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为一个西方大国,像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基督教文化和古希腊的哲学对德国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但是德国的历史又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因为直到19世纪前期,德国还是一个分裂的、以封建制为主的国家,而欧洲的其他大国像英国、法国早已成为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直到1811年普法战争胜利之后,德国才建立起了强大的德意志帝国,实现了德国的统一。与法国相比,德国封建统治的时间更持久漫长。就像一些德国学者所说的德国不像法国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国家文化,因此在德国就不可能发生法国大革命那样的运动,就不可能形成不带阶级和阶层特征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20]虽然,现在德国和其他许多西方国家有着相似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体系,但是德国人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观又和其他欧洲国家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存在的原因不取决于民族的生物性特征,而在于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因素。提到德国人和德意志的民族性,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许多特征:严谨和组织性、纪律性和善于服从、讲求原则、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等等。在现代社会“MadeinGermany”(德国制造)成了质量有保证的代名词。这的确反映了德国人的特征,它们是德国人价值取向的重要方面。不过价值取向是随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上面所提到的德国人的某些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而某些特征在慢慢地失去它的活力。二战后的德国人经历了长期的反思,最后从痛苦中挣扎出来,使整个民族和国家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变化。作为一个“受伤的国家”的人民,德国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民族,不得不重新找回失落了的民族认同感和重新定位自己的民族特征,重新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德国人今天又找到了自己,又找到了自己的民族性和自己的价值取向。民主意识、自由和平等价值观念作为现代德国民族精神教育的部分,受到了德国政府以及社会机构和团体的广泛重视。在这种普遍重视民主与自由价值的社会文化和教育氛围作用下,现代德国青年对民主、自由与平等的价值认同程度较为强烈。[21]
德国在民族精神教育中,注重把民族历史文化与时代特点相结合。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德国的文化渊源,了解民族的历史。另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德国的现在和今天,了解德国在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一体化中的作用和地位,使学生以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全球意识观念。具体而言德国在民族精神教育方面有以下特点:
1.家庭要从小给孩子进行国家民族认同感的教育
家长通过对孩子讲解德国文学、德语故事,使孩子具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通过和孩子一起阅读《格林童话》、阅读歌德的作品,使孩子体会到德国文学的优美,使孩子对德国文学产生兴趣,同时对孩子进行现代社会的民主与独立教育,使孩子养成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2.学校建立有效的民族精神教育机制,利用各种方式和途径对下一代进行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国情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可以使下一代对德国的发展历史和现代德国的国情以及德国在当代世界的发展使命有所认识,使他们既能保持良好的德国民族传统,又能把握德国现代的国情和发展趋势。
3.社会在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方面所作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社会力量既包括政府的有意识的教育,又包括各种社会和各种协会的教育,既有宣传说教,又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政府的教育方面,联邦政府各个州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政治和政策教育中心,这个中心负责对下一代和公民进行各种政策教育。他们主要采取的方式是举办各种讲座和研讨会,对所有公民免费提供大量的有关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及政策的各种图书资料等。通过这种免费的研讨会和各种资料使公民能够了解国家发展的方向,使他们保持民族精神。除了政治和政策教育中心之外,政府还通过组织大型的纪念活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各种古迹等形式使现代德国人对自己的民族发展历史有所了解。在德国,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许多用人名来命名的大街,这些名字大多是德国历史的组成部分。例如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贝多芬大街和歌德大街、赫尔德林大街、俾斯麦大街等。德国的许多大学也是以创建者或有成就的科学家而命名的。这些命名有效地保存了历史和民族文化精神。此外,在德国,100年以上的建筑就会被很好地保护起来,许多名人的故居都被开辟为博物馆免费开放,这些都大大丰富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内涵和形式。例如小城魏玛就因为歌德和席勒而闻名,魏玛人也就因能生活在歌德和席勒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而自豪。
(二)充分发挥教会的特殊作用
德国的教会在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教育方面一直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教会作为德国文明和传统的保护者,作为社会道德的守护人,在下一代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教会在现代社会的作用逐渐降低,但是直到今天,德国的教会在下一代的伦理教育、传统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方面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会在传统节日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种以道德和奉献精神为主题的活动,定期举办各种有关伦理、道德和家庭的讲座和研讨会,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使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道德与价值观念得以继承和发扬。
(三)内容上强调“德语”和“历史”的核心地位
在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上德国尤其重视德语和历史课程。德语作为德国的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载体一直受到学校和整个社会的重视,德国人认为德语是世界上最为严谨的语言,他们为自己民族的语言的严谨性和表达方式的丰富性而自豪。同时他们认为历史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德国学生学习的历史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尤其是在德国形成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查理大帝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不过德国人也不回避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他们以吸取教训的态度使学生了解德国的过去,使显示以清醒的头脑看待民族的过去,使他们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德国的今天与未来。
(四)形式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对下一代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上,德国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课堂教学中,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以避免教师干枯的讲解和简单的说教,主要是采取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此外还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自我研究来了解德国的历史和现状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还有的学校采取表演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现代德国社会所提倡的价值取向等。这些方式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注释】
[1]周琪:《现代国际关系论丛》(第一辑),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第289页。
[2]詹姆士·罗伯逊:《美国神话,美国现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页。
[3]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www.xing528.com)
[4][美]埃费雷特·莱德:《揭露代沟神话》,《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第3期,第23页。
[5][美]埃费雷特·莱德:《揭露代沟神话》,《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年第3期,第23页。
[6]浦卫忠:《美国精神与青少年教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1999年第1期,第13-18页。
[7]浦卫忠:《美国精神与青少年教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报》1999年第1期,第13-18页。
[8]李稚勇:《中美历史教科书比较》,《面向21世纪历史教材和历史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82页。
[9]许光:《美国人与中国人——两种生活方式比较》,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95页。
[10]浦卫忠:《美国精神与青少年教育》,《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13-18页。
[11]姜英敏:《韩国道德课浅析》,《比较教育研究》1999第4期,第41-44页。
[12]冯增俊等:《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78页。
[13]同上。
[14]李建立等:《韩国崛起之谜》,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16页。
[15]洪明:《韩国学校公民素质教育探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第144-149页。
[16]张云飞:《韩国民族精神教育简介》,《高校理论战线》2004年第3期,第55-58页。
[17]《法国学校公民教育浅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第108-113页。
[18][法]摩里斯·贾诺威茨等:《军人的政治教育》,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235页。
[19]赵明玉:《法国公民教育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第11-14页。
[20]张可创:《现代德国人的多元化价值取向》,《德国研究》2004年第4期,第36-41页。
[21]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