上,这是其必然选择,否则不但本身没有出路,而且还会拖整个产业发展的后腿。就这一点来看,加快航空高职教育的发展就具有了战略价值和意义。
二、促进我国航空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的应对之策
航空高职教育面临的挑战从深层来看是其与航空产业之间缺乏良性互动,致使出现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局面。要加快航空高职教育发展,切实提高其服务航空产业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讲,要做到高职教育与航空产业的深层互动、有机融合,具体来讲,需采取以下基本对策:
(一)要从教育与产业互动的层面上,下大力气解决二者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当前之所以出现航空高职教育与航空产业相脱节的现象,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从宏观上缺乏规划,缺乏对航空高职教育在促进航空产业发展中重要性的深刻认识。所以,从观念层面上一定要树立要促进航空产业的大发展就必须优先发展航空高职教育;从政策层面上一定要给予航空高职教育发展的广阔空间,并应将其上升到产业政策的层面,在整个航空产业人力资源结构中给予高技能人才应有的地位和重视。当前中国有近15个省市将航空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另外有近10个省市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航一、二集团的合并体)、中国民航总局等行业企业或主管部门联合建立航空产业基地,有的甚至是国家级的航空基地,如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简称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天津国家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等,这使得中国航空产业集群化趋势更加明显,同样也使得航空高技能人才的规模化供给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在规划、政策、资金等方面对航空高职院校给予相应的倾斜,从国家战略和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的高度来解决航空高职教育的发展问题。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在这方面就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基地开发建设伊开始,就根据基地的发展战略和入驻基地企业的发展要求,将高技能人才培养列入基地规划中,并与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组建了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为基地未来发展的需要打下良好基础。
(二)要在航空高职教育办学层面上解决教育与产业良性互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要建立开放的办学体制和机制,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热点之一就是倡导开放办学,这既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实现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这一办学目的的重要途径。航空高职教育更需要开放,这是由航空产业的发展趋势决定的。当前我国航空产业的国际化、市场化发展趋势日益增强,要求航空高职院校走出校门向国际开放、向社会开放、向产业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切实落实“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路子”的高职办学方针。开放办航空高职教育,最关键是要建立开放的办学体制和机制,保证开放办学落到实处。要建立多元办学投融资体制,积极引进企业进校办专业、建基地;建立校企共管的办学管理体制,建立具有航空企业管理特点的学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产业与教育的互动平台和交流合作机制,使校企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如业界论坛和合作机制、组建航空教育集团、校企联席会议等。
(三)紧跟航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变化的步伐,系统推进工学结合模式创新,解决航空高职人才供给的结构和质量问题。(1)深入研究航空产业的发展趋势,跟踪技术结构的变化,合理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用开放的思维建立能够对接航空产业链的专业格局,将具有通用性的专业打造成航空特色鲜明的“专业”,在专业布局和专业特色上体现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工学结合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打开学院与产业紧密融合的通道。(2)根据航空企业岗位技术要求,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建设。航空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航空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扩散的要求,面向岗位群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同时更要体现课程的国际化特点,引入国际航空业相关职业资格的课程,使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3)加强航空类专业“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除了引进和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面临大量经费问题之外,航空产业高技术特点也使得航空高职院校航空类专业“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形成具有了特殊性,为此,建立一支稳定的、由航空企业工程师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就成为非常重要的选择,那些毗邻航空产业集群的院校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4)努力建立能够符合航空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条件。航空类专业所需的实践教学设备要达到与企业同步或至少不落伍的技术水平,需花费大量的财力,这对于办学经费有限的航空高职院校来讲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负担,为此在航空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是现阶段重要的选择。尽管如此,当前国内的航空企业基于某些考虑(如影响生产、保密和安全等)并不是很积极,但笔者认为,这是短期现象,是一个观念转变、利益驱动、政策导向、管理提升的问题。随着航空企业越来越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这种现象在未来将会有所改变。事实上,外资企业积极性很高,如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厦门太古、新加坡明康集团的合作,都非常顺利。(5)根据航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人力资源开发部门负责人说:“高技能人才是我们集团公司实现航空报国的重要支柱。”同时他指出,高技能人才是集团人才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中国航空人在长期的从业过程中形成“航空报国、追求第一”的航空精神,它体现了时代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航空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实际上是不断钻研创新、不断超越、勇挑重担,并不断内化为航空产业精神的过程。所以航空高职院校要真正培养航空企业“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技能人才,就需要使学生从心底里真正认同航空精神,将职业变成事业,将青年人报国的热情与脚踏实地的职业结合起来,在学院实现学生向员工的转变。具体应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全面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到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在真实或仿真的实践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责任、创新、纪律等意识,在学习和工作行动中内化职业素质要求。二是建设航空校园文化。践行环境育人的理念,导入航空企业文化和航空产业精神。将产业属性内化在高职教育的办学过程中,实现航空产业与职业教育的深层融通,达到教育与产业的“心灵相通”。
总的来说,航空高职教育不能就教育而办教育,要着眼于产业,着眼于企业,要竭尽全力跟进并融入航空产业,这样才能迎接挑战,共享产业繁荣良机,实现航空高职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原载《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3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